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潍坊部编新教材培训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 格式:pptx
- 大小:394.23 KB
- 文档页数:103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诗词的魅力》。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登高”中的《登高》;第二章“怀古”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第三章“写景”中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这三首诗词的艺术特色,理解并感悟诗词中的意境。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名山大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壮美,进而引入《登高》一诗的学习。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自读《登高》,理解诗意,感受诗境。
(2)讲解《登高》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其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1)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讲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写景技巧,领悟诗词的意境。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的理解。
(2)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的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的魅力》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登高》(2)怀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写景: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2)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寒蝉凄切》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2. 答案:(1)意象分析:《登高》中的意象有“落木”、“长江”等,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第三单元教案7.1短歌行 ............................................................................................................................... - 1 -7.2归园田居(其一) ........................................................................................................... - 5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 - 7 -8.2登高 ................................................................................................................................. - 10 -8.3琵琶行并序 ..................................................................................................................... - 16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 - 19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2 -9.3声声慢 ............................................................................................................................. - 27 -7.1短歌行【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体会诗人浓烈的忧患意识。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分析与教学思路摘要:外国作品从首次进入我国中学教材至今已有92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粗略单一到多元并存的质的飞跃。
新课标明确要立足于全球视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习任务群“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就是对此的一次探索。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外国文学作品专题,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本单元节选了四部外国小说,通过不同时代的故事,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感受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
关键词:单元分析编写意图教学思路一、单元分析1.学习任务群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外国文学作品专题,该单元收入了四部外国小说的节选,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对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描述是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主要要求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审美能力,开展的活动主要是文本活动,文本解读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需紧扣文本这一着力点,要求对研究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全面了解,对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要求更高。
2.人文主题——多样的文化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联系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体察小说展现的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该单元的选文具有典范性和时代特征,文质兼美,其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正能量以及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单元学习资源(1)两篇19世纪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复活(节选)》前者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狄更斯藉“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
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创新教学: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设计【设计说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单元人文主题是“人生”,选文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八首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
综合“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笔者突破古诗词单篇精细化讲解的传统模式,整体梳理单元诗词,设计了五个学习任务:朗读吟诵感诗情(1课时)、品读语言作赏析(2课时)、论诗知人见风格(2课时)、鉴诗赏词有方法(2课时)、独抒己见写评论(2课时)。
这一设计具有如下特点: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强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诗词的语言;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发现、体悟诗人的风格;归纳诗词鉴赏规律,提升诗词鉴赏能力;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作品,撰写评论。
【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体味情感,领悟思想,感受诗人笔下的万种风情,提高朗诵水平。
2.从语言角度比较不同版本的差异,赏析诗词的精妙语言,尝试诗词的改写。
3.通过对题目、内容以及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分析,概括诗人的创作风格。
3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6特别关注4.从单篇入手,制作表格,归纳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5.深入思考“诗词中的人生”,结合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感悟,完成一篇文学短评。
【学习评价】1.诗词朗诵:①情感饱满,配以适当神态,能引起共鸣;②注明每一首作品在朗诵时节奏、情感等方面的变化;③能用朗诵表现出诗词的情感差异。
2.语言品味:①比较不同版本语言表达的差异;②对诗词的字词能作准确分析;③将词改为七言律诗。
3.风格比较:①拟出的标题能与诗歌的内容一致,并能从题目入手对风格作一定区分;②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明确诗人的创作风格;③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诗人的风格特征。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涵盖了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旨在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以及对文学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
此外,还需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使其在感受美的同时,能够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在文本解读、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认识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对现代文学作品兴趣不浓等问题。
因此,针对这些特点,教师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第三单元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包括诗词的韵律、散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等。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文本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3)掌握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对文学史的了解。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评价和创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后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
(3)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4)通过课后作业、小测、期中期末考试等评价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2)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7课《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教材分析他,被高尔基称赞为“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被萧伯纳评价为“是一位革命者,敢于蔑视重议院”;被后人赞誉为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就是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一部杰出的作品。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生活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主要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主要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之情,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梳理并把握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狄更斯简介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
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
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
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
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培训内容整理课文编排:魏晋诗歌《短歌行》和《归园田居》2首,唐诗《梦游田梦吟留别》《登高》《琵琶行》3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声声慢》3首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人文主题指向:生命的诗意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语文素养:1.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2.了解古代诗词的特征,掌握古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4.尝试写文学短评。
第一课时以声传情——诵出诗人情怀教学目标:1.指导诵读的方法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引导学生掌握诵读技巧。
2.借助经典诗歌片段,在辨析中引导学生学会批文入情,寓情于景,以音传情。
教学环节:1.多组学生展示朗诵本单元自己爱读的诗歌,朗读者说明自己爱读的原因,解读自己用何种方式来更好地朗诵这首诗歌,使用这种方式技巧的原因。
2.学生评点同一首诗歌的不同读法,探究不同读法的优劣。
活动中,渗透古体诗、五言、七言诗的基本读法,涉及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的探讨。
以《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任一首为例,分析诗歌情感的变化,指导诵读的语气、语调的变化,指导学生怎样更准确地以音传情。
3. 观看名家诵读视频,结合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再次诵读,说明本次诵读的变化点及依据;观察名家朗诵时的体态语,学习借助肢体动作辅助表达感情的方式。
4.朗诵展示;师生点评。
第二课时多样愁情中的独特生命表达教学目标:1. 体会并分析八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愁情,评价不同愁情中所反映的诗人的情怀,探讨愁情原因。
2. 梳理诗歌中抒发愁情所借助的方式(或手法、手段),理解典型意象、用典在抒情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教案7.1短歌行 ............................................................................................................................... - 1 -7.2归园田居(其一) ........................................................................................................... - 5 -8.1梦游天姥吟留别 ............................................................................................................... - 7 -8.2登高 ................................................................................................................................. - 10 -8.3琵琶行并序 ..................................................................................................................... - 16 -9.1念奴娇·赤壁怀古 ......................................................................................................... - 19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22 -9.3声声慢 ............................................................................................................................. - 27 -7.1短歌行【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3.体会诗人浓烈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