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3《空气的力量》word教案-物理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8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强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测量大气压强存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托里拆利实验介绍,培养物理科学实验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小。
2.难点:理解大气压强及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现象。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激趣,质疑,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到“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8.3《空气的力量》教案在设计这节《空气的力量》的物理课程时,我的意图在于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并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够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掌握测量空气压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空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实践活动。
而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空气压强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会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以及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入空气的力量概念。
然后,我会讲解并演示如何测量空气压强,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从而加深他们对空气压强的理解。
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吹气球、吹纸片等,让学生们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完成一些任务。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重点讲解如何测量空气压强,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空气的力量完成实践活动。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们谈谈他们对空气的力量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并掌握空气的力量,并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空气的力量》这节物理课程时,我注意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如何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并理解空气压强的概念。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测量空气压强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空气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实践活动。
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空气压强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对于第一个重点关注的细节,我选择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引入空气的力量概念。
我会准备一些气球,让孩子们亲自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力量。
8.3空气的“力量”一、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确立以下本节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主动进行交流与讨论,能用类比的方法(气体和液体)学习物理知识,会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把大气压强概念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认识、理解、应用、提问及至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大气压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意识,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大气压知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大气压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所以大气压强概念的教学和将大气压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故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大气压的测量实验不能在课堂上完成,托里拆利实验中分析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是教学难点,故选择多媒体教学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和分析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从生活到物理,趣味性实验的探究,创设情景,引出课题演示趣味性实验:教师演示五个实验,教师边实验边提问制造悬念。
实验1:开口气球:取一个集气瓶,在瓶中装满热水后倒掉,把气球套在瓶口一会儿,会看到气球被吸进瓶内,成为一个开口气球。
实验2:空瓶吞蛋:把浸过酒精的一小团棉花点燃放入一个烧瓶中,待棉花燃烧完,用一个比瓶口稍大的熟鸡蛋堵住瓶口,一段时间后会看到鸡蛋被吞进瓶中。
实验3:在一个试管中装满水,用一个稍小的试管堵住瓶口,倒放后小试管不会掉下,反而在大试管中上升。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8.3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八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大气压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大气压的概念和测量;2. 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吸管吸饮料、覆杯实验等;3. 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概念,学会用实验方法测量大气压值,并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2.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实验,以及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压计、吸管、杯子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吸管吸饮料的原理,引发学生对大气压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大气压的概念,解释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如气压计的使用。
3. 实验演示:进行覆杯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4. 课堂讨论:分析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如吸管吸饮料、离心力等。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大气压值,并记录实验数据。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大气压的概念;2. 测量大气压的方法;3. 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4. 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本节课的实验数据,描述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大气压与天气有一定的关系,如晴天大气压较高,阴天大气压较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大气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8.3 空气的“力量” 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知道空气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以及空气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2.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交流的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球、塑料袋、水杯、吸管等。
2. 学具:每人一个塑料袋,一张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魔术表演,让学生亲眼看到空气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实验一:让学生用吸管把塑料袋吹满空气,然后用双手握住塑料袋,感受空气的压力。
3. 实验二:让学生用水杯装满水,然后用纸盖住杯口,用手按住纸,将水杯倒置,观察水是否会流出。
