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 格式:pdf
- 大小:226.12 KB
- 文档页数:4
放次业当地的摇30.20国家文化将长江文化区分为四
部分文化区
从分区来看,长江文化区可分为四部分。
(1)巴蜀文化区:山川重阻,其地四塞,但借助于奔腾不息的岷江、嘉陵江等,巴蜀人唱响了嘹亮的川江号子,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
(2)荆楚文化区: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富有热情和想象,表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敢爱敢恨、自由奔放。
(3)江淮文化区:地处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素有“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之说。
(4)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东临大海,西接彭蠡,自古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两浙之富,国用所恃”之说,人文荟萃,群星灿烂;“饭稻羹鱼”造就了其文化所特有的精致、灵动、细腻。
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的文化影响力是沿着黄金水道的轴线逐步向南北两翼扩散,从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周边区域渗透,进而辐射全国的。
长江流域正在凝聚为一条无形的“文化带”,进行着文化立体的、多维的交流。
打造“文化长江”,追溯文化渊源,既能够把握和突出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深刻内涵,又能够发掘长江文化带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亲缘关系,推动共建、共享、共生、共同发展。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下面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
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
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海纳百川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
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丁家钟Ξ3 贺云翱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
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
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
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长江三大古文化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 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 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
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 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 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 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
它们之中, 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 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 区等, 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 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
虽然, 由于地域的辽阔, 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 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 主要的。
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 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
这个道理, 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
同理, 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 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 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 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
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 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 自古一体, 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
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 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此外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出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出土于湖北郧西县) , 距今20 万年的长阳人( 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和县人(出土于安徽省和县), 距今5~1 万年的资阳人(出土于四川省资阳市)、汉阳人(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
江南知识点江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景观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也孕育了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江南地区的知识点,带您一起了解江南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
一、历史知识点1.吴越文化:江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吴越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吴越两族的历史、语言、服饰、建筑、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吴王阖闾陵墓:吴王阖闾是吴越君主,他的陵墓是江南地区的一大历史遗迹。
阖闾陵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石室墓葬之一,对于研究吴越文化和古代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理知识点1.东方威尼斯:江南地区的苏州市和杭州市被誉为中国的“东方威尼斯”。
苏州和杭州都有许多水乡、运河和湖泊,水网密布,风景优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2.世界遗产:江南地区有多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如苏州园林、西湖等。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西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们展示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三、文化知识点1.吴剧:江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一——吴剧的发源地。
吴剧以其婉转缠绵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它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地区丰富多彩文化的体现。
