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存的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生物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实物小鱼两条,鱼缸一个。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领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三、教材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习的第一章的内容,它主要讲述了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也不一样。
告诉我们保护生物要从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做起。
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避免了知讲理论的枯燥乏味,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使用六模块的教学方法,不能死板照抄,要灵活运用,有创新。
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生物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各种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实物观察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课前准备两条差不多大的小鱼,和一个鱼缸。
一条小鱼在水里游,另一条鱼放在空桌子上。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生存状态。
让学生分组讨论中两条小鱼的生长状况。
当放在桌子上的鱼快不行的时候再把它放在谁中,看看又会怎样的变化。
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学生很容易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讨论交流畅所欲言从上面的实验内容,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鱼儿离不开水。
从而知道每种生物都要依赖于一定环境,引出本节的重点: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百度知道】鱼儿离不开水3、讨论,举例探究重难点(1)从鱼儿离不开水开始讨论:是不是每种生物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离开了特定的环境生物是否还能生存?分组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1.生物圈:(1)、有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和。
(2)、生物圈是和的总称。
(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4)、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________,海平面以上约_________,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_________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和稳定的等。
2.栖息地:(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生物圈:(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活环境的总称。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类型。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三角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
条件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指生物所需要的一系列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生物对高温适应良好,有些则对低温适应良好。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温度范围,超出该范围生物活动会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2. 水分:水分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不同生物对水分需求量不同,有些生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有些则对水分的需求较低。
缺水或过度湿润都会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3. 气体成分:气体成分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氧气是生物进行呼吸代谢必需的气体,而二氧化碳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气体。
4.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动物感知外界环境和进行活动的重要刺激之一。
5. pH值:pH值是指环境中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生物对环境的pH值有不同的要求。
6. 营养物质:不同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有机物、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等。
7. 生存空间:不同生物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栖息地、栖息条件和生境的要求等。
总之,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的适宜程度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异,可以适应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变化,但当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时,可能导致生物无法适应甚至死亡。
微生物生活环境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包括陆地、水体、大气等。
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下面将介绍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以及适应策略。
1. 水体环境:水是微生物生活的基本环境之一。
在淡水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中,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环境中,细菌和藻类是最常见的微生物。
它们通过从水中吸收溶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
同时,水体中的微生物也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过程,对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土壤环境:土壤是微生物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
在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分解有机物、固氮、矿物质转化等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还能产生抗生素,对植物生长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
同时,微生物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养分并帮助植物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3. 深海环境:深海是一个极端的生活环境,温度低、压力大、光照弱等条件对生物的生存都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深海却是微生物的天堂。
深海中的微生物能够利用化学能源进行生存。
例如,硫氧化细菌能够利用海底的硫化物为能源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维持生命活动。
此外,深海中的微生物还能抵抗高压、低温等极端条件,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
4. 极端环境: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也称为极端嗜好微生物,它们能够生存于高温、高压、低温、高盐度等极端条件下。
例如,热液喷口中的热液细菌能够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盐湖中的盐湖菌能够在高盐度的环境中生存。
这些微生物通过适应极端环境来利用这些环境中的资源,展现了惊人的生存能力。
5. 其他环境:微生物还可以在其他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例如,微生物在人体内形成了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在空气中、食品中、工业废水中等环境中生存。
它们有的起到有益作用,如发酵产生食品和药物;有的起到有害作用,如腐败、感染等。
生态环境的分类生态环境是指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它是由生物、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综合体系。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组成成分,生态环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类: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一、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指没有明显的人为干扰和破坏的自然环境。
它包括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1. 陆地生态环境陆地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陆地部分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环境。