4. 实验三:让学生用气球吹出不同大小的气球,然后用塑料袋包住气球,感受气球的弹性。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压力和弹性,理解空气的作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后,我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空气的秘密,以及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回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空气例子,比如风、气球等,然后和家长一起分享,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魔术表演:我选择了魔术表演作为课堂的引入环节,是因为孩子们对于魔术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通过魔术表演,我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了空气的力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这个环节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空气产生疑问,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 实验一:用吸管把塑料袋吹满空气,然后用双手握住塑料袋,感受空气的压力。
这个实验的设计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空气的压力。
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八章:8.3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八章,主要涉及8.3节空气的力量。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压的概念、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以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气压的概念:介绍气压的定义、单位以及气压的产生原因。
2. 气压计:介绍气压计的原理、种类以及使用方法。
3. 大气压强的应用:讲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以及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的概念,能够运用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气压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大气压强。
3. 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压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分析。
2. 教学重点:气压的概念,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吸管、饮料、抽水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空气,提问空气是否有力量,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讲解气压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气压的存在。
介绍气压计的原理和种类,讲解气压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数值。
通过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实例,讲解大气压强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杯子倒置水不流出、为什么吸管能吸起饮料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气压的概念单位:帕斯卡(Pa)气压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大气压强的应用1. 吸管喝饮料2. 抽水机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气压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答案: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气体分子的撞击力,单位为帕斯卡(Pa)。
在生活中,气压的应用实例有吸管喝饮料、抽水机等。
2. 请介绍气压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案:8.3 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8.3节空气的“力量”。
本节课主要讲述气压的概念,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以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压力,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的概念,知道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
2.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3. 大气压强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玻璃管、水银柱、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用吸管吸饮料,引出气压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气压的定义、单位以及测量方法。
介绍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4. 应用: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吸管吸饮料、呼吸、抽水机等。
5. 讨论:让学生讨论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1. 气压的概念2. 气压与高度的关系3. 大气压强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请说明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3. 请举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的存在,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理解气压的概念和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气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学、工程学等。
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呼吸、血压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一、气压的定义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分子的撞击力。
气压的大小与气体分子的数量、温度和体积有关。
在地球表面上,大气层对地面产生的压力就是大气压强。
第三节空气的“力量”
教学目标;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
1、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重点:大气
压强的存
难点:解释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
教师用:铁皮罐、水、电炉子、插座、水盆、两个小吸盘、托里拆利实验挂图、空盒气压计、汞气压计、管式气压计
学生用:每人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
教学设计
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
如果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需多高的出示空盒气压计挂图产,解释工作原
10
出示大气压强随高度而变化的挂图。
让学生分析挂图包含的物理知识。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精选】沪科版物理八年级8.3《空气的力量》word教案-物
理知识点总结
生活中的神奇现象——瓶吞气球:
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思考
1、马德堡半球实验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
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是非常大。
气压强非常的大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分组验证以下说法的真假。
硬纸片
不会掉下来管中的水柱
不会下降
倒过来后
小试管不掉下来
千疮百孔的瓶子
也能装水
做以下实验
实验证明:
(1)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类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产生的原因
(1)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
(2) 空气具有流动性
3、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
料等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托里拆利实验
注意:
(2)水银柱的高度与
(1)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上方一定要是真空,无关
管的粗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提起还是下压大气压强等于760mm 汞柱所产生的压强
实验结论:大气压。
8.3空气的“力量”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教案:空气的“力量”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了解和体验空气的力量。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包括空气的密度、压力等。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空气的力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塑料瓶,水,注射器,纸片等。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将一个塑料瓶 filled with water,然后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空气,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空气的注入,塑料瓶会变得膨胀。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让塑料瓶膨胀呢?2. 实验一:空气的密度。
将气球 filled with water,然后用注射器向气球中注入空气,观察气球的浮沉情况。
