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 中国人的逻辑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9
芦笛批注笔记
《芦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著名抒情诗。
以下是一些关于《芦笛》的批注笔记:
《芦笛》写于1933年3月28日,当时艾青身处上海监牢,他借着铁栅外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诗篇,以此控诉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
这首诗具有丰富而广阔的象征性。
这支芦笛是从欧罗巴带回来的,在诗人的心灵里欧罗巴是彩色的。
他被后期印象派大师们的画作和诗篇深深地迷醉和浸染,因此他也有了自己的与生命相连的笔。
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
《芦笛》以其生动的意象、深刻的寓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芦苗—纪念故诗人中心思想
这首诗是诗人艾青对遭监所发出的反抗之声,同时也表现了叛逆之情。
可以说,反抗之声和叛逆之情是围绕着一支芦笛而展现出来的。
《芦笛》是一首抒情长诗,诗人以“我"和芦笛之间相依为命的关系以及悲惨境遇作为纵向的线索,以彩色的欧罗巴、阿波里内尔、大西洋边自由自在与上海滩的巴士底狱、比歌声更响的铁镣之间的对比表现作为横向的线索,由此组成了一个立体的诗歌结构。
芦笛与“我”相依为命的关系本来是实在的,因为横线上层层展现的有悖情理的事件,如芦笛被屈辱,“我”要向灼肉的火焰中伸进手去救它出来等等,使芦笛、芦笛与“我”的关系就变得虚化了,这就是运用了一种象征手法。
这首诗除了采用象征手法,就是以意象来象征情感以外,也有直接抒情。
《芦笛》读后感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芦笛》概述
2.读后感想
3.作品主题与现实意义的关联
4.个人启示
正文
【《芦笛》概述】
《芦笛》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芦笛制作艺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石娃的芦笛制作艺人,他因为擅长制作芦笛而在当地小有名气。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笛这种传统手艺逐渐失去了市场,石娃也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这篇小说通过石娃的经历,展现了传统手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奈和挣扎。
【读后感想】
读完《芦笛》,我深感作者对传统手艺的尊重和关怀,同时也对石娃
这个角色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石娃是一个普通的芦笛制作艺人,他热爱自己的手艺,用心制作每一支芦笛。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手艺已经逐渐被淘汰,石娃也因此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这种遭遇让我感到非常惋惜。
【作品主题与现实意义的关联】
《芦笛》这篇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许多传统手艺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这不仅是对手艺人的挑战,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挑战。
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手艺,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个人启示】
对我个人而言,《芦笛》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尊重和珍视传统手艺。
传统手艺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我们不能让这些传统手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芦笛长鸣,传统文化之魂——爷爷的芦笛教案设计。
一、芦笛的历史在掌握芦笛知识之前,了解一下芦笛的历史是非常必要的。
芦笛是中国古代乐器之一,据考证,芦笛已经流传了4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时,芦笛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平民百姓的家庭、悲剧的葬礼到形式庄重的宫廷大典,都可以用芦笛来演奏。
现在,芦笛虽然不如古代时候那么盛行,但它的影响力始终存在。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芦笛再次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很多音乐爱好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如何选择一把好的芦笛了解了芦笛的历史之后,接下来就要来掌握芦笛的具体知识了。
首先要了解的是如何选择一把好的芦笛。
选择芦笛时要注意那些方面呢?1、材质芦笛的材质有很多种,例如竹子、紫檀、红木等。
不同的材质音质也不同。
比如竹笛子音调柔和,用于伴奏和演奏古风音乐比较合适;而红木材质的笛子音调比较明亮,用于表演经典名曲比较合适。
2、品牌选择一家有信誉的品牌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通常会生产高质量的芦笛,而且售后服务也比较完善。
目前,在市场上比较知名的芦笛品牌有浙江鹤、飞鹤等。
3、工艺芦笛的工艺决定了它的品质。
好的芦笛工艺应该是做工精细、笛孔通畅,且手感舒适。
以上这些都是选择芦笛时要了解的方面,选择一把合适的芦笛很重要。
三、芦笛演奏技巧对于刚开始接触芦笛的人而言,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如何掌握芦笛演奏技巧呢?1、掌握正确的姿势芦笛有左右之分,使用时要根据个人习惯和笛子的侧面标记选择,一般来说我们会选择右手握笛,左手掌托,将笛子架在嘴唇前方演奏。
2、正确的吹奏方法正确的吹奏方法非常重要。
在吹奏时,一定要稳定呼气,将气息分配得均匀。
同时要注意笛孔是否堵塞,过多的口水也会影响演奏质量。
3、感受音乐情感芦笛演奏是需要一定情感的。
要想让演奏更有感觉,不妨尝试寻找演奏时的情感,咀嚼曲子中的情感,并将其用音乐表达出来。
