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
- 格式:pptx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24
2023颈动脉狭窄的危害及治疗contents •颈动脉狭窄概述•颈动脉狭窄对健康的危害•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颈动脉狭窄预防措施•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康复与护理目录01颈动脉狭窄概述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等原因,导致单侧或双侧颈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闭塞的疾病。
颈动脉狭窄通常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的定义1颈动脉狭窄的病因23是导致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可累及颈动脉等大动脉,导致颈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是一种非炎症性血管疾病,可导致颈动脉局部狭窄或闭塞。
纤维肌发育不良包括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
颈动脉狭窄的症状脑缺血症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塞)和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可导致瘫痪、失语、意识障碍等症状。
脑卒中包括颈部疼痛、颈部搏动感、耳鸣等。
其他症状02颈动脉狭窄对健康的危害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脑部血流减少,影响大脑的正常供血。
长期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脑功能损伤,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脑部供血不足颈动脉狭窄时,血液在血管中流速减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液流动至脑部,导致脑栓塞,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血栓形成与栓塞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
脑卒中可能导致瘫痪、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脑卒中颈动脉狭窄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等。
长期脑部供血不足也可能引起脑部神经元损伤,加剧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03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颈动脉狭窄的早期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口服药物来降低血压、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减轻狭窄对血管的压迫。
常见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降压药等。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并定期监测疗效和副作用。
颈动脉狭窄得诊断与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悦一、颈动脉狭窄得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就是颈动脉狭窄得最常见病因;其她多个病因可导致颈动脉狭窄,但自然病史与临床过程迥异,这些病因包括:纤维肌发育不良、颈动脉夹层、动脉炎、放疗后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累及全身动脉得系统性、退行性疾病。
其特征就是不断增大得斑块最终导致管腔狭窄、前向血流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亦可波及颈动脉,增加了相关患者得卒中风险。
(二)纤维肌发育不良纤维肌营养不良 (FMD) 就是一种非动脉粥样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可以累及中等直径动脉,比如:肾动脉、颈动脉,一般病变得长度较长,它得表现主要就是分为无症状得,还有就是短暂得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颈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典型表现就是多发得向心性得狭窄成“串珠征”。
(三)颈动脉夹层颈内动脉夹层就是由于钝性损伤或颈部突然伸展所致,少数情况可以自发出现,夹层引起得内膜撕裂可以导致管腔变窄或者继发血栓形成。
(四)血管炎虽然少见但也可以累及颈动脉或者颅内动脉。
(五)放疗后颈动脉狭窄放疗可以导致动脉得损伤,放疗后数年颈动脉可能发展成为狭窄甚至闭塞。
(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再狭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2年发生得再狭窄大多与内膜增生有关,发生率大约为5%,动脉粥样硬化复发也可以导致再狭窄,一般在内膜剥脱术后数年出现。
二、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动脉颈动脉狭窄得影响可能与一些心脑血管疾患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周围动脉疾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一)卒中与心脏病颈动脉狭窄就是缺血性卒中得主要危险因素,在发达国家,卒中就是第三大死亡原因与第一大致残原因,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缺血性心脏病与周围动脉疾病得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高 3—4 倍。
(二)心肌梗死有卒中或者 TIA病史者有更高得心肌梗死或非卒中血管性死亡得风险。
(三)高血压高血压也就是卒中得重要得危险因素,降低舒张压5-6 mmHg 、降低收缩压10—12 mmHg 可以使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33-50%,既往有脑血管事件者通过控制血压可以临床获益。
颈动脉狭窄应该怎样治疗1.什么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位于颈部,是脑部供血的重要通路,机体内主要有四根心脏血管为脑部供血,其中两根经颈动脉供血,所以一定颈动脉狭窄,就会减少脑部供血。
临床上常见的颈动脉狭窄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血脂增高导致脂质成分累及至血管壁,久而久之沉积垃圾越来越多,就会导致内膜增生,情况严重者会导致内膜下出血,进而导致颈动脉狭窄,诱发脑供血不足[1]。
此外,颈动脉狭窄是诱发缺血性脑卒的重要病因,约有60%左右的脑梗塞患者是由于颈动脉狭窄引发的。
2.颈动脉狭窄的病因是什么?(1)可能与动脉炎有关:包括主动脉、主动脉分支、肺动脉等炎性疾病。
其中肾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等是炎症多发部位,且由于病变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可以诱发不同部位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动脉瘤。
