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 一年级 下册 道德与法治 《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4课不做“小马虎”(教案)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了解马虎的表现,认识马虎的危害,初步具有思维有条理、做事有计划的生活方式,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2.道德修养:掌握克服做事马虎的技巧,增强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乐于和同伴一起改变“小马虎”的行为。
3.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体验做事认真、不敷衍带来的快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生活、游戏和学习等生活场景中的马虎现象进行分析、交流,了解生活中“小马虎”的种种表现,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麻烦,知道马虎的危害。
(重点)2.通过回顾、反思自己的生活,探讨马虎的原因,克服做事马虎的毛病。
(难点)课前准备学生和父母共同完成马虎现象“课前调查单”。
教学过程一,马虎添麻烦1.贝乐虎闹笑话(1)播放:播放动画歌曲《小画家贝乐虎》内容梗概:小画家贝乐虎喜欢绘画,向小伙伴们夸下海口,说自己什么都会画,但是因为粗心,总是出错。
它的画笔下螃蟹的八条腿变成了四条腿,鸭子地扁扁嘴变成了小尖嘴兔子的长耳朵变成了圆耳朵,小马的长尾巴干脆被抹掉了。
惹得小伙伴们捧腹大笑。
(2)提问:你知道小画家贝乐虎都画了些什么?闹出了什么样的笑话?预设:贝乐虎画了螃蟹、鸭子、兔子、小马,它粗心地把八条腿的螃蟹画成了四条腿,把鸭子的扁嘴巴画成了小鸡的尖嘴巴,把兔子的长耳朵画成了熊的圆耳朵,小马的尾巴也画丢了。
2.马小虎添麻烦(1)出示:出示害羞的马小虎的图片。
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他叫马小虎。
我们一起跟他打个招呼吧!咦,马小虎为什么脸红了呢?一起去看看他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
(2)播放:播放根据教材第14页绘本故事《小马虎添麻烦》改编的视频。
(3)提问:他叫马小虎,可爸爸为什么要叫他“小马虎”?(板书:“小马虎”)预设:因为马小虎总是粗心大意出状况,经常忘带东西让家长送,今天他就是把作业本落家里了,着急地让爸爸给送到学校。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不做小马虎》公开课说课稿(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不做小马虎》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小朋友在生活中因为粗心大意而带来的一系列困扰,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针对这一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注意细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注意细节。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细心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4.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细心的关注,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让学生阅读课文《不做小马虎》,分析主人公小明的做法,引导学生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细心的,以及粗心大意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4.情景模拟:设置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细心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明确细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小马虎”会犯哪些错误,明确“小马虎”行为的危害;2.理解“小马虎”行为的正确态度和正确的做法;3.帮助学生养成细心习惯,避免“小马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小马虎”行为的危害和正确的做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小马虎”行为的危害,并帮助他们养成细心习惯。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解、示范和互动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小马虎”行为的认知程度。
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小马虎’吗?”“小马虎的行为有哪些?”“这些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等问题。
2. 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讲解“小马虎”的概念和危害,具体内容如下:•“小马虎”是指人在做事时心里不认真,马虎大意,经常犯错误的一种表现。
•“小马虎”行为危害颇多。
一方面,这种行为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影响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这种错误会影响工作或学习效率,导致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进而影响个人发展。
3. 示范通过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小马虎”行为的具体影响和危害,同时演示出正确的做法。
如:•示例一:小明将课本遗忘在教室,第二天上课时无法做好课前准备,最终导致后面的学习效率降低。
正确的做法:要养成在教室检查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确保不会遗忘重要物品。
•示例二:小红没有认真阅读作业要求,结果提交的作业并不完整,导致老师批改出现问题,影响了学习成绩。
正确的做法:要仔细查看作业要求,确保自己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并保证质量符合老师的要求。
4. 互动对于上述示范中的案例,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沟通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马虎”行为的危害,培养细心处理事务的能力,提高个人素养。
5.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和互动,总结本课的核心内容。
强调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养成细心的习惯,不要马虎大意,从而避免小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马虎”的意思,认识生活中马虎的表现。
2、初步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麻烦。
3、初步探究马虎形成的原因,懂得自我剖析,查找问题。
二、教学流程活动一:情境导入,理解“马虎”1、今天,有个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叫丁丁。
你看,他来了(出示人物图片)。
丁丁带来了一首儿歌,想让小朋友们帮他找一找儿歌中小猴子做了哪些不恰当的事情?2、播放儿歌,同学们找到之后,得出:是呀,我们把这种做事不认真、不仔细、粗心大意的行为称之为“马虎”。
(板书)活动二:说说“马虎”,找找原因。
1、过渡:小朋友们帮助了丁丁,他可开心了,想和大家交朋友呢!我们先去了解一下他吧!2、分别出示丁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的马虎事。