2.龙舟赛:江南地区的龙舟赛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是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端午节期间,江南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四、经济知识点1.制造业中心:江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苏州、杭州等地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包括电子、汽车、纺织等行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旅游业:江南地区的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成为了江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旅游业发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游:巴蜀文化中游:荆湘文化下游:吴越文化在北人南来的三次移民浪潮冲击下,长江流域逐渐确立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地位,文明的传播和扩展也逐渐由社会精英阶层普及到下层民众。
然而长江流域地域辽阔,上中下游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文明发展的脚步并不是同步一致的。
概括起来看,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秦汉时期文明的发展程度可能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唐宋时代,中下游逐步崛起,已与上游地区并驾齐驱,下游地区文明程度可能还要超过上游地区,唐代中后期流行的“杨(扬州)一益(成都)二”民谚,形象说明了下游与上游的对比和变化,两宋时期,今江西省区人才辈出,文明程度位于长江流域之首。
而到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文明程度普遍提升,长江三角洲狭义的“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已成为长江文明发展的先锋和重镇。
由此可见,在整个文化重心南移时期,长江流域内部,文明的发展也有一个由西向东推进的过程。
一、巴蜀文章冠天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四川盆地被纳入秦国政治版图。
此后直到秦帝国统一之后,中央政丨府一直未停止向巴蜀地区移民,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灭赵,迁赵人入蜀;二十四年灭楚,徙楚王族于严道(今四川荥经县)。
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爰书》中,规定“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
”表明移民巴蜀是秦帝国一项经常性行为。
这些移民多来自关中及关东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
蜀地自然条件优越,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水旱灾害消除,成都平原一跃而成为天府之国。
蜀地山川险阻,交通闭塞,从秦灭蜀后以迄汉初,始终未受战乱的影响,所以百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描述西汉初年各地经济水平及风俗习俗,将巴蜀列入关中经济区,以与长江中下游楚越地区相区别,他说:(关中)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南御滇、?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
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吴越文化作文吴国与越国都是长江南部太湖流域与大江南(沪、苏、浙、闽、皖、江西东北部等地)一带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才辈出,人文独特,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
她不仅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沉积。
吴越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她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吴越文化也是当今大江南高质量发展经济与建设社会事业的人文精神支撑,更是新时代实现宏大人生目标与伟大梦想的地方。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吴越”文化历史上习惯把中国长江以南,太湖流域一带的地区称为“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地带,把这里几千年来,吴国与越国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称为“吴越文化”。
因为,这吴越两国的文化颇有很大的共性,她源于地理气候环境相同,以及民间生活习俗习性的相似。
这种相似的习俗习性体现在民间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游、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多方面。
吴越两国的人都是临水枕河而居,以稻米为主食,擅长蚕桑纺纱,喜用小舟捕渔,是民间的民性非常相似与相同。
有着比较精良的青铜铸造技术,多彩的陶瓷手工艺,以及发达的造船业与纺织工艺等,特别是那天下名重“吴钩越剑”的精妙绝伦文化理念,都是吴越国所共同创造的。
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教育艺术等,在民间一直都是互通有互,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提高发展。
所以,一些专门研究吴越文化的学者常说的“吴越两国的文化”一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就是这个道理。
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吴国相国。
他教给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府库"等"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之道(《吴越春秋》),使吴国由极为落后的荆蛮之邦,一跃而成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国。
我认为吴文化是由泰伯奔吴(大江南)地区,在吴地与荆蛮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原创性的江南文化,后经吴国的后人不断充实与完善提高,提炼为内容丰富多彩,有开拓至德创新精神的吴文化,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在大江南地区一支最优秀的区域性文化。
形容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的形成与吴越国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吴越文化的影响下,吴越国逐渐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吴越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区性文化,它汇聚了南方地区的各种文化元素。
吴越文化在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建筑方面,吴越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而闻名于世。
从吴越国时代的古建筑到现代的吴越文化建筑,都能看到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越文化在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吴越绘画、陶瓷、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
在文学方面,吴越文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越春秋》是吴越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是对吴越文化的最好诠释。
吴越文化还在历史、宗教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吴越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吴越文化的影响远不止于中国,它还影响了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永远都会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 1 -。
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博宝艺术网2008-03-24 19:01:54长江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 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 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