学生会发现,随着空气的注入,气球会浮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注入空气后,气球会浮起来呢?3.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
将一张纸片放在桌子上,然后向纸片下吹气,观察纸片的变化。
学生会发现,随着吹气的增加,纸片会被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吹气会让纸片起来呢?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基本性质,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难点: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空气的力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以及空气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能够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因此,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学习,例如,研究空气的压力和流速的关系,或者研究空气的密度和温度、湿度等的关系。
教案:8.3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的第八章第三节,主要讲述空气的力量。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1. 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理解大气压强的来源和作用。
2. 学习气压计的使用方法,掌握如何测量大气压强。
3. 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了解大气压强的来源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来源和作用。
难点: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气压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喝水时吸管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讲解: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大气压强的来源和作用。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强,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大气压强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大气压强的来源和作用3. 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来源和作用。
2.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图。
3. 请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登山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的探究一、理论基础1. 大气压强的定义: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通常用帕斯卡(Pa)表示。
2. 大气压强的来源:大气压强主要来源于地球引力对空气分子的作用,以及空气分子的热运动。
8.3 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大气压存在的实例,能用大气压解释简单的现象核心素养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2.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大气压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大气压的存在和测量实验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饮料是怎么被吸上来的?分析:吸掉管内空气→内部气压降低→饮料被大气压“压”向嘴里是大气在“压”在生活中的种种与“吸”有关的现象.如吸饮料、吸墨水、吸药液、真空吸盘等例子,都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为人类服务的。
如何测量大气压的数值?二、新课讲解实验器材:水银,1米以上的长玻璃管,水银槽,一米的刻度尺实验步骤:(1)一只手握住玻璃管中部,在管内灌满水银,排出空气;(2)用另一只手指紧紧堵住玻璃管开口端并把玻璃管小心地倒插在盛有水银的槽里,待开口端全部浸入水银槽内时放开手指;(3)将管子竖直固定,当管内水银液面停止下降时,读出此时水银液柱与水槽中水平液面的竖直高度差。
下列情形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玻璃管倾斜玻璃管加粗管中混有空气倾斜粗细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管中混有空气,液面高度会下降。
大气压强跟高度的关系登山运动员,到了高山地区,由于大气压的明显减小,空气稀薄,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高度增加,人的感觉越明显。
可见,大气压随高度是可以变化的。
结论: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减小得并不均匀。
大气压强:1、定义: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2、产生原因: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实验一:覆杯实验问题:将杯子竖直或倾斜放置时,纸(玻璃)片为没什么掉下来?论:空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马德堡半球实验(历史上第一次证明大气压存在)证明大气压存在,且很大托里拆利实验(历史上第一次测量大气压值)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随海拔变化: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液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反之,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低。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8.3《空气的“力量”》我的教案:8.3《空气的“力量”》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路,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需要我们共同保护和节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力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塑料袋、吸管、盆子、水等。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拿出一个气球,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气球里面是什么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空气!”我接着问:“那么,空气有没有力量呢?”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
于是,我告诉他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空气的力量。
2. 实验一:我拿出一个塑料袋,向里面吹气,然后把塑料袋系紧,让它成一个球状。
我问学生们:“你们猜,如果我把这个塑料袋放在水里,它会怎么样?”学生们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
我告诉他们,我们来试试看。
我把塑料袋放入盆子中,盆子里装有水。
结果显示,塑料袋浮在了水面上。
我解释道,这是因为塑料袋里的空气产生了浮力,所以它能够浮在水面上。
3. 实验二:我拿出吸管,告诉学生们,我们来做一个吹乒乓球的实验。
我把一个盆子放在讲台上,盆子里装有水,水中有一个乒乓球。
我用吸管吹乒乓球,乒乓球在水中飘来飘去。
我问学生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们说,他们看到了乒乓球被空气推动着。
我解释道,这是因为我们吹出的空气产生了力量,推动了乒乓球。
4. 实验三:我拿出两个气球,一个吹得很大,一个吹得较小。
教案:8.3 空气的力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的第八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空气的力量。
具体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大气压的应用和空气的阻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力量,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压的测量方法,大气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空气的力量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水银柱、塑料瓶、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气球、塑料瓶等教具,展示空气的力量,引发学生对空气力量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空气的存在,解释空气对物体的压力。
(2)讲解气压的概念,介绍气压的测量方法。
(3)讲解大气压的应用,如吸管喝饮料、呼吸等。
3. 例题讲解:利用气压计、水银柱等教具,讲解气压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周围环境的气压,并记录下来。
5. 空气的阻力:讲解空气阻力的概念,举例说明空气阻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飞机的升力、自行车的行驶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的测量方法和空气阻力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力量、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大气压的应用、空气的阻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举例说明大气压的应用。
(3)解释空气的阻力及其在生活中中的应用。
2. 答案:(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分子的撞击力。
气压的测量方法有水银柱法、电子气压计等。
