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的各种性质与印刷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21.48 KB
- 文档页数:6
丝网印刷油墨的性能一、黏度黏度,又称内摩擦,是一层流体对另一层流体作相对移动时所产生的阻力。
它是流体内部阻碍其流动的一种特性。
油墨黏度一般用"泊"、"厘泊"来表示。
丝印油墨黏度约在4000~12000厘泊之间。
黏度过大油墨对承印物润湿性差,不易通过丝网转移到承印物上。
造成印刷困难,印迹缺墨。
黏度过小,会造成印迹扩大,致使印刷品线条合并,成为废品。
黏度指标可以使用黏度计进行测量。
黏度变化与印刷适性的关系是:油墨在印版上,黏度愈稳定愈好,但转移到印件上后,黏度变大愈快愈好。
触变性则对前者不利,对后者有利,因此适当的触变性是可取的,而剪切变稠对印刷有害无益。
加溶剂、稀释剂或增塑剂,可降低黏度;加填料、颜料、硅化物,能提高黏度。
二、触变性触变性是指液体由于应力黏度降低而后又恢复其原来黏度的能力。
在丝印过程中,表现为油墨在静止一定时间后变稠,黏度变大,搅动后又变稀,黏度也变小的一种可逆现象。
因为,油墨中颜料颗粒的外形是不规则的,尽管吸附了一层连结料,也是﹣种不规则的圆球。
所以,在静止一定时间后,颜料颗粒就会接触或相距很近,造成相互吸引,阻碍颗粒的自由活动,油墨就变稠、变黏。
然而,这种暂时稳定的结构,被外力搅动后,很快被破坏,解除了颗粒之间的相互吸引力,颗粒的自由运动又得到恢复,流动性提高了,油墨变稀,黏度下降。
丝网印刷油墨的触变性越小越好。
为消除这种不利因素,在印刷之前,要充分搅拌油墨,使之恢复常态,然后进行印刷。
油墨中的颜料颗粒越不规则,多角多孔,如黑墨,其触变性就大。
反之,如黄墨,其触变性就小。
油墨中连结料多,颜料少,触变性也小,反之则触变性大。
另外连结料的不同对触变性影响也很大,如聚合植物油所制作的油墨,其触变性小,如高分子树脂作连结料,其触变性大。
三、屈服值屈服值是指对流体加一定外力,从弹性变形到流动变形的界限应力,也是油墨开始层流时必须施加的最低应力。
屈服值太大,油墨发硬,不易打开,输墨不便,流平性差;屈服值太小,印刷细线和网点再现性差。
影设备的精度、承印物的性能特征以及丝网印刷油墨的性能特征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丝网印刷品的质量。
本文主要从丝网印刷油墨自身的性能对丝网印刷品质量的影响进行讨论,讨论油墨的细度、油墨的粘度和油墨的干燥性对丝网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一、油墨的细度对丝网印刷品质量的影响丝网印刷油墨的细度是指油墨中所有固体颗粒的粒径大小及其在连结料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丝网印刷油墨的细度是衡量油墨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它和印刷品质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从丝网印刷品质量的角度出发,印刷精细的彩色产品,应该采用细度好的油墨,有利于网点的准确再现,印迹更加清晰,也能较好地避免印刷质量故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印刷质量。
一般来说,细度好的油墨印刷网点更加光洁细腻,没有毛刺,更易于从网孔中漏下,印刷高精度网点时,对油墨的细度要求较高。
细度差的油墨,墨体中的固体颗粒相对较大,分散也不均匀,在丝网印刷过程中,易出现堵网现象,对丝网版上空白区域硬化的感光胶的磨损更大,会降低丝网版的耐印率。
油墨中的固体颗粒分散不够均匀,还会导致油墨颜色的强度得不到充分发挥,进一步影响丝印油墨的着色力和干燥后油墨墨膜的光泽度。
丝网印刷对油墨的要求不是很高,主要是要求油墨能够顺利地从网孔中漏出,所以油墨的细度要根据丝网目数来进行合理选用。
