中考《历史与社会》点评
- 格式:pdf
- 大小:526.46 KB
- 文档页数:29
浅析初三历史与社会的作业评价方式作为初三学生,历史和社会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
这两个科目是帮助学生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文化、社会和政治意识的提高。
在教育中,作业评价方法是评估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初三历史和社会作业的评价方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以学生作业中的分数或得分百分比来评估学生的表现。
这种方法是被广泛使用的,因为它能够为教师提供精确的评估标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一般,学生的作业分数由教师通过一系列标准来评估学生的答案。
在历史和社会方面,这种评估标准可以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深度的理解;对社会问题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或者对世界观的智力和思考习惯的培养。
然而,在定量评价中可能会隐藏某些细微但重要的信息,因为它们可能与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无关。
另一种评价方式是定性评价,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际表现的描述,而不是简单地给予分数。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来识别和评估学生的个人表现和创造性表达,以及学生展示的逻辑和思考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性评价来记录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进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定性评价需要对教师的描述能力和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主观和客观评价主观评价通常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认识和了解,或者对学生的主观印象进行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可能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公正。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教师的主观评价能够为学生带来鼓励和支持,从而喚醒学生的潜力。
此外,教师的主观评价也有助于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对于主观评价,客观评价更加客观和科学。
这种评价方式通过使用标准和可重复的过程来评估学生的表现,从而降低了教师的主观因素和可能存在的不公正。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标准化测试、量表调查或其他客观评价工具来评估学生的物质和非物质技能。
浅析《历史与社会》中考对教学的影响[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反映在学业评价的层面,势必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规律,认识并把握这一规律,对适应时代要求与教学实际意义重大。
因此,在中考仍然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水平测量标尺的状况下,研究历史与社会中考的指向性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特征;影响新课程改革倡导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但基于高中阶段学校选拔的需要和维护教育公平的现状,在高考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的背景下,中考仍充当衡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量化工具。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文利课程,在高中升学考试中既与其他中考科目有共同的规律,也有学科自身的特点。
因此,分析《历史与社会》中考特点并以此指导日常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益并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与社会》考试命题,既具有传统的考查功能,即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的能力,也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新的考查内容。
通过对深圳市历届历史与社会中考尤其是近三年考题及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的基本特点。
1历史与社会中考的特征1.1考查的基础性。
从下表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在考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历史与社会的均分都维持在70分以上,这足以说明历史与社会中考的基础性。
以上结果的出现,与中考担负的两大任务分不开:一是学业水平考查,二是选拔性考试。
但是,随着考试命题技术的成熟和师生备考水平的提高,试题也从侧重考查“是什么”的识记能力,开始向考查“为什么”的理解能力倾斜。
1.2试题的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人文学科,这不仅是知识的综合,也是学习方法与技能的综合,还是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的综合,更是认识事物的各途径的综合。
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突出地体现在历年的试题中,尤其是非选择题把这种综合发挥到了极致。
2008年第26题的北京奥运会专题,把与奥运会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社会等相关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考查;2009年第27题结合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背景,把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移民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艰苦创业的历史、现状以及移民创造的经济、文化成果进行了综合演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题考查了在工业革命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振兴的艰难历程和人类现代文明走向等。
《历史与社会》的作业评价作业的评价将由对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的关怀。
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传统的“只见分数不见人”及“非对即错”式的评价将成为过去,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如在七年级社会“国际大都市”的作业设计中,就不应该设计成国际上有哪些大都市,它们有什么各自特征?完全可以设计成“通过网络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国际性大都市的图片或数据材料,要求给图片分类展示或对采集的数据比较分析这些城市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而对作业的评价也可从对还是错转向理由是否已经充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等。
“作业”两字,作一一有创作、进行的涵义;业一一有工作或学习的内涵。
所以,“作业”应具有“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
那么,《历史与社会》作业如何进行创新呢?我认为,不仅要形式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跃起来。
1、设计分析型作业一一经常组织“新闻分析”课“新闻分析”从本质上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因为新闻分析与正在发生、发展的国内外新闻相联系,所以它对课程、学生、教师等方面肯定会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从内容上讲,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的真实性和师生在研究、分析新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严谨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新闻分析的重点在于分析,即开动脑筋进行思维。
新闻搜集要做到主题集中,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维材料;设计思考题既要依据教学目标,又要贯彻创造性思维的要求,新闻分析课在组织应用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1)教师发布新闻一一学生分组讨论一一全班讨论总结。
(2) ------------------------------------------------------------------- 学生课前搜集新闻师生共同评选重点新闻对重点新闻分析评论。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一、试题概况1、试卷结构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
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
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
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
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
“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
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
“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
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
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
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
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
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
杭州中考历史等科点评:亮点叠出导向积极
2010年杭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试卷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风格,试卷的题量、分值比例、难度没有明显变化。
详情如下:
2010年杭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试卷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风格,试卷的题量、分值比例、难度没有明显变化。
试卷紧扣2010年的《命题细则》设计,所有知识点都来自考纲范围的教材。
分析今年的中考试卷,在学科特色,能力考核等方面亮点叠出,为未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积极导向。
一、试卷特点
1.突出学科特色
2010卷突出了政史地三个学科的专业特色,尤其是注意用各自学科的语言表述各自的内容,要求考生用各自的学科思维来思考所要回答的问题,为初
高中有效衔接做了铺垫。
如第9、11、12、13题均是要求对历史人物作出准
确判断;第10、14、35和36题的(3)问则是要求对历史事件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所有的历史题都带着浓浓的史味。
第15、16、20、21、34题需要读懂、读透图表,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图像特点。
37题的两问需要综合运用《思
想品德》(八年级下册)法律常识的相关内容回答,才能获得理想分数。
浅谈《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历史与社会》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门极其重要的综合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由于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新的,因此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的要求。
莲花中学作为福田区首批惟一参与课改的实验学校,为了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三年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摸索着前进,不断寻求合适的教法与学法。
面对《历史与社会》一改以往历史、地理等的副科地位,成为中考科目的新情况,我们这些参加课改的老师在资料匮乏、毫无经验可鉴的困难中开始了该科中考复习方法的探索。
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历史与社会》的中考复习工作可以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理清主干线索,夯实基础知识过去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较为完整,新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即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史学人才,而应体现“义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课程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专业性,而是构建了主题式的课程体系。
但学生学了三年,学了很多内容;且要面临中考。
大多数学生乍一回忆起来,大脑一片散乱,犹如满目树叶,不见枝干。
怎么复习?无从下手。
所以复习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初中三年所学内容,落实每个知识点,提纲挈领,理清线索,使树叶归于枝干。
考试内容共分五部分:《我们在社会中成长》、《我们身边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我们生活的区域》、《中国历史与文化》与《世界历史与文化》。
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简单知识体系呢?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根据考纲上的知识点,我们归纳出这样的线索:这样梳理知识,使学生一目了然,而且理清线索后,一些综合性的试题学生很容易归纳出来,如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什么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更重要的是学生举一反三,把其他考点的内容也理出了线索,如中国现代史,分“新中国的成立及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