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方法论
- 格式:ppt
- 大小:527.00 KB
- 文档页数:1
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一章政治学:1.可以一般的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学科。
目的是揭示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提供政治相关知识。
2.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目的是提供政治领域的知识。
政治的概念。
传统观点:1,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一种超越自然与社会的力量。
3,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利现象。
4,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5,就是国家的活动。
6,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7,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
8,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新定义:社会权力的有限制的运用。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的一个领域,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特征:1,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
2.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3.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或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4.政治活动或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差别:主体,过程,原则和行为方式,目的。
联系:共同基础——人。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重体现。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
政府全面的干预经济,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学的结构。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
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二章政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
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
现代政治学科的兴起。
古代的政治学研究传统形成于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密切相关。
这一传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的真正开端,即人类对政治生活或者政治实践的认识由自发上升为自觉。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的方向并确立的主题。
中世纪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神学政治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政治学方法论科学信仰与科学精神(1)科学信仰科学方法是以一系列基本假定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些假定,科学方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应用的价值和合理性。
因此,如果一个研究人员不接受这些基本假定,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用科学方法指导、设计自己的研究,这些假定包括:首先,世界是客观的。
其次,客观世界是有规律的。
最后,人可以发现和认识客观规律。
(2)科学精神,学习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除了要掌握相应的程序和技术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贯彻科学方法背后的科学精神,因为要发挥科学方法的作用和力量,就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撑和引导。
对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集中于两个方面:实证精神和批判精神。
第一,实证精神。
具体而言,实证精神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任何观点和判断都要接受事实的检验。
也就是说,应用科学方法提出观点、进行研究,必须以事实为基出,不能空口无凭。
二是决不能伪造事实。
第二,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相信,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依然可能存在错误,因此任何已有的科学结论未来都可能被推翻。
批判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批判别人的错误,二是要勇于批判自己的错误。
当然,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传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传统的政治学主要集中于对政府的正式机构和与此相关的法律和宪法文件的研究,所使用的是国家、政府、主权、联邦制和立宪政体等基本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文件——宪法、条约、法令、官方备忘录以及少量的投票统计数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受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政治学广泛借鉴和采纳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从而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行为主义革命”。
但无论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没有改变的,即政治学者始终只关注政治权力的研究,包括权力的分配、组织、操作及其斗争等,而忽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对政治的影响,在政治与非政治之间预先设定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一、引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是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强调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来研究政治行为,以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优缺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基本概念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核心概念是“行为”,即政治体系中各个行为体的行动和相互作用。
它强调政治体系中的各种行为是受客观因素影响的,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
三、理论基础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部心理因素所驱动的,而社会学则关注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和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统计学则用于分析大量的数据,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四、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对政治体系的现场观察,了解各种政治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政治参与、政治态度、政治认同等变量。
3. 实验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政治行为的变化,以揭示政治现象的因果关系。
4. 定量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政治现象的规律。
五、优缺点优点:1. 客观性: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政治行为,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可重复性:实验法可以控制实验条件,使得研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3. 适用于大规模研究:定量分析法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适用于研究大规模的政治现象。
