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系统工程课内实验-指导教师卢子芳
- 格式:doc
- 大小:606.50 KB
- 文档页数:8
南京邮电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课题名称教务系统课程设计专业:广播电视工程学生姓名:陈超班级学号:B13011413指导教师:范山岗日期:2015 年12 月25 日实验面象对象软件设计一、实验目的用面象对象方法设计实用软件,掌握需求分析方法,掌握掌握UML设计方法。
二、实验性质验证、设计实验。
三、实验要求1、选定题目编写需求分析说明2、学习Rational Rose环境3、学习通过Rational Rose绘制各类框图的方法。
四、环境简介1、Rational Rose可视化环境组成Rose界面的五大部分是浏览器、文档工具、工具栏、框图窗口和日志。
见图1-1。
图1-1:Rose界面浏览器:用于在模型中迅速漫游。
文档工具:用于查看或更新模型元素的文档。
工具栏:用于迅速访问常用命令。
框图窗口:用于显示和编辑一个或几个UML框图。
日志:用于查看错误信息和报告各个命令的结果。
1.2浏览器和视图浏览器是层次结构,用于在Rose模型中迅速漫游。
在浏览器中显示了模型中增加的一切,如参与者、用例、类、组件等。
浏览器中包含四个视图:Use Case 视图、Logical视图、Component视图和Deployment视图。
点击每个视图的右键,选择new就可以看到这个视图所包含的一些模型元素。
1.3框图窗口在框图窗口中,我们可以浏览模型中的一个或几个UML框图。
改变框图中的元素时,Rose自动更新浏览器。
同样用浏览器改变元素时,Rose自动更新相应框图。
这样,Rose就可以保证模型的一致性。
五、实验步骤1、编写需求分析说明书对系统需求进行初步的整理与分析,是后续建模和设计工作的基础。
需求分析说明书详情请见附录。
2、用UML语言对系统进行分析与建模(OOA)2.1建立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从用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干什么,与谁交互。
用例是系统提供的功能,参与者是系统与谁交互,参与者可以是人、系统或其他实体。
课内实验报告
课程名:系统工程
任课教师:
专业:市场营销
学号:
姓名:
二○一三至二○一四年度第 1 学期南京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初始区域分布:
第一次执行go命令:
执行change-vote-if-tied为on 时的状态:setup按钮再次恢复状态:
执行change-vote-if-tied为on的状态:setup按钮再次回复状态:
执行change-vote-if-tied为on,以及change-vote-if-tied为on时的状态:
模型中首先分别为参数0、1代表两种选举情况的分布结果图,结果图是用蓝色与绿色来进行代表。
如果是参数1,则显示的是绿色,反则是蓝色。
初始时屏幕的显示区域是呈现的两者均分的情况,当按下setup按钮时,显。
中山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Profile for Undergraduates of Software Engineering最近更新/ Revision : 2009.06.11课程教学大纲模板之填写说明:1、软件学院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国际化”,同时为便于我院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课程描述的每一项目均需提供英文描述,关键项目和易产生歧义的项目同时采用中、英文撰写。
建议各位撰写人先参考几个国外高校的课程网站,以免英文专业术语出现太大偏差。
2、不同于其他非工科专业的课程描述,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描述须给出每门课程实践环节的详细教学规格说明,譬如:课后作业(Written Assignments)与实验项目(Programming Assignments 或Projects)的安排; 实验课的时间、地点和授课方式;以及TA课外辅导实验的安排等。
独立设有实验课的课程,理论课与实验课合并为同一课程撰写单份课程描述。
所有课程的课程描述必须足够细致,使得学院可据此估算每门课程的教师与TA合计教学成本(含理论课与实验课)。
3、“课程编号”均采用“SE-”为前缀,后接3位阿拉伯数字(其中前1位表示开课年级,后2位表示序列号)。
课程描述撰写人首先起草课程编号,学院将最后统一编号。
4、“课程描述”中至少应给出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主要知识点这三部分内容。
5、“教材”通常指定1本,特殊情况允许2本,但不宜再多;“教学参考书”通常不超过5本,指定太多相当于没有指定。
凡英文原版教材,请务必列出国内引进影印版的相关信息(未引进影印版的教材其可用性会有问题,不建议采用!)以及中译版的相关信息;每一教材信息请在出版社前注明出版社所在的城市,并且务必注明ISBN编号(10位ISBN采用1-3-5-1分隔,13位ISBN采用3-1-3-5-1分隔)。
6、“理论教学内容”请注明每一知识点的教学用时,并且注意合计学时应与总学时栏目中的理论环节学时数保持一致。
实验报告
( 2015 / 2016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软件开发技术基础
实验名称实验二小型MIS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实验时间2016 年 5 月18 日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
指导教师王传栋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学院(系) 通信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1、理解需求进行数据建模
1) 绘制概念模型ER 图。
2) 将第1 步得到的ER 模型,转换为DB 的关系模型。
