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平
- 格式:pptx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9
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辛弃疾忧国忧民-艰难一生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诗人。
他在其生平中以其满腔忧国忧民之情,与天下艰难之境而名噪一时。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政治抱负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三个方面,介绍这位伟大的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他面对艰难生活的坚持与努力。
一、人生经历辛弃疾生于北宋哲宗宝祐元年,出生在富贵的家庭。
少年时期,辛弃疾就显露出了聪明才智和文学天赋。
然而,他的家世受到频繁变故的影响,逼迫他多次离乡背井。
他曾随父亲南渡,又曾随兄长入金国为官,这些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衰败。
二、政治抱负辛弃疾自幼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青年时期,他出仕南宋政府,期望能够为国家尽职尽责,挽救国家的危局。
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位,包括刑部员外郎、参知政事等,但由于时局的剧变,辛弃疾往往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然而,即使在政治生涯的起伏中,辛弃疾依然坚守忧国忧民的初心,不断提出建议并倡导变法。
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具有进取心和改革意识的人物,他的才能和抱负被时局所限制,使他倍感悲愤。
三、杰出的文学成就辛弃疾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著称于世,尤其是他的爱国诗歌。
他的作品不仅自成一派,而且流传至今,被视为宋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辛弃疾的诗歌常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衰败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狂热,展示了他对国家以及民众痛苦命运的牵挂。
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凡百磨难抱可乘,坚心努力听成童。
愿尔久为理天下,宝剑锋从敢识勇!”堪称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他的诗作还以其豪放的气势和富于感情的咏史之作而著称。
他以雄文壮气弘扬忠义之志,悲天悯人之情。
四、忧国忧民的艰难一生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艰难。
他目睹了南宋丧失大片领土,受到金国侵略,国家遭受巨大痛苦。
同时,他自身的政治抱负未得到实现,被迫多次迁徙和下野。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⑴辛弃疾祖父辛赞靖康之乱后被迫仕金,但不忘故国。
辛弃疾自幼受祖父影响,对大宋朝廷忠心不二。
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统大军南侵。
北方汉人纷纷起义,辛弃疾聚众二千,投奔山东耿京义军,且屡立战功。
当时仅二十三岁。
⑶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通判,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以守淮疏》等奏疏,但未被采用。
⑷辛弃疾自此二十年中官位不定,迁徙频繁,自地方守令至一路监司、帅臣,虽不能在一地久任,但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滁州任知州时得以屡屡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表现出卓越的业绩。
⑸自淳熙九年(1182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二十一年间,辛弃疾大部分时间处于闲散状态,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居住。
忧虑国事,企盼复国,却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于是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歌词,并编集了第一部词集《稼轩词甲集》。
⑹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为了提高声望,起用抗战派人士谋图北伐。
辛弃疾以六十四岁高龄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后又因故降官、升级,屡遭变难,最后辛弃疾对朝廷完全失望了。
开禧三年(1207年)九月卒。
关于辛弃疾的知识与档案摘要:一、辛弃疾的简介1.姓名与字号2.出生与逝世时间3.出生地与籍贯二、辛弃疾的家族背景1.家族历史2.家族成员三、辛弃疾的成就与贡献1.文学成就2.政治军事成就四、辛弃疾的代表作品1.《青玉案·元夕》2.《水调歌头·寄雷州司马青衫泪》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辛弃疾的生平事迹1.早年经历2.壮年时期3.晚年时期六、辛弃疾的历史地位与影响1.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对后世的影响正文: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出生于公元1140 年,逝世于1207 年,享年67 岁。
辛弃疾出生在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是地道的山东人。
辛弃疾出身于世家望族,家族世代簪缨,有着显赫的家世。
他的祖父辛赞曾任唐朝的太原尹,父亲辛师古曾任庐州通判。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极高,与陆游、苏轼并称“宋词三大家”,被称为“词中之龙”。
在政治军事方面,他曾历任建州通判、潭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务,积极主张抗金,为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辛弃疾的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寄雷州司马青衫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这些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浓厚的爱国情怀,成为了宋词的瑰宝。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丰富多样。
早年,他勤奋好学,通经史,善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壮年时期,辛弃疾投身政治军事,成为一名英勇的抗金将领,多次参与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晚年,辛弃疾辞官归隐,致力于诗词创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辛弃疾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词作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
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本文是关于关于辛弃疾的简介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20xx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
开禧三年(1220xx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一、辛弃疾人物介绍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他是词人,也是将领;他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他被称为“词中之龙”;他与苏轼合称“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他致力于收复故土,恢复山河,一生不休。
作为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他的作品豪放如骄龙,满怀壮志,一心为国。
豪放之外,亦能婉约,柔肠相思,不输花间派。
二、辛弃疾生平重要事迹古人要以领导干部身份出仕就得靠金榜题名。
但辛弃疾独树一帜,不走寻常路,靠起义金兵谋取官职后,他就坚定理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甘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可以说是从群众中产生的将领,若投票选举模范干部,辛弃疾定能拔得头筹,收获一大堆的奖状和勋章。
大抵是命运安排,辛弃疾出生在这个践踏英雄又呼唤英雄的时代南宋,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岳飞走了,他来了。