缺点:1. 局限性: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侧重于对政治行为的描述和测量,缺乏对政治现象的深入解释。
2. 主观性:观察法和调查法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适用范围有限:并非所有的政治现象都适合用行为主义方法进行研究。
六、实践应用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政策研究、选举研究、民主化研究等领域。
通过行为主义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政治体系的运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同时,行为主义方法也有助于提高政治体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感。
当前美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论争论及其学科根源刘 杉提 要|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政治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根据近几年美国政治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分歧出发,对当前美国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中所产生的相关争论进行分类并系统地加以阐述,力图从宏观的学科研究的高度理清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争论的内容和实质。
关键词|政治学 方法论 美国中图分类号|D77112作者信息|男,1964年生,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博士生, 430072。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西方社会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美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形成了大量的新分支学科、新思潮、新流派和新主题。
政治学的重要学科基础———政治学研究方法也是各种思潮交错,学派林立,主题繁杂,争议不断。
这种分裂的状态使得许多政治学者对美国政治学是否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学科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①“究竟何为政治学”这个古老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
②虽然各种研究方法常常在研究观点和研究路径上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极少有人在方法论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和归纳。
根据美国政治学方法论大师盖依・彼得斯(B.G uy Peters)、乔恩・皮埃尔(Jon Pierre)和格里・斯托克(G erry Stoker)等人的观察,在方法论方面的这种状况,使得绝大多数美国政治学学者对除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其他政治学研究方法也不甚了解。
③一般认为,美国政治学各种研究方法在比较政治和美国政治研究方面可主要归纳为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和后行为主义(post2 behaviouralism)。
国际政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neo2liberalism)、新现实主义(neo2real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和后 001①②③C olin Hay,M ichael Lister and David Marsh (eds.),The State:Theories and Issues,Palgrave,2006.J.T obin G rant,What Divides Us?The Image and Organization of P olitical Science,PS:Political Science&Politics,July,2005,p.379.T im othy V.K au fman2Osborn,Dividing the D omain of P olitical Science:On the Fetishism of Sub fields,Polity,V ol.38,N o.1,2006,pp.41~71.政治学现代主义(postm odernism)。
《政治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吉嘉伍编写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28 目录概论 (1130)第一讲基本概念 (1131)一、基本概念及定义 (1131)二、社会科学通则形成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 (1131)三、假设和假定 (1131)四、信度和效度 (1132)复习参考题 (1132)第二讲理论检验 (1133)一、什么是好的理论 (1133)二、如何检验理论 (1133)三、检验理论的方法提示 (1133)复习参考题 (1134)第三讲质化研究 (1135)一、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1135)二、质化研究的主张:以理解代替解释 (1135)三、质化研究的模型 (1135)四、质化研究的特性 (1135)五、质化研究的基本步骤 (1136)六、质化研究的重要途径 (1136)七、质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136)复习参考题 (1136)第四讲度量与调查 (1137)一、调查方法 (1137)二、问卷研究方法 (1137)复习参考题 (1137)第五讲比较方法 (1138)一、比较分析的逻辑 (1138)二、比较方法类型 (1138)三、注意的问题 (1138)复习参考题 (1139)第六讲规范政治理论 (1140)一、规范理论的方法与问题 (1140)二、规范政治理论各种主要立场 (1140)三、规范理论的应用:正义与自由 (1141)四、规范理论的评估 (1141)复习参考题 (1141)第七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一):制度研究途径、行为分析方法 (1142)一、制度研究途径 (1142)二、行为分析法 (1143)复习参考题 (1143)政治科学方法论第八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二):理性选择理论、女性主义 (1144)一、理性选择理论 (1144)二、女性主义 (1144)复习参考题 (1145)第九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三):多元主义 (1146)一、多元主义的特征 (1146)二、多元主义理论的困境 (1146)三、多元化主义对批评的回应 (1147)四、新多元主义 (1147)复习参考题 (1147)第十讲政治研究基本途径(四):精英主义、统合主义 (1148)一、精英主义理论 (1148)二、统合主义 (1149)复习参考题 (1149)主要参考文献 (1150)1129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130概论政治科学方法论旨在审视政治学领域的范围、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途径。
政治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等各个方面。
本文对政治学的原理和方法论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读者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政治学的原理1. 国家与权力: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着一个政治实体的权力机构和组织形式。
政治学研究探讨国家的起源、结构、职能以及权力的来源和运作方式。
2. 政治思想与理论:政治学的原理根植于各种政治思想和理论,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通过研究不同的政治思潮和理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分析不同政治现象和行为。
3. 政治参与与行为:政治学关注人们参与政治的方式和行为,包括选举投票、示威抗议、政治组织参与等。
研究人们的政治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力量的运作和政治决策的制定过程。
二、政治学的方法论1. 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政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政府形式和政治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体制下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深入分析各种政治现象。