四、如何教授芦笛理论知识归于理论,但没有实践,一切都是虚无缥缈。
艾青诗选芦笛阅读感悟
艾青的《芦笛》是一首充满感性和理性思考的诗歌,通过对芦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诗中的芦笛象征着自由和独立,它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追求和渴望。
诗人通过对芦笛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芦笛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用芦笛的声音和旋律,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反对压迫和束缚。
此外,诗歌中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他通过对芦笛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他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反对压迫和束缚,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思社会问题,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
艾青的《芦笛》是一首充满感性和理性思考的诗歌,它通过对芦笛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
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它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反对压迫和束缚,关注社会现实,反思社会问题,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努力。
艾青诗选芦笛赏析
《芦笛》是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自然的感悟。
以下是对《芦笛》的赏析:
首先,诗人通过芦笛这一乐器,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
芦笛是一种乐器,需要长长的芦苇和漆黑的竹子制成,没有任何繁复的装饰。
艾青用“一元清雅”的词语来形容芦笛,正是因为它朴素而纯粹。
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艾青借助芦笛传递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念。
他通过听芦笛的音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其次,诗人通过芦笛传递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艾青曾经离开故乡,漂泊他乡。
但在他的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减少。
艾青把芦笛比作一种“灵山”的力量,借助它的音乐,传递自己对
故乡的思念与祝福。
在艾青笔下,芦笛的乐声如同“故乡来信”,抚慰着他心中的思乡之情。
最后,诗人通过芦笛抒发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艾青将芦笛比作“石室秋雨”的音乐,给予了它一种高尚、纯粹的象征。
他认
为艺术之美在于朴素,正是因为芦笛没有经过繁琐的加工和装饰,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考。
艾青用芦笛来诠释诗歌创作,传达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
综上所述,《芦笛》以其深情的笔触、朴素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向往自然和对艺术的理解。
它是艾青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艾青诗选芦笛内容概括
摘要:
1.艾青诗选《芦笛》概述
2.《芦笛》的创作背景
3.《芦笛》的主题和意境
4.《芦笛》的艺术特色
5.《芦笛》的社会影响及评价
正文:
一、艾青诗选《芦笛》概述
《芦笛》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收录于他的诗选中。
艾青,原名蒋正华,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一代人。
二、《芦笛》的创作背景
《芦笛》这首诗歌创作于20 世纪40 年代,当时正值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艾青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歌。
三、《芦笛》的主题和意境
《芦笛》的主题是爱国,诗歌通过描绘芦笛的优美旋律,展现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在意境上,《芦笛》以芦笛为线索,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四、《芦笛》的艺术特色
《芦笛》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艾青风格。
首先,诗歌的语言流畅优美,押韵和谐,富有音乐性。
其次,艾青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最后,诗歌的结构紧凑,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五、《芦笛》的社会影响及评价
《芦笛》自问世以来,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歌不仅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代读者。
文学评论家对《芦笛》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艾青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艾青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的艺术才华。
艾青诗选芦笛的解析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与认可。
其中,他的诗歌作品《芦笛》更是备受赞赏和解读。
本文将对艾青的诗歌作品《芦笛》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诗作。