投胎也是门技术活,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这个名人辈出的好地方,可惜现在换了金国主人了。
1、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出娘胎便背负起国恨家仇,他的爷爷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虽说是隔代教育,辛爷爷的育儿经验和家风家教可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差,事实证明,那是相当地成功。
他走到哪里身边都带着个小不点,亲自教孙子读书识字、练剑习武,亲自带孙子走近大自然,尽览祖国好河山,从小就十分注重培养孙子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没办法,爷爷未能完成的心愿只能由孙子来做了。
小小的孙子很争气,14岁已长得一表人才、才思敏捷。
这回爷爷教不了了,那就干脆拜师吧,千挑万选拜在了名师刘瞻门下。
老师有名,学生更厉害,很快刘老师就发现小辛同学可不是一般优秀,如同捡到宝贝似的,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全部传授于他,也算是靠学生出名了一把。
辛同学学习也自有一套,不仅博览群书,勤学武艺,还经常到庄园里和农户学习农活、参加实践,更是时不时就请假到外地游学切磋,增长见识。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师仲,号稼轩,江西吉州人,北宋末期闻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世代有才之家,曾祖父是庐陵太守、祖父是能诗善曲的郎中、父亲辛弃(节退甫)是担任官职的进士。
因家庭环境良好,辛弃疾自小就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修养。
辛弃疾年少时即学习诗词,并在当时的初进文场时成功登科及第。
之后,他开始担任当地的官职,但是很快因为公开反对北方民族入侵而被革职。
之后,他离开官场,走上了著述和文学创作之路。
辛弃疾以其才华横溢、文笔优美的词作走红于京城。
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当时的官僚和文人,其风格激情澎湃、超越时代、充满人文关怀,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作品代表了南宋时期的文学水平,而且对后世的诗词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辛弃疾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主张以实际行动来挽救危局,主张用实力来解决问题。
他曾经参加了许多反对外族侵略的战争,包括遣澎路、抗金、平云南等战争。
他的许多政治思想被广泛应用,对中国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战斗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着人性的关怀和文化的温情,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化大使。
辛弃疾的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他在当时的文坛上重要地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诗人和读者学习的权威,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文学传统被大量流传至今日,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之一。
辛弃疾是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师,他的作品通过自己的人文关怀、情感深沉、及豪放洒脱、优美清新的文学语言,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的深度,成为了我们应该学习、信仰、理解、传承和弘扬的典范。
词人辛弃疾的一生简介辛弃疾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存词六百多首,词风慷慨悲壮,有不可一世之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词人辛弃疾,欢迎阅读!个人简历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人物评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词人。
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二十一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转江阴签判,他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具体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加强实力、适时进兵、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大计,均未被采纳。
后任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等,任职期间,都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以利国便民。
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此外,其描写农村景物和反映农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等,都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之感。
其抒情小词,如〈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写得储蓄蕴藉,言短意长。
辛弃疾的生平介绍爱国词人辛弃疾和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就留下深刻的印记。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下侵宋,济南农民耿京聚众二十多万起义,青年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参加,并在军中掌书记。
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和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进一步反击敌人,并代表起义军到建康去见宋高宗。
在他从南宋北归时,叛徒张安国已谋害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起义军投降金人。
辛弃疾得到这消息,和部下五十人驰骑直入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缚张安国置马上,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反正,长驱渡淮,奔向南宋。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出兵北伐,败于符离,南宋王朝又倾向对金和议。
辛弃疾这时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也都提出一些具体的规划。
后来虞允文作宰相,他又写了《九议》献给他。
《九议》除包括《美芹十论》里一些重要论点外,更根据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秦的史实,驳斥存在于士大夫间的“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
他一面认为“胜败兵家之常事”,不能因一次的失败而丧失胜利的信心,用以驳斥那些借口符离之败“欲终世而讳兵”的妥协投降派;一面又认为“欲速则不达”,要求国家作长期的准备,而反对那些轻举妄动,“欲明日而亟斗”的速战派。
辛弃疾这些意见虽没有为南宋王朝所采纳,仍可以看出他对形势认识的清楚和对统一祖国事业的关心。
这和他词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宋金对峙的局面渐趋稳定,主张对金妥协投降的一派长期在南宋王朝当权。
概括辛弃疾的生平【篇一:概括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文钞存》。
生平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齐名,号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
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
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辛弃疾简介及生平事迹第一篇: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和将领。
他在南宋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词中之龙、武中之狮”。
其词作品创新性强,观察尖锐、反映生动,被誉为“江湖骗子的代表作”。
辛弃疾生于1140年,出身于官宦之家,家族世居江南。
他的父亲辛弃砚是南宋泉州府知府,兄长辛弃钧是南宋名将。
辛弃疾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博,博览群书,爱好文学,尤其是词,赋予了他深刻的文学修养。
辛弃疾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当时的朝政不满,多次请辞。