如果丝网目数低的话,网孔也会大一些,可以漏下去固体颗粒粒径大点的油墨,故油墨的细度可以差一些;如果丝网目数较高,则网孔较小,只有油墨细度相对较好的油墨才能顺利地从网孔中漏出,而不是堵在网孔里,使丝网印刷无法正常进行。
实际使用过程中,油墨的细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因为油墨细度太小的话,油墨中的固体颗粒粒径太小,印刷后的油墨墨膜耐光性会较差,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会在极短时间内出现褪色现象,影响使用效果;油墨细度太大的话,又不能很好地再现印刷复制图像的细微层次。
所以,在丝网印刷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印刷实际用途综合考虑油墨的细度与耐光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丝网印刷概述(四)——油墨丝印油墨由于丝网印刷的承印材料种类众多,且物性、用途各异,所以其印刷所用油墨种类也有很多。
因此,在印刷时,切实把握好油墨的性能,进行正确选择是很重要的。
只有很好地掌握油墨的印刷适性,印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为此必须注意油墨的印刷适性,特别是在承印物上的固着性。
如果印刷材料是纸的话,那么一般的油墨即使不是为印纸用的油墨也可使用。
但纸的表面有涂塑层时,则必须进行适性试验之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油墨。
如印刷在室外展示的海报,所使用的油墨必须选择耐光性能好的。
因此,使用哪种油墨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选择。
一、丝印油墨的组成油墨是由色料、连结料和助剂等按一定的比例经混合、研磨等工艺加工制成的。
其工艺过程大致如下:准备→配料→搅拌→轧墨→检验→包装1.色料。
色料包括颜料和染料。
油墨色料主要为颜料,染料只用于特殊场合。
①颜料。
颜料在油墨中除了显色作用外,还使油墨具有遮盖力。
另外,对于油墨的耐光性、耐热性、耐溶剂性、耐药品性也有影响。
颜料分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两者的比较如表3-2列。
表3-2 无机、有机颜料的比较无机颜料主要有氧化钛颜料、铅黄、群青、炭墨等。
有机颜料有许多种类,其性质也多种多样,用途之泛。
表3-2是一般常识性的比较,高级有机颜料,具有很好的耐光性、耐热性。
颜料的许多性质,如分散度、着色力、遮盖力、吸油性、视比容等。
对油墨的性能都有直接的影响,下面作些简单介绍。
颜料的分散度,是指颜料颗粒在连结料中分散的难易程度,它主要与颜料的颗粒细度有关。
油墨中的颜料颗粒,在印刷时必须完全浸没在墨膜内的连结料中,颜料颗粒的大小不能超过墨膜的厚度,不然会影响到印品的光泽。
颜料的颗料越小,即颜料的分散度越高,油墨的色彩饱和度也就越大。
颜料的着色力,是指某种颜料在与标准白色颜料混合后,对混合颜料颜色的影响能力,凡是与白色物质调合而很容易变淡的颜色,其着色力弱。
配制油墨时,应选择着色力强的颜料,用来印刷可以达到用墨量少、干燥快的效果。
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的应用研究水性油墨是一种无毒、环保的油墨,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凹版印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的应用研究。
水性油墨的特点使其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水性油墨不含有有机溶剂,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无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其次,水性油墨使用水作为介质,挥发性低,溶液稀释性好,减少了印刷过程中的油烟污染。