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 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 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 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
它们之中, 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 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 区等, 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 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
虽然, 由于地域的辽阔, 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 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 主要的。
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 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
这个道理, 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
同理, 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 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 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 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
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 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 自古一体, 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
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 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地理分布河姆渡文化遗址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
考古学界或称其为墓葬,或说是住宅,还有的说是军事堡垒。
不论其有何用途,这一大范围内都有这种石屋建筑。
从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们应是同一性质的文化遗迹。
而在吴文化遗存较密集的宁镇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此类遗迹。
这说明吴文化与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日的苏南、江西东北的上饶地区皖南和浙江省, 及上海市,基本与整个吴语方言区相吻合。
吴越文化如细分则可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而原先宁镇扬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编辑本段文化渗透历史吴越文化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吴越文化在太湖地区也可找到吴文化的踪迹。
吴国于春秋早期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向东部挺进,于春秋晚期占有姑苏并以此定都。
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就是春秋时期,太湖地区的青铜器增多。
在太湖地区武进、无锡、苏州、昆明等地都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吴文化的特点,时代都在春秋晚期。
青铜器这种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用得较多,往往是上层贵族的标志。
太湖地区在春秋晚期出现大量吴文化特点的青铜器,说明吴国的统治者已于此时入主该地,吴人何时定都姑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应在春秋晚期,可能为吴王阖闾时。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吴越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深受吴越地区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建筑、音乐等多个角度探讨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能够全面、详细、深入地介绍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历史背景吴越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就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越两地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吴越文化。
3. 艺术表现3.1 绘画吴越绘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
其特点是婉约秀丽、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
著名画家顾恺之、张大千等都是吴越绘画的代表人物。
3.2 文学吴越地区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派诗歌,以其豪放洒脱、形象生动而闻名于世。
著名诗人杨万里、陆游等都是吴越文学的重要代表。
3.3 戏曲吴越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其中以越剧和评弹最为著名。
越剧以唱为主,讲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评弹则以弹唱结合为主,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4. 建筑风格4.1 园林建筑吴越地区的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注重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
其特点是布局精致、造型别致,并充分利用水池、假山等元素来增加景观效果。
4.2 民居建筑吴越地区的民居建筑以吴越民居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结构合理、装饰精美。
传统的吴越民居通常有庭院和厅堂,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连贯性和通透感。
5. 音乐艺术5.1 吴越音乐吴越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旋律、优美的曲调而闻名于世。
其特点是柔和婉转、细腻动人,能够表达出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效果。
5.2 吴侬软语吴侬软语是吴越地区特有的方言,也被称为上海话。
它以柔和细腻的语调和独特的发音方式而闻名,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6. 传承与发展吴越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吴越文化(中国江浙地区文化)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是先秦时期百越的一支[1]。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
吴越文化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吴王阖闾[hé lǘ]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晋室南渡(即永嘉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短期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在保留了较多当地土著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较多的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南宋和明朝吴越人开始赶超中原及北方,成为官场主流;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
人文历史吴越文化,是无法分开的。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吴越本属一家人,几千年来,彼此生活在同一区域之内,没有地理上的隔阂,大家使用同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彼此相同,而且同属一个民系,血统相同,当然难分彼此了。