2. 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是政治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基于实证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验证政治学的假设和理论,揭示政治现象和行为的规律和规律性。
3. 理论分析: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是以政治理论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模型来探讨政治问题。
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内在机制。
总结起来,政治学的原理和方法论在揭示政治现象和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政治学原理涉及国家与权力、政治思想与理论、政治参与与行为等方面;而政治学的方法论包括比较研究、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等方法。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学领域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比较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学方法论比较研究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历史分析法1.把政治现象或政治理论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背景中加以考察和研究,认为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2.分析特点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因果关系当中去把握,从而认识政治现象的演化规律;3.研究特定的政治现象,从历史发展的合理角度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原因;4.研究政治现象,注重研究其发展的阶段性,并善于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5.眼注重总结政治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四利益分析法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从事政治活动的动因;2.利益是政治发展的目标;3.利益是影响政治关系调整和变化的基本因素;4.利益是政治决策的价值取向;5.利益是社会成员形成一定政治心理的根源;五比较研究法1.通过纵向比较,研究政治现象发展的阶段性;2.通过横向比较,研究各种政治要素的特点和互动关系;3.通过宏观比较,研究政治现象的特点和模式;4.通过围观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具体差异及其每个事物的特点;5.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6.通过比较,实现政治创新,政治借鉴,政治批断;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一行为主义研究方法认为,传统政治学只是抽象地、静止地研究国家权力和国家制度,没有研究政治行为当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并且忽视了一些具体材料的运用,带有主观推测性,因此存在缺陷;1.把政治行为和政治行为为产生的文化、心理因素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不再重点研究国家和权力问题;2.在研究政治现象时,采取实证主义方式,注重定量研究,利用调查、民意测验、听证会等,来推断出政治行为的动机以及结果;3.在实际调查和研究中,大量采取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4.在政治学研究中,应当坚持价值中立原则,不能带有阶级偏见和意识形态的色彩,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得出公正的结论;5.将政治学和其他科学交叉起来进行研究,主要是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进而又产生许多以交叉学科;(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于一种特定的政治现象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某一事件或群体进行个别的、专门的研究;具体包括下列一些个案:1.描述性个案研究;只对研究对象做一些纯粹的描述,不做理论分析;2.阐释性个案研究;运用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论分析;3.假说构建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假说或者理论;4.理论增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或者夸大丰富了某一理论的内涵;5.理论减值型个案研究;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否定某一理论或者削弱某一理论的适用性;6.异常型个案研究;是指那些背离既有的理论、特殊的个案,通过研究这种情况,发现或者创立新的理论; (七)政治角色研究法是指无论普通农民还是精英人物,总是把自己确定在特定的行为规范相关联的位置上,而人们对于特定位置的人总是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而寄予期望;具体内容:1.角色扮演;社会成员依据社会对自己的某种期待去行动,努力扮演好社会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一个人一旦被授予某种角色,就应该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风度等,尽可能的复合这一角色的要求和规范;2.角色期待;人们对于一定角色的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要求和期望,分为局外人期待,当事人期待;3.角色分类;角色具有多样性,依据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的角色;依据时间划分为,永久性角色、短期角色、临时性角色;4.角色网络;一种角色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角色处于联系之中;同时,一个人也往往扮演着多种角色;5.角色冲突;个人对角色的理解期待和他们对角色期待的冲突;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也能引起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章政治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1.政治过程中,政治行为主体是多元的,影响政治决策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除了政党、政府、议会、法院参与政治过程外,公会、宗教组织、教育部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以及公民个人也要参与政治角色,都要从自己利益出发;2.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的,反对单一的意识形态占绝对统治地位;3.社会权力的分配也是多元的,反对高度垄断权力;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彼此竞争的精英,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强大的支配一切的政治精英,而是表现各种政治精英为争夺权力彼此竞争;4.政治资源也是多元的,表现为财富、武力、职业、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知识、能力以及家庭等;由于,对这些政治资源拥有的不同,导致了政治影响力的差异性;5.认为政治过程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多元竞争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讨价还价;二多元主义对政治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三多元主义的缺陷五、社团主义一社团主义基本观点1.社团主义主张要研究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认为特定的利益集团与政府要形成一种稳定的联系;利益集团与政府的互动式在一种共识的的基础上的理性行为,并且利益集团的互动也要受到政府的管辖;因此,主张利益集团与政府保持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社团主义本质是一种合作主义;2.社团主义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做推崇的价值观是秩序、理性、协调、合作,否认利益集团与政府间,以及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存在冲突,注重人为地安排;3.认为政治过程就是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合作过程,政治斗争形式就是谈判与协商;4.强调法律以及规则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法律、规则、界定了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结构关系;5.