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 格式:pptx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4
城市灾害评估及综合防灾能力分析摘要:当今世界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剧,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十分不利的隐患。
这里从城市综合防灾的发展现状、城市防灾基本内容、城市地质灾害综合评价、城市抗灾能力分析、城市综合防灾信息系统这几个方面对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做了简单概述,简要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的意义与作用,对加深人们的城市综合防灾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灾害评价;防灾信息系统1.引言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工业化显著提高,城市化的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人类的居住分布在城市越来越密集,以发达城市为中心形成了无数的环形城市圈。
这样的人口密度分布虽然可以让大城市的经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但却把各种城市灾害的影响成倍放大。
现代城市事故与灾害的发生概率与规模呈现出增长趋势,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为例,由于城市交通发达的缘故,疫情的传播速度比之前的疾病传播更快,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地震减灾法》。
1987年,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1990至2000年期间的十年定为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这标志着国际灾害防治研究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项目,在典型城市开展大规模防灾减灾项目和研究、地震减灾规划专题研究和城市综合减灾工程研究。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灾害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不断与相关学科交流和融合,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等多种新技术应用于灾难研究。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我国国力逐渐强盛,对城市灾害的防治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研究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成熟的综合体系,有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对于单项灾害种类的防灾减灾规划相对突出,但是综合性的灾害预防管理系统仍存在缺陷,防灾内容稍显不足。
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灾害的影响更加深远。
为了更好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体目标。
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的减灾体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工作内容。
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让他们了解常见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2. 完善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社区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责任分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3. 加强设施建设。
加强社区防灾设施的建设,包括加固房屋、修建防洪堤坝、设置避灾场所等,提高社区抵御灾害的能力。
4. 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并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社区居民对灾害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5. 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社区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应对灾害的工作格局,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四、工作保障。
1. 加强人员培训。
加强社区居民的灾害防范和自救能力培训,提高他们在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2. 提供物资支持。
为社区提供必要的救援物资支持,包括食品、饮用水、医疗器械等,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援。
3. 加强技术支持。
加强社区灾害防治技术支持,包括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灾后救援技术等,提高社区灾害防治的技术水平。
五、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开展工作评估,确保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有序推进。
六、工作效果。
通过上述工作,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将取得明显成效,社区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将得到提高,社区的灾害防治能力将得到增强,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8年1月前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为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科学指导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为10章。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设计原则、分类、级配、选址、分区设计、竖向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和设施配置设计。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编,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本导则编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建城〔2008〕171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和《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794)。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和需要,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
目录前言 (1)1 总则 (1)2 设计原则 (2)2.1 规划引领、因地制宜。
(2)2.2 平灾结合、以人为本。
(2)2.3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2)3 分类 (3)3.1长期避险绿地 (3)3.2 中短期避险绿地 (3)3.3 紧急避险绿地 (3)3.4 城市隔离缓冲绿带 (3)4 级配 (5)4.1 分级配置 (5)4.2 服务半径 (5)4.3 有效避险面积 (5)4.4 防灾避险容量 (6)5 选址 (7)5.1 基本要求 (7)5.2 其它要求 (7)5.3 调研评估 (8)6 分区设计 (9)7 竖向设计 (10)8 道路与铺装设计 (10)8.1 避险、救援通道 (10)8.2 铺装 (10)9 种植设计 (11)9.1防护绿带 (11)9.2篷宿区 (11)9.3直升机停机坪 (11)10.设施配置设计 (12)10.1总体要求 (12)10.2 具体要求 (12)1 总则1.1 为规范和引导承担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以下简称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设计,特编制本导则。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X总学时:X适用专业:具体专业名称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一)课程性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一门融合了城市规划、灾害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灾害的类型、特点和形成机制,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任务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学生应按时参加课程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应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课程设计任务,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3、学生应掌握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四、课程教学内容(一)城市灾害概述1、城市灾害的类型(1)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等。
(2)人为灾害,如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2、城市灾害的特点(1)灾害的连锁性和衍生性。
(2)灾害的集中性和严重性。
(3)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城市灾害的形成机制(1)自然因素,如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
(2)人为因素,如城市建设、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基础1、灾害学理论(1)灾害系统理论。
(2)灾害风险理论。
2、城市规划理论(1)可持续发展理论。
(2)韧性城市理论。
3、工程学理论(1)结构工程学。
(2)岩土工程学。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方法与技术1、灾害风险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方法,如专家评估法。
(2)定量评估方法,如概率分析、损失评估模型等。
