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 格式:docx
- 大小:24.86 KB
- 文档页数:20
化学是一门对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至关重要的学科,有效的化学教学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学科至关重要。
有几个关键概念和策略对有效教授化学很重要:
1 概念理解:化学是一门建立在概念和原则基础上的学科,学生需
要对这些概念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取得成功。
专注于概念理解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探究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这种理解。
2 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需要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
学科。
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活动和现实世界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3 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工作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
有机会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以发展他们对学科的理解。
4 安全:安全是化学教育的一个关键方面,学生需要意识到实验室
工作的潜在危害,并接受如何安全处理化学品的培训。
5 综合教学:化学是一门与物理、生物学和地球科学密切相关的学
科,综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6 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以最适合其学习风格的方
式以自己的节奏学习。
7 评估和评估:定期的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可以为教师和学生
提供关于学习进度和需要改进的领域的宝贵反馈。
8 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对化学的理解,并
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这些策略可用于设计有效地向学生教授化学的课程和课程计划。
教师还应记住,学生有不同的背景和先前的知识,因此,教学应
相应地进行调整。
《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期中测试答案一、概念解释1. 化学教学论“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研究化学教学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
2.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如课程表中排定的化学等学科课程,或者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外活动,如化学活动课等。
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学时间,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较为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是学校课程的主要形式。
3. 学习方式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学习也正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4. 课堂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以及教学经验,执行课堂教学的教学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课堂教学中采用与教师特定的意图有关系的意图性行动。
二、简答题1. 化学教学基本技能(1)掌握化学教师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语言技能、书写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提问技能、实验演示技能、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等。
(2)具有分析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活动的初步能力。
(3)熟悉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学会联系学生生活和发展兴趣设计化学教学活动以及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环境。
2. 学习化学的思维能力准备学习化学需要进行观察、实验、想象、理解、记忆、思维等活动,要求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要描述化学变化,需要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需要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微观想象和抽象思维;要掌握复杂的化学规律,需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抽象、概括,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观念与思想、培养科学品质,要求学生具备基础性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
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1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2-1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2-2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3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4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5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6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7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8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9-1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9-2课时计划(教案)编号:10“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隶属于教育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化学本科专业一门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微格教学实践三个部分。
本课程曾于1997年、2001年两度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为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我校“化学教学论”课程,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内容体系结构,并添加了新的元素。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其中显性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微格教学实践三部分,随着时代变迁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本课程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化探究实验”、“远程化学实验”研究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引领基础教育进入数字化化学探究实验时代的新人才。
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入门篇、理论篇、技能篇、实践篇,既保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更指导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高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验教学设计思想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务求所设计的学生实验符合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教学方法:本学科的教学对象是化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着重体现师范性﹑示范性。
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化学)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教育课程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与教学论在培养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课程与教学论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一、课程与教学论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化学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1 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课程与教学论以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教育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的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化学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和应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
1.2 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化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知识枯燥、难以理解的情况。
而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方法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提供生动、灵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喜爱程度。
1.3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与教学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思维能力的培养、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升等。