《芦笛》是艾青创作于1935年的一首诗歌作品,以抒发作者对中国革命的热爱和对农民生活的真切感受。
整首诗以芦笛这一乐器为线索,通过描写芦笛的音乐和与芦笛相关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期望。
诗歌开篇以“芦笛横吹曲绕村”的形象引入,生动地展示了芦笛的音乐在农村间回荡。
接着,诗人用“日暮沟陌吹白蛇”形容芦笛的音乐,传递出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氛围。
这种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芦笛音乐的魅力和吸引力。
接下来的几个段落,诗人通过详细描绘农村的景色和村民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农村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意。
诗中出现了农田、家舍以及农民的劳作场景,这些细节充实了整个诗歌的形象。
同时,诗人通过芦笛音乐与农田、家舍等元素相结合,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画面感,读者更加容易进入故事情节。
在诗的最后几个段落中,诗人将农民与革命相结合,表达了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希望。
诗中提到,“夜深人静出围廊,九霄撞极响飘荡”,以此来表达作者对革命斗争的强烈期待和无尽的憧憬。
这种将芦笛音乐与革命情感相结合的写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的意境和象征性,激发了读者对诗歌的思考和共鸣。
总体来说,《芦笛》这首诗歌作品通过描写芦笛音乐、农村景色和农民生活,将艺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和对农民的关怀和支持。
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作品,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思考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问题。
通过对《芦笛》这首诗歌的解析,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艾青的创作意图和诗歌形象,还能够深入思考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问题。
希望这篇文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芦笛》这首优秀的诗作。
芦笛艾青诗选内容概括
《芦笛》是现代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芦笛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和祖国命运的关切,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诗中,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芦笛比作自己的喉咙,用它来歌唱祖国和人民的命运。
诗中的芦笛象征着自由、正义和真理,而诗人则是芦笛的吹奏者,用自己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民族和祖国命运的关切,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
他用芦笛的歌声来唤起人民的觉醒和反抗,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这首诗是艾青在狱中所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反抗之声,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之情。
由于作者被囚禁在监狱中,失去了自由,就连这支芦笛也成了禁物,表达了作者因为命运的不公失去自由,在生活与艺术创造中都遭到了严禁而停止了一切的正常生活。
这首诗围绕着一支芦笛,将作者与芦笛相依为命以及共同的悲惨遭遇为线索,深入的表现了该诗的内涵性。
表达了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想要获得真正纯净的精神世界,就要将手中的笔伸进火坑,去接受千锤百炼的迫害与苦难。
《芦笛》读后感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芦笛》这本书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3.阐述自己对书中主题思想的理解
4.评价《芦笛》这本书的文学价值
5.总结全文,表达对《芦笛》的读后感
正文
《芦笛》是我国著名作家茅盾所写的一部小说。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普通渔家的生活,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人们在苦难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书中的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丰满。
主人公小勇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他在逆境中成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家人渡过难关。
小勇的母亲和哥哥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成员,他们勤劳、善良、忍辱负重。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家庭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艰辛生活。
在《芦笛》中,茅盾先生通过对小勇一家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尽管生活充满困苦,但人们依然充满希望,努力克服困难。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
同时,书中对江南水乡风情的描绘,也使得读者能够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从文学价值来看,《芦笛》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茅盾先生凭借其
