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8课
- 格式:pptx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7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三单元开篇,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演变历程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对近现代中国的法律与教化有一定影响。
2.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两条主线:第一子目: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
第二子目: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
第三子目: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
三个子目之间按照时序编排。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生都是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习动力较强,并且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包括“春秋战国的时代变迁”,“百家争鸣与儒法思想”,“汉尊崇儒术”,“唐的大一统”,“宋代的理学”,“明清思想的新变化”等内容。
对中国古代“法治与礼教”有一定了解。
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已经具备了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史料进行理解概括,教师在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通过适时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提炼出关键要点,参与课堂。
但是,学生对于“教化”这方面知识是陌生的,也是不好理解的。
另外,中国古代统治者礼法并用的统治手段也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深入学习。
三.课标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