认为国家决策在政治实践中的极其重要性,认为国家就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体,因此,个别利益应该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6.突出政治领导者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特别是自历史变革的关键时期,政治领导者个人意志具有中药中作用; 二社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比较1、二者的相同点2、二者的区别三社团主义的基本类型五社团主义的政治影响六、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1.成人社会的差异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精英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内在的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2.精英与大众两分法,是精英主义的基石;认为一切社会无论政治制度如何,度存在着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的永远是少数人,他们垄断着权力并享有政权带来的好处;而被统治者是人数众多的,收统治者合法的或者专横的控制;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少数人统治着分散杂论的多数人的社会;3.精英主义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没有阶级,没有政治统治”的观点,也反对自由主义主张实行代议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也不会改变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区分;4.认为精英之所以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一是,取决于个人素质,这些人有特定的组织能力,人格,特征,奋斗精神,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社会上的一些等级结构的存在,领导位置的特殊性,客观上也使一部分人成为精英;三是,非精英方面的因素,非精英具有被动性需要他人领导;5.精英行使权力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暴力,控制大众传媒,强化意识形态,惩处反对者拿手段保护及行使自己的权力;6.关于精英主义权力的更迭,提出了“非精英循环论”,认为历史的变迁是不同的类型的精英循环的产物,是一类精英被另一类精英取代的产物;7.关于非精英成为精英的问题,认为非经营上升到精英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不间断的,非精英首先要接受精英的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此外,非精英还是要凭借自身的政治资源以及特定的政治机遇以及积极的政治行为才能成为精英;8.关于精英制定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二精英主义的政治影响第三章国家观比较研究一、强权国家观1.认为国家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所建立起来的统治,统治者又以斗争的手段维持其统治;这种统治既包括物质统治,也包括非物质统治;2.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保证统治秩序的工具;3.国家政策市满足统治着需要的,维护期统治的一种现实的实现手段;4.统治者拥有压倒一切的权力,依靠国家全力保证国家稳定和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且国家权力对内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具有独立性;5.国家目的就是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最大化,对内实行严密的控制政策,对外发动战争;二、法律国家观1.强调国家权力的规范化和非人格化;国家权力要依据法律规定来行使,官员的职权和责任有法律来规定,国家的价值就是行使权力的规范性;2.强调公民手法的重要性,每个公民都要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3.主张建立法治国家,强调法治优于人治;4.国家是一个有强制性的秩序构成的共同体,而这个强制性秩序就是法律,因此,特备强调国家的秩序性和有组织性;5.认为国家是法律的产物,视为执行法律而设定的特定组织,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法人,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三、合法性国家观1.认为国家虽然具有强制性,但是国家的本质在于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身安全,解决社会纠纷,实现国家主权,维护领土完整;2.特别强调国家经济职能的重要性,这种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依据正义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建立必须的社会公共设施,制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3.主张实行社会福利;认为现代国家已经成为执行经济职能的工具,通过支配掌握大量的物质财富,不断的为全民谋福利,通过立法以及有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措施发展社会福利,这样,国家由阶级统治工具变成了福利国家;4.指出国家由于提供了服务,实行了福利,国家由消极国家变成了积极国家,政府由无为政府变成了万能政府,国家由不干涉居民生活变为了积极敢于居民生活;第四章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一、柏拉图的政体理论1.他认为,最符合正义的政体是贤人政体,这是最好的政体,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2.由于战争,一些善战的人登上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建立起军阀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强调体育和军事的训练,其不足之处是统治者只重视战备和荣誉,轻视知识和学问;3.由于人们对财产的崇拜与日俱增,富人的低位越来越高,甚至连战功和荣誉等都被忽视,这样财阀取代军阀成为最高统治者,这种政体只重视金钱,不重视学问;4.在财阀整体中,由于人们唯利是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穷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这就难免不会发生穷人暴动,穷人一旦掌权就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这种整体的缺陷是:过度自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党执政官;5.在民主政体中,穷人领袖总是不断的剥削富人财富,引起富人的不满和反抗,有人以平民代表自居杀害富人,这些人被拥戴为最高统治者,建立其僭主政体;这是一种最坏的政体,因为统治者名义上代表平民,实质上代表专制,这种政体被贤人的整体取代;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1.关于政体的分类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及其掌权的目的,将政体分为两类6种具体类型:一类是正宗政体,另一类是非正宗政体;在正宗政体中,一个人掌权的是君主制,少数人掌权的是贵族制,多数人掌权的是共和制;在费正宗政体中,以上3种政体的变态分别成为: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2关于政体变化原因他指出,贵族由于在财产上占据优势地位,要求在各方面都超越他们,将政治权力的不平等视为正义;平民则认为,大家都是自由人,因此要求一切方面都平等,将政治权力的平等视为正义;这样在同一城邦中,贵族和贫民在平等的要求上产生了矛盾,是该城邦政体变动的原因;3关于理想政体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因为i,城邦的居民分为三部分:极富阶级,极贫阶级,中产阶级;极富阶级和极贫阶级都是少数人,并且极富阶级生活奢侈,只顾发号施令,易于引起人们的嫉恨;极贫阶级太卑贱,只知道服从,不能从政;中产阶级财产适中,人数众多,具有中庸的美德,适合充当富者和穷者的仲裁者;因此,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建立的共和制最稳定;第五章政体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第一节西方学者的政治发展理论一、政治发展观(一)亨廷顿的政治发展观1.地理学指向的政治发展是指,把政治发展仅仅界定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并不是指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因为他认为发达国家不存在政治发展问题;2.