此外,水性油墨还具有颜色鲜艳、印刷质量优秀、干燥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多种材料的印刷。
目前,水性油墨在包装印刷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水性油墨的环境友好特性,特别适用于食品、药品等对印刷材料无毒要求较高的行业。
在食品包装上使用水性油墨,不会对食品产生污染,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此外,水性油墨还具有较高的附着力和耐候性,包装印刷品能够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易磨损和褪色。
水性油墨在纸张印刷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纸张材料对印刷油墨有一定的吸附性要求,而水性油墨能够很好地与纸张结合,使印刷品具有更好的质感。
另外,水性油墨还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够在纸张内部均匀分布,提高颜色的饱和度和层次感。
由于水性油墨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纸张,如高光、哑光纸张等。
此外,水性油墨在纸张表面干燥速度较快,可以增加印刷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除了包装和纸张印刷,水性油墨还可以应用于薄膜材料的印刷。
薄膜材料对油墨的耐附着性要求较高,而水性油墨能够很好地附着在薄膜上,保证印刷品的质量。
水性油墨的水溶性和附着性能,使其能够印刷出颜色鲜艳、图案精细的薄膜产品,如塑料袋、包装膜等。
需要注意的是,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与溶剂型油墨相比,水性油墨的成本较高。
其次,由于水性油墨的枯燥速度快,容易在印刷过程中堵塞版槽或印版孔洞,影响印刷质量。
最后,水性油墨对印版的要求较高,需要印版具备较强的润湿性和抗化学腐蚀性,以适应水性油墨的特性。
综上所述,水性油墨在凹版印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转载]印刷过程中常见胶印故障原因及处理⽅法(⼆)原⽂地址:印刷过程中常见胶印故障原因及处理⽅法(⼆)作者:牡丹油墨专题⼀:外界条件对油墨⼲燥的影响⼀、纸张含⽔量对油墨⼲燥的影响我们知道,纸张纤维是亲⽔性物质。
当纸张含⽔量较⾼时会在表⾯形成⽔化层,不利于油墨连结料与纤维结合,甚⾄会影响连结料的渗透,因此纸张对油墨的吸收性下降。
尤其对具有斥⽔性的油性油墨,这种影响更加突出。
同时⽔化层的存在也阻碍了纸张对氧⽓的吸收,延缓了油墨氧化聚合作⽤的过程,这对纸页吸收油墨(尤其是氧化结膜⼲燥型油墨)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印刷⽤纸含⽔量不宜太⾼。
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印刷前纸张含⽔量⼀般控制在4%~8%为好。
⼆、纸张的酸碱性对油墨⼲燥的影响纸张表⾯的酸碱性对氧化结膜⼲燥型油墨的⼲燥速度有⼀定影响,纸页表⾯pH值越⼩,油墨⼲燥越慢,也就是纸张吸墨性越差。
根据实验测得纸张的pH值从5.5降到4.4时,⼲燥速度则要减慢3倍,所以,酸性纸要⽐碱性纸适当多放燥油。
三、润版液对油墨⼲燥的影响润版液中的氢离⼦浓度⾼,对催⼲剂有破坏作⽤,使印迹⼲燥慢,所以当润版液酸性过强时就会引起印品油墨不⼲产⽣粘脏,所以我们在使⽤润版液时.不仅要考虑到润版液对印版空⽩部分的清洗能⼒,还要考虑到对印迹⼲燥的影响。
