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6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鉴别及相互转化的常见方法;3.在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对比实验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教学过程】【活动一:我说你猜】它是制作面包的发酵粉、食用它可治疗胃酸过多、它可制作泡沫灭火器。
它是__________【活动二:分组探究实验1】比较Na 2CO 3和NaHCO 3物理性质的异同药品和仪器:Na 2CO 3和NaHCO 3固体、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活动三:探究实验2】比较Na 2CO 3和NaHCO 3的热稳定性233写在表格最后一列。
药品和仪器:Na 2CO 3和NaHCO 3固体、澄清石灰水、试管、酒精灯步骤:如左图所示,取2支洁净干燥的试管,将Na 2CO 3和NaHCO 3分别进行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这一反应可用于鉴别Na 2CO 3和NaHCO 3。
【活动四:分组探究实验3】比较Na2CO3和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药品和仪器:Na2CO3和NaHCO3固体、稀盐酸、试管、胶头滴管233【思考与交流4】等质量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相同的稀盐酸反应,谁生成气体更多?为什么?【使用反馈】1、下列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比较中,不准确的是( )A.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B.二者热稳定性不同,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大于碳酸氢钠C.二者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等质量时生成CO2的量一样多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2、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分别装有Na2CO3和NaHCO3固体,有4位同学为鉴别它们采用了以下不同的方法,其中不可行的是( )A.分别配成溶液,再加入澄清石灰水B.分别配成溶液,再加入CaCl2溶液C.分别加热,再检验是否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D.分别取固体样品,滴加同浓度盐酸,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3。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案-教学设计(总5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酸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的反应等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诱导使学生体验实验的作用,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列表比较的对比分析和讨论归纳,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引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验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
[教学说明]本堂课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讲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不同性质和鉴别方法。
步步深入,提高本次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比NaHCO3的强。
[板书] 补充表格一[讲解] 1.我们从外观、溶解度、酸碱性方面分析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一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那么两姐妹的热稳定性如何呢?关键时刻,她们谁更HOLD住呢,我们接着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探究。
老师已经连接好了实验装置,我们各称取5g的样品进行加热,并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是为什么。
2.看来呀姐姐碳酸钠热稳定性要比妹妹碳酸氢钠好的多,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这个方法呢,也是我们最常用来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方法,请同学们记下来。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区别,对照记忆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学会定量滴定离子方程式的
书写。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师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物质差异的一般方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学生树立探究物质内部差异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培
养学生严谨的理性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度、热稳定性、与盐酸反应的差异
【教学难点】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现象不同的本质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1、溶解度 Na
2CO
3
> NaHCO
3
溶液都呈碱性
2、热稳定性 Na
2CO
3
< NaHCO
3
2NaHCO
3△
Na
2
CO
3
+ CO
2
↑+ H
2
O
3.与盐酸的反应
NaHCO
3: HCO
3
-+ H+ = CO
2
↑+ H
2
O
Na
2CO
3
: CO
3
2-+ H+ = HCO
3
-
HCO
3-+ H+ = CO
2
↑+ H
2
O。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差异,并能鉴别两者。
过程与方法:利用对比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教学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同学们都吃过刀削面和馒头吧,它们都是用面粉做的,但它们口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在制作时,馒头加入了碳酸氢钠(发酵粉成分之一),使得馒头变软变膨松。
为什么碳酸氢钠能使面粉变膨松?在制作馒头时体现了碳酸氢钠的什么性质?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性质。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1.物理性质阅读:课本56页,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第一段。
[科学探究]Na2CO3和NaHCO3颜色状态、溶解性及溶液酸碱性完成学案:物理性质部分过渡:从物理性质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相似,不容易鉴别,利用化学性质能不能呢?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
[科学探究] 溶液酸碱性板书:化学性质(1)溶液的酸碱性:碳酸钠溶液碱性>碳酸氢钠溶液碱性[科学探究] 对比实验:相同质量Na2CO3与浓度、体积相同盐酸的反应相同质量NaHCO3与浓度、体积相同盐酸的反应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总结化学性质,完成学案中相关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设疑:(1)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2)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如果是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科学探究] Na2CO3和NaHCO3受热分解分析总结实验现象,总结化学性质,相关化学方程式写到学案中。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案标题: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3. 能够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教学重点: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碳酸钠、碳酸氢钠、酚酞指示剂、醋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它们的用途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15分钟)1. 通过PPT演示,向学生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2. 列举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用途,如烹饪调料、清洁剂、药品等。
三、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0分钟)1. 解释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式及其分子结构。
2. 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展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溶解度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将一定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观察其溶解性和酸碱性变化。