他曾为平定金兵北犯出过一份力,但由于官场险恶,他的功绩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跟南宋政府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终于,他于1208年因被诬陷而被贬到海南岛充军。
在海南岛,辛弃疾深感无望,于是写下了《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州》、《南乡子·少年游》等代表作品,措辞铿锵有力,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辛弃疾在海南岛生活了大约五年,期间曾多次上书直言忠言,揭露当时士大夫及朝廷的种种弊端。
1240年,辛弃疾病逝于海南岛,享年61岁。
他的词作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二篇:辛弃疾的词辛弃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他的词作品密不可分。
他的词构思新颖,主题广泛,描写细腻,用词精妙,深情而有气势,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充满了南宋文化的魅力。
极富音乐性的辛词,也被誉为“国色、天香、人过留声”。
辛弃疾在60年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传世词作数百首,其中以《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鹧鸪天·丙辰中秋》等闻名于世。
这些词作品不仅在当时即受到闻名天下的赞誉,且历经数百年沧桑,仍被广泛传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遗产。
辛弃疾的词作品除了自有一种深邃的文学感染力外,还表现出了一种饱含回忆、思乡、对故国的依恋和爱护之意,往往配以美妙的音乐,感人至深。
这些词作品中不乏短小精悍、情感强烈、表现力度深厚的佳作,不少已经成为经典名篇,成为中国词工艺史上的重要篇章。
辛弃疾生平简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辛弃疾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
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
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
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
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
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
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
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主要事迹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弃疾主要事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弃疾主要事迹1辛弃疾的个人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闸村)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
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
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将领。
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辛弃疾活捉叛徒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
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
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
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
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
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
第九章辛弃疾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道路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是南宋最为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140-1162)为率众起义,擒贼南归时期。
家庭的爱国教育,追杀义端,说服义军归宋,生擒张安国。
第二期(1162-1181)为辗转任职,筹措恢复时期。
进献《美芹十论》、《九议》,创建飞虎军,职务频繁调动,被弹劾第一次罢职。
第三期(1182-1203)为长期闲居,一度起用时期。
带湖十年闲居,闽中三年起用,遭诬陷第二次罢职,瓢泉八年退隐。
第四期(1203-1207)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再度出山却不被重用,第三次罢免官职,临终高呼“杀贼”。
二、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的创作道路和他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也分为相应的四个时期:第一期是辛词创作的起步阶段,他在南归前已经开始填词,并显示出一定的才能,可惜没有词作流传于世。
第二期是辛词豪放风格的初步形成阶段,此期的词作反映了他重整河山的豪情壮志,格调昂扬激奋,雄豪悲壮。
第三期是辛词创作的高峰、高产阶段,此期词作的题材内容不断拓新,表现手法日渐成熟老辣,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
第四期是辛词创作的收束阶段,此期词作不多,但绝无衰飒之气,仍然处处流露出关心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激情,格调也给人以心高志壮、英伟磊落之感。
第二节辛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辛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继苏轼之后,更加彻底地冲破了传统的樊笼,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辛词比苏词反映了更广阔、更激荡的社会现实,多方面地展示出时代的动乱、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完整地抒写出作者一生的行藏出除和精神个性,在词史上树立起一座辉煌的丰碑。
辛词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辛弃疾首先是一个民族英雄、爱国斗士,他的词是充溢着勇于承担济世责任与历史使命的英雄之词、爱国之词,因而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就成为贯穿于他全部词作的主旋律,并以此为中心,进行了多角度的抒写。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家,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辛弃疾出生于浙江绍兴,祖籍河南陈留。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辛文房曾任监察御史。
辛弃疾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十四岁时就开始创作诗歌。
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他早年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陆游、杨万里等。
他在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青玉案·元夕》以描绘元宵节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则以抒发壮志豪情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描写战争场面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辛弃疾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词中之龙”,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风貌。
同时,辛弃疾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了诗歌创作,辛弃疾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稼轩长短句》对后世文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文学评论观点对后世的文学评论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学评论家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文学评论方法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