惟一例外,就是在政治上经常会分分合合,只是如此而已。
当然,由于几千年来的政治纷争,每每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如西晋灭亡,北方士族与难民之南下;北宋灭亡,也有类似情形),这时候,会带来某些“外来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等,交互融会的结果,文化内涵将更为丰富,或许可以称之为混合文化,实际上就是“江南文化”。
吴越文化简介吴越文化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地方文化,源自吴越两国,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
历史沿革吴越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两国分别处于今江苏、浙江地区,两国交界处的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吴越文化的雏形。
随着吴越两国的发展壮大,吴越文化逐渐扩展并影响周边地区。
文化特色1. 语言文字吴越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词汇和发音方式。
古代吴越地区也有自己的文字体系,略有当时的巴金文。
2. 建筑艺术吴越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多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注重自然与建筑的融合,体现出“林园水库”的布局风格。
3. 饮食文化吴越地区以水乡为主,鱼米之乡,因而饮食文化以水产为主,尤其擅长烹饪鲜美的江鲜菜肴,如东坡肉、西湖醋鱼等。
4. 服饰传统吴越文化地区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致、优雅,服装多以丝绸、棉麻等为主要面料,色彩丰富,刺绣工艺独具匠心。
5. 文学艺术吴越文化独有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歌颂家乡风土人情,曲调悠扬动人。
6. 宗教信仰吴越文化地区多样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
影响与传承吴越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对南方园林建筑、南方饮食文化、南方文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结语吴越文化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地方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丰富的内涵,为中华文明的多样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让吴越文化的璀璨光芒永远闪耀。
以上是对吴越文化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传统提供帮助。
吴越文化的魅力与影响中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华夏文明开始形成。
其中,南方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核心,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化魅力和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吴越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公元前吴越地区是以越国和吴国为代表的两个小国家。
这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成果相对较为突出,因此产生了吴越文化。
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文学艺术。
生产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催生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吴越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新诗,如南朝六朝、唐宋诗歌和曲艺等。
2. 建筑艺术。
吴越地区的建筑艺术,主风格为南方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装饰,非常精美繁复,同时也充满了艺术性和浪漫性。
3. 饮食文化。
吴越地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如杭州的丝绸瓦片鸡、宁波的大马石鱼和舟山的海鲜等。
4. 纺织业和制造业。
吴越地区的纺织业和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声誉。
吴越婺绣、宁波霞浦雕刻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传统产业。
二、吴越文化的魅力吴越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古代文明打造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种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统合性。
吴越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前沿,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其传统文化包含了多种元素,这种统合性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吴越地区与国内外多个地区建立了长久的文化交流关系。
无论是与中原地区还是与海上世界的交流,吴越地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样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还为吴越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 传统文化的发扬。
吴越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婺剧、南屏山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
这样的文化传承,促使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地域间的发扬。
三、吴越文化的影响吴越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东南亚文化和海上世界的文化传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丁家钟Ξ3 贺云翱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
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
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
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Ξ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215006)所谓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但是,长江流域覆盖面广,地理特征复杂多变,在长达100多万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圈,大体说来,长江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湖湘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三个亚系,其中吴越文化主要生存于江、浙、沪地区及皖赣之一部分,晚期向闽粤地区流播,影响所及几达中国东南大部。
学术界论及吴越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仅指春秋、战国时代吴、越立国所创造的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有印纹陶、原始瓷、石室—土墩墓、青铜剑等;广义者,指有人类活动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
本文所述主要是指后者。
吴越文化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
早在35万年前,原始人类已在宁镇山脉地区活动,旧石器时代晚期,率先进入杭嘉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边缘地带的古人类如江苏下草湾人、溧阳神仙洞人、丹徒高资人等开始了初期的制作陶器甚至可能已有原始农业活动,在溧水神仙洞和太湖三山岛都发现过已经细化的旧石器遗存或人类骨骼以及大约一万年前的陶制品。