学习中:①数学题计算错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②语文生字写错。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板书:忘检查③少做一道数学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板书:太大意在生活中的丁丁又是什么样的呢?①垃圾没扫干净。
②出门没拔钥匙。
③扣子扣错。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板书:太心急)3、咱们了解了丁丁,他也想知道咱们小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马虎的现象呢?(可以是自己做过的,也可以是同学、朋友、家人做过的。
)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一起讨论发生这件马虎事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
(在说的时候顺势引导学生分析马虎的原因,并初步感受马虎带来的麻烦。
) 活动三:小马虎,真麻烦。
1、小马虎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还给别人带来了麻烦呢!2、播放绘本《小马虎,真麻烦》,提问:小明做了什么马虎事?最后怎么解决的?(板书:麻烦多)如果没忘记带作业本,结果会怎么样?(板书:不做“小马虎”)3、为了让小朋友们不再做小马虎,丁丁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儿歌,一边跟老师读一遍做动作。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科备课教案第一单元教材简析第4课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不做“小马虎”》是《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的第四课。
本课是根据 2011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1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编写的,与前三课《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分别侧重一个好习惯的培养。
本课内容分为“生活中的“小马虎’”和“怎样才能不马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马虎”的表现,并发现自己生活中容易“马虎的地方”,思考为什么会“马虎”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马虎的危害,学习克服“马虎”的方法,养成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课文通过“小马虎添麻烦”和“马虎危害大”两个绘本故事说明“马虎”现象不仅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有时还可能会造成重大事故,加深对“马虎”带来的危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感受“马虎”所带来的麻烦,激发克服做事“马虎”的意愿。
行为与习惯:培养做事认真仔细、不“马虎”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懂得“马虎”的意思,分析做事“马虎”的原因与危害。
过程与方法:理解“马虎”的意思,交流“马虎”的麻烦,寻找“马虎”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马虎”带来的麻烦与危害,不愿做“小马虎”,懂得做事要认真仔细,有责任心。
教学难点:交流克服“马虎”的方法,养成做事认真的行为习惯。
四、教法与学法老师通过一些图片和绘本故事,引导同学们交流讨论,感悟出马虎的危害,并升起要改掉马虎的决心。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八、课后小记:1、本节课收尾太仓促,时间把握不好,控场能力不强。
2、在课程引入时,提问应该为“你觉得这是什么动物呢?”并应该强调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马虎。
在观看图片时应提示同学们看课本。
3、后面的视频选材有点远离学生的生活:电褥子不太常见;同学们也不熟悉什么是“溜车”。
四、观看图片,发挥想象1.展示三幅图片:环卫工人、工程师、司机。
不做“小马虎”-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小马虎”现象,并引导学生认识“小马虎”现象的危害性。
2.引导学生认识做事认真负责的重要性。
3.学会通过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
二、教学内容1. “小马虎”现象和危害(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小马虎”现象,并向学生询问他们对“小马虎”现象的认识。
(2)教师向学生解释“小马虎”现象的危害性,如“小马虎”的人做事不认真负责,容易出现各种意外。
(3)教师列举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马虎”现象的危害。
2. 认真做事的重要性(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认真做事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做事认真负责是一个好习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错误率。
(2)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向学生演示认真做事可以带来的好处,比如完成任务能够得到表扬和奖励。
3. 交流沟通解决问题(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候,可以通过沟通合作解决问题。
(2)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交流,合作完成小组作业。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让每个人的贡献得到发挥。
4. 道德规范(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如诚实,守时,尊重他人等。
(2)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向学生演示道德规范的应用,让学生知道如何遵守道德规范,来维护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过程1. 学生认识“小马虎”现象(1)以举手方式,询问学生对“小马虎”现象的认识。
(2)教师简单介绍“小马虎”现象,并让学生思考如何防止自己在生活中出现“小马虎”的行为。
(3)教师列举例子,让学生了解“小马虎”现象的危害。
2. 认真做事的重要性(1)教师向学生阐述做事认真负责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
(2)教师列举例子,让学生了解做事认真的好处。
3. 交流沟通解决问题(1)教师向学生阐述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如何彼此交流,顺利完成小组作业。
《不做“小马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懂得学习做事马虎的危害和学习做事认真的好处。
2.做到学习做事认真不马虎,养成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懂得学习做事认真不马虎的重要性,学会做事认真不马虎。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四课《不做“小马虎”》。
四、教学环节(一)环节一:发现生活中马虎的现象,寻找马虎的原因。
1.谈话:在生活中有哪些马虎的现象呢?2.呈现学生事例:学生 1:把扣子扣错了。
学生 2:把外衣落在学校的操场上了。
学生 3:书包忘记拉拉锁了。
学生4:……3.小结:这些是我们在做事和学习中常出现的马虎现象。
4.活动:你身上出现过马虎的现象吗?把它们记录在“特殊小账本”上。
5.交流马虎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寻找马虎产生的原因吧。
6.学生交流。
7.小结:这些马虎的事情虽然不同,但是主要原因通常与学习做事不用心、不专心、不细心、不耐心有关系。
板书:学习做事不用心不专心不细心不耐心【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发现身边的马虎现象,分析马虎产生的原因。
