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生物生存的环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2
《生物生存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生物生存的环境是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指的是生物体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体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才能正常发展繁殖,否则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因此,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珍爱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要求;2. 掌握生物生存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环境珍爱认识。
三、教学内容:1. 生物体的生存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氧气、水质等因素;2. 不同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要求;3. 环境因素对生物体发展发育的影响;4. 生物体与环境的互相作用。
四、教学方式:1. 理论讲解:介绍生物生存环境的观点和重要性;2.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展情况;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不同生物体的生存环境;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生存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五、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物体,设计实验观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展情况,并撰写实验报告;2. 野外考察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物体,到野外考察其生存环境,并撰写考察报告;3. 小组讨论总结: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生存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并撰写小组讨论总结。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和结论推理等方面;2. 野外考察报告评分:评分标准包括考察内容、观察记录、结论总结和图片资料等方面;3. 小组讨论总结评分:评分标准包括讨论深度、结论逻辑、表达清晰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七、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增强环保认识;2. 鼓励学生开展环境珍爱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环境珍爱的重视水平。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认识,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珍爱认识,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
教学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教学难点: 对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
课前预习:1.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以及其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
2.阅读教材21页的相关内容,尝试描述图中生物生存的环境。
名称生存环境帝企鹅蜗牛雪莲珊瑚虫骆驼亚洲象教学过程:环节一:阅读信息库相关内容,明确环境的概念。
环节二:说一说教材中的几种生物各自的生存环境,并完成表格。
环节三:议一议:每种生物为什么离不开所生活的环境,并举例。
讲练结合:用已有的知识,尝试将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并说说理由。
环节四:阅读课本P23小资料,了解乔木和灌木的区别。
乔木:灌木:环节五:调查校园植物生存的环境。
(1)小组成员及分工:(2)讨论调查路线及注意事项:(3)设计调查表:(4)调查小结: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均生活在()A、水域B、陆地C、平原、高山D、生物圈2、校园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其中能在土壤里生活的是()A、蝴蝶B、小鸟C、蚯蚓D、螳螂3、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的生物是()A、蝌蚪、鲤鱼B、青蛙、蜻蜓C、河马、斑马D、蚯蚓、河蚌4、请将下列生物和它的生存环境连线。
企鹅阴暗潮湿的环境珊瑚虫地球上最寒冷的冰冻地带雪莲山区森林、灌木、荒原鼠妇热带森林、草原豹海拔480~5800m的高山、流石坡及雪线附近亚洲象热带及亚热带接近陆地的海洋中教学后记:。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③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探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情境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本节课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小学形成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本节主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实例,通过读图、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类型,认识到地球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
本节课通过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观赏图片、阅读教材、表达交流,学生可初步形成生物生活环境的科学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地球仪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分钟课件展示:两种不同的天空、陆地、海洋,让学生分析比较哪个有生机:欣赏图片,发挥想象力有生物生活的天空、陆地、海洋更有生机。
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的图片入手,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给学生2分钟识记,中间教师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合作探究点拨建构20分钟【过渡语】通过老师检查,基本的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掌握了,但还有一些知识我们需细致研究。
探究任务一、生物圈的范围请同学们精读课本第6页和第7页的相关链接,结合观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理解生物圈的范围。
合作讨论:1、生物圈的范围是什么?2、动手画出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示意图?3、分角色扮演,说出三个圈层中各有哪些生物存在?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后,结合学生画的生物圈的图讲解,明确生物圈的范围。
【七年级】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生活环境教材分析这部分是生物学和环境的第一部分。
了解环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很好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收集其他材料,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
指导思想根据《生物工程标准》的理念,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观察是科学探究一种基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在观察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事实,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内外的图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开始。
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
本节关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图像分析法教具准备企鹅、珊瑚和雪的信息和图片。
时安排1小时教学过程1.进口新产品师:在上一节中我们对生物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这门科目的学习。
首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生活在哪里?老师:你不明白吗?是因为“在鲁”吗?从太空看地球,地球是一个美丽的星球,有着蓝色的“面纱”。
然而,地球上真正美丽和动人的是蓝色面纱下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生物体的生存环境。