派生性指向的政治发展将政治发展理解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后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普及化,以及大众传媒作用的日益显着,社会流动和分层的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政治问题,这些新问题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3.目的指向的政治发展政治发展被看做是像某种特定的制度形态的政治变迁过程,主要是实现政治的民主化、专业化、制度化、理性化、官僚化;4.功能指向的政治发展5.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其中,多元化的政治体系,发达的政党政治和集团政治,合理的制度安排,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是政治发展的研究内容;三、政治发展动力(一)依靠精神领袖推动政治发展一些具有特殊威望的、能吸引公众的、具有非凡才能的领袖人物,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政治权威; (二)通过强有力的政治组织特别是政党组织推动政治发展因为政党能够动员民众,控制社会动荡,维护整治稳定,构建政治制度;(三)依靠文官推动政治发展通过文官的组织创新,强化专业精神,改善政治制度;(四)依靠军队推动政治发展认为军队参与政治有利于国家稳定;(五)依靠文化推动政治发展文化能够促进政治认同,强化政治动员,此制度因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六)依靠中产阶级推动政治发展因为中产阶级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并且实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政治发展动力的描述(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任何政治发展都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四)改革是推动政治发展的一种现实动力;通过改革消除政治发展的阻力;(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理论宣传教育群众,是政治发展的精神;(六)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这是政治发展的额文化和科技动力;(七)善于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本国的政治发展,这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外部条件;第六章政党理论比较一、政党与一般群众组成的区别1.政党有先天的阶级性;表现在:政党是在一定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政党是积极的核心,是由积极中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维护者;政党在阶级斗争中起领导作用,而一般的群众组织不具备这种阶级特征;2.政党有特定的政治纲领;纲领主要包括政党的政治信仰、政治目标、政治政策,政治纲领是判断政党政治属性的标志;3.政党有特定的组织纪律;任何政党都要制定组织章程,建立组织机构,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组织体系,并且,用组织纪律约束其成员的行为;4.政党的活动与政权有密切联系;政党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参与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展开的;5.政党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纽带;一方面,政党代表一定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政党又将社会实施控制,政党的活动既存在政治体系内部,又存在于政治体制的外部;二、政党和利益集团的比较(一)区别1.政党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组织,本质特征是阶级性;利益集团是由某种利益组成的团体,本质属性是利益性;2.政党的活动是围绕政权展开的,利益性的活动,虽然也是参与政治,但是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夺取政权,主要是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3.政党是全国性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把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得利益连接起来,而利益集团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行业、区域、职业、民族、宗教等背景组织起来的;4.政党有自己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利益集团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其成员也不受某种纪律的严格约束;(二)联系1.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都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2.利益集团的成员往往分布在政党之中,政党以利益集团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在竞选或执政过程中,政党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3.利益集团的要求往往通过政党的政策特别是执政党的政策,得到保护和实现;4.在政党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利益集团往往会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利益集团是对政党政治的补充;第七章政治文化理论比较研究一、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不同内涵(一)柏拉图的“知识治国论”柏拉图认为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一个城邦的好坏,有赖于人们的品德,正是因为人们品德的堕落,才引起了社会秩序的混论,因此,唯有城邦制度建立理想国家,除了实行等级之外,就必须使公民保持完善的品德,此外,治理国家还要靠知识,知识、美德和权力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二)孟德斯鸠的“民族精神论”(三)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四)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二、政治文化不同类型比较(一)依据参政倾向划分1.地区型政治文化2.臣属型政治文化3.参与型政治文化二依据政治文化演化过程划分1.传统政治文化2.现代政治文化三依据政治之间的关系划分1.冲突型政治文化2.协调性政治文化三、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化比较一奴隶社会政治文化二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三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四我国政治文化1.我国传统政治文化2.我国现代政治文化。
政治原理方法论总结
政治原理方法论主要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探讨有效的研究方法和较为科学的分析模式,以及相应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体系。
总结如下:
1.历史分析法:政治原理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政治现象的发展演变规律。
历史分析法对于研究政治学理论和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历程,更好地理解政治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2.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来探究政治学理论的普遍价值和适用性。
比较分析法对于政治学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学理论的全球性和普遍性,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政治问题的差异。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指通过实证数据来进行政治学研究,旨在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政治现象,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在现象和理论之间建立更为有效的联系。
4.理论建构法:理论建构法是指通过理论框架和概念建立来进行政治学研究,旨在推动理论框架的完善和理论的发展。
通过理论建构,可以更好地分析政治现象,并在现象和理论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促进政治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总之,政治原理方法论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石,各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