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时,将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锻炼和提升这些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论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2.1 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课程与教学论为化学教师提供了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
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2 教材的编写与开发课程与教学论还包括教材编写与开发的研究内容。
国家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电子教案第一章:化学教学论概述1.1 化学教学论的定义与意义理解化学教学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2 化学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教学论的历史背景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发展趋势1.3 化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与理念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理解化学教学论的教育理念第二章:化学教学目标与内容2.1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理解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掌握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2.2 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了解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掌握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2.3 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与评价掌握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方法了解化学教学目标的评价体系第三章: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3.1 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理解化学教学方法的意义与作用掌握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策略3.2 化学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了解化学教学手段的种类与特点掌握化学教学手段的创新与运用方法3.3 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评价与改进了解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评价指标掌握化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策略第四章:化学教学环境与资源4.1 化学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理解化学教学环境的重要性掌握化学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方法4.2 化学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了解化学教学资源的种类与特点掌握化学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策略4.3 化学教学环境与资源的评价与改进了解化学教学环境与资源的评价指标掌握化学教学环境与资源的改进策略第五章:化学教学评价与反思5.1 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意义与作用掌握化学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方法5.2 化学教学反思的方法与策略了解化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掌握化学教学反思的方法与策略5.3 化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的改进与提升了解化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的改进与提升方法掌握化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的有效运用策略第六章:化学教学中的学生学习与发展6.1 学生化学学习特点与需求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化学学习特点掌握针对不同需求学生的教学策略6.2 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掌握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方法6.3 学生化学学习评价与促进掌握学生化学学习评价的方法理解促进学生化学学习发展的策略第七章:化学教学中的教师专业发展7.1 化学教师的角色与责任理解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掌握化学教师的责任与专业要求7.2 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掌握化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理解化学教师终身学习的意义7.3 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自我提升理解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与技巧第八章:化学教学研究方法8.1 化学教学研究的类型与方法理解化学教学研究的不同类型掌握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8.2 化学教学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如何设计化学教学研究项目掌握化学教学研究的实施步骤8.3 化学教学研究的分析与报告学习如何分析化学教学研究数据第九章:化学实验教学论9.1 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理解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原则9.2 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法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技巧9.3 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与改进学习化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标准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第十章: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10.1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理解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掌握化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10.2 化学教材的类型与结构分析学习不同类型化学教材的特点掌握化学教材结构分析的方法10.3 化学教材内容分析与处理学习如何分析与处理化学教材内容掌握化学教材内容处理的策略第十一章: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1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理解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掌握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1.2 化学教学多媒体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学习多媒体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掌握化学教学多媒体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技巧11.3 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评价与改进学习化学教学信息技术评价的标准掌握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改进策略第十二章:化学教学与文化12.1 化学教学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理解文化对化学教学的影响掌握化学教学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2.2 化学教学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掌握跨文化化学教学的策略与方法12.3 化学教学文化的评价与改进学习化学教学文化评价的标准掌握化学教学文化改进的策略与方法第十三章:化学教学伦理与法律13.1 化学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理解化学教学伦理的重要性掌握化学教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13.2 化学教学与法律的关系学习化学教学法律知识掌握化学教学法律风险的预防与应对策略13.3 化学教学伦理与法律的评价与改进学习化学教学伦理与法律评价的标准掌握化学教学伦理与法律改进的策略与方法第十四章: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4.1 化学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分析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案例掌握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14.2 化学教学案例的编写与分享学习如何编写化学教学案例掌握化学教学案例分享的策略与方法14.3 化学教学案例的评价与改进学习化学教学案例评价的标准掌握化学教学案例改进的策略与方法第十五章:化学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化学教学论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方法了解化学教学论研究的新趋势掌握化学教学论研究的新方法与技巧15.2 化学教学技术创新与发展学习化学教学技术创新的动向掌握化学教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策略15.3 化学教学论未来发展的展望理解化学教学论的重要性掌握化学教学论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家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的电子教案,共包含了十五个章节。
第三节化学教材与化学教科书对于“化学教材”一词,如同化学课程一样,你肯定也非常熟悉,几乎天天同各种化学教材“打交道”。
