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3章心脏骤停和心源性猝死A1/A2型题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
A.继发感染B.心排血量下降C.复发恶性心律失常D.中枢神经系统损伤E.心肌梗死【答案】D2.初级心肺复苏顺序为()。
A.胸外按压、开通气道、人工呼吸B.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开通气道C.开通气道、胸外按压、人工呼吸D.人工呼吸、开通气道、胸外按压E.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开通气道【答案】A3.确诊心脏骤停后应立即()。
A.开放静脉B.静脉注射利多卡因C.人工胸外按压D.鼻导管给氧E.安装人工起搏器【答案】C【解析】心脏骤停后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初级心肺复苏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压(circulation)、开通气道(airway)和人工呼吸(breathing)。
4.在医院外突然发现一人倒地,四肢抽搐、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此时首选的处理措施是()。
A.人工呼吸B.捶击复律C.胸外按压D.送患者到医院E.清除口腔异物,开通气道【答案】C【解析】在医院外无除颤仪的情况下,对心脏骤停者应立即给予胸外按压。
5.在医院工作期间,你若看见一名成年患者突然跌倒,周围没人可以求助,接下来你应做()。
A.检查有无反应,如无反应,求助急救系统(或呼叫120);然后进行心肺复苏B.呼叫120(求助急救部门),然后在外面等待为急救人员做向导C.抬起下颌及开放气道,用两个手指检查有无食物阻塞气道D.进行一分钟心肺复苏,然后呼叫120E.给予两次通气再呼叫120【答案】A【解析】心脏骤停的生存率很低,根据不同的情况,院外猝死生存率<5%。
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①识别心脏骤停。
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无呼吸或喘息)并以最短时间判断有无脉搏(10秒内完成)。
如判断患者无反应时,应立即开始初级心肺复苏;②呼救,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打电话或呼叫他人打电话)通知并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有条件时寻找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③进行初级心肺复苏;④高级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二、临床表现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但亦可无前驱表现。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三、心电图表现①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心脏停搏;④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CPR)和尽早进行复律治疗。
心肺复苏又分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
(一)识别心脏骤停①意识消失;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三)初级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活动的支持。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强调胸外按压在CPR中最重要,与抢救成功率息息相关,高品质CPR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2.开放气道。
3.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后首先给予2次人工呼吸,建议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气管内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好方法。
高品质CPR要点①以100~120次/分的速率实施胸外按压。
②按压深度至少达为5~6cm。
③每次按压后让胸部完全回弹。
④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
⑤避免过度通气。
(四)高级心肺复苏主要措施包括气管插管建立通气、除颤转复心律成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建立静脉通路并应用必要的药物维持已恢复的循环。
第三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1.心脏破裂的典型表现为A.低血压,心音正常,有电活动B.低血压,心音正常,无电活动C.血压测不到,心音消失,有电活动D.血压测不到,心音消失,无电活动E.低血压,心音消失,无电活动答案:C解析:①心脏破裂的典型表现为持续性心前区疼痛,可迅速发生循环衰竭、急性心包填塞,心电图呈电•机械分离,即无脉性电活动(有心肌组织电活动,但无有效的机械收缩),故心脏破裂可有电活动(不选B、D、E)β②心脏破裂患者心音不可能正常(不选A、B)。
心脏破裂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心率快,心音弱或消失,血压降低甚至测不到,颈静脉怒张(C对),故本题选Co2 .下列因素最易导致心脏骤停的是A.高血压伴左室肥厚B.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C.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伴心房颤动D.纤维蛋白性心包炎伴心包摩擦音E.慢性支气管炎伴房性期前收缩答案:B解析:①约80%的心脏骤停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急性广泛心肌梗死多由冠心病所致,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最易导致心脏骤停(B对),故本题选B。
②ACDE项疾病可长期存活,不易导致心脏骤停。
3 .心脏骤停最常见于A.窦性心动过速B.心脏破裂C.心脏压塞D.心室颤动E.室性停搏答案:D解析:①91%的心脏骤停是心律失常所致,以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无脉性电活动等,其他非心电意外的情况,如心脏破裂、急性心脏压塞等少见(D对),故本题选D。
②窦性心动过速一般不会导致心脏骤停(不选A)。
4 .心室颤动导致不可逆性脑损害,其发作至少持续A.4~6分钟B.7~9分钟C30秒D.1~3分钟E.10分钟答案:A解析:心脏骤停后,大部分患者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A对),故本题选A。
心脏骤停后,IOS左右患者出现意识丧失。
5 .心脏骤停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A.心音消失B.手足抽搐C.t⅞动脉搏动消失D.呼吸断续E.呼之不应答案:A解析:①心脏骤停可导致患者意识突然丧失,伴局部或全身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绡,瞳孔散大,听诊心音消失,二便失禁。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 做成功医学人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血管系统》第三单元讲义1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一、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