此后在本地区发展起了以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诸史前文化,它们发达的制陶业、水稻种植业等表现了强烈的区域文化特色,先秦时代称霸一时的吴越文化,正是扎根于这种源远流长的史前文化基础之上。
吴、越立国时代,本地区的青铜文明既吸纳了中原地区的工艺特点,但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用原始瓷制作的礼器则是“本地为体,外来为用”的最典型的文化融合范例。
楚灭越之后,越文化向东南沿海地区流播,楚文化大规模渗透到原吴越文化核心区。
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中原文化覆盖了吴越地区文化的个性,东汉以后,东吴国家建立,尽管孙权征“山越”是以野蛮的方式同化先秦吴越文化的子遗,但实际上,古老的吴越文化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了自我发展更新和崛起的契机。
两晋南朝,借助于北方南方的中原文化的撞击和推进,具有新质的吴越文化迅速发达,隋唐时代,已是文化名流辈出,成就丰硕,五代时,杨吴、南唐、吴越、闽等均立国于此,其先进的文化让北方士子大加赞赏,历两宋已是“南风”强劲,“天下文枢”移在东南成为不改之势。
当然,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湖湘文化也各有突出成就,但与吴越文化相比,前两者确实还是稍逊一筹。
本文无意于对三者之异同和强弱的原因展开全面研究,只是列出现象,有待方家深加探究。
纵览吴越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它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大约具备着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吴越文化生存的地区滨海临江,河湖众多,水网密布,草木繁茂,具有“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由此造成了吴越文化“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并形成了善驾“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众所周知,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黄河文化是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文化为主体,而7000多年前,吴越地区已形成了以种稻为主的水作农业文化,分布于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桐乡罗家角、余姚河姆渡、上海崧泽、吴县草鞋山、海安青墩、高邮龙裘庄等史前遗址,都发现过大量的种植水稻遗存。
与此同时,渔猎业作为经济生活的补充形式也长期存在。
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7000多年前),人们已掌握造船技术,发展到春秋时代,吴越国家的水军已能从海上远征他国攻城略池,后来东吴水军远达台湾、澎湖,吴人携带铸铜技术和丝织技术进入日本,直到明代早期郑和七下西洋,无不是以吴越地区为起点,以海上行舟为手段而通达各国,所谓“胡人利于马,越人利于舟”正是对吴越地区交通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
由于特定的生态资源条件,吴越文化中的漆器制造、竹器编织也相当发达,浙江余姚、江苏苏州等地的一些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把中国的造漆历史提前了数千年,唐宋以后,扬州、绍兴、苏州、杭州等地的漆器工艺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精神领域,为了适应水网沼泽地区的生存需要,人们崇拜善于飞翔的鸟和幻想中的水底怪兽“龙”,吴越族“鸟图腾”的产生原因是希望祖先能够具有遨游天空的神圣力量,“断发文身”的目的则在于“以象龙子”畅行于水中。
在色彩审美方面,以历史时期的瓷器为例,吴越地区一直以“绿”釉占主导地位,从原始青瓷到六朝青瓷再到龙泉青瓷,相沿不改。
以情感领域而论,“梁祝”故事的产生、衍变、流传,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生命观发生过强烈的暗示作用。
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二,是具有“丽质秀色”的品性。
举例而言,其玉器文化特别发达,“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代表着先秦儒家学术中的“君子人格”,具备仁、义、礼、智、信多重审美价值,这种精致文化正是在吴越地区养育而成。
6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中已有玉器的制造,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代,形成了以琮、璧等祭祀天地神灵的礼器为骨干的玉器系统,其磨砺之精美,雕刻之细密让当代最高级的玉雕艺人也感到不可思议,体现了吴越先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精神追求。
与玉雕类似的还有瓷器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之国,而瓷器对于人类餐饮生活的改善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况且,瓷器也是锻炼人类造型能力的最广泛的手段之一,而瓷器的最早发生地恰恰是在吴越地区。
目前的材料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吴越先民已用“龙窑”烧制出胎质细腻,釉色青润,吸水率低的原始青瓷,东汉晚期到六朝时代,青瓷器已逐步取代陶器和漆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诸领域,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物质文化的一般面貌。
这一时期,瓷器的生产中心仍在浙江、江西和江苏、福建等地,但其影响所及,已达整个长江流域及北方地区,甚至到了唐代,尽管北方地区也能烧制出精美的白瓷,但在世人的眼中,“类玉”的南方青瓷仍是占据着瓷器的最高水平,宋代龙泉瓷又以清纯如玉的质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与玉、瓷相媲美的中国文化瑰宝当推丝绸,明清时代,吴越地区的丝绸“衣被天下”,而丝绸的发生,目前所知最早也是在吴越地区,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蚕纹陶器,吴兴钱山漾遗址直接出土了大量的丝织物,从而把中国发达的丝织业兴起的历史提早到了5000多年前。
玉器、瓷器、丝绸既是中华先民的独创,又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非凡的贡献,追根溯源,它们均起自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是吴越文化的第三个特点。
吴越文化的成长在早期有两个动力,一是本土文化的发展,二是北方南下文化的促进,明清以降,又遭受外来文化的撞击砥砺和改造更新。
春秋战国时代,吴越地区本土文化以点将台文化类型、湖熟文化早期类型和马桥—肩头弄类型文化为代表,它们吸收了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和西周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在铜器铸造、文字使用、礼乐制度、城市规划、军事思想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的还呈后来居上的态势,如吴、越国家的铜剑,受到中原各国的青睐,齐人孙武在吴国完成了不朽名篇《孙子兵法》,吴公子季札周游列国,畅论礼乐,让中原不少饱学之士叹服,吴、越国的鸟虫篆也别具一格,而结合中原规划思想的水网地区筑城技术更是影响深远,至今还有保留的常州附近淹城遗址、无锡阖闾城遗址、苏州吴大城遗址等都已成为国内外学者考察研究的重要对象。
吴越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它具有对外扩展的开放型冒险性格和恢宏的“拓边精神”,善于驾舟的吴越人民“以船为本,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卷八),早在四五千年前,吴越人就已驾船航行到太平洋各岛屿,春秋战国时代,在吴国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器皿,秦汉以后,与西北丝绸之路相比肩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无论是异域文化的传入还是中国民众的海外移民或丝绸、陶瓷制品的输出,吴越地区都是不甘人后,更多的时候则是开风气之先,如明清时代,最先接受外来文化并做出成就的大都是吴越地区人士,举例而言有天文历法及数学方面的王锡阐(吴江人)、梅文鼎、梅 成(宣城人)、王贞仪(泗州人),物理方面的方以智(桐城人)、孙云球(吴江人)、黄履(钱塘人),气象学、机械学方面的黄履庄、徐朝俊(江苏人),医药、语言、绘画方面的顾若思(江苏人)、王宏翰(华亭人)、丁允录、丁瑜(钱塘人)、方以智等。
吴越文化的开放精神甚至一直影响到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所谓“海派文化”实际就是吴越文化在近代的一种思潮,体现了适应时代变迁,善于变革创新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