(二)环节二:通过分析马虎的案例,懂得马虎带来的危害。
1.思考:如果马虎一点会怎样呢?2.阅读绘本故事:《小马虎添麻烦》。
3.学生交流:马虎一点会怎样?学生 1:耽误自己的学习。
学生 2:给爸爸添麻烦。
学生 3:影响老师和保安叔叔的正常工作。
4.小结:看似一个小小的马虎,影响真是太大了。
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麻烦了爸爸,还影响了周围人正常的工作。
5.思考:如果我们在学习中马虎了会怎么样呢?(1)呈现事例。
(2)小结:明明会写的字却写错了,明明会做的题却丢了分,这些学习中的小马虎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6.思考: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马虎了会怎么样呢?(1)呈现事例。
(2)小结:生活中马虎一点,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他人,有时还会带来安全隐患。
7.思考:马虎在生活和学习中给我们添了各种各样的麻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不做“小马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不做“小马虎”》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粗心大意而遇到的各种麻烦,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习惯。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粗心带来的麻烦、细心的好处以及如何做到细心。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细心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容易表现出粗心大意的特点,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粗心的危害,学会做到细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粗心带来的麻烦,知道细心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做到细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细心是一种良好的品质,粗心会给生活和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做到细心的内在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粗心的危害,知道细心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做到细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细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细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粗心的危害,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
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中的细心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实践训练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从而培养细心的良好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粗心相关的图片、故事等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练习题:设计一些实践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粗心相关的图片,如忘记带课本、写错作业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接下来,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的,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一下如何不做“小马虎”。
《不做“小马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马虎,认识生活中马虎的种种表现,能进行自我查找,自我判别。
2.初步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种种麻烦。
3.学会初步探究马虎形成的原因,懂得自我剖析,形成克服马虎的意识。
教材分析:
《不做“小马虎”》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第4课内容。
教材中有两个部分:生活中的小马虎和怎样才能不马虎。
其中有一个关于马虎原因的探讨——小马虎找原因,和克服马虎方法的指导,教材辅助部分是两个绘本故事:小马虎添麻烦和马虎危害大。
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呈现马虎的普遍现实,指明马虎带来的麻烦和危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克服马虎的办法。
有情感的体验,认知的唤醒,更有行为的指导。
本课的编写是基于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一条——“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而编写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耐心与责任心,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认真细致,不马虎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家长、老师做了调查和访谈,发现以下情况:在学习中,经常因马虎抄错题、算错题、漏做题;会忘记带学习用品,忘交作业等等。
在生
活中,也常因马虎没听清事情,做错事、忘记事、耽误事。
对于马虎带来的后果没有直观的认识,既没有克服马虎的办法,更没有养成做事细致不马虎的习惯和意识。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年纪小,生性活泼好动,做事经验不足,经常在行动中出现一心图快而考虑不周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马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麻烦,能找到自己马虎的原因。
难点:学会探究自己做事马虎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对学生就马虎的认知情况做一个采访和调查。
2.设计一张马虎调查问卷。
3.准备相关模拟活动的道具。
4.相关的ppt课件和板贴。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故事,只“马虎”。
1.趣味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考一考大家,到底认不认识这些动物。
(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进入动物世界的方式让学生认一认、猜一猜动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引出一种“怪异”的动物,以开启故事的讲述。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呢?
(教师出示“马虎”图片,)
这种又像老虎又像马的动物,其实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而关于它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呢?想听老师讲一讲么?
(教师,根据插图,绘声绘色的讲述)
设计意图: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马虎”这一词的由来。
也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事件的思考和探究,了解“马虎”的内涵,初步感知做事马虎的危害。
2.引导思考
师:画家为什么会失去了孩子又赔了那么多钱?