然而,如果问起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化学教材?化学课程就是化学教材吗?化学教材就是化学教科书吗?化学教材是如何编制的?你还能说清楚吗?你还能说熟悉吗?1.3.1化学课程就是化学教材吗其实,化学教材并不是化学课程本身,而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
当化学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编写化学教材。
化学教材的编写,必然要反映、体现和落实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必然要全面、系统地回应化学课程内容。
因此,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材料。
下面的教材片段,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一观点。
教材片段:乳化现象“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水与常见的溶液”主题中的第8条“标准”,如何将这样一个化学课程内容“教材化”呢?这段教材是按照“生活情景”、“实验探究”、“化学概念”和“实际应用”等四个方面,来落实“水与常见的溶液”这一化学课程内容,从而组织成一个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具体、系统的整体材料。
这样的教材内容组织,体现了以下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1.3.2 化学课程只有一种化学教材吗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是对化学课程理念的体现和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落实,是对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化的材料。
“一定的逻辑关系”是否意味着只有“一种逻辑关系”呢?下面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材片段,有助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教材片段:化学方程式①教材片段:化学方程式②教材片段:化学方程式③根据这三个教材片段,你可能马上就能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定的逻辑关系”并不意味着只有“一种逻辑关系”。
2-1.什么是课程?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2-2.三种典型的课程观?学科中心课程观、学生中心课程观、社会中心课程观 2-3.化学课程的各种及其之间的关系?3-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具备必备的科学素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发挥化学的重大作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 3-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探索化学科学发展趋势、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1.“三层次”、“两类型”高中化学课程三层次:学习领域(科学)→科学(化学)→模块 两类型: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课程(化学1、化学2)、高中化学选修模块课程(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4-2.“三阶段”化学新课程义务教育段化学课程→高中必修段化学课程→高中选修段化学课程 4-3.“三阶段”化学课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一致性是指各个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都为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
全面发展服务;持续性是指各个简短的化学课程内容都全面反映金额体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目标,,都按照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的目标来选择和组织化学课程内容 5-1.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多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可乘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 5-2.如何理解化学课程标准的含义?它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及其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5-3.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三个维度) 6-1.化学教材与化学课程、化学教科书的关系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的具体化,是对化学课程理念的体现和对化学课程内容的落实,是对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加以系统化的材料化学课程化学教材化学教科书6-2.化学教材体现了以下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6-3.“一标多本”的含义“一标”就是同一个化学课程标准,“多本”就是多种版本的化学教材7-1.化学新教材的功能提供学生学习的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方式的形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7-2.化学教师应具备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教材内容是动态生成的8-1.化学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指导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为化学教学过程提供依据、为化学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指引学生的化学学习8-2.化学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8-3.教学目标的层次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8-4.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内容目标、教科书内容的构成、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和认知特点、学校的化学教学资源(重点)9-1.结合课程标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从三个维度分析9-2.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教科书内容之间的关系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固然是确定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是,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本身还不能直接成为化学教学内容,教师要在理解和领会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重新进行选择和组织,以使确定的化学教学内容能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全面发展9-3.化学教学资源及其分类化学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的总和,按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9-4.什么是化学教学内容化学教学内容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化学学习的特点,在有效利用和开发化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组织,所提供给学生的各种化学学学习有关的经验10.科学探究的要素及核心要素要素:问题、假设、证据、解释、检验、结论 核心要素:问题、证据、解释、检验(重点)11-1.STS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教育两个基本点:突出科学技术在个人和社会中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内容:在该思想指导下,为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参与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决策、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公民而进行的一种教育 11-2.STS 的基本思想强调参与、重视技术、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1-3.STS 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与有关的互学知识相结合、设计专门的STS 教育内容主题、设计专门的STS 教育内容课程 11-4.化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以逻辑机构为线索: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探究活动为线索: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资料进行试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以生活中的学学问题为线索: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11-5.基本策略考虑知识的逻辑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考虑学生的特点、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 12-1.常见的化学学习活动按学习过程分:预习、听课、笔记、回答问题、联系、复习、考试按认知过程分:收集资料和事实(观察、实验、调查、查阅)→整理资料和实施(表格化、线图化、符号化)→得出规律和结论(科学抽象、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按活动方式分:实验类(设计、实验、证明、区分、比较、测定、鉴别)、调查类(调查、手机、查阅)、交流类(交流、合作、提问、讨论、回答) 12-2.制定学习任务的依据12-3.化学新课程提倡的化学学习方式及其关系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13-1.化学教学活动与化学学习任务、化学学习活动的关系 化学学习任务化学教学内容教师教学设计思想学校化学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经验 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服务于 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化 学学 习 任 务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13-2.