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时代画卷。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综合来看,《芦笛》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更加了解
那个时代的中国,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力量。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克服困难,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芦笛》读后感
摘要:
1.《芦笛》简介
2.读后感的产生
3.文章主题和价值观的探讨
4.个人感受和体会
5.总结
正文:
【1】《芦笛》简介
《芦笛》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关于芦笛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述芦笛的制作过程、声音特点以及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表现了芦笛这一传统民间乐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读后感的产生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芦笛》这篇散文之后,我深感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因此产生了一些读后感。
【3】文章主题和价值观的探讨
《芦笛》这篇散文以芦笛为载体,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
文章通过对芦笛的详细描绘,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强调了民间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作品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个人感受和体会
阅读《芦笛》这篇散文,我深感民间艺术的伟大。
芦笛这一古老的乐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文章让我更加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作品中对环保意识的强调,也让我更加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总结
总之,《芦笛》这篇散文通过对芦笛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魅力,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价值观念。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一、作者简介:艾青是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
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 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倾诉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 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
二、主要作品及特征(一)20世纪30年代主要作品及特征写作背景: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作品风格: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人反复咏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的命运。
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如《北方》,写“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写“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一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用近乎散文的诗行,传达出极为深厚的爱国之情。
又如《黎明的通知》,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啊/你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的“城市和村庄”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
全诗自由铺陈,自由抒发,诗句仿佛从“黎明”的胸臆中直接照出,散而有致,活而有序,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其实,在诗人的成名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中,这种自由诗的特点就已经非常明显,这表现在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长短错落的诗行、不求整齐划一的诗节等方面。
艾青诗选批注芦笛艾青(1904-1968),原名胡绍云,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
艾青批注的《芦笛》是早期中国诗人草明1932年出版的一部诗集,诗集一共分为六章,并以其敏锐的思想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技巧构建了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艾青的批注中,他以其独到的艺术眼光和独特的见解对这部诗集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评价。
首先,艾青对《芦笛》整体结构的评价非常高。
他认为草明在这部诗集中成功地将个人生命的悲剧与社会的悲剧相结合,表现了“一个凄哀、寂寥的灵魂在大地中的彷徨无依”。
艾青赞扬了草明的写作手法,称其为“一种以沉默的姿态来表露内裹的动荡”。