(引导学生思考)
3.教师小结
师:现在我们把像画家那样做事不认真,不专心,随随便便,粗心大意称为马虎,是种坏习惯。
(“马虎”板贴)
活动二:生活中有“马虎”
1.出示事例
说到马虎画家,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个马虎的小画家,他画画的时候可马虎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
以“丁丁画画”为切入口,导入生活中的“马虎”。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了解丁丁做事的粗心大意。
以此为“引子”切入到学生的生活现实当中。
由远及近,由人及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师: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他画的马没画尾巴。
预设2:螃蟹只画了2条腿
预设3:鸭子的嘴巴是尖尖的了。
预设4:兔子的耳朵是圆圆的了。
兔子5:兔子有胡子了
师:看看你们找的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首歌曲,你就知道了。
(播放歌曲)
师:你们找得真细心,给自己鼓鼓掌吧。
师:其实这个丁丁在生活中也是个小马虎呢,我们接着来看,丁丁还出现了哪些马虎行为。
(出示马虎示例,让学生观察)
预设1:丁丁扣子扣错了,乱扣的。
预设2:玩沙子的时候忘记把铲子拿回来了。
预设3:做作业的时候忘记做了一题。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学生思维比较直观,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因此通过同类现象的梳理和交流。
让学生回归生活,咀嚼生活,感受马虎现象在自己生活中的具体存在。
因此让课堂更真实,更富有针对性。
2.侦探调查
师:像这样的马虎事,我们小朋友有没有做过呢?做过多少呢?我们拿出课前的调查表。
做过马虎事的,请举手。
师:那你做过几种马虎事
预设:5种,6种,7种。
师:谁来讲一件你做过的马虎事。
师小结:我们周围居然也有那么多马虎事,我们小朋友一不小心都成了“小马虎”。
(板贴)
活动三:“小马虎”有麻烦
1.绘本讲述,思考交流
(PPT出示14.15页下方的绘本故事——小马虎添麻烦)
设计意图:
以教材的绘本故事为导入载体,让小朋友了解一件小小的马虎事所带来的麻烦。
让学生通过探究“忘带作业本,给哪些人带来了麻烦”。
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交流和对话同时,联系自己的马虎,进行真实的生活对接,切实发现因为马虎带给自己以及他人的麻烦,从而知道“小马虎有麻烦”,感受到马虎所带来的闹笑话,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等等方面的问题。
师:我们知道丁丁是个出了名的小马虎,老爱做马虎事,这不,今天一大早他又做了一件马虎事。
他做了什么马虎事?
预设:作业本忘带了
师:丁丁把书本忘记在了家里,会给哪些人带来麻烦呢?带来什么麻烦呢?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师小结:这一个小马虎,居然带来了那么多麻烦。
2.曝光麻烦
师:小朋友们,你们做过的马虎事中,我想也肯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麻烦吧,谁来说一说呢,让大家都来认识马虎的麻烦。
3.教师小结
师:听了小朋友们的发言,我更加感觉小马虎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
老师还编了一首马虎麻烦呢。
(出示儿歌)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活动四:“小马虎”找原因。
1.相互找原因
(ppt出示背景图)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采用模拟侦探的方式,引导学生转换身份,从局外人视角分析马虎事件的原因。
根据学生善于具象,倾向直观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中形成类别化的问题查找,得出有真实意义的原因分析。
以引导学生剖析自己的马虎,产生自我反省。
师:(老师带上侦探帽子)老师是其实是著名的马虎大侦探,看到那么多小朋友马虎了,我就想来找一找马虎的原因是什么?你愿意帮我一起找么?请先在四人小组内一起先讨论下。
预设生1:太心急/着急了。
师:你有哪件事太着急了。
师:原来心急了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生2:做事不专心。
师:你做什么事不专心了
师:原来做事不专心,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3:做完作业没检查。
师:你做什么作业没检查?结果怎么了?
师:原来做完事情不检查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4:做事太粗心大意了。
师:你做哪件事粗心大意了?结果怎么样?
师:原来做事粗心大意也会让我们马虎
预设5:做事不认真。
师:你做了件什么事不认真?结果怎么样?
师:原来做事不认真会让我们马虎。
2.“智慧仙子”有秘方
师:本侦探可不是小马虎,所谓为了搞清楚马虎的原因,特意去请教了智慧仙子。
看看她认为马虎的原因有哪些。
(图片出示智慧仙子,并点击马虎的原因)
师:小朋友们,我们知道的马虎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麻烦,也了解了马虎的原因,我们要不要做小马虎啊?
生:不要做
师:对啦,我们不做小马虎,并板贴“不做”。
小朋友们,这纸上有很多你做过的马虎事,让我们用力把他揉成一团,把小马虎扔进垃圾箱,从此告别这些马虎事,好不好?
(生揉纸团,然后扔进垃圾桶)
设计意图:
最后,借助于一个具有简单仪式效果的活动。
让学生把记载着自己马虎经历的纸团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从形式上告别这些马虎毛病。
也同时用告别活动警醒自己,做事细心,富于条理。
3.小结,收尾。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呢?
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马虎,知道了它带来的麻烦,知道了发生马虎现象的原因,而且还立志要改掉马虎的坏习惯。
我相信,我们以后再也不会马虎哦,养成做事专心细致的好习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又快又好哦。
板书设计:
4不做“小马虎”
闹笑话不认真
丢东西不专心
成绩变差太心急
耽误时间粗心大意
没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