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桥梁建造技术(2016.1武汉)
- 格式:ppt
- 大小:56.75 MB
- 文档页数:44
桥梁工业化建造发展报告1. 背景桥梁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传统的桥梁建造方式存在着效率低、成本高、施工周期长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桥梁工业化建造逐渐兴起。
桥梁工业化建造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在工厂内预制构件,并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的一种新型建造方式。
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桥梁建设效率,降低成本,缩短施工周期,提高质量。
2. 分析2.1 桥梁工业化建造的优势•高效率: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流水线作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相比传统施工方式,桥梁工业化建造可以减少人力资源和材料浪费,从而降低总体成本。
•缩短施工周期:预制构件可以与现场施工同时进行,有效缩短了整个项目的施工周期。
•提高质量:工厂化生产能够保证构件的一致性和质量稳定性,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对质量的影响。
2.2 桥梁工业化建造的挑战•技术难题:桥梁工业化建造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支持,包括CAD/CAM设计、模具制造、自动化生产线等。
•标准规范:桥梁工业化建造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以确保预制构件的互换性和安装质量。
•市场推广:传统观念和习惯使得一些项目仍然采用传统施工方式,推广桥梁工业化建造还面临市场认可度问题。
3. 结果3.1 桥梁工业化建造在国内的应用情况目前,我国在桥梁工业化建造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在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了预制箱梁、组合箱梁等预制构件。
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降低了成本,并且在质量上也有明显提升。
3.2 桥梁工业化建造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对效率和质量的要求提高,桥梁工业化建造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预制构件的多样化和标准化将成为发展趋势,同时,智能化生产、数字化设计和信息化管理也将推动桥梁工业化建造向更高水平发展。
4. 建议4.1 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加大对桥梁工业化建造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研究与应用。
武汉长江大桥首创新型施工方法7篇第1篇示例:武汉长江大桥是连接武汉市区和汉口市区的重要大桥,也是中国长江上的一座重要跨江大桥。
自1973年建成通车以来,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交通动脉和城市地标之一。
由于长江大桥长期以来承受着相当大的车流量和载重量,日常维护和修缮任务十分繁重。
为了确保长江大桥的安全和稳固,武汉市交通部门决定对长江大桥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改造。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施工方采用了新型的施工方法,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新型施工方法的首创性表现在原有桥梁维修技术之外的攀架搭设上。
针对以往长江大桥维修工程施工过程中受限于人力搭设攀架的常规做法,施工方引入了高空作业机器人,使高空攀架施工工艺不再依赖人力。
高空作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智能化控制系统和倒置式钢框架结构的新型施工装备,可实现攀架工艺的机械化操作。
这种新型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攀架的施工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攀架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新型施工方法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更加符合现代化工程施工的要求。
新型施工方法的首创性还表现在桥梁主体结构加固上。
在过去的桥梁结构加固工程中,传统的加固方法往往需要借助辅助支撑和大型机械设备。
而施工方选择了采用碳纤维加固技术,首创了一种全新的桥梁结构加固方法。
碳纤维加固技术是一种将高强度碳纤维布粘接在原有桥梁结构表面,并进行拉、压等不同方向的预应力加固的技术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加固方法,碳纤维加固技术不需要借助辅助支撑和大型机械设备,具有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对原有结构影响小等特点。
碳纤维加固技术还能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对于长江大桥这样的重要交通枢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型施工方法的首创性还体现在施工环保方面。
在长江大桥维修工程中,施工方积极探索使用环保型的材料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河床维修工程中,施工方使用了新型的环保型混凝土作为主要修复材料,该材料具有自生态环境可控性好、低碳环保等特点。
武汉长江大桥首创新型施工方法1. 引言1.1 武汉长江大桥的重要性武汉长江大桥作为长江上一座重要的桥梁,连接了武汉的两岸,承担着交通和经济的重要作用。
武汉市是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枢纽。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对于加强武汉市与长江沿岸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武汉长江大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随着人口和车辆的增加,传统施工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施工方法,提高建设效率,保障桥梁的安全运行。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将更加高效和可持续,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2 施工方法的创新意义新型施工方法的引入能够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施工方法往往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安全隐患多等问题,通过引入创新的施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
新型施工方法能够促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在创新的施工方法中,往往涉及到新的技术和工艺,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可以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整个建筑工程行业的技术进步。
施工方法的创新意义不仅体现在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上,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武汉长江大桥这样重要的工程项目中尤为突出,其施工方法的创新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 正文2.1 长江大桥施工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长江大桥作为中国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施工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长江大桥施工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方法下施工周期长。
传统的长江大桥施工方法多依赖于人力和机械设备,而受到天气、水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周期较长,难以保证工程进度。
传统方法下施工成本高。
人力和机械设备是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人工和设备成本的不断上涨,传统施工方法的成本也随之增加,给工程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桥梁施工技术概述摘要:桥梁可以展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更是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公路交通的大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为公路桥梁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十年来,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进行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本文将回顾一下桥梁建设概况、梁桥特点,并对桥梁中的拱桥的施工做一些初步分析,以便对提高桥梁施工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桥梁建设概况梁桥特点及分类拱桥施工Abstract: The bridge can show a country’s culture, but also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portrai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various busines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ighway traffic big development and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in west for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ion to bring good luck. Ten years,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span Bridges had a great time.