如果是润版液对印品⼲燥的影晌,就不能误认为是催⼲剂加放过少⽽盲⽬增加催⼲剂,避免造成印品不⼲——加催⼲剂——印品还是不⼲的结果。
四、套⾊印件间隔时间对油墨⼲燥的影响彩⾊印品⼀般是多⾊套印产品.下道⾊印刷间隔时间多长,是应加考虑的因素,特别是在底⾊上叠印,缺乏吸收渗透的条件,故⼲燥较慢。
⼀个四⾊产品,如果采⽤四台机器印刷每台机器印⼀个⾊序的流⽔作业法,假若时间间隔为⼀天,那么油墨中加催⼲剂的⼲燥时间应控制在⼀天的时间。
如果采⽤⼀台机器印刷,则在加催⼲剂时就要考虑到印⼆、三、四⾊相间隔时间的长短来加催⼲剂五、环境温湿度对油墨⼲燥的影响随着环境温度的升⾼,分⼦运动加快,印迹⼲燥增快,反之温度降低分⼦运动减慢印迹⼲燥减慢。
印刷质量与油墨的粘度和流动性油墨的粘度和流动性对于印刷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油墨的流动性和粘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油墨增加粘度的同时会降低其流动性,反之则提高流动性,稠度大的油墨不等于粘度大,粘度大的油墨也不一定稠,只有粘度相同的油墨,稠度愈大则流动性愈差。
目前,有很多中小型印刷厂家都使用单色胶印机来套印彩活,简单的印品套印双色,一般来说套印单面四色者居多,但也有的印刷厂套印正反面共八色。
这便要求印刷机高质量、高精度的同时,也要求印刷操作人员较精湛的技术,并且在套印过程中油墨要注意。
流动性过小,则印刷过程中油墨的转移不流畅、不均匀,造成同一印刷面上前浅后深及其他墨故障;流动性过大,印迹不能准确地转印,图文层次不分明,墨色不饱满,色泽不鲜明艳,同时,油墨的流动性过大也会导致经常脏版以及墨杠的产生。
印刷过程中,可通过使用调墨来调节油墨的粘度和流动性,但切忌为使印刷品快干而向油墨中添加玉米粉。
也可通过使用快干油墨来达到目的。
所以印刷过程中,要调整好油墨的粘度和流动性。
油墨的保存历来是印刷厂较头疼的问题,因为油墨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稍长,就容易被空气所氧化而结成了厚厚的一层油墨皮,在下次印刷取墨时,必须将墨皮刮掉,这必然要浪费掉一部分油墨。
建议在油墨保存时,使用蜡纸来隔离油墨与空气接触,或者使用塑料纸来封存,即将蜡纸或塑料纸贴在墨层表面,在下次印刷前将蜡纸或塑料纸揭掉即可,但最好不要使用普通纸来封存,避免揭纸时将纸张撕破而带来麻烦。
印刷厂一般所采取的措施是向墨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来避免油墨与空气接触。
但实际上水中所含的氧也会把油墨氧化,并且水与油墨接触时间较长就容易把油墨乳化,当上机印刷时会出现不上墨的现象,虽然给墨量挺大,但匀墨辊(主要是硬辊)仍不上墨值得注意。
一、油墨的分类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油墨的品种不断增加,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如果按照印刷方式来分类则以下五种:凸版印刷油墨:书刊黑墨,轮转黑墨,彩色凸版油墨等;平版印刷油墨:胶印亮光树脂油墨,胶印轮转油墨等;凹版印刷油墨:照相凹版油墨,雕刻凹版油墨等;孔版印刷油墨:誊写版油墨,丝网版油墨等;特种印刷油墨:发泡油墨,磁性油墨,荧光油墨,导电性油墨等。
二、油墨的印刷适性承印物、印刷油墨以及其它材料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叫做印刷适性。
油墨的印刷适性,指油墨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作业的性能。
主要有粘度、着性、触变性、干燥性等。
1.油墨的粘度油墨在流动中表现出来的内摩擦特性,叫做油墨的粘滞性,量度油墨粘滞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粘度。
油墨的粘度可以用粘度计来测量,常用的粘度计有平行板粘度计,旋转粘度计,拉雷粘度计等。