其次,艾青对诗集中的一些关键诗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他对诗集中的《行者》、《画矣》、《伊甸园梦起来了》等诗歌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他看来,这些诗作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思,展现出艺术家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
此外,艾青还对草明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评论。
他认为草明的诗作具有“奋斗与超脱,怨恨与浪漫”等特点,并称其为“一个不甘居下,不icr定一种节育法屠杀”的艺术家。
艾青欣赏草明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并将其与自己的诗歌理念进行了对比。
最后,艾青对于《芦笛》中涉及的一些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在批注中指出,这部诗集是在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奈和痛苦。
他赞扬了草明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指出了草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总体来说,艾青对《芦笛》的批注体现了他对草明艺术成就的赞扬和对他的创作思想的认同。
他认为草明的诗集是对时代的呐喊,是对社会现实的直击。
他通过对诗集中的具体诗作进行分析,展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艾青的批注为我们理解《芦笛》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这部诗集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艾青诗选》大全_艾青诗选名篇摘抄赏析《芦笛》赏析《芦笛》是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在1800年代初创作的诗作,这首诗流传千古,堪称古今中外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芦笛》描写了渔翁夜宿湖畔,听到琴声抒发出“万顷波涛无穷恨”的情怀。
在艾青的这首诗作中,他把江南夜晚的清凉、寂静,宁静的湖水,以及流动着的湖水及它的涓涓细流,描写得栩栩如生、丝丝入扣,更令人如痴如醉。
诗中所描绘出来的景象,开阔而又广阔,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反映出艾氏的思想抒发的古朴的诗情,融合了精神与物质,表现出他对自然自在的情怀,展示出对自然的安详、感恩、欣赏。
诗中艾氏把几种人与自然相交互作用的景象及心境通过恰当的
比喻,把高耸的山峰形容为“山头芦苇锁,碧玉关河潭”,用精晓的视角,把柔美的波涛描绘成“湘江宵动潮,冷夜发清谣”,用贴近自然的细腻文字表达了湖面上闪耀着的星辰,把夜晚湖边芦笛之声描述成“但闻空调落,芦笛何须细”;灵动的语言表现出湖流潺潺的抒情,把“秋风”形容成“巴山清猿啸,夜叶茫茫香”,勾勒出湖光秋月,清新的景象,使人心醉神迷。
《芦笛》另一重要特点在于它对自然的隐喻表达,以“湘江宵动潮,冷夜发清谣”为主题,运用多种隐喻表现了艾氏对自然的深沉思考,将自然与抒情相结合,把秋风、湖光、灯火、芦笛的声音等景象统称为“秋月”,把湖滩上的芦笛比作凄美的乐曲,写出“芦笛何须细,总是离愁中”的挚爱之情,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丰富的抒情语言和复杂的象征性表现,艾青用《芦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这首诗除了表达艾青自我情感,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他祝福人民的向往之情。
《芦笛》不仅被誉为艾氏诗歌中的巅峰杰作,也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它的创作,也让在艾氏的精神指引下的江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芦笛》读后感(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引言2.芦笛的内容分析3.芦笛的优缺点4.个人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芦笛》是一篇关于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文章。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旅行中偶然遇到的一片美丽的芦苇荡,以及他在其中感受到的宁静和美好。
文章还探讨了芦笛的背景和含义,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芦笛的内容分析《芦笛》中描述的芦苇荡是一片壮观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片芦苇荡位于中国南方的水乡,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在芦苇荡中,作者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如鸟儿在芦苇中穿梭、小鱼在水中游动等。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芦笛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以及它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芦笛的优缺点《芦笛》的优点在于它展现了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芦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文章也指出了芦苇荡存在的一些缺点,如蚊虫较多、不易行走等。
四、个人结论总的来说,《芦笛》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它不仅展现了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还介绍了芦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目录(篇2)1.引言2.芦笛的内容分析3.芦笛的优缺点4.个人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芦笛》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飞行员(主角)因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他的飞机,最终在一片未知的土地上死去。