化学教学活动与化学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13-3.常见的化学教学行为语言行为、直观行为、指导行为 13-4.常见的化学教学方式 注入式、启发式、探究式 13-5.值得探究的化学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重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3-6.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性、独立性的表现 学生自主性、独性是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探究要素体现的,可以从问题的提出、证据的收集、解释的提出、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评价与反思的水平等衡量 14-1.以实验为基础的含义通过化学实验这一科学实践活动,获取化学实验事实、验证化学假说、检验化学理论 14-2.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准备充分,确保成功、现象明显,易于观察、操作规范,注重示范、演讲结合,启迪思考、简易快速,按时完成、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14-3.化学实验的新变化有哪些? 生活化、趣味化、探究化、绿色化 14-4.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原子经济性选取绿色化的原料,获得的产物绿色化,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达到零排放 14-5.绿色化学思想设计对环境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负面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又可行的化学品过程 15-1.化学教学情景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学习经验的、与化学学习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材料 15-2.化学情景素材的呈现手段语言、实验、实物、模型、标本、图片、信息技术 15-3.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处理好多媒体与常规教学媒体的关系、适度运用、不能代替化学实验 16-1.化学教学语言的要求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 16-2.化学教学板书的设计原则体现教学核心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保证板书内容的科学性、条理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做好版面设计,注意美观工整17-1.化学教学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重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突出化学知识的应用、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关系科技发展和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注意学科间的综合与渗透17-2.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的含义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评价者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一种客观、综合的评价教师的化学教学活动 引发组织与指导总结与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明确问题 反思评价活动探究 得出结论活动表现评价:化学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 18-1.化学新课程中老师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素质结构一般教育观念 学科教育观念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科研能力 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能力素养 教师职业品质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
国家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电子教案第一章:化学教学论概述1.1 化学教学论的定义与意义理解化学教学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2 化学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教学论的历史背景掌握化学教学论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1.3 化学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熟悉化学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化学教学论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第二章:化学课程与教学目标2.1 化学课程概述理解化学课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方法2.2 化学教学目标明确化学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分类学会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方法2.3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理解课程标准的作用与意义熟悉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结构第三章:化学教学方法与策略3.1 化学教学方法掌握化学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学会选择与运用化学教学方法3.2 化学教学策略理解化学教学策略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方法3.3 化学教学手段与技术了解化学教学手段的种类与作用掌握化学教学技术的应用与创新第四章:化学教学评价与测量4.1 化学教学评价概述理解化学教学评价的概念与作用掌握化学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4.2 化学教学测量熟悉化学教学测量的内容与方法学会制定化学教学测量工具4.3 化学教学评价与反思掌握化学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与处理学会进行化学教学反思的方法与技巧第五章: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5.1 化学教学设计概述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流程掌握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5.2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学会分析化学教学案例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化学教学案例的编写与评价5.3 化学教学设计实践能够独立完成化学教学设计学会对化学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第六章:化学实验教学论6.1 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与作用理解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6.2 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策略学习化学实验教学的常用方法学会设计化学实验教学方案6.3 化学实验安全与实验技能培养掌握化学实验安全的基本知识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第七章: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7.1 化学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理解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掌握化学课程资源的分类方法7.2 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学习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方法学会化学课程资源的利用技巧7.3 化学课程资源的应用与实践能够运用化学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学会对化学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第八章: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8.1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的意义理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8.2 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种类与功能学习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种类掌握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使用方法8.3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学会设计化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案第九章:化学教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9.1 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化学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学会运用化学教学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9.2 化学教学论文的写作技巧学习化学教学论文的写作规范掌握化学教学论文的写作步骤与要点9.3 化学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学会展示化学教学研究成果掌握化学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技巧第十章:化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10.1 化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趋势理解化学教学改革的驱动力与挑战掌握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10.2 化学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实践学习化学教学创新的理念学会化学教学创新的实践方法10.3 化学教学改革的策略与路径掌握化学教学改革的策略与路径能够规划化学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解析: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化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基础;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化学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品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基础教育化学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和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学科课程教学理论研究2.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研究3.教师与学生心理、教法与学法研究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2—3年,总学分为38至40学分。