印刷机的速度愈快,要求油墨的流动性愈大,粘度愈小。
油墨的粘度,可以用调墨油或油墨稀释剂进行调整。
2.油墨的粘着性油墨从墨斗向墨辊、印版、(橡皮布)承印物表面转移时,油墨薄膜先是分裂,而后转移,墨膜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阻上墨膜破裂的能力,叫做油墨的粘着性。
量度油墨粘着性的物理量,叫做油墨的Tack值。
油墨的Tack值可以用油墨粘着性仪来测量。
印刷过程中,如果油墨的粘着性和承印物的性能、印刷条件不匹配,则会发生纸张的掉粉、掉毛、油墨叠印不良、印刷版脏污等印刷故障。
油墨的粘着性,岢以用撤粘剂或ZY油墨添加剂进行调整。
3.油墨的触变性在一定的温度下,油墨经搅拌或施加机械外力后,流动性得到改善,粘度下降;静置后,流动性又变得不好,粘度上升,这种性质叫做油墨的触变性。
印刷过程中,如果油墨的触变性不良,则会发生“下墨不畅”,传墨不均匀,网点严重扩大等印刷故障。
为了防止上述故障的发生,需用墨铲经常搅拌墨斗中的油墨或在墨斗中安装油墨搅拌器不时撑拦油墨。
4.油墨的干燥油墨的干燥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油墨的各种性质与印刷的关系将颜料(着色料)、填充料、连结料和辅助剂经过混和、研磨,使颜料、填充料和辅助剂均匀细致的分布在连结料中,成为一种胶体分散体系,外观是均匀细腻的流体或膏状体,这就是油墨。
由于印刷工艺的不同,就要求油墨有不同的性质。
如凹版油墨很稀薄,粘性也很小,否则就不能填入版子凹处。
也不能被刮刀刮干净,印报墨大多供凸版轮转印报机使用,印速快达10000印/时以上,所用纸张是吸收性较好的新闻纸,故印报墨仅比凹版墨厚些粘性,而渗透干燥性很好。
否则就不适应高速印刷和迅速干燥的要求。
印书的凸版轮转机较慢,所用纸张较坚实,吸收性较差。
故印书墨比报墨更厚些粘些,渗透干燥性稍慢一些,甚至有的具有一部分氧化集合结膜干燥的性质。
使书刊的字迹可以印得更清晰,干后不易擦掉。
彩色凸版印刷多用于印刷商标、包装等印件,印速更慢些,所用纸张则从凸版纸、胶版纸、铜版纸到玻璃粉面涂层纸各色均有。
要求印刷品色彩鲜明,图文清晰,固一般凸版墨、或称彩色铅印墨、另件墨(包括铜锌版墨),比较印书墨要厚得多也粘得多,否则网点印不清晰。
因为印速更慢,且纸张吸收性差,固需氧化聚合结膜干燥。
另外,也要色彩鲜艳,并有一定的光泽。
至于印铜版纸、涂层纸等印件则一般均采用颜色浓度更高的胶版墨,甚至亮光快固着胶版墨,以求色彩鲜艳并且光泽优良。
胶版印刷因利用油水互斥原理进行印刷,故胶版墨必须有一定的耐水性,不应在印机上严重乳化和在药水中渗色。
因为胶印印速现在比凸印快,且经过橡皮转印,要求油墨的粘性不能太高,故其稠厚程度较彩色铅墨小,粘性也小。
所用纸均为胶版纸、铜版纸,故亦为氧化聚合结膜干燥。
有的要求背面不沾脏,故需用快固着油墨。
要求光泽优良,则更需用亮光快固着墨。
油墨的性质实际上决定于其组成成分,如油墨的颜色、着色力、耐光性、耐酸、耐碱、耐皂、耐热、耐各类溶剂和耐水性,主要决定于颜料。
油墨的干燥性、快固着性、光泽性、耐摩擦性、耐挠曲性等性质主要决定于连结料。
油墨的粘度、粘性、流动度等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与连结料有关,但也与所用颜料和填充料的性质及用量有关。
所以油墨工作者在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印刷工艺和承印物的性质,才能设计和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油墨来。
而印刷工作者也应对油墨的性质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合理地使用油墨。
1.颜色着色力和透明度油墨的颜色,尤其是三原色油墨的颜色,在印刷上常以密度、色差、灰度和实际色效率来衡量,一般是在印刷品或打样的实地或色标部分用彩色密度计来测量和计算而得。