2.学案之一: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老师:我们经常听到“鱼离不开水”,意思是鱼应该生活在水里。
其他生物呢?让我们分析一些彩色图片。
师:看过影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惊叹帝企鹅的美丽,黑色的背部,白肚皮,颈下一抹温暖的鹅黄,泛着迷人的光泽。
老师:企鹅的生存环境怎么样?生:寒冷……学生:糟糕师:法国导演吕克亚盖展现的《帝企鹅日记》,帝企鹅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甚至近于残酷:产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鹅,会在觅食中被海豹吃掉,再也见不到自己未的宝宝;千辛万苦孵化出的幼雏,眼睁睁被冻死在雄企鹅的脚下;终于可以满地跑了,小企鹅却转瞬间成了鹰隼的盘中物;当未的希望彻底破灭时,悲痛欲绝的企鹅妈妈会发疯似的去抢别家企鹅的宝宝……老师:谁知道海底有没有花园?生:可能有老师:是什么?师: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园。
2.1生物生存的环境教学目标1 概述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2 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描述和归类3 生物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教学要点教学重点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教学难点生物生存的环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后记1.观察课本中各生物。
(1)说一说:大家对它们的了解,记录各自生存的环境。
企鹅珊瑚虫亚洲象豹雪莲鼠妇(2)议一议:每种生物为什么离不开所生活的环境,并举例。
2.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每人说说所详细了解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名称生活地点3.用已有的知识,尝试将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并说说理由。
环境类型:理由:4.调查校园植物生存的环境。
(1)小组成员及分工(2)讨论调查路线及注意事项(3)设计调查表(4)调查小结【巩固练习】1. 判断:生物生存的环境指的就是它所生活的地点。
()2. 判断:地球上的生物集中分布于赤道附近。
()3.每一种生物的生存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2.1 生物生存的环境1.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每一种生物离不开生活的环境。
2.自然界中,环境是指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于生物而言是指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选择题1.植物完成受精后,子房壁发育为()A.果实B.种子C.果皮D.种皮2.秋天来临,小丽家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柿子。
这些柿子是由哪个结构发育而成()A.胚珠B.子房C.花粉D.柱头3.在一个苹果中有7个发育成熟的种子,其原因是()A.有7个子房B.有7个胚珠C.有7个花药D.有7个柱头4.植物完成受精后,发育为果实的是()A.受精卵B.胚珠C.子房D.子房壁5.传粉受精后,能进一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分别是()A.胚珠和子房B.子房和胚珠C.子房壁和胚珠D.雄蕊和雌蕊6.一棵芒果树上的一枝条开了五朵花,它们分别被害虫吃掉了花瓣、花萼、雄蕊、雌蕊和子房,这一枝条上最多可结出几个芒果?()A.2个B.3个C.4个D.5个7.一个豌豆豆荚中有多粒种子,是由于形成该豆荚的花中有多个()A.子房B.胚珠C.雄蕊D.雌蕊8.小明家今年种植了一些番茄,植株生长的很健康,也开了很多花,但是最终并没有结出很多果实(结果率低).为了提高结果率,你建议小明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少浇水B.进行人工授粉C.多施肥D.增加光照9.下列结构中,由胚珠发育成的是()A.种子B.种皮C.果实D.果皮10.菜豆种子中贮藏营养物质的结构是由下列哪种结构发育来的?()A.卵细胞B.胚珠C.子房壁D.受精卵11.如图为果实形成的简图,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子房发育成③果实B.胚珠发育成②种子C.①珠被发育成果皮D.胚珠里面有受精卵发育成胚12.若1个豌豆的豆荚(果实)中有5颗种子,对该果实的发育分析正确的是()A.由1个子房1个胚珠发育而来,至少需要5个花粉粒B.由1个子房5个胚珠发育而来,至少需要10个花粉粒C.由5个子房1个胚珠发育而来,至少需要10个花粉粒D.由1个子房5个胚珠发育而来,至少需要5个花粉粒13.发育为花生食用部分的是()A.子房壁B.胚珠C.子房D.受精极核14.桃肉、西瓜子分别是由下列哪项发育而来的()A.子房、胚珠B.子房壁、胚珠C.胚珠、受精卵D.子房、子房壁15.如图表示桃子的形成过程,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A.子房、胚珠、果皮、种子B.子房、受精卵、果皮、胚C.胚珠、受精卵、种子、胚D.子房、受精卵、果皮、种子二.综合题16.将下列名称和序号,填写在适当的空格处.①子房壁②子房③胚珠④种子⑤果实⑥果皮(1)花生的食用部分主要是,它是由发育来的.(2)番茄的食用部分是,它是由发育来的.(3)杏的食用部分主要是,它是由发育来的.17.被子植物的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但花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如图是桃花和果实的结构示意图,观察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在花的结构中,花的主要部分指图中1、6、8、组成的和4、5组成的两部分.(2)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会长出花粉管,花粉管进入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3)图乙中的1种子是由图甲中的[ ] 发育而成,图乙中的3果实由图甲中的[ ] 发育而成.18.花开花落终有时,听过这句话的人常常感叹花落时的悲伤,可是学习了生物知识之后我们知道了开花是为了结出丰硕的成果,请将下列“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概念图补充完整.①、②、③④.19.如图为花生的果实,松的球果及花生种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注:[])填写图中相应的序号.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文字(1)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的谜底就是花生果实(即图甲),请问“白胖子”在生物学上是指,它是由发育而来的.(2)甲图中的②和乙图中的③称为,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有[ ] 保护,因此该植物称为植物.(2)丙图贮存营养的结构是[ ] ,种子萌发时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之一是需要充足的空气,原因是萌发的种植进行旺盛的作用,利用大量的氧气,将有机物分解,释放出能量,共生命活动需要;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 ] .(4)植株从小到大不断生长,该过程与细胞的和密切相关.1.利用自身制造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自身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__________。
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教学设计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设计:生物生存的环境目的:1. 理解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根本关系;2. 理解不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并可以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3. 可以提出保护环境和进步生物生存条件的措施。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并讨论一幅生态画面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互相关系的考虑,并提出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有的动植物只生活在某些特定的地方?为什么有的物种能适应各种环境?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根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才能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包括气候、天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对生物的影响。
3. 实例分析:选择几个详细的实例,如极地生物、沙漠植物等,分析它们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并讨论其中的因果关系。
4.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环境,如海洋、森林、湿地等,要求他们研究该环境下的生物适应特点和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展示给全班。
5. 环境保护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当前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以及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并进展讨论。