系统学习时间约占总课时的60%,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约占40%,教学实习和调查研究各占4周。
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毕业。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共计21学分)(二)选修课程(共计18学分)* 任意选修课上课学生人数不满16人,不得开课。
(专业学位课及选修课全院学生均可选修)五、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时间为4周,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其形式:协助指导教师进行本科生的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本科生的教学实验、科技论文或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
六、调查研究本专业硕士生在学习期间,要作必要的调查研究(含基础教育、教学及社会需求的实际调查与文献资料查阅),参加有关的科技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参与与本学科有关的学术会议。
进行有关调查时要有具体的调查研究提纲、计划、调查研究报告。
导师根据工作中的表现与结果评定成绩。
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 本专业硕士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篇课程论文,一篇学年论文,其中有一篇至少应公开发表。
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学科基础课-------------学术规范与科技写作-------------课程编号:1230200020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名称:学术规范与科技写作英译名称:Academic regulation and scientificpaper writing学时:40 学分:2开课学期:1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核方式:开卷考试适用学科:化学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化学学院教师内容简介:本课程着重讲述学术研究、学术规范的概念、学者治学的素质、学术忠诚与学术道德、出版与知识产权、文献包括电子文献的检索和最基本的各种学术规范,提供和评析中外理科学术失范与遵守规范的典型案例。
讲述写作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的各种规范。
参考书目:1.《学术规范读本》杨玉圣张保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Carole Slade,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学术规范导论》杨玉圣张保生,高等教育出版社4.《科学革命与卡文迪什实验室》阎康年,山西教育出版社5.《智者的旋律》吴声功,上海人民出版社6.《科学研究与道德》李光玉黄发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7.《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P·B梅多沃,南开大学出版社8.《学术规范通论》叶继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有机化学-------------课程编号:12302000100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英文名称: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学时: 40 学时学分:2 分开课学期:1 课堂形式:课堂讲授考核形式:闭卷考试适用学科:化学学院各专业(不含课程与教学法论)授课单位及教师梯队:有机专业教师内容简介:《高等有机化学》属学科基础性课程,适用于化学学科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与物理等。
课程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即化学是研究化学键的科学,介绍化学键的理论在有机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一、考试方法:笔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应用总分:100 分二、试题类型:1选择题 ^(占 10%)2填空题(占 10%)3判断正误题(占10%)4解释概念题(占 10%)^ 5 简答题(占 20%)6 论述题(占20%)7 案例分析题(占20%)三、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要求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具体内容与及要求如下。
第十一章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说明:A、了解:知道“是什么”。
能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的要点,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识别是什么。
B、理解:懂得“为什么”。
能够领会概念或理论的基本涵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教学问题。
C、掌握:能够“应用”。
能够分析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某些化学教学问题。
总分 100 分赣南师范学院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同等学历加试《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一、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考试,了解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全面、客观、公正和真实地反映掌握有机化学的实际情况。
二、考试方法:闭卷考试三、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或分析题,机理题,综合应用题四、考试总分:100 分五、考试内容及要求:按章节规定考试内容范围、重点及相应知识要求。
第一章绪论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及特性第一节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共价键理论、共价键的属性第三节诱导效应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按碳架分类、按官能团分类第二章烷烃第一节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烷烃的通式、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第二节烷烃的命名法普通命名法、烷基的命名、系统命名法第三节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杂化形式、sp3 杂化、σ键的形成第四节乙烷和丁烷的构象锯架式、纽曼式第四节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第五节烷烃氯代反应历程甲烷氯代反应历程、游离基的稳定性第六节自然界的烷烃第三章烯烃第一节乙烯的结构碳原子的SP2杂化、π键的形成第二节烯烃的通式和同分异构现象烯烃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第三节烯烃的命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第四节烯烃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第五节烯烃的制备醇脱水、卤代烷脱卤化氢、邻二卤代烷脱卤素第六节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氏(Markovnikov)规则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氏规则、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诱导效应的解释、反马氏规则、自由基型的加成反应第七节自然界的烯烃第一节炔烃的结构和命名乙炔的结构、SP 杂化、炔烃的命名第二节炔烃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第三节炔烃的制备第四节双烯烃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二烯烃的反应、共轭效应、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异戊二烯和橡胶第五章脂环烃第一节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分类、命名第二节环烷烃的性质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第三节环烷烃的结构环的结构和稳定性、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脂环烃的顺反异构、脂环烃的制法第六章芳香烃第一节苯的结构碳原子的杂化形式、大π键第二节单环芳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单取代芳烃、二取代芳烃、三取代芳烃第三节单环芳烃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第四节苯环取代定位规则、两类定位基定位效应的解释、取代基定位效应的应用第五节多环芳烃芳香性与休克尔(Huckel)规则联苯、萘、蒽和菲、休克尔规则和非苯系芳烃第六节重要的芳烃及其来源第七章旋光异构第一节旋光性和对映异构现象手性和对称性、旋光度和比旋光度第二节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构型表示方法、构型的确定D/L 构型的确定、R/S 构型的确定、含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第四节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联苯型、丙二烯型、其它型第五节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第八章卤代烃第一节卤代烷卤代烃的结构、分类、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卤代烷的化学性质第二节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第三节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 