这个故事的主题探讨了人类对生命、自由和爱的渴望。
二、芦笛的内容分析《芦笛》中描述了主角漂流在一个未知的荒凉土地上,他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在芦苇丛中的笛子。
主角发现这个笛子是一件神奇的事物,他可以用它来吸引食物和伙伴。
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了解笛子的语言,并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意识到笛子并非只是工具,而是具有生命和意识的存在。
三、芦笛的优缺点优点:1.可以通过笛子吸引食物和伙伴,帮助生存。
2.通过笛子与自然界沟通,减少对人类的依赖。
《芦笛》赏析文《芦笛》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楚辞》中的一篇,作者是屈原。
这篇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芦笛》的赏析,来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芦笛》的内容。
这首诗以芦笛为主题,描述了屈原在放逐之地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中描绘了芦笛的悠扬声音,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抒发离乡之情为主线,通过对芦笛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流亡生活的不满。
在这首诗中,屈原通过对芦笛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痛苦和不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芦笛》的艺术特点。
首先,这首诗的语言优美,表达深刻。
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芦笛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其次,诗中的意境非常深远。
通过对芦笛的描写,屈原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流亡生活的不满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深沉的离愁别绪之感。
最后,这首诗的节奏感很强,通过对芦笛声音的描绘,给人一种悠扬清远的感觉,使整首诗具有了一种动听的韵律之美。
再次,我们来探讨一下《芦笛》的意义。
首先,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
屈原在放逐之地,思念故乡,对故乡的美好景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其次,这首诗抒发了对流亡生活的不满和痛苦。
屈原在放逐之地,生活艰辛,对流亡生活的不安和不满也在诗中得以表达。
最后,这首诗通过对芦笛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屈原在放逐之地,通过对芦笛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展现了一种对理想和追求的精神。
总的来说,《芦笛》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之情的诗歌,通过对芦笛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对流亡生活的不满和痛苦,以及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芦笛》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优美的艺术风格,还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德彪西芦笛听后感德彪西的《芦笛》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梦幻色彩的交响音画作品,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卷。
在聆听这首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和魔力的世界,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妙与感动。
《芦笛》以轻柔的旋律开场,宛如一阵轻风拂过,将我们带入一个静谧而美好的世界。
德彪西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将自然的音响与音乐的旋律完美结合,创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音乐空间。
在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广阔的田野、飞舞的蝴蝶和飘动的芦苇,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
在《芦笛》中,德彪西运用了大量的音乐象征手法,将自然的音响与情感的表现融为一体。
当音乐中出现芦笛的吹奏时,那清脆悠扬的旋律让我仿佛看到了飞翔的小鸟和摇曳的芦苇。
而当低音部分响起时,又像是大地的呼吸声和远方的雷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与力量。
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芦笛》中,德彪西还运用了独特的音乐结构手法,将音乐的主题与副题、动机与乐句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这些结构手法的运用,使得音乐更加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
在聆听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紧张与松弛、高潮与低谷,这些变化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在感受《芦笛》的过程中,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音乐世界。