(2)大气压的应用包括吸管喝饮料、呼吸、气压计等。
(3)空气的阻力是指空气对物体运动的阻碍力。
在生活中,空气阻力应用于飞机的升力、自行车的行驶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8.3 空气的“力量”时间主备人使用人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2、掌握托里拆利试验过程,及标准大气压的值.3、认识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托里拆利试验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课时 1课时教学设想利用小吸盘解释马德堡半球试验效果可能会更好.在托里拆利试验中,应在竖直高度,和液体选择上加以强调,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真正认识自然,感受神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回顾《质量》中估测到的教室内空气质量,约为。
既然空气存在质量,那么大气层是否也会在作用的物体上面产生压强?引入课题:大气的压强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三:自学指导:内容P156-161:学习固体压强时可知,只要某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就存在压强。
那么空气有一定的质量,并受到地球的吸引力,所以也应该对浸没在空气中的物体产生。
2:由P157试验可知:加热敞口的铁皮罐子,然后用冷水浇,由于罐内外空气相通,内外所受压力,内外平衡,铁皮罐子安然无恙。
加热后密封用冷水浇,铁皮罐子被压扁。
因为,敞口加热时,,盖上盖子后用冷水浇时。
结论:和液体一样,,这种压强称为,简称或。
3:马德堡半球试验证明了,而且说明了。
4:托里拆利试验中,管内汞柱下降后,汞柱上方为,学生讨论后回答:说明大气内部也有压强存在。
学生看书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思考题。
指定学生板演没有。
汞柱不再下落,说明剩余汞柱产生压强和外面的大气压强。
1:托里拆利试验能否换用水代替汞?2:试验注意事项:四:课堂小结:五:当堂训练:1、如图13-43,烧瓶中的水刚停止沸腾,现将注射器的活塞向外拉,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关于托里折利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课题8.3 空气的力量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出示课题师:出示课题,让学生明确目标。
生: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回忆预习的知识
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神奇现象——瓶吞气球:
师:演示实验:瓶吞气球
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思考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展示
新
课
教
学
1、马德堡半球实验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师:播放视频:马德保半球试验
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
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是非常大。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与视频,你
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
生:总结展示:1、大气压强的存
在;2、大气压强非常的大
探究
新知
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分组验证以下说法的真假。
硬纸片
不会掉下来
管中的水柱
不会下降
倒过来后
小试管不掉下来
千疮百孔的瓶子
也能装水
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分
别做以下实验
覆杯的纸片掉不下来、管中的水
柱不会下降、小试管掉不下来、
瓶子吸水等
生:利用器材做实验,并总结展
示
幻灯片 6
实验证明:
(2)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1)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生:展示实验结论:1、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幻灯片 7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类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2) 空气具有流动性
师:让学生类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分析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展示
生:总结展示:1、空气有重力2、空气有流动性
物理与生活
3、生活中大气压强的应用:
师:分组讨论,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例举生活中大气压强应用的实例:钢笔吸墨水、吸盘式挂衣钩、吸管吸饮料等
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托里拆利实验
师: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知
道大气压强非常的大,到底有多
大呢,下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
验,多媒体展示托里拆利实验
生:观看实验,并小组思考讨
论,实验中的注意问题以及结论注意:
(2)水银柱的高度与
(1)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上方一定要是真空,
无关
管的粗细、
倾斜角度、
管的长度、
提起还是下压
师:强调实验中的注意问题
1、实验中管内不能有空气
2、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管的粗
细倾斜的角度、管的长度、提
起还是下压都无关
生:讨论理解
大气压强等于760mm汞柱所产生的压强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大气压
强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 0=ρ水银gh
=13.6×103kg/m 3×9.8N/kg ×0.76m =1.013×105Pa
人们通常把760mm 汞柱所产生的压强叫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Hg 产生的压强:
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师:找生展示板演大气压强的大小
生:板演、计算压强的大小 P0=ρ水银gh
=13.6×103kg/m3×9.8N/kg ×0.76m
=1.013×105Pa
为什么不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
P 0=ρ水银gh 1P 0=ρ水gh 2
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起10米多高的水柱
师:出示问题:为什么不用水做托里拆利实验呢,你能计算出大气压能支持水的高度吗? 生:思考并计算,个别板演
h=p/gp=1.013×105
P a/9.8N/kg ×
1.0×103kg/m 3
=10.336m
新 课 探 究
8.8848km
6km
4km
2km
海平面
1013hPa 800hPa
620hPa
470hPa
320hPa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越高,大气压的值越小。
说说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三、大气压强的变化
师:大气压强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多媒体出示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生:总结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师:例举生活中使用高压锅的实例,导出大气压强与沸点的关系 生:总结压强增大沸点升高 压强减小,沸点降低
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大气压的测量工具
师:生活中如何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呢,多媒体展示常见的气压计 生:观察了解
课 堂 评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 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壶里的水不容易倒出B 用吸管可是把杯中的果汁吸到口中C 托里拆利实验D 船闸
巩固练习
D
师:出示练习题,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时进行补偿提高 生:做题并展示,同桌互相检查做题及掌握情况
2、氢气球升到高空时会破裂,主要原因是()A 、高空温度低,像皮膜的耐压能力减弱
B 、高空中大气压变小,球内气压比外界气压大得多,将气球胀破
C 、高空大气压较大,将气球压破
D 、高空温度低球内气压增大,将球胀破
巩固练习
B
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做托里拆利实验。
如在玻璃管的顶部开一个小洞,那么管内的水银柱将()
A 向上喷出
B 稍微下降一些
C 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 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C
2、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然后用手握住筒底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A 是空的 B 有水,但不满C 充满水
D 无法判断
C
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课下作业:
1、预习8.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完成同步探究自我评价
大气压强的应用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通过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分组自制实验器材,课堂中的效果非常的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经常的运用,同时学生自传体笔记也要准备,个别的同学还要进行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