但从油墨质量上来进行测量,则必须按国际标准的方法,取一定量的油墨,用IGT适性试验机在规定的铜版纸上以一定的压力和印刷面积印成色块,然后用彩色密度计进行测量和计算。
否则这些有效数据就不具有标准性和对比性。
对三原色油墨来说,其颜色密度均应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为黄1.00 士0.05、品红1.45 士0.05 、青1.55 士O.05。
但因原稿色调的不同要求,亦可略有不同。
当三原色的密度在上述范围内,一般是可以达到灰色平衡的,而由此计算所得的色差、灰度和实际色效率,也是较具有实际意义的。
世界上符合三原色理想的标准色墨是不存在的。
但色差应越小越好,越有利于灰色平衡和原稿色彩的再现。
灰度小也即亮度高,当原稿的色彩十分鲜艳,灰度大的三原色就不能使鲜艳的原稿色彩再现。
至于图画或某些色调本身比较灰暗的原稿,在印刷时就不一定要求三原色墨的灰度小,有时反而要加大灰度或加印底色或专色了。
实际色效率是指主色调的纯度,色效率越高则与其他两种三原色油墨配合成纯色的范围越大。
一般而论,色偏小灰度也小的油墨其实际色效率就较大。
衡量三原色油墨的颜色质量,一般应是色偏小、灰度小,实际色效率大的为好。
油墨的着色力亦即通常所说的颜色浓度,着色力大的油墨,较小的用墨量就可使印件达到一定的彩色密度,着色力小的油墨就需用墨量较大,这给印刷过程中带来不利,如网点扩大、糊版甚至起脏。
但应注意,着色力大的油墨灰度也较大,影响色彩的鲜明度。
故三原色油墨的着色力应三者相当,当其中某一色的着色力过大或过小就会影响灰色平衡和色彩还原。
油墨的透明度亦相当重要,三原色油墨的透明度必需在90%以上,才能更好地表现中间色和变色。
如过去黄色的透明度不好,在85% 左右,当时一般印刷色序多为黄、品、青、黑。
黄墨打底,不透明也不好,故不发生问题。
近来多为黑、青、品、黄,黄墨最后印,当透明度不够,黄版又较重,墨层较厚就会使整个画面都蒙上一层淡淡的色。
在包装印刷上常采用底色来烘托和突出主题,通常是淡红、妃色、桔红、桔黄、淡黄、淡蓝、湖蓝、草绿、淡绿、茶色、褐色、米色、雪青、淡灰等色,这对油墨的颜色性质有了解才能得心应手地获得所需要的色泽。
下列几点是应加注意的。
①油墨的拼色是减色效应,拼混的颜色愈多就愈灰暗,所以首先应尽量少用颜色,一律先用二种颜色来调,调到相当接近后,再加第三色来作微量调节,以达到所需要的色彩。
因底色常是淡色,最后加冲洗墨来调淡,可先作少量的冲洗,认为达到要求再放大,以免一下子调拼量太大而浪费,尤其是冲淡后仍有一定差距,常需再加调拼,一下子调拼量太多就愈拼愈多,更多的超过需要量了。
油墨厂供应的彩色墨除三原色墨外还有许多中间色和变色,调墨时可视需要采取二种接近色调来拼混,以达到色调比较鲜明不致太灰暗的要求。
下面有个色环图,排列了各色油墨的名称,二种比较接近的颜色所拼混的色调比较鲜明,相距较远的就变灰暗。
如欲拼混鲜嫩的草绿色,可采用柠檬黄(淡黄)与绿色,当用中黄和中蓝则拼混成的翠绿色就很灰暗。
②冲淡色时用透明冲淡墨的墨色看去比较暗,但印到白纸上并不暗。
用白墨冲淡则墨色看上去较明亮,但带粉色。
要求淡色不带粉色而又较明亮,有的人常在用大量透明冲淡墨时也加入少量白墨,虽在色调上达到较明亮的要求,但白墨有使耐光性不好的油墨更易于退色的缺点,须加注意。
故白度较好的纸张印淡底色时最好不要加白墨,至于白度不好的纸张则另作别论。
③调肉色也有人常采用金红墨冲淡,色调虽好,但金红冲淡后极易退色,故并不适当。
桃红墨冲淡后也极易退色。
用05-06大红或05-06深红冲淡虽色调稍暗些,退色情况就要好得多。
认为黄色调不够时可稍加桔黄墨,这墨耐光性也较好,不易退色。
调淡蓝湖蓝应该用天蓝墨冲淡,不要用中蓝或深蓝,因为其易于退色。
绿墨和青莲墨有耐光性好和耐光不十分好的两种,冲淡色时也要采用耐光好的,否则极易退色。
现在的黄墨耐光性都比天蓝墨和绿墨差,所以调绿色时应考虑将来黄色会先退色,需要陈列橱窗的包装印刷品就要加以注意。
④包装印刷有时采用铝箔纸或薄铁皮,这在底色或图案印刷时常需考虑油墨的透明度,不透明黄墨和透明黄墨印在铝箔或铁皮上的效果完全不同。