2. 使用酚酞指示剂和醋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观察反应现象。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常见用途。
2. 提出拓展问题,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小结,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某一性质。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的准确性。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环境影响。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1.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教材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参考了三套教材并对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做了分析:人教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放在离子反应之后的。
设计了3个实验:(1)取固体分别溶解,滴加酚酞观察颜色;(2)分别加热;(3)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二者与盐酸反应。
苏教版: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放在离子反应之前的。
设计了3个实验:(1)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CaCl2中滴加碳酸钠溶液;(2)使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3)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用试纸);用碳酸钠溶液洗沾有油污的铜片,通过这三个实验探究碳酸钠中CO32-与Ca2+、H+的反应,以及其碱性。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与钙离子生成沉淀;碳酸钠与氢离子反应生成气体;碳酸钠溶液的碱性。
另外涉及到如何由碳酸钠制备碳酸氢钠。
鲁科版: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安排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离子反应的相关内容之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探究了3种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还涉及到如何由碳酸钠溶液得到碳酸氢钠,以及碳酸氢钠溶液如何得到碳酸钠。
三种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见表1。
表1 三套教材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2.学生分析(1)高中生普遍具有的特点: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喜欢单纯记忆知识而不深入理解。
高中生对物质的兴趣不局限在表面,而是对更本质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
他们希望能够从更本质的角度去看问题。
而化学就是从分子、原子水平来研究物质的科学,因此我们从微观离子之间的反应来解释现象。
不喜欢盲目地做实验而没有一定的方法。
常常会遇到学生上课学得很好,但是一到实验室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差异;学习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试验原理与方法;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别,培养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Na2CO3和NaHCO3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Na2CO3和NaHCO3 的化学性质
难点:Na2CO3和NaHCO3 的化学性质差异和多种鉴别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教科书,药品和仪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教学设计
海安县立发中学陈海明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知识内容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俗名和物理性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酸等的反应以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用途。
这部分知识内容放在这一章中是作为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来供学生学习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原理之后,结合已经的化学知识进行这两种化合物性质的探究,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金属化合物性质、用途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享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材信息的传递形式有三种:通过阅读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俗名、用途;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掌握它们与水作用情况和热稳定性;通过知识迁移,掌握它们与盐酸反应等其它的化学性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具有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条件;学生已经掌握了无机物的基本分类方法,初步了解同类无机物具有相似的性质;学生已经有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知识,具备分析溶液中微粒以及会预测微粒之间所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化学计量学,有一定的计算分析的基础。
但学生缺乏应用这些已经知识、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际学习探究的体验,并没有形成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2.学生认知习惯: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到一定的高度,他们不喜欢单纯记忆知识,对分析规律性知识、本质的知识有极大的兴趣;他们不喜欢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更喜欢找出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找出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俗名、用途;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和原理分析掌握碳酸钠和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两种物质之间的转化;由性质理解两种化合物的用途。
2.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与相互转化,学会寻找同类物质的联系与区别。
3.学习从联系与区别的观点研究物质;学会从现象研究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所以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酸等物质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
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离子反应的原理,但对具体离子反应的分析量不足,离子反应的思维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从溶液中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酸等物质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流程图
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产生学习的愿望
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了解研究的方法
实验并观察,认识物理性质初步认识物理性质
预测化学性质并实验验证
总结性质学会分析、归纳、总结
由性质到用途懂得学以致用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转化不仅懂区别还知道联系
回到开始的问题,结束新课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资源设计意图
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厨房里常有
两种食用碱,一种叫苏
打,一种叫小苏打,如
何标签失落了,如何去
区别出它们?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商
阅读泡打粉和食用
碱的说明书,知道
二者的主要成分分
别是碳酸氢钠和碳
酸钠。
学生阅读课本,了
图片展示问
题情境。
提出问题,目
的在寻求解
决问题方案
的同时产生
学习知识的
愿望。
学会从哪些方面预测性质,
并知道怎样设计实验验证
七、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在引导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同时学习的预测化合物性质的探究方法的方法,为学生迁移法探究打下了基础。
特别是突出了从物质的构成微粒去预测物质可能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本课涉及的内容很多,有些知识不是本节课内能解决的,要勇于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