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
江苏省职业学校理论课程教师教案本(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专业名称汽修课程名称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师学校课题序号8授课班级12级1、2、3班授课课时6授课形式讲授板书授课章节名称配气机构使用教具教材实训工具教学目的1.认识发动机的整体机构;2.认识配气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教学重点本章节的重点是掌握发动机配气机构的组成。
教学难点配气机构的组成零件,工作原理。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1、配气机构由哪些零部件组成2、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3、发动机拆装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教学后记同学对汽车配气机构没听说过,在上课的时候肯多动手,但是就是有些同学没按顺序拆装,希望同学按老师要求进行拆装及及时复习看书。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实训配气机构的认识一、配气机构1.配气机构的功用2.配气机构的组成3.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二、实训内容1.发动机的整体构造2.认识配气机构的主要零件3.了解配气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三、实训步骤课堂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复习提问:1.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2.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3.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拆装了曲柄连杆机构,了解了曲柄连杆是由哪些零部件组成以及其功用和工作原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发动机中的另一大机构,配气机构。
讲授新课:实训二配气机构的认识一、配气机构1、功用:按照发动机每个气缸内所进行的工作循环和发火次序的要求,定时开启和关闭气缸的进、排气门,使新鲜可燃混合气(汽油机)或空气(柴油机)得以及时进入气缸,废气得以及时从气缸排出。
2、组成:(1)气门组:气门、气门导管、气门座、弹簧座、气门弹簧、锁片等零件。
(2)气门传动组:一般由摇臂摇臂轴、推杆、挺柱、凸轮轴和正时齿轮组成3、工作原理曲轴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凸轮轴旋转,使凸轮轴上的凸轮凸起部分通过挺柱、推杆、调整螺钉推动摇臂摆转,摇臂的另一端便向下推开气门,同时使弹簧进一步压缩。
当凸轮的凸起部分的顶点转过挺柱以后,便逐渐减小了对挺柱的推力,气门在弹簧张力的作用下开度逐渐减小,直至最后关闭。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配气机构通常由凸轮轴、凸轮、推杆、活塞、气门和气门弹簧等部件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凸轮轴的旋转驱动凸轮,凸轮的形状使得推杆产生上下运动,进而使活塞和气门产生相应的动作。
当凸轮轴旋转时,凸轮的最高点与推杆接触,推杆受到凸轮的推动向上运动。
而推杆的上端与活塞相连,当推杆向上运动时,活塞也跟随向上移动,从而产生气缸的压缩空间。
当推杆达到最高点时,凸轮的最低点开始与推杆分离,推杆因自身重力和弹性力的作用,开始向下运动。
这时,推杆的下端与活塞断开连接,活塞由于惯性和弹簧的作用,开始向下运动,从而产生气缸的扩大空间。
在活塞向下运动的同时,推杆继续向下运动,直到凸轮再次与推杆接触。
然后,推杆受到凸轮的推动再次向上运动,活塞也随之上升。
通过如此循环,活塞和气门就能够实现上下运动,从而实现气门的开闭,进而控制气缸内的气体进出。
通过调整凸轮的形状和凸轮轴的转速,可以实现不同的气门开启和关闭的时机和幅度,从而实现不同工况下发动机的运行性能需求。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发动机正常运行的关键,对于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都有着重要影响。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配气机构是内燃机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的工作原理直接影响着内燃机的性能和效率。
在内燃机中,配气机构主要负责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以实现气缸内气体的进出。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首先,配气机构由凸轮轴、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升程器等部件组成。
凸轮轴是配气机构的核心部件,它通过凸轮的形状和排列来控制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
当凸轮轴旋转时,凸轮的凸部会推动气门弹簧,使气门打开;当凸轮的凸部离开时,气门弹簧会将气门关闭。
气门升程器则用来调节气门的开启高度,以适应不同工况下的气门开启时间和持续时间。
其次,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进气阶段和排气阶段。
在进气阶段,凸轮轴的凸部推动气门打开,气缸内的活塞向下运动,吸入新鲜空气和燃料混合气;在排气阶段,凸轮轴的凸部离开,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
这样循环往复,实现内燃机的气缸工作。
此外,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还受到气门正时的影响。
气门正时是指气门的开启和关闭时间与活塞运动的位置相适应,以保证气门在正确的时间打开和关闭。
若气门正时不准确,会导致气门提前或延迟关闭,影响气缸内气体的充放和燃烧效率。
最后,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对内燃机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配气机构设计可以提高内燃机的进气效率、燃烧效率和排气效率,从而提高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因此,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内燃机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不断优化和改进的方向之一。
总之,配气机构作为内燃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原理直接关系到内燃机的性能和效率。
通过对配气机构工作原理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为内燃机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希望本文对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汽车构造》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干专业课程。
本课程汉族要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结构和原理的认识,《汽车构造》课程在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所有汽车专业课的基础课程,也是衔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纽带。
课程是以国产常用汽车的基本结构为主要对象,结合常见车型的新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讲授。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着重阐明常用汽车各总成和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各种间隙的作用,并对典型结构进行适当的结构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常用国产汽车主要零部件的作用、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各系统、零部件的支承、定位、润滑、密封、调整部位和相互装配关系;了解先进的新结构和工作原理;授予学生汽车构造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分析能力,对结构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参加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各教学情景的实施,使学生获得汽车的基本结构、原理、维护方面的系统知识,培养学生在“汽车检护”领域内的核心职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同时会使用检测仪器对汽车进行故障检测、诊断和排除,具备一定的检修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知识目标1.具有汽车总成体结构知识;2.具有曲柄连杆机构构造知识;3.具有配气机构构造知识;4.具有供给系构造知识;5.具有冷却系构造知识6.具有润滑系构造知识7.具有点火系构造知识8.具有启动系构造知识9.具有传动系的构造知识;10.具有行驶系的构造知识;11.具有转向系的构造知识;12.具有制动系的构造知识。