它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山地等各种陆地类型的生态系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它可以提供氧气、水源和吸附二氧化碳的功能,对于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是另一种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它是牧区和草食动物的家园,也是保持环境稳定的重要力量。
沙漠和山地是较为特殊的陆地生态系统,它们的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得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也有独特的适应性生物。
2. 水域生态环境水域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水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环境。
水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江河、湿地等水域类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占据了71%的地球表面积。
海洋生态环境中,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各种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海鸟等。
湖泊和江河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
二、人为生态环境人为生态环境是指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创造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人为生态环境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1. 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环境是指城市地区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是高度人为干预和破坏,包括大量的建筑、道路、工厂等人造物体,以及大量的排放物和垃圾等污染物。
城市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 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指农村地区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是农田、村庄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1、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所需的水、温度、空气、光等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描述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破坏的事例。
3、指导学生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二、知识网络:概念生物圈范围生物的生活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概念栖息地决定栖息特征的因素栖息地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及危害三、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栖息地特征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生物栖息地的类型四、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说出决定生物栖息地的因素。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学习过程教师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探讨问题思考:通过地理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各个圈层里面都有生物生存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一)、学生自学指导(10′)任务1、小组讨论交流,举例说出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分析: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呢?若不是,请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没有?归纳: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我们把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
任务2、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同学们,请阅读课本P6-7页,观察、分析①什么是生物圈?②生物圈的具体范围是什么?生物圈的厚度是多少?③大多数生物生存的范围是什么?④以熟悉的动物或植物为例,说出生物圈为它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⑤你知道月球上有没有生物啊?若你去太空遨游,必须带好那些用品啊?⑥从以上分析可知: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任务3、栖息地:阅读课本第7页,解决以下问题①什么是栖息地?②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③讨论交流: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的特点?(从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考虑)④决定栖息地类型的因素有哪些?任务4、分析1、1—6图,讨论分析:①图中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提示:从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考虑)②如果上述栖息地遭到较大破坏,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③通过分析,你知道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水、空气、营养、光照、温度、重力、空气压力等。
1. 水:水是生物的活动的重要物质,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如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消化吸收、体液的循环、生物的行动等,都依赖水。
2. 空气:空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存在、生长和进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包含了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少量的其它气体和空气粒子,能够为生物提供氧和养分,是生物的重要环境因子。
3. 营养:生物体内的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都离不开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生物获取能量和进行代谢需要的物质。
4. 光照:光照是生物生存、生长和进化的必要条件,光照可以提供生物体所需要的能量,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活动。
对于光敏性生物而言,光照也可以影响生物体的行为。
5. 温度:温度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它影响着生物的代谢速度,而代谢速度又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发
育。
同时,温度也会影响生物的行为,如行动力和食物搜寻能力等。
6. 重力:重力是生物的重要环境因子,它是一种力,向着地心方向作用,是影响生物物理形态形成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7. 空气压力:空气压力是一种由大气压力产生的现象,是生物存活和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空气压力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行为和物理形态。
总之,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包括水、空气、营养、光照、温度、重力、空气压力等,是生物生存、生长和进化的重要条件。
它们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行为、物理形态和生理活动,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
生物生存的环境篇一:《生物生存的环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物生存的环境本节是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课,认识了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通过收集其他的资料,让学生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有个系统的认识。
1.观察是科学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爱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 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收集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图片分析法,讨论法 1课时 1.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习。
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师:不了解吗?是因为“身在庐山”吧?从太空遥看地球,地球是一颗披着蓝色“面纱”的美丽行星。
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动人之处,却是蓝色面纱下绚丽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物生存的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X k b 1 . c o m 师:我们常听说“鱼儿离不开水”,是说鱼儿要生活在中。
