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章有几处写到岳阳楼的风景?在文中把它们找出 来。第二段中那句话引出下文的抒情?
记叙 一、交代修楼背景,说明作记缘由
二 描画岳阳楼大观,转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描
写
抒 情
阴暗风景 ………悲 景“异”
明媚春光情似“异”
情“同”以 以已 物悲 喜
三、探求古 议论 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 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概括第一段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缘由。
2.表明作者写作缘由是什么? 属予作文以记之
3. 滕子京的政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滕子京被“谪守巴陵郡”为什么还能做到“ 重修岳阳楼”呢?他哪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可联系学习与生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
,我 观看 那 美景
连接 吞吐
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
至于、又如 日光 起,动
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 青青. 而或
翱翔 栖止 浮沉 小洲 香气浓郁 颜色青绿 然而 有时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全 消散
月影 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
无穷,哪有穷尽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 “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 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 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二者之为”具体指哪两种心情? 7.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阔大情怀? 哪句话体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背景材料
• 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 治。两年后,范仲淹在应天府(河南商丘)掌教书院时,又 有《上相府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用。庆历年间 ,宋仁宗迫于形势,责成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 见。 1043年,范仲淹上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 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理吏治、培 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理吏 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理吏治的手段。他 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 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 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 ,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 利益,范仲淹等人被迫离职,变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