2、能力目标1.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2.能熟练使用发动机常用的维护、拆装及检测设备;3.能对发动机、底盘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和耗损分析;4.初步具备对发动机、底盘故障进行诊断和排除的能力;5.初步具备按维修工艺对发动机、底盘进行维护、装配、调整和性能试验的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6506、16508〕承担单位〔机电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0/9 〕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和应用,能够对汽车发动机进行拆装与检修,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岗位职业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学生从事汽车维修相关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有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发动机电控检测实训。
2.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各部分的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总成及各部分拆装方法;3)掌握汽车发动机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方法;3)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机械故障检测、诊断及排除的思路;4)了解汽车发动机装配与调试的工艺知识。
(2)能力目标1)会进行汽车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和定期维护保养;2)能熟练拆装汽车发动机总成、零部件,并能正确判定其工作使用情况;3)能针对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4)能针对配气机构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5)能针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简单故障进行检测与诊断;6)能针对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7)能针对冷却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8)能针对润滑系统常见故障进行检测、诊断及排除;9)会进行发动机的组装与调试。
3.课程设计本课程以发动机总成拆装、曲柄连杆机构检修、配气机构检修、冷却系统检修、润滑系统检修、发动机总成检查等6个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设计19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根据岗位(群)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内容;本课程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组织教学考核。
发动机配气机构拆装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拆装方法和步骤。
3.能够正确操作工具和设备,进行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拆装。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配气机构的组成:凸轮轴、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升降器等。
(2)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通过凸轮轴的转动驱动气门的开关。
2.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拆装方法和步骤:(1)拆装前的准备工作:准备所需的工具和设备,保证工作环境安全整洁。
(2)拆装步骤:a.拆卸气门盖和气门罩;b.拆卸气门旁的配气机构部件;c.拆卸凸轮轴和气门弹簧等部件;d.清洗和检查拆下的配气机构部件;e.安装时按照拆卸的逆序进行组装。
三、教学方法1.理论课教学:通过讲授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拆装实验操作。
四、教学步骤1.理论课教学:a.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b.讲解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拆装方法和步骤,并进行示范操作。
2.实践操作:a.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个小组4至5人。
b.分配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和督促。
c.指导老师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观摩和学习。
d.学生按照步骤逐个拆卸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各个部件,并清洗和检查。
e.学生按照拆卸的逆序进行组装,并注意工具的正确使用和配件的安装位置。
f.实践操作结束后,指导老师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实践操作评价: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效率和安全意识进行评价。
2.理论知识考试:考查学生对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拆装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15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让学生获得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维护和修理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具备对汽车发动机进行结构分析、常规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技能。
为今后从事汽车维修技术工作,以及为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提供所必须的继续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汽车发动机基本结构、原理、维护、修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汽车发动机零件结构和耗损分析的能力;初步具有发动机维护、修理能力和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发动机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
3.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二)技能培养目标1.初步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
2.熟练掌握常用发动机维护、修理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3.能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结构和耗损分析。
4.能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排除。
5.能按维修工艺对发动机进行维修、装配、调整和性能试验。
(三)态度目标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要求和内容基础模块第一章发动机总体构造了解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理解基本术语和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1.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2.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掌握曲柄连杆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和维修方法,掌握曲柄连杆机构装配与调整方法。
3.曲柄连杆机构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理解曲柄连杆机构异响故障诊断。
第三章配气机构的构造与维修1.配气机构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理解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掌握配气机构的功用、组成、主要零部件的构造和相互装配关系。
2.配气机构的维修掌握配气机构主要零部件的检测方法和维修方法,熟练掌握配气相位的测量和调整方法,掌握气门间隙调整方法,掌握气缸压缩压力测量方法和压缩压力失准的原因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