N1 反应、S N2 反应、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第四节卤代烃的制法第五节重要的卤代烃第九章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第一节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第二节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图、红外特征吸收峰第三节紫外光谱(UV)第四节核磁共振氢谱(HNMR)基本知识、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峰面积与氢原子数目、峰的裂分和自旋偶合、磁等同和磁不等同的质子第五节质谱(MS)简介第十章醇、酚、醚第一节醇醇的结构、分类与命名、醇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饱和一元醇的性质、醇的制备、重要的醇第二节酚酚的结构、酚的性质、重要的酚第三节醚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醚的性质、醚的制备、环醚第十一章醛、酮、醌第一节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第二节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第三节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歧化反应(Cannizzaro Reaction)、a-H 的酸性和性质第四节亲核加成反应历程第五节醛、酮的制法第六节重要的醛酮第七节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乙烯酮、ɑ,β-不饱羰基化合物、醌第十二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一节羧酸的分类与命名第二节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第三节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羰基上OH的取代反应、脱羧反应、a-H卤代、还原第四节羧酸的来源和制备氧化法、羧化法、水解法第五节重要的一元和二元羧酸第七节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和光谱性质第八节酰卤和酸酐第九节羧酸酯酯的物理性质、酯的化学性质第十节酰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第十一节碳酸的衍生物第十三章取代酸第一节羟基酸醇酸、酚酸第二节羰基酸及其酯互变异构现象、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第十四章含氮化合物第一节硝基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硝基化合物的制备、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性质、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性质第二节胺胺的分类和命名、胺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胺的立体化学、胺的化学性质、胺的制法和苯炔、烯胺、重要的胺第三节重氮和偶氮化合物芳香族重氮化反应、芳香族重氮盐的性质、重氮甲烷、偶氮染料第十五章周环反应第一节周环反应的理论周环反应、轨道和成键、前线轨道理论第二节电环化反应第三节环加成反应第四节σ键移位反应第十六章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第一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呋喃、噻吩、吡咯的性质,呋喃、噻吩、吡咯的制法,糠醛a-呋喃甲醛),噻唑、咪唑、吲哚,雷族化合物第三节六元杂环化合物吡啶,嘧啶,喹啉,嘌呤第四节生物碱第十七章碳水化合物第一节单糖单糖的构造式,单糖的构型,单糖的反应和构型的确定,单糖的环状结构,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第二节双糖非还原性双糖,还原性双糖,重要的双糖第三节多糖纤维素及其应用,淀粉,糖原第十八章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第一节氨基酸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分类,氨基酸的构型,氨基酸的性质,氨基酸的制备方法第二节多肽第三节蛋白质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性质,酶第六节核酸赣南师范学院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历入学加试《无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一、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考试,了解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反应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教学、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全面、客观、公正和真实地反映掌握无机化学的实际情况。
二、考试方法:闭卷、笔试三、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
四、考试总分:100 分五、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二章物质的状态[本章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分压定律第一节气体一、理想气体二、气体的液化第二节液体一、液体的蒸发二、液体的沸点第三节固体一、晶体与非晶体二、晶体的外形七大晶系三、晶体的内部结构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初步[本章重点]焓和焓变的概念,吉布斯自由能和熵以及它们的变化的初步概念,盖斯定律的应用,利用热力学函数表计算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熵变;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利用吉布斯-赫姆霍兹公式的计算及估算热力学分解温度和反应温度等。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一、基本概念二、热力学第一定律三、可逆途径第二节热化学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二、盖斯定律三、生成热四、燃烧热五、从键能估算反应热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一、反应方向概念二、反应焓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三、状态函数熵四、状态函数吉布斯自由能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本章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反应速率方程,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第二节反应速率理论简介一、碰撞理论二、过渡状态理论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三、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第五章化学平衡[本章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平衡常数表达式,化学反应等温式与化学平衡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与化学平衡第二节平衡常数一、经验平衡常数二、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程度三、标准平衡常数四、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的方向第三节标准平衡常数 Kθ与△r G mθ的关系一、化学反应等温式二、△f G mθ、△r G mθ和△r G m的关系第四节化学平衡的移动一、浓度对平衡的影响二、压强对平衡的影响三、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第六章溶液[本章重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第一节溶液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溶解度原理三、分配定律第二节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一、蒸气压下降-拉乌尔(Raoult)定律二、沸点升高三、凝固点下降四、渗透压五、依数性的应用第七章电解质溶液[本章重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缓冲溶液等有关计算。
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等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Ksp 的意义及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并进行有关计算。
第一节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一、离子氛和离子强度二、活度和活度系数第二节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一、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二、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 pH 值三、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四、缓冲溶液第三节盐的水解一、各种盐的水解二、影响水解的因素第四节酸碱理论的发展一、酸碱质子理论二、酸碱电子理论第五节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一、溶度积和溶解度二、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第八章原子结构[本章重点]理解原于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概念。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合理取值,能写出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构型,从而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一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三、波函数和原子轨道四、几率密度和电子云五、波函数的空间图像六、四个量子数第二节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系一、多电子原子能级二、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三、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第三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一、原子半径二、电离能三、电子亲合能四、元素的电负性第九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本章重点]离子键的基本含义、离子的特征、晶格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