很多糖果包装的铝箔纸或铁皮盒,先印上一层透明黄墨,就能使金属光泽透过黄墨层反射出来成为黄金色。
透明度不高的黄墨就效果极差,用透明度很高的桃红或洋红墨、天蓝墨、绿墨印底色,使铝箔纸或铁皮盒能呈现出十分美丽鲜明和光亮的色彩。
有时则用白墨打底,那是完全要求遮盖了铝箔纸或铁皮的金属光泽,然后就像在白纸上印图案一样印刷。
2.细度油墨的细度用刮板细度计来测定,是表示油墨中最大的固体颗粒的直径为多大。
一般凸版墨的细度是20微米以下,胶版墨则是15微米以下。
这数据实际上是固体表面包裹了厚厚一层油的颗粒的直径,真正固体的直径只有一半大小,即凸版基是10微米以下,胶版墨是7.5微米以下。
这所谓最大颗粒占油墨总固体颗粒的颗粒数实际上是极少数,极大多数油墨的颗粒要小得多。
即使以15微米来算,印刷品网点的面积与油墨颗粒面积相比较还是一个网点可以容纳许多个油墨颗粒,详见表1,表中所列250线1成点的面积也比15微米的油墨颗粒面积大6倍,4成点则大23倍,何况极大多数的油墨颗粒要比15微米小很多,所以合格出厂的油墨一般是不会因细度问题而影响印刷质量的。
曾因印刷厂反映油墨细度不好而影响印刷品质量的问题作现场调查,除极少量是油墨因储存日久颗粒凝聚而变粗,或贮藏及使用不当,油墨表面结皮入其中外,大多数是纸张脱粉掉毛混入油墨中而引起油墨变粗。
3.油墨的流变性胶印或凸印油墨,均是粘、厚的膏状体,物理上称为塑性流体,它不像理想流体(水)那样加以外力就会变形或流动,必须将外力加到一定程度才开始变形或流动。
如图二所示,初加外力时,并不能使油墨产生流变,加作用力到A点时才开始的流变。
这时的流动变形,是近乎固体运动的一种态势,称为塞流动。
即图中曲线AC'一段所表示作用力与流变的关系。
当作用力增大到C'以后,油墨的流变就与理想流体一样呈层流流动,流变曲线呈直线。
使油墨开始流变的作用力A,称为最小屈服值,使油墨开始作层流流动的力C,称为最大屈服值。
将C'点以上的直线延长与作用力轴变于B点,B点的作用力称为理想屈服值。
初步了解油墨的塑性流体的流变性质,就可对照印刷工艺对油墨的印刷适应性要求来作研究。
①粘度、屈服值和触变性及其测定凸版和胶版油墨是粘、厚的塑性流体,要测定其在流动时内部所产生的阻力,即所谓粘度时,首先要克服相当于最小屈服值的内部应力,所以福特杯(涂料杯)或落球法粘度计是不适用的。
一般周旋转式粘度计、落棒粘度计或平行板粘度计来测定粘度和屈服值,或描绘出流变曲线来研究其流变位以及触变性。
●旋转粘度计常用的有勃鲁克菲尔特粘度计和爱米拉粘度计,后者为国内所多用。
其结构和原理是油墨置放在一只可以保温的小圆筒中,在油墨中插入一个转子,转子转动时,受油墨的粘度作用而使连结转子的弹簧偏转,牵动指针,可直接读出粘度。
变更圆筒和转子以及借变速箱变更转速,可测得从0~1.000.000 厘泊的各种油墨的粘度。
勃鲁克菲尔特粘度计的结构原理与爱米拉粘度计基本相同,但可以逐级变化很多速度,从最低速逐级变化到选定的一个最高速来测定凸版和胶版油墨的一系列的切变速率和切应力的数据对,会描绘成一条向上弯曲的曲线。
再从最高速逐级降低到最低速来测定一系列的切变速率和切应力的数据对,则会成为一条直线。
如图三所示。
两条线中间所包围的面积大小,即表示触交性的大小。
实际上,这是油墨中颜料颗粒在静止中相互吸引而絮凝,故呈粘厚凝聚状态。
当受到机械搅拌力后,破坏了这絮凝力,就交得稀薄而易于流动的状态。
但静止一段时间后,又会再絮凝,这就是触交性。
●落棒粘度计(拉雷粘度计)主要结构是装在垂直支架上的一个水平短圆筒,中空直通,在空筒中插入一条长圆棒,圆棒与圆筒中有一定的间隙,将油墨加一定量于间隙中,使圆棒与圆筒中间充满油墨,在圆棒上加以不同重量的砝码。
测定圆棒自由下落10厘米所需的时间。
因圆棒下落时受到薄层油墨粘度的阻力,又因圆棒上承受的重量不同,所需不同时间就表示了油墨的切变速率,可以据此而描绘出油墨的流变曲线并计算出理论屈服值和塑性粘度。
●平行板粘度计在水平置放的二块平板之间,置放一定量的油墨,上板有规定的重量,可以在固定的高度上水平地自由落下而压在油墨上,供油墨呈圆形地在两平行板中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