德彪西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妙与感动。
在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类情感的细腻变化。
这些感受让我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和魔力的世界。
总之,《芦笛》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梦幻色彩的交响音画作品,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和魔力的世界。
在聆听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妙与感动。
这首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德彪西的音乐才华和他对于音乐的热爱。
我相信,《芦笛》将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珍藏的一部经典之作。
芦笛:中国人思维的五大缺陷来源:微信分享 ; 美西时间:2014/11/1 16:32:21如果问:中国人会思维吗?这个提问本身看上去似乎就是挑衅性和污辱性的。
敢怀疑中国人是否会思维,本身就是对民族的极大污辱。
谁敢说咱中国人不会思维?咱们不是世界上最聪明、最优秀的人种麽?而且,你说中国人不会思维,你自己是不是中国人?如果是,你不也照样不会思维麽?还配写什麽文章!你这不是自打耳光麽?然而无奈的事实是,咱们似乎就是一个不怎麽聪明的民族。
老芦下海之初,在《枫华园》上发了篇《论闭著眼睛嚷》(此文至今还在被人换了作者名字反复转贴,甚至把题目改成了《精神手淫》,似乎是指导读者如何“意淫”的)。
在其中我说∶“一个民族只要干出…大跃进‟、…文革‟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该民族就能进入…耻辱吉斯尼大全‟而永垂青史。
可我们干了这两件事还嫌不够,如今,又正是这浅薄的民族虚荣心亦即廉价爱国主义席卷风靡了海内外大多数华人知识分子,让他们在人民刚刚脱出饥寒之后又开始仇外鼓噪,号召内战!”就是最狂热的爱国志士,恐怕也不能否认以下事实∶第一,无论是“大跃进”还是“文革”,都是史无前例的举世无双的蠢事。
第二,这两件无比壮观的蠢事都得到全民族的狂热拥护与全身心参与。
第三,在干了这两件蠢事后,竟没有几个人痛感我们是何等的蠢笨愚昧,纳闷当初是什麽糊涂油蒙了我们的心,去认真找一下我们脑子里的毛病,让我们今后变得聪明一些,反而欣欣然地去重犯以前犯了一百次的错误,甚至越活越聪明,巴不得老美把核武库扔到咱们脑袋上来,以成全咱们“宁为玉碎”的骨气,更从此一劳永逸地治好咱们的蠢病。
这当然也有道理──不管是什麽顽症,“人死病断根”的话总是不会错的。
所以,任何一个良心未泯的人,无论如何爱国,恐怕也不得不沮丧地得出结论∶咱们确乎是不那麽聪明。
至少,没见过别的民族干出咱们那些聪明事来。
而所谓不聪明,其实是说咱们不会逻辑思维,情绪过剩,理智不足。
用这八个字来考量从义和团到今天的爱国壮士,那的确是度身定做的。
该用脑袋的时候,我们用上了热血。
就是这满腔沸腾的热血驱使三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干出了一桩又一桩事与愿违的蠢事,在使国家民族蒙受深重灾难的同时,还使得全民的智力和道德一天天烂下去。
这当然也不完全是现代中国人的错,从咱们的老祖宗起就不懂逻辑思维。
除了墨子有点萌芽观念,诸子百家拿手的只是模糊思维。
从《老子》开始直到鬼子们打进来,祖宗们就没有给我们留下一本像教科书那样编写得有条有理的学术书籍。
《老子》、《庄子》和《四书》,其编写之混乱重复令人咋舌。
直到鬼子进村了,咱们这才知道天下原来还有“逻辑思维”这玩意儿。
连“逻辑”二字都得音译,“以字造词”都造不出来,可见国学中不但没有等价物,连个稍微沾得上边的东西都没有。
当初严复译这个词,把它译成莫名其妙的“名学”,可见其捉襟见肘。
进口来的东西当然难养驯,何况咱们还没有日本人的学习能力,所以直到今天,咱们这些不肖子孙还是没有多少长进。
中国到现在也没有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式的推理小说。
而你若问一般人(哪怕是大学教授也罢)什麽是逻辑思维,恐怕他只会说∶“那就是不要自相矛盾”。
如果韩非子没给咱们留下“卖矛又卖盾”的寓言,恐怕咱们连这点认识都没有。
一、概念不清其实,逻辑涉及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一个人要会正确地思维,第一步就是要弄清脑子里的各种概念,而咱们的拿手好戏,便是把概念弄得如同梦中仙女一般模糊,这就是咱们思维的第一个毛病。
从老祖宗起,咱们就从不知道给出概念的逻辑定义,从来不会准确界定所讨论的概念的外延,使概念变成了一堆边界不明的气团。
“道”、“仁”、“圣人”、“君子”、“小人”乃至后世的“理”、“气”等等重大概念,从来不曾明确地严格地定义过。
凡国学和中医中出现的貌似“定义”的东西,如“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胃为水谷之海”、“头为诸阳之会”、“舌乃心之苗”等等,在逻辑学上都是一钱不值的。
(文言文特有的简洁性,作者这么说恐怕有些牵强附会)概念不清的第一个后果,是我们不但热衷于奢谈某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东西,而且还会为它们而激动,而疯狂,而大打出手。
百家争鸣时,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无不谈“道”,吵得沸反盈天,却从未想到他们心中的“道”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
到了伟大领袖,他老人家将此传统发扬光大,教导我们∶“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研究问题不应该从定义出发”。
因此他发动了文革来“反修防修”,直到十多年后中央《关於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才发现“对什么是…修正主义‟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义”。
为了莫名其妙的“反修防修”和“打倒走资派”,竟然有那麽多的热血青年在武斗中送命,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黑色幽默。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就是专演此类幽默大品的大师。
老芦自上网来经历了三大围剿,每次都是常识和愚昧的混战。
壮士们不论打的是什麽旗子,一律都是混“帐”(按∶此非骂人话,而是说他们心中的那本账太混乱),既不想想什麽是“国家”、什麽是“民族”、什麽是“政府”,这些概念之间有无重合之处与重大区别,也不想想什麽是“民主”和“民主运动”,更做梦也不曾梦见这“爱国主义”究竟是一种感情宣泄,还是一种理性行为。
