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基本学习知识结构图
- 格式:doc
- 大小:734.72 KB
- 文档页数:7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哲 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先有物质后有意物质决定意识。
学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 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论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形态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 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毛泽东思想:精髓、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 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主题 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 本质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主题、提出意义《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二、认识论(怎样了解存在)三、唯物辩证法(世界怎样存在)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与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原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与静止 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的关系 方法论:反对不变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发展观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含义;原理:从 开始,是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开辟道路 量变质变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矛盾与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1)哲学与世界观:A 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B: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
概
一
论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发展的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生机的源泉
四、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人生)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人价值判断与特征与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生价值选择影响因素主体性认识事物角度不同观立场不同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考点浏览: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概念 P3;本义 P6;产生 P4;源于 P5;作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联系)P7;用 <对个人 >P6;功能 P25;任务 P6。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联系)P8;二、三对关系:3.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区别、联系)P8-9。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内容 >P10-11?为什么? P11-12)四、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唯心(两者的分关歧、基本观点、基本形态、局限性或优点) 1.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为什么?P16 P12-14<能正确判断 > 2.P16于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五、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3.哲学的作用 <对社会 >P17(与“对个人”的学作用区分开)1.马哲产生的条件、意义 P18-192.马哲的特征 P20-21六、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哲的产生 3.马哲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22-234.马哲的作用 <与哲学的作用区分 >P25第一单元线索图: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变革第二单元考点浏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物质的概念 P292. 世界的物质性(为什么?) P28-30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P31一、世界的本质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32辩 5. 规律(概念、特点P33、对应的方法论P33-34)证唯物 1.意识的产生(起源)P35、生理基础P36、内容主P36-37、本质义2. 意识的作用(认识、改造) P38-40二、把握思维的奥妙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40-41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重要性、要求 P4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P51辩证唯物论的线索图:物质运动规律意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实践的概念 P42、特点 P42-43实践与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P44-46认识认识、 3.真理的概念 P4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P46-47论真理 4.认识的无限性、反复性 -----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48-49;及方法论 P49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基础<四方面 >P44-46 ;能动反作用)及方法论(投身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论的线索图实践的概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与谬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第三单元考点浏览: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一、联系观二、发展观唯三、矛盾观物(实质与辩证核心)法四、否定观1.联系的含义 P542. 联系的特征(普遍、客观、多样)及对应的方法论P54-573.具体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a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b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方法论(要求)1. 发展的实质(与运动变化的区别)P632. 发展的普遍性及方法论P60-623.具体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原理及方法论) P64-65;b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质变含义P6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66)1.矛盾的概念 P672.基本属性(内涵 P67、两者的辩证关系 P68-69)3.矛盾的普遍性(内涵 <原理 >P69,及对应的方法论 P70;矛盾特殊性(内涵 <原理 >P70,及对应的方法论 P73-7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两者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P71-72 )4.具体讲“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 a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含义、各两者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P72-73)b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P73(一)辩证否定观(含义P75、实质 P76)及一、树立创新意识是方法论 P76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创新的哲学基础)(二)辩证法的本质P7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P77 及方法论P77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3 个方面) P78-80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内涵、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P83;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P83唯物辩证法的线索图: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第四单元考点浏览:拥有更美的人生(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2)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3)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4)价值观实现途径:对社会、他人的奉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并实现价值的途径一、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二、人生价值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P3.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P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1.人的价值及其评价P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4.价值创造与实现P历史唯物主义的线索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生活与哲学》全册知识体系构建图表第一单元线索: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派别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 唯物 物质决定意识。
学 主义 基本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进步性基本 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局限性概 派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 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论 主义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基本 主观唯心主义形态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为什么)哲学与时代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思想、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主义哲学 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认识论构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基本立场及活的灵魂中国化的重 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 “三个代表” 内涵社会主义 重要思想 本质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内涵、提出意义 一、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第二单元线索:物质 运动 规律 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的线索图: 联系观 概 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发展观 原理内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方法论: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做好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含义;原理:从 开始,是必要准备、必然结果;开辟道路量变质变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矛盾与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因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生活与哲学》4个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的本义 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含义世界观的含义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具体知识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百舸争流的思想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是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并决定各种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未来,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其自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与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及其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和总结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生活智慧和时代精神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本的一切事物老师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物质定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体系 社会历史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含义自觉遵循物质动力的规律 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把握思维的奥妙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产生意识的厂房和机器——人脑 产生意识的原材料——客观存在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仗态度的统一既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的思想求索真理的历程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含义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主体和客体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随认识对象、主体、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实践在发展真理在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而发展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思 想 方 法 与创 新 意 识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汤阴一中周艳梅【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为什么是基本问题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这主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和时代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特征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它的全部理论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以实践为目的,指导无产阶级追求解放。
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这也是马哲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产生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
主要贡献: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主要内容: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 产生条件: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伟大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贡献: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主要内容: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条件: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主要贡献:进一步回答了……创造性地回答了……归结起来就是……。
主要内容:“三个代表”的内涵、“三个代表”的本质、“三个代表”对于党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我们少走弯路。
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和人生,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世界统一于物质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都按其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物质运动有规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 。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 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反应特性—物质基础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生物学前提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促进人脑生成、语言产生、提供意识的内容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来源。
小结: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有别于动物无目的本能的活动。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不是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 不但能够反映现象,还能认识本质和规律 不但能够反映当前,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思维的眼睛)C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积极作用 错误的意识——消极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 动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应当充分发挥主管能动性,自觉认识和利用规律。
小结: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小结:物质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承认物质决定作用性为前提。
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我们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①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②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③从一般的哲学道理看: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为什么 哲学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现实意义 怎么样 ①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安于现状的思想。
实践及其特征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构成要素即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认识中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在认识中贯彻了辩证法思想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活动不同 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自身科学实验和社会科学实验)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完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需求,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唯一桥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