2、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方法(1)目标导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Standard for u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GB 50413-2019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628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13-2019,自2019年11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1.0.5、3.0.1、 3.0.2 (1)、 3.0.4、 3.0.6、 4.1.4、 4.2.2、4.2.3、5.2.6 (1、 2、 3)、 6.2.1、 6.2.2、 7.1.2、8.2.6、 8.2.7、8.2.8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9年4月13日前言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19~2019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9]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会同有关的规划、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试点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了当前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规划、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有9章1个附录,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城市用地;5.基础设施;6.城区建筑;7.地震次生灾害防御;8.避震疏散;9.信息管理系统。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切实加强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X年)》,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注重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统筹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灾害管理工作。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科技支撑能力。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同反应的应急机制,强化市、县、乡三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抵御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主要目标。
1.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灾害管理和综合减灾措施,全面提高监测预警、风险管理、应急处置、灾后重建工作水平,到X年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
2.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生产总值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第一章灾害:是以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结果体现的。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2:人为灾害,指人类社会系统或自然社会综合系统运用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人为因素给人、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象灾害:①台风:特指其中心附近地面或海域12m高处最大风力≥12级(或≥64nm/h或≥32.7m/s)的热带气旋。
②大风:指瞬时风速≥17m/s③干热风:在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有3级以上风的综合性天气现象。
④沙尘暴:指大量沙粒和尘土被强风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现象。
⑤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⑥暴雨:(50mm≤日降水量<100mm),大暴雨(100mm≤日降水量<200mm),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mm)。
暴雪一般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10mm或以上,或12小时内积累降水量达6mm或以上的固态降水,会对农牧业、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
高温: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会对农牧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2、洪涝灾害3、海洋灾害与海岸带灾:海岸崩塌是指发生在海岸的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峭的岩岸或黄土类土组成的海岸。
4、火灾与爆炸5、地质灾害与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崩塌又称塌方,山崩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崩塌包括岩崩和土崩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发生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滑坡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整体向下滑移现象,也称垮山、走山、地滑、土溜。
城市消防规划规范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指导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发展,增强城市抗御火灾和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的综合能力,保障城市消防安全,为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提供依据,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市(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建制镇、独立工矿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等的相应规划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城市消防规划的期限和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1.0.4城市消防规划应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规划原则,优化处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与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相互关系,从火灾预防、灭火救援等方面满足城市发展的安全需要,促进消防力量向多种形式发展,提高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
1.0.5城市消防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的基础之一,应与有关规划相衔接;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应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和市政公用等工程系统的有关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
1.0.6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城市消防站及消防装备、消防通信、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等。
城市消防规划的编制应在全面搜集研究城市相关基础资料,进行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完成。
1.0.7城市消防规划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城市消防规划(urbanfireprotection/controlplanning)城市消防规划是指为了构建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消防安全目标、指导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而制定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
2.0.2城市规划建成区(urbanplanningbuilt-uparea)城市规划建成区是指城市规划区内连片发展而且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
目录第一部分主要结论一、供水系统防灾规划 (I)二、排水系统防灾规划 (III)三、燃料供应系统防灾规划 (III)四、供电系统防灾规划 (IV)五、通信系统防灾规划 (IV)六、交通运输系统防灾规划 (V)————第二部分:专题报告 (I)第一章总则 (1)一、项目背景 (1)二、规划依据 (1)三、规划期限和范围 (1)四、指导思想与任务 (2)第二章规划内容及规划原则 (3)一、规划内容 (3)二、生命线工程的重要性 (3)三、规划原则 (3)四、规划应解决的内容 (3)第三章供水系统防灾工程规划 (5)一、现状与问题 (5)二、抗震要求 (7)三、供水平时预案 (7)四、供水应急预案 (8)五、管理措施 (11)六、实施规划 (11)第四章排水系统防灾工程规划 (13)一、现状与问题 (13)二、抗震要求 (13)三、排水平时措施 (13)四、排水应急预案 (14)五、管理措施 (14)六、实施规划 (14)第五章燃料供应防灾工程规划 (16)一、现状与问题 (16)二、燃料供应平时措施 (16)三、燃料供应应急预案 (17)四、管理措施 (17)五、实施规划 (18)第六章供电系统防灾工程规划 (19)一、供电系统现状与问题 (19)二、供电系统抗震要求 (20)三、供电平时措施 (20)四、供电应急预案 (21)五、需提高抗震能力的供电设施 (21)第七章通信系统防灾工程规划 (25)一、通信、广播电视系统现状与问题 (25)二、通信、广播电视系统抗震要求 (26)三、通信平时措施 (26)四、通信、广播电视应急预案 (27)五、需提高抗震能力的通信、广播电视设施 (27)第八章交通运输系统防灾工程规划 (29)一、铁路运输系统 (29)二、公路运输系统 (29)三、水运系统 (29)四、空运系统 (29)五、城镇交通运输系统 (29)六、交通系统应急预案 (30)第三部分主要图纸01供水系统重要设施布局图02排水系统重要设施布局图03-1燃料系统重要设施布局图(一)03-2燃料系统重要设施布局图(二)04 供电系统重要设施布局图05 通信系统重要设施布局图————第一部分:主要结论一、供水系统防灾规划1、供水系统内容供水系统分别为四部分:水源、原水管线、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