STUDENT(SNO,SNAME,SEX,CLASS_NO,DEPARTMENT_NO)
2、对需求进行用例建模
1) 绘制系统的用例图。
2) 特殊用例,要进行用例详述。
3、对数据进行DFD 建模
建模中分别以系统角色学生、教师和教务员绘制分层DFD 图。
顶层数据流图:
学生管理系统一层数据流图:
管理学生模块数据流图:
管理学生模块数据流图:
选课管理与成绩管理模块数据流图:
4、在第3 步骤的基础上,绘制系统的体系结构图:
5、绘制系统的对象模型,完成:
1) “类图”,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分别绘制;
在学生选课情况下,各个类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学生管理系统
学生 教师 系统管理员
查询成绩
查询基本信息
录入成绩
修改成绩
删除成绩
查询成绩
录入基本信息
修改学生信息
删除学生信息
查询信息
2) 特殊的业务类,根据需要绘制“状态图”
教师录入成绩的状态图如下图所示:
3) 特殊的业务场景,根据需要绘制“顺序图”
教师成绩管理顺序图如下:。
课内实验报告课程名:系统工程任课教师:巩永华专业:学号:姓名:二○二○至二○二一年度第 1 学期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系统工程》课程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实验项目名称:基于Netlogo的狼吃羊生态系统仿真实验类型:设计每组人数: 1实验内容及要求:1) 了解Netlogo编程语言的特点和基本语法。
2) 用系统动力学建模工具完成狼吃羊生态系统模型的仿真和仿真流程分析。
羊群和狼群的初始数值设置分别为:学号尾数为1、6号:50, 152、7号:80,203、8号:60, 204、9号:90,305、0号:100,30实验过程与结果:(1)系统动力学建模一、建立羊群繁殖模型1.建立羊群模型并编辑其数值2.NetLogo集成3.建立完整狼羊模型wolves 的初值为30,wolf-deaths的表达式为 wolves * wolf-death-rate ,wolf-death-rate 是 0.15,predator-efficiency 是 .8,wolf-births的表达式是 wolves * predator-efficiency * predation-rate * sheep, predation-rate 是 3.0E-4,sheep-deaths 的表达式是 sheep * predation-rate * wolves.4.设置绘图、按钮、监视器、画笔等set-current-plot-pen "sheep"plotxy ticks sheep]if plot-pen-exists? "wolves" [set-current-plot-pen "wolves"plotxy ticks wolves]end(3)仿真结果(4)实验总结在本次实验中我学习了简单的NetLogo建模方法,在过程中遇到了程序错误、无狼的曲线图等问题,通过检查与询问老师,最后了解了自己的问题(连接线错误、缺少指令等)与解决办法,最后成功做出了实验。
南邮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网络通信原理,了解网络架构及功能。
2. 学生能掌握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等网络配置方法。
3. 学生能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网络风险及防范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搭建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网络配置与调试。
2. 学生能利用网络管理软件进行网络监控和故障排查。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网络基础知识测试,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 学生能够完成指定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与配置,实现网络通信。
3. 学生能够针对网络故障进行排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网络项目,展示成果并进行评价。
5. 学生能够撰写网络安全意识小论文,分享学习心得。
1. 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发展历程、网络通信原理、OSI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栈等,关联教材第一章。
2. 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介绍常见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与搭建,关联教材第二章。
3. IP地址与子网划分:讲解IP地址的表示方法、分类和子网划分,关联教材第三章。
4. 网络配置与故障排查:涉及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网络监控及故障排查技巧,关联教材第四章。
5. 网络安全: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风险类型及防范措施,关联教材第五章。
6. 网络应用实例:分析实际网络应用场景,如家庭、校园网等,探讨网络技术的应用,关联教材第六章。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网络基础知识学习,完成第一章学习;第二周: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学习,完成第二章学习;第三周:IP地址与子网划分学习,完成第三章学习;第四周:网络配置与故障排查学习,完成第四章学习;第五周:网络安全学习,完成第五章学习;第六周:网络应用实例分析,完成第六章学习,并进行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