6. 总结与评价:对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内容进展总结,并检查学生对该主题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小组报告、问答等方式进展评价。
7.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其他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实例,并可组织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更能直观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才能和研究问题的才能。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理论和实地观察,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才能。
4.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合作才能和对课题的理解程度。
《生物的生活环境》单元设计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4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生物与环境”是生物课程内容标准确定的一级主题之一。
该主题明确要求: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等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为今后学习其他内容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章内容第一节描述的是生物分布范围。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一级生物与栖息地的关系是学习后两节内容的知识基础;后面两节描述的是生态环境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的栖息地及其中生活的生物,关注栖息地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3.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4.能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3.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2.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3.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4.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5.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6.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7.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8.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2.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相互关系?专题划分专题一:生物圈与栖息地( 1 课时)专题二: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2 课时)专题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作用( 1 课时)其中,专题二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和专题三中生物对环境的作用作为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进行学生探究实验。
初中生物【生物生存的环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
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
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观察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
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
调查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
针对是第一次调查,所以在组织好调查活动上,下一些工夫。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调查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策略:①关于“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的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他星球的生物,会有怎样的遭遇,从而明确目前只有地球适于生物生存;如“为生物寻找自己的家”,然后分析这个“家”的环境特点以及这个“家”如果遭到破坏的可能后果,从而深刻了解生物生活的环境。
让学生谈谈太湖蓝藻爆发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最后安排学生谈谈自己如何保护环境,把教育落到实处。
②关于“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针对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是进入中学的第一次调查活动。
为了提高调查的有效性,要作好调查前的充分准备。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初一的学生认识的植物并不多,所以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每次我都准备一份很详细的校园植物分布图,在校园平面图上标出哪个位置有什么植物。
每一组同学都带上这份图去调查,可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知识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课前准备:校园植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分类。
《生物生存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和适应策略。
2.掌握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规律和适应性变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其特点。
2.生物的生存适应性和适应策略。
3.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规律和适应性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讲授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和适应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加深他们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理解。
2.小组合作进修: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认识和实验技能。
3.教室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答案,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其特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生物在陆地、水域、空中等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特点。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环境中生物的适应性和适应策略。
3.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钻研其生存环境及其适应性。
第二课时:生物的生存适应性和适应策略1.讲解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和适应策略,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干系。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生物的适应性变化。
3.安置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
第三课时: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规律和适应性变化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规律,分析其适应性变化。
2.组织学生展示实验效果,进行教室讨论和交流。
3.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五、评判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教室参与、实验表现等。
2.作业成绩:包括生物生存环境钻研报告、实验设计报告等。
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生物生存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器械:如显微镜、温度计等。
3.教材:选用相关生物学教材,辅助教学。
七、总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适应性和适应策略,培养其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生物生存的环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