那么其他是生物呢,我们来分[来] 析一下几幅彩图。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师:那么企鹅生活的环境怎么样?生:寒冷??生:恶劣?? 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近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再也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宝宝;千辛万苦孵化出来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来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宝宝?? 师:大家有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的?生:可能有师:是什么呢?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周围的一切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一、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1.水:水是构成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一年的总降水量、雨季的季节性分布、湿度等成为限制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阳光: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海面200米以下几乎无光,因此没有植物生存。
此外光照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之一,阳光对动物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3.空气: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陆地上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还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4.温度:一般来说,生物只能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内生存。
由于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温度也是限制生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昼夜的温度变化和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都能够影响动物的行为。
二、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生物生存环境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包括人类在内。
生物之间存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1)概念: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2)举例:一只蚜虫被天敌捕获时,它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告知其他蚜虫迅速逃生。
这属于种内互助。
2中间关系(1)概念:指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或共生等。
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成为捕食。
②竞争:不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区域,由于生存所需条件相似,因此存在着竞争关系。
③寄生:不同种生物之间还存在着寄生关系。
④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彼此互为有利的关系,则属于共生(2)举例①捕食:如狼吃羊,羊吃草。
②竞争:如农作物与杂草竞争阳光,水和肥料等③寄生:如菟丝子缠绕在寄主植物的茎上,由不定根形成的吸器伸入寄主的茎内吸取的养料和水分;蛔虫与人也是一种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
④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
3种间关系比较复杂:如七星瓢虫吃蚜虫,而蚂蚁又会驱赶七星瓢虫。
生物生存的环境简介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生命体存活和繁衍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要素。
这些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水体和土壤质量等。
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环境物理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包括地球的温度、气候、大气、水和土壤等要素。
温度对生物的活动和代谢产生直接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温度有不同的适应能力,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生物产生负面影响。
气候条件也是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如湿度、降水量、日照时间等。
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和其他气体的比例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生物的生存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气候条件,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会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聚集。
例如,盛产于沙漠地区的植物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干旱和高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地理位置还对生物之间的互动和物种分布产生影响,形成了各种生态系统。
水体和土壤质量水是生物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
水质对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酸碱度和水温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功能。
土壤质量也对陆地生物的生存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酸碱度和微生物活性都会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存。
环境污染与生物生存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生物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
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都会影响到生物的健康和生存。
例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会直接影响到人类和动物的呼吸系统,导致疾病的发生。
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会降低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的生存能力,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生物适应环境的策略生物为了适应各种环境条件,演化出了各种策略。
大部分生物有着自身的生存律和适应机制。
例如,动物会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并进行迁徙,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的变化。
植物则演化出了各种适应干旱、严寒等环境的生理和生态特征,例如多肉植物的储水器官和高山植物的抗寒机制。
生物生存的环境无锡市港下中学马亚芬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
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
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观察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
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
调查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
针对是第一次调查,所以在组织好调查活动上,下一些工夫。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调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①关于“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的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他星球的生物,会有怎样的遭遇,从而明确目前只有地球适于生物生存;如“为生物寻找自己的家”,然后分析这个“家”的环境特点以及这个“家”如果遭到破坏的可能后果,从而深刻了解生物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谈谈太湖蓝藻爆发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最后安排学生谈谈自己如何保护环境,把教育落到实处。
②关于“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针对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是进入中学的第一次调查活动。
为了提高调查的有效性,要作好调查前的充分准备。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初一的学生认识的植物并不多,所以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每次我都准备一份很详细的校园植物分布图,在校园平面图上标出哪个位置有什么植物。
每一组同学都带上这份图去调查,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课前准备:校园植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各种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
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难点: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个小生命,你会有怎样的遭遇呢?生自由发挥:我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嫦娥姐姐把我带到了月球上,哎,真是太倒霉了,虽然有美人相伴,可是我找不到我爱吃的青菜萝卜,饿得我浑身无力,吸不到新鲜的氧气,搞得我气喘心跳,找不到一滴甘甜的清水,渴得我嗓子冒烟。