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经及时救治可获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罕见自发逆转者。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无论是否知道患者有无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未能预料。
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105.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A.心室颤动B.室性心动过速C.电机械分离D.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E.心室停顿[答疑编号502732030101]『正确答案』A二、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中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75%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死存活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与获得性长QT 间期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等。
自主神经张力和反射改变(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低血镁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药物等因素都能诱发心脏骤停。
106.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2]『正确答案』D107.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C.主动脉瓣狭窄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E.急性心肌炎[答疑编号502732030103]『正确答案』D108.心脏性猝死最主要的病因是A.二尖瓣脱垂B.心肌病。
第三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一、概述
1.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常见室颤和室速。
是心脏猝死的直接原因。
2.心脏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最常见的病因为冠心病—急性心梗。
注意:心脏骤停机制--室颤;心脏猝死常见病因为冠心病。
二、临床表现分为四期:
1.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2.终末事件期: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
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小时,实质上是指终末事件期的时间在1小时内。
3.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
4.生物学死亡: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如心脏骤停后4~6分钟之内未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则随后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三、心电图表现
通常表现为4种形式:
1.心室颤动系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2.室性心动过速;
3.心脏停搏;
4.无脉电活动。
四、心脏骤停的处理
(一)识别心脏骤停
①意识消失②颈、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④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⑤心音消失。
早而可靠的确立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呼救
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紧急通知急救医疗系统。
(三)初级复苏:C--A--B
1.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病人置于水平位,背部垫硬板。
(1)部位: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
手掌跟垂直按压。
(2)按压幅度:至少5~6厘米;频率:至少100~120次/分。
2.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清除口中异物及呕吐物,取下松动的义齿。
3.人工呼吸:应在10秒钟内判断和评价患者有无呼吸。
确定无呼吸后,即刻开始人工呼吸。
无论是单
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
(四)高级心肺复苏
具体措施:①气管插管;②除颤复律和(或)心脏起搏;③建立静脉通路;④药物治疗。
1.室颤:非同步,360J(单向波);双向波电除颤:150-200J。
2.药物:首选肾上腺素(使细颤变成粗颤),可用于无效的室颤及无脉室速、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生理活动。
若给予2-3次除颤及CPR(心肺复苏)之后仍然室颤或无脉室速,考虑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也可用利多卡因。
五、抢救流程
心脏骤停后,按心电活动形式,抢救流程分述如下。
心室颤动与无脉搏的室性心动过速
1.紧急给予电除颤(360J),根据需要可作多次电除颤。
2.如持续或复发室颤/室速时,继续行有效基础心肺复苏,并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同时从静脉给予肾上腺素1mg推注,无效时推注剂量可增加2~5mg;随后再给予电除颤。
仍无效可静脉给予利多卡因
1mg/kg推注。
3.上述治疗失败,换用溴苄铵或普鲁卡因胺或胺碘酮。
4.若为尖端扭转室速或可疑低镁或难治性室颤可给予硫酸镁。
5.考虑有酸中毒或高血钾存在可给予碳酸氢钠(剂量1mmol/kg),每次用药30~60秒后,可再行除颤。
心脏骤停重点总结
(一)初级复苏(C—A—B,早期电除颤)
1.猝死最常发生于冠心病及其并发症。
2.心脏骤停早期诊断最佳指标(金标准):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
3.按压时病人体位、手掌部位、深度、频率、呼吸比值。
4.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心室颤动,给予非同步除颤360J。
(二)高级心肺复苏:纠正缺氧、药物(肾、胺碘酮、利多卡因)
1.心肺复苏时通常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
2.心脏骤停复苏后最易出现脑损伤。
3.肺心病出现心室颤动、心脏骤停以致突然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严重心肌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