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
二、教材分析自然界中生活着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生物,它们分布在广泛的自然环境中,以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着,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本节教材从图片资料入手,展示了六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生比拟熟悉的生物如企鹅、珊瑚虫、雪莲、鼠妇、豹、大象的生存环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图片资料,以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
此外,教材在DIY中安排了《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的活动,教师可有目的地组织这项观察活动。
观察是学探究的一种根本方法,是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同时还可组织学生利用其他一些途径,如络、报刊杂志等,收集、展示、交流有关各种生物所处的生存环境的资料,从而让学生对生物生存的环境有比拟系统的认识。
在各种形式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保护一草一木的环保意识。
本节的重点是: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难点是: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
课时建议:本节教学安排1课时。
安排策略如下表方案1 方案2在绪言课上预先布置学生课外调查。
本节课直接交流,结合游戏活动,讨论分析生物生存的环境。
(1) 资料分析(2) 分组,提出调查任务。
(3)由各小组组长带着成员在校园内进行调查。
老师随行,及时指导。
〔4〕剩余时间交流等。
〔或下节课交流以引入新课〕三、活动指导: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调查的根底上积极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活动1:观察校园植物的环境针对学生刚从小学到初中,而且是第一次组织调查活动,所以老师应该在组织好调查活动上下一些功夫,为今后的调查打下根底。
《生物生存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生物生存的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能够了解到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2. 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2. 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3. 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3.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设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五、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回答提出的问题,加深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理解。
2.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拍摄或记录实地考察的过程和结果,并总结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3. 实验设计与分析: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撰写实验报告。
六、评价方式1. 阅读理解和实地考察报告占总成绩的50%;2. 实验设计与分析占总成绩的50%。
七、教学资源1. 《生物学》教材;2. 图书馆和网络资源;3. 学校实验室和校园周边自然环境。
以上就是《生物生存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第二课时一、设计目的: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设计内容: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实验: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生物(如植物、昆虫、鸟类等),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环境条件对该生物的影响。
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和记录实验数据,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初中生物与环境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自然的精神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讨论:请学生描述一下他们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
二、学习内容(10分钟)
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需要环境提供生存所需的养分、氧气和水等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对生物造成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1. 观察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强调环保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记录环保行动
五、课堂反思(5分钟)
1.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如何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环保?
教学资源:
1. 教材《生物与环境》
2. 实验器材:盆栽、水培植物等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教学反馈:
1. 总结学生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
2. 收集学生对于环保的想法和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系观目标: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关爱生物,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
二、教学重点
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三、教学难点
对学生观察能力、收集资料能力的培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资料。
教师:做好校园动植物资源的调查。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神秘的深海细菌:生活在深海海底的温泉里;可忍受121℃的高温;呼吸硫;具有还原能力;属于古生物之一。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很特殊吗?
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赤道,有寒冷的极地,几乎到处都有生物的足迹。
但是每种生物只能生活在适合它的特定的环境中。
2、观察生物生存的环境。
(1)观察图1-1生物的生存环境。
(2)分组讨论图中生物生存的环境特点,完成表格填写。
珊瑚虫:热带及亚热带接近陆地的海洋中;
雪莲:海拔480-5800m的高山、流石坡及雪线附近的碎石间;
鼠妇: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豹:山区森林、灌木、草原;
大象:热带森林、草原。
(3)思考并讨论:①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吗?请举例说明。
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阳光,南橘北枳。
②你能否说出1-2种生物,并介绍它们的生活环境?
仙人掌:干旱的荒漠中;
大鲵: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的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
溪河中。
③用你已有的知识,尝试把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
生存环境:指生物的生存地点和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
种因素。
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大成分。
(归类为:水中,陆地,空
中)
3、DIY活动: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
阅读小资料:认识乔木、灌木。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并按要求完成观察记录。
4、小结:(1)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
(2)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3)生存环境归类:水中、陆地、空中。
5、练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该句诗中所提的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七、教学参考
深海细菌的生存环境;极端条件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