我做梦都想回到我心爱的地球。
我是一株刚萌发的幼苗,有一天当我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被宇航员带上了金星。
哎呀,这里的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我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氧气都找不到,我贮备的营养一天天快消耗光了,这里的表面温度达到了470摄氏度,生活在这样的高温中,我能不渴吗?一天天过去,最终,我变成了金星上一株枯萎的植物标本。
设问:原来小白兔和幼苗都有这样不寻常的经历,假如是人类移居到月球或是其他星球上,大家觉得可行吗?分析:我们觉得没有特殊的装备还是不行,因为其他星球上没有氧气存在,而且温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也没有充足的食物。
所以,人类也不可能生活在这样的星球上。
1.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1.1 生物的生存需要合适的环境讲述:这样说来,目前只有地球有适宜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条件,地球才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下面,老师准备了地球上七个不同的环境,提供了七种不同的生物,请同学们为这些生物找到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
多媒体演示:七个不同环境:池塘、极地、草原、沙漠、海洋、天空、高山;七个不同生物:珊瑚虫、企鹅、鲫鱼、骆驼、雪莲、雄鹰。
学生活动:让各个生物进入自己的家。
学生把各个环境和生物连起来,例如:池塘——鲫鱼极地——企鹅草原——袋鼠沙漠——骆驼天空——雄鹰高山——雪莲海洋——珊瑚虫多媒体演示:池塘生态系统图设问:假如让鲫鱼住进沙漠,行吗?生答:不行,因为只有池塘给鲫鱼提供了最合适的生存环境。
设问:请大家分析一下,池塘为鲫鱼提供了哪些生存环境?分析:池塘的水里溶解有氧气,可以让鲫鱼用鳃进行呼吸;池塘的水能提供浮力,可以让鱼用鳍来游泳;水的温差小,鲫鱼可以度过严寒的冬天;池塘里有各种水草,水生动物,可以为鲫鱼提供丰富的食物…….。
1.2 什么是环境设问:同学们发现了池塘不仅仅为鲫鱼提供了一个生存地点,更重要的是为鲫鱼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因素,有水、氧气、温度、食物等。
这些因素中,哪些是生物部分;哪些是非生物部分呢?分析:池塘为鲫鱼提供了生物成分——水草、各种水生动物;也为鲫鱼提供了非生物成分——氧气、水、温度等。
多媒体演示:一张包含丰富的生物和非生物的草原风光图片。
设问: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分析:生物部分——草、兔子、狐、虫子……非生物部分——土壤、阳光、空气、水、温度……设问:对于兔,草原这个环境为它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分析:草原为兔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草;为兔提供了庇护所——土壤;为兔提供了新鲜的空气;还有兔的天敌——狐。
小结:可见,环境不仅仅是指生物生存的地点,更重要的是指存在于生物周围,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环境虽然各异,但是它为满足生物生存所提供的基本的因素是相同的——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1.3 尝试把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多媒体演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环境及环境中生存的不同生物。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模仿书本P4制作表格。
将画面中见到的生物的名字以及生存环境写下来,看谁能写的又快又多。
教师巡视,活动结束后及时表扬写的较好的同学,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并结合学生写的生物种类,挑选出一些生物,组织全班讨论。
选出的生物种类:鲸、扬子鳄、燕子、兔、鹰、树袋熊、蚂蚱、向日葵、紫菜、蘑菇、仙人掌、骆驼、蝴蝶……分析: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些生物生活在怎样的“家”(环境)中,并且分析每个家的环境特点,这些生物为何能生活在这样的家中。
讨论:例,燕子生活在空中,有流线型的体形,可以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有扇形的翼,可以扇动空气产生气流使自己飞行;燕子有肺和气囊,可以在空气中自由的呼吸;燕子的骨骼很轻,可以减少重量……蝴蝶也有和空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如大而薄的翅膀……还有鹰例,仙人掌生活在沙漠里,它的叶特化成刺,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仙人掌的茎肉质,贮存着水分,这些都能和沙漠的干旱相适应。
骆驼的尿液少,只有40℃以上才会出汗,也是和干旱的沙漠适应……讲述:大家分析的不错,你们也发现了,有的生物拥有相同的家,也就是有些生物能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
请大家试着把能在相同环境中生存的生物进行归类。
讨论:结果有多种:例1:空中:燕子、蝴蝶、鹰陆地:兔子、松树、蚂蚱、树袋熊、向日葵、蘑菇、仙人掌、骆驼水中:鲸、扬子鳄、紫菜例2:沙漠:仙人掌、骆驼森林:树袋熊、蘑菇草地:兔子、蚂蚱、向日葵海洋:鲸、紫菜江河:扬子鳄……小结:从同学们的归类结果中不难发现,生物生存的环境千差万别,有水中、陆地(沙漠、赤道、极地、高山、森林、草原)、空中等等。
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不管是幽深的海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物;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合适的环境。
1.4 树立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多媒体画面:漂浮满垃圾的河流设问:同学们见过这种情形吗?什么原因造成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鱼儿还能很好的生活吗?讨论:见过,由于乱扔垃圾,乱排污水造成水质污染,鱼类死亡。
设问:河流污染对我们人类有没有什么影响?讨论:我们没有干净的水喝;水里的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到人体内,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
交流:谈一谈:你所了解的环境破坏的例子。
找一找: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说一说: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议一议:如果地球被破坏了,人类会如何?讨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例:加拿大一枝黄花,因为它美丽的外表吸引了我们,我们把它引进到这里,但是它让我们本地的植物没有容身之地,对我们这里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前不久惠山区区政府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消灭它。
例:由于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今年夏天太湖蓝藻爆发,造成了无锡大部分地区的居民饮用水出现问题。
我们只能花很多的钱去买纯净水,我们用纯净水做饭洗碗洗澡等。
假如没有水,我们根本不能生活。
……多媒体演示:各种破坏环境的触目惊心的画面,最后一个画面是哭泣的地球。
总结:发生在各个地方的破坏环境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个美丽的星球现在正为环境问题所困扰。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无处容身。
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只能靠自己。
对于我们中学生,如何去保护环境呢?表态: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粮食、节约水电、不随意破坏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2.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2.1 调查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讲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生物生存的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大家健康成长的保证。
当你们第一次踏进这个校园的,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校园。
这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是否诱惑着你去揭开港下中学神秘的面纱?去认识这些绿色的生命,去熟悉这些美妙的精灵,去亲近这些可爱的朋友呢?下一节课,老师就要提供给大家一个机会,让你们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对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作一次小小的调查。
进入中学,这是第一次调查活动,我们来讨论一下,调查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讨论:调查准备工作①建立调查小组,4人一组,设立组长,组员各展所长,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相互合作。
②明确调查的主题、内容。
③分组确定本组调查的步骤、方式、线路,设计科学合理的调查表。
④对于调查过程中不认识的植物,可采用拍照、录象、速写或采集标本的方法保存资料,以便向老师请教或通过其他方式查询结果,在调查过程中要不能随意破坏树木和花草。
要注意安全,不爬高,不下水。
⑤分发小组评价表(评价除了知识方面,还包括学生合作的态度,查寻资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爱护校园内植物的情感等)。
⑥分发校园植物分布图。
2.2 实地调查:调查前:各组按照上节课的准备,各组长重申注意事项,明确分工。
调查中:由组长带领,按照预定的路线去校园调查(明确二十分钟之内完成回到教室)。
教师在校园中巡视,遇到问题随时解决。
2.3 讨论交流,成果展示整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调查结果,并尝试把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分类。
讨论与交流:①各组从调查的生物中选出2例,说说他们的生活环境。
谈谈假如他们的生活环境破坏了,这些生物面临怎样的结局,我们的校园又会变成怎样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