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survey, the beam bridge fea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arch bridge do some preliminary analysi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bridge construction,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Keywords: bridg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neral situation girder bridge arch bridge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U4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正文在公路建筑中,桥涵是路线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韦成0921121057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1日,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政府就全部撤走了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
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
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上层为公路桥。
宽约20米,为4车道。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
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且连通了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
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横卧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中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大桥为双层钢桁梁桥,上层为双向四车道的公路桥,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为京广铁路复线,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身共有8个桥墩,每孔跨度128米,可让万吨巨轮通行无阻;底层有电梯可直达公路桥面,站在桥上眺望四方,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而互峙的伟姿,感觉十分豪迈。
大桥的通车形成完整的京广线,是国家南北交通的要津和命脉,同时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长江的桥梁,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
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
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14。
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
5米,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
25米。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
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武汉长江大桥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头。
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缩短大桥的长度。
江底为两山余脉,除7号墩地质条件较差外,正桥的7个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
利用两岸山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需要。
大桥为公路铁路双层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长1156米。
正桥8墩9孔,每孔桥跨128米.桥墩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
正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钢梁设计三联,每联三孔。
钢梁制作精确,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拢.连续梁由一组绞式固定支座和三组辊轴式支座所支撑。
在最高洪水位时,桥下净高18米,可满足上行大型轮船的通航要求。
汉阳岸引桥长303米,有17孔;武昌岸引桥长211米,12孔。
桥梁工业化探索与发展发布时间:2021-08-19T16:22:30.763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月11期作者: 1.李广 2.易楚雄[导读] 目前世界上各大强国的桥梁设计水平均比较高,而中国作为桥梁设计与建设大国,在桥梁设计水平上逐渐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
1.李广2.易楚雄中交隧道局华中工程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目前世界上各大强国的桥梁设计水平均比较高,而中国作为桥梁设计与建设大国,在桥梁设计水平上逐渐赶上欧美等发达国家。
文中主要介绍桥梁工业化发展现状、基本内容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装配式桥梁发展阐述桥梁生产力进一步释放,争取中国早日实现“桥梁强国梦”。
关键词:小半径曲线,钢箱梁桥,设计及计算1 引言桥梁结构工程一直都是国家交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桥梁和涵洞的修建是解决实际地形地貌中各种障碍的必然措施,是公路交通运输通行的关键节点。
由于其建设工期较长、难度较大、整体系统性强、技术要求较高,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桥梁建设的工业化发展程度非常高、速度非常快,有效地促进了交通运输行业的长足进步,为国民技术经济发展及各地区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搭建起了桥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桥梁工业化概述桥梁工业化是指采用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桥梁建设中低效率、低水平的、分散的手工业生产运输方式。
桥梁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有:(1)桥梁设计标准化。
(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
(3)施工安装机械化。
(4)组织管理科学化。
3 桥梁工业化发展历程 1950年以后,在欧洲和美国桥梁工程建设发展的高潮中,创造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技术、方法和工法。
其中最能体现工业化的有:移动托架拼装工法;移动架桥机悬挂拼装工法;钢混组合结构开始在工程中应用等。
1960年以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顶推施工技术的成功问世,成为跨越深谷障碍的长桥、曲线桥的最为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的基础施工方法韦成07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9月1日,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帮助,苏联专家为大桥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大量的指导,但是中苏关系破裂之后,苏联政府就全部撤走了专家,最后的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
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
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武汉长江大桥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
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宽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
上层为公路桥。
宽约20米,为4车道。
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
每孔跨度为128米,终年巨轮航行无阻。
正桥的两端建有具有民族风格的桥头堡,各高35米,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人上下。
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均极协调精美,整座大桥异常雄伟。
若从底层坐电动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桥公路桥面参观,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也打通了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两铁路且连通了京广线,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