我说∶“所谓…芦笛现象‟的出现,是这个民族的耻辱和悲哀”,决非危言耸听。
咱们这种毛病已经深入骨髓,有时连我自己也会奋不顾身,跳进泥坑。
前两天和人乱吵“文理优劣”,直到某先生出来大喝一声,才意识到所谓“文理之分”的模糊,可见问题之严重。
概念混乱的第二个恶果,是使得中国无法产生大思想家,既有的学问也无法深化。
在这方面中医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於不懂给概念作精确的逻辑定义,使“脏”、“腑”、“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这些最基本的观念全成了不确定的无从捉摸的东西。
概念混乱更使得起码的逻辑分类都无法进行。
“三焦”既包括五脏六腑在内,本身却又是六腑之一就是证明。
因为没有明确的逻辑概念,逻辑学的基本规律都没法应用到其中去,於是一门应该是科学的东西却成了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禅理,变成任由实践者个人凭悟性和灵感发挥的艺术。
(本身中医就是由经验而来,以经验归纳规律,而不是以逻辑推导规律)这就是中医永远无法用逻辑方法整理、从而学术化、现代化的根本原因。
概念混乱的最后一个恶果,是即使遵循正确的思路也会导出错误的结论。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这里“借头示众”,把前两天和某网友的争论拿来作个示范,请务必不要介意。
他的基本思路是∶文学只是文字的艺术,因而是不能翻译、无从比较的,所以外国人无法欣赏中国文学,谁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家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决定。
而作品的文学价值就是它的市场价值,所以谁拥有最多的读者,谁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因为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所以金是中国最大的文豪。
外国人不欣赏他并不证明他不行。
这里的推理过程是缜密的,没有什麽毛病,问题出在“文学只是文字的艺术”和“作品的文学价值即市场价值”这两个错误概念上。
概念错了,便不免南辕北辙,车再好,马再快,离开楚国却只会越远。
可见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第一步,而我们中间似乎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点。
二、不证而论咱们的第二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不懂逻辑学上的“充足理由律”,给出论点来往往不证而论,只有论点,没有论据。
这里随便引两句《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里的三句话,每句都是论点,毫无论据,实际上是三个彼此毫无相干的结论。
翻成白话就更一目了然了∶“古代善于实行…道‟的人,是去愚弄百姓,不是教育他们明白事理。
聪明的人民是难以统治的。
所以,用开发民智去治国只会坑害国家;反过来就会给国家造福。
”请看,这里哪一句话不是先入为主,强加于人?最后那句话用“所以”(“故”)引出,看上去貌似基于前面的论证的结论,其实只是与前两个结论并立的另一结论。
比起西方那些“难治之民”来,中国百姓是最易治理的驯服工具,然而西方却不会象中国那样周期性地发生暴乱,可见“智民难治”的结论并不自动导出“以智治国是祸国”的结论。
就算勉强把最后这个结论说成是由前面的论点引伸而来的,它仍然只不过是建筑在未经证明的两个论点上。
愚民如果是暴民,又何尝“易治”?这种“不证而论”的传统在近代得到空前的发扬光大,伟大领袖在内部讲话中就断然表示过他不相信有什麽“充足理由律”,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公婆各有理”。
而人民似乎也毫未感到世上有讲道理的必要。
於是中国便成了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实行“口号治国”的国家。
我每次回国,都要震骇于国外见不到的那些巨幅标语,它们以上帝般的权威口气,不容置辩地命令或教育人民应该怎麽去过日子。
我们早已习惯于不加思索地接受这些毫无根据的命令,如同敬爱的林副统帅说的∶“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在古代,咱们埋头做忠臣孝子,在现代,咱们埋头“斗私批修”,同样的毫不踌躇,同样的无怨无悔,却没人问一声∶“什么算…忠‟?什么算…孝‟?为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什么要…痛打落水狗‟?提出这些口号的根据是什么?难道它们是《摩西十戒》,不必说出理由何在?”三、乱用类比推理咱们第三个常见的思维毛病,是乱用类比推理,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
这里再随便引《老子》作例证∶“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按,此据马王堆帛书,下不注),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这里由一连串的“是以”连接起来的连锁推论方式,本来在逻辑上就是毫无价值的。
然而这一切推论,竟是从“水往低处流”这个自然现象中导出来的!因为江海位置低下,能纳百川,所以圣人为了爬上去统治百姓,就必须先伏低做小,这算是什么推理?就算“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成立,它与促使水流动的地心引力又有什么鬼相干?(老子的基本理论便是效法自然,这种从大自然中编一段神话引出道理的“蠢事”难道西方没有?圣经不算?古人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解释自然运行,于是产生主观臆想,这并不荒谬!)类似地,中医“理论”中的那些“天人感应观”也令人哭笑不得。
自然界有的东西,体内似乎全有,“风寒暑湿燥火”无一不备。
老芦是个“肝火旺”的人,哪怕泡在游泳池里也淹不灭这“三昧真火”。
如果它一直这样熊熊地旺下去,恐怕到了六十岁那天就要“中风”,让手脚象风中的树叶那样抖个不停。
而本人的“舌苔”其实就跟墙角长的青苔一样,只是颜色不同而已。
如果体内“湿度”大了,舌头就长出厚厚的白苔来;如果体内“热”了,苔就给烤干了,如同青苔无法长在墨西哥沙漠中似的。
我有时不免纳闷∶黄帝、张仲景、孙思邈他们当年怎么就没想出个体内的日月星辰来?这种病态联想,使我们象尼采笔下的“超人”那样,从此山的山巅一步就跨到彼山的山巅,在概念之间作狂野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