(2)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老化,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流通过,诱发颈动脉硬化。
此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症、情绪波动、高龄等因素均可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
(3)可能与颈动脉夹层有关:颈动脉夹层是由颈动脉内膜、外膜及平滑肌层组成的,正常情况下,上述部分互相连接,血液在血管壁周围腔中流动,出现动脉夹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管壁层分开[2]。
(4)可能与炎症、发育或血管病变有关:临床实践可知,血管炎症及患者自身免疫病变也可能诱发颈动脉狭窄,但发病率较低。
如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烟雾病、主动脉炎等,此类患者中,年轻患者较多。
(5)可能与外伤有关:如身体被物体撞击或被化学侵蚀导致的外部伤害,均可能诱发颈动脉狭窄。
上述为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即使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也不要过于担心,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断,及时确定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要避免吸烟,合理规划饮食,适当的增加运动,保持心态平和,可以促进病症痊愈。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
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以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中风。
当诊断为颈动脉狭窄时,医生通常会提出一些治疗方法来帮助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具一些药物,以控制血液脂肪水平、降低血压和改善血液循环。
这些药物通常可以帮助减少血管内斑块的形成,从而减轻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2. 改变生活方式:医生可以建议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减少酒精摄入,控制体重,限制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等。
这些改变有助于降低动脉斑块的形成风险。
3. 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医生可能会推荐血管成形术,也称为血管扩张术。
该手术通过在狭窄的血管部位插入支架,帮助扩大血管的通道,增加血液流动。
这个过程通常会在导管的引导下进行。
4. 手术治疗: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来解决颈动脉狭窄。
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狭窄的血管并进行重建,以确保正常的血流供应到脑部。
请注意,以上述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因此,在决定使用何种治疗方法之前,患者应该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
颈动脉狭窄超声分级标准
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下附黏的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的疾病。
目前常用的颈动脉狭窄超声分级标准是根据血流速度来评估狭窄程度,常用的分级标准是根据美国内科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ASIM)和北美神经放射学学会(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Radiology and Neuroradiology,NASR-NR)联合制定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分级标准”:
1. 轻度狭窄(stenosis):血流速度的加速度低于125cm/s;
2. 中度狭窄:血流速度加速度介于125cm/s和230cm/s之间;
3. 重度狭窄:血流速度加速度高于230cm/s。
这一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血流速度来评估狭窄的程度,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颈动脉狭窄(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颈动脉狭窄(carotidarterystenosis)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原因引起颈动脉管腔缩窄,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出现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偏盲或一过性黑蒙等临床表现的一类疾患,是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的首位病因。
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发生脑卒中率为每年6%~7%,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者为每年2%~3%至每年15%~17%,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达75%的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为每年10.5%。
二病因及特点1.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由纤维肌肉增生症、血液病和血管胶原病等引起。
2.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起源处、颈总动脉分叉处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等;典型部位为颈动脉分叉部的颈总动脉远侧和颈内动脉近侧段的后壁。
3.纤维肌肉发育异常为非炎症性血管病变,特征为全身血管特殊部位的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肾和颈段动脉;最常见于年轻女性(20~50岁);病变中层纤维肌肉发育不良,伴动脉内腔狭窄和动脉瘤样外突,产生典型的“串珠样”血管影外貌;常位于C2~4水平,多数分叉处近侧颈内动脉未受累,病变为双侧性,中动脉常受累。
4.颈动脉剥离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外伤性剥离典型者累及远侧颅外颈内动脉、发生于颈部过伸旋转、动脉对抗C2横突的冲击时,自发性剥离可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发育不良、常与微小损伤有关;两者的典型表现均为头痛、面痛、动眼神经麻痹(Horner综合征),常伴有同侧脑缺血;DSA的特征为笔尖样狭窄或闭塞,开始于颈内动脉分叉处远侧,到颅底结束;颈动脉剥离引起缺血的机制为继发的远侧栓塞;治疗常需切除病变+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手术治疗包括直接修补(伴或不伴移植)、栓子切除,偶尔行颅内-外旁路术。
三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一过性黑蒙(突发单眼失明,持续2~3分钟,很少超过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