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7.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地理知识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降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形成的原因,降水分布规律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降水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起学生对降水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a.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来源和形成原因。
b.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让学生掌握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c.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降水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总结提升:对降水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降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和散布教案降水的变化与散布【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均匀降水量散布图,说出生界降水散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学习重难点】经过读图、画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观点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散布规律。
【学习过程】一、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1.从大气中下降的、、等,统称为降水。
2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依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区分为、、、等不一样样级。
3.丈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4.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其他,并表现出不一样程度的季节变化。
往常用各月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
可分为整年多雨区、、、、。
二、降水的散布1.世界各地降水的多少差异很大,如被称为世界雨极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达10818 毫米,而阿塔卡玛荒漠以前400 年没有下过一滴雨,但降水的散布是有规律的。
(1)赤道地域降水两极地域降水(2)中纬地域:沿海地域一般降水内地地域一般降水(3)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大陆东岸2.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受和的影响,还受等要素的影响。
往常状况下,山地的降水多,降水少。
【达标检测】1.以下对于世界降水散布规律的描绘,错误的选项是()A .赤道地域降水多B.两极地域降水少C.沿海地域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地域降水多1 / 2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和散布教案2.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A .赤道邻近的地域B.南北回归线邻近C.两极地域D.温带大陆东岸3.以下地域中,属于冬天多雨地域的是()A .回归线邻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 度~ 40 度大陆东岸地域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地地域4.赤道邻近的整年的降水量一般在()A .1000 毫米左右B.2000 毫米左右C. 500 毫米左在D. 3000 毫米左右5.对于降水的时空散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形雨都出此刻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域降水必定丰富C.面向大海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域高温多雨6.以下地域中,属于整年少雨区的是()①回归线邻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地地域③30 度~ 40 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域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以部下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 .降雨B.降雪C.降冰雹D.雾8.读资料达成以下问题某地多年均匀降水量月份123456789101112降水量 (毫米 ) 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1)该地三个月降水最多,三个月降水最少,降水季节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出示不同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两幅景观主要区别在哪?原因是什么?两地的降水差异非常大,一起探究降水。
点拨: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追问:雾、霜、露是降水吗?2.材料引入:2020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指的是202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
提问:降雨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3.互动交流:24小时降水量(mm)4.温故而知新:你还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5.提问:这些等级的雨是怎样测量的呢?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
测量降水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筒内。
从量筒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盛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雪。
测量降水量时,把储水思考交流:雾、霜、露不是降水。
2.阅读材料,思考降水强度的大小比较:3.画一画,说一说:降雨的等级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结合雨的分级认识学到的天气符号:5.认识测量工具,了解降水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筒里,再读取数字就可得知降水量的多少。
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使得降水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6.怎样来表示降雨的多少?展示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地的降水季节上有什么不同?7.怎样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出示某地降水资料,提示绘制步骤:8.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6.互动交流: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分析归纳: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7.读一读,画一画:8.读图分析:(1)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2)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3)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4)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学案一、新课导航自主学习,确立学习目标,检测预习效果目标⑴降水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练习 1:测量降水的主要工具是 ;降水的计量单位是 ______。
练习 2:以下不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降雨 B、降雪 C、降冰雹 D、雾 练习 3:降水分为小中大和暴雨,其分类根据是 目标⑵降水的季节变化: (提示: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全年多雨或干旱;有的地方季节差别较大,有的夏季多雨,有的冬季多雨。
) 练习 4 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一个地方的: A、某年的降水量 B、今年的降水量 C、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D、12 个月的降水量 目标⑶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练习 5:定义等降水量线提示:①影响降水的因素:维度,海陆,地形;②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将会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
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迎风破降水 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区;最贫乏的是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 “干极”是阿塔卡玛沙漠。
二、典例探讨:典例精析,名师点拨解疑,重在授之以渔例 1.小明、小强、小鹏、小力在一块儿讨论降水的有关说法;你认为 说的最正确? A.小明说:只要空气中含有水汽,必然能形成降水;B.小强说: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C.小鹏说: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必定有雨;D.小力说:降水包括雨、雪、雹等各种形式。
【解析】解题过程中容易选择 B,主要是因为对降水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 ,叫做降水;云和雾也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悬浮在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它们不是降水。
【选题角度】本题考查学生对降水概念的理解【答案】D例 2.根据下图中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力量分布图,分析后回答问题:(1)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是 图,降水的特点是 。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
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任务二降水的测量与统计降水的测量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人工、自动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任务三降水的时间变化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第三节,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教材与上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一起,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延申,更是作为理解第四节“世界气候”有关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
我确定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生活实际,了解降水及其主要形式,运用生活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践,使用降水资料,制作降水量柱状图,并能够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身边的地理。
2、大自然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研究大自然的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教材内容,我重新编排了教学内容。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学生对于降水的变化只有感性的认识,而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认识降水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
初一学生不仅认知水平低,而且对于数据与图像之间的转化,缺少—种图文转化能力和从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把降水柱状图阅读和绘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为“新授课”:共计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和雨量器。
二、说教法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着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
总之,本节课力图表现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向标。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比较哪个月多哪个月少?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北京在不同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如何判断降雨的大小?板书:一、降水和我们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③第二组:降水过多不利于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易发生洪涝灾害。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是在小学六年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因此在设计降水概念、主要形式、测量等内容时采用微课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强,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探究,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课件及时展示直观醒目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提高学生读图、归纳知识等综合学习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第三节。
本章内容从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现象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两大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最后了解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影响因素。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展开,也是为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学习的前提。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介绍降水的时间变化和降水的空间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与第二节的气温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为学习第四节全球气候作铺垫,在本章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出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单位。
(2)观察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观察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明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的差异。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掌握读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养成学习生活中地理的习惯,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锻炼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的变化。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降水的变化
1.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观测:基本仪器是_______,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季节变化
(1)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的差别,通常用各月__________图来表示。
(2)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有差异。
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相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____地);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如____地)。
二、降水的分布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世界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填写表格。
降水量赤道附近地
带或两极地区
南北回归
线两侧
中纬度
山地
地区
多_____附近地带大陆___岸_____地区_____坡少_____地区大陆___岸_____地区_____坡影响因素_____因素_____因素____因素【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的是( )
A.量杯B.量筒
C.储水瓶D.雨量器
2.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变化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分配D.降水的日变化
3.分析伦敦降水资料,其季节分配特征是( )
A.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
B.降水集中在夏季
C.降水集中在冬季
D.各月几乎无降水
4.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变化的规律是( )
A.多一少B.少一多
C.一少一多D.少一多一少
【拓展阅读】
人工降水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为暖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
欲要暖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
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
为了弄清楚人工催化剂的效果,弄清人工增雨量的多少,常常要进行检验。
由于云和降水过程十分复杂,使人工降水和降水检验的方法措施还都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