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蔡元培
- 格式:ppt
- 大小:1000.50 KB
- 文档页数:67
《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蔡元培先生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湖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从中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
在静水中投下知识geming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
他是中国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
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这种信仰与中国“学以致用”的思想,适成强烈的对照。
蔡先生对学问的看法,基本上是与中山先生的看法一致的,不过孙先生的见解来自自然科学,蔡先生的见解则导源于希腊哲学。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
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国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
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
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
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调和,要做到七情调和,则必须透过艺术和音乐或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诗歌。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
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年青时锋芒很露。
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
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
除非你推翻满清,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适成强烈的对照。
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曾经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
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的国民教育宗旨。
2、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3.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来华讲学,教育思想颇随之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思潮。
4、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和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5、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组织了“”,将职业教育思潮推向高峰。
6、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由于采用了美国式的分段方法,所以又称“”。
7.1925年5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大会在中共领导下通过了《》,总结以往工人教育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今后工人教育运动的内容、形式、方法,成为之后工人教育的指导。
8、1926年5月在广东召开了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了《》,规定了农民教育的方针、组织、经费等问题,后来事实上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行动纲领。
9、、、分别是中国共产党于湖南、上海、广州创办的各具特色的革命干部学校。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2、下列哪所学校不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A、湖南自修大学B、鲁迅艺术学院C、平民女学D、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判断题()14、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
四、名词解释题1、勤工俭学运动:五、简答题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2、《壬戌学制》相对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六、论述题1、试评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一、填空题1.1919年10月,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通过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
2、1923年8月,由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将平民教育运动推向高潮。
《蔡元培先生》阅读答案篇一:继续教育理论测试答案考生考试时间: 12:14 - 12:33 得分:96分通过情况:通过2013年宜昌市教育系统老师及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测试考试结果1.(3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关于教师职业内涵的概述。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2.(3分) 列夫·托尔斯泰对完美教师的诠释是A. 热爱教育工作B. 既热爱学生又热爱教育工作C. 热爱学生D. 以上皆不全面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3.(3分) 对“宝马教授”的“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的言论所折射出的问题,理解解释错误的是A. 肯定个人的价值取向B. 否认了教师的基本职责C. 丧失了教师起码的职业操守D. 否认了教师的价值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4.(3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
A. 热爱学生B. 为人师表C. 鞠躬尽瘁D. 爱岗敬业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5.(3分)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出作为教师应A. 传道明德B. 乐教不倦C. 爱生亲徒D. 为人师表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6.(3分) ()是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A. 热爱学生B. 诲人不倦C. 协同施教D. 为人师表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7.(3分) 《论语·卫灵公》中”有教无类”,对于教育而言,主要是指( )A. 教育和人都分种类,不同的人要受不同的教育B. 尊重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公正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C. 人分贫富贵贱,教育也分种类,择校费高的学生应当受到好的教育D. 教育不分种类,凡是未知的都需要学习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8.(3分) 师德的重要性是由教师的()决定的。
A. 社会地位、自身修养B. 自身修养、工作年限C. 工作性质、自身修养D. 社会地位、工作性质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3分9.(3分) 教育的两种职能是()。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蔡元培介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
浙江绍兴山阴人,原籍浙江诸暨。
1917-192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实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教育论著有《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是中国近代美育的倡导者,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精心校对版本。
傅斯年《蔡元培》阅读人物传记答案解析蔡元培傅斯年凡认识蔡先生的,总知道蔡先生宽以容众;受教久的,更知道蔡先生的脾气,不严责人,并且不滥奖人,不像有一种人的脾气,称扬则上天,贬责则入地。
但少人知道,蔡先生有时也很严词责人。
我以受师训备僚属有25年之长久,颇见到蔡先生生气责人的事。
他人的事我不敢说,说和我有关的。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
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
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
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
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
诸君对某君有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
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
这才是正当的办法。
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
凡作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端。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
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蔡先生第二次游德国时,大约是在民国十三年吧,那时候我也是在柏林。
蔡先生到后,我们几个同学自告奋勇照料先生,凡在我的一份中,无事不办了一个稀糟。
我自己自然觉得非常惭愧,但蔡先生从无一毫责备。
有一次,一个同学给蔡先生一个电报,说是要从莱比锡来看蔡先生。
这个同学出名的性情荒谬,一面痛骂,一面要钱,我以为他此行必是来要钱,而蔡先生正是穷得不得了,所以与三四同学主张去电谢绝他,以此意陈告先生。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原文阅读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学校。
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
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为长足之进步矣。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
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
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
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
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求造诣,容有底止。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
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
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是误人也。
误已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
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原文篇一: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我刚刚在教育部工作。
在开学那天曾为北大做了一点事情。
各位都是从预科读下来的,所以想必你们也听说过我。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何况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各位也一定是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今天就要执掌北大,所以有三件事要通知各位:一是抱定宗旨。
各位来北大求学,肯定有一定的宗旨。
如果想知道你的宗旨是否正大,就要先知道大学的性质。
现在的人专科学校就读,学成之后有所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大学则不是这样。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外人每次指出咱们北大的腐败,想要在北大读书,都是有着当官发财的梦,所以从预科毕业后,大多数是进入法律系,进入文科的很少,进入理科的更少。
大概是因为法律是做官的捷径啊。
因为一心想做官,所以不问老师的学问深浅,而是问官职大小。
官阶大的人,特别受欢迎,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生有人提携啊。
现在我国的政法工作者,大多是进入政界,专职做教授的人很少,所以聘请教师,不得不请兼职的人,这也是不得已之举。
讨论外人指摘的合适与否,不具体说了,消弭批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水平。
别人说我们腐败,我们问心无愧,有什么可恐惧的啊。
真是有做官发财的目的的话,北京有很多专科学校,进入法律系可以在法律学校学习,进入经济系可以在商业学校报考,又何必要来北大呢?所以各位要抱定宗旨,为了寻求知识而来,进入法律系,不是为了做官;进入经济系,不是为了发财。
宗旨定下来,事情就都进入轨道了。
各位在这里学习,或者三年,或者四年,时间不是不少,如果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那么成绩会很大的啊。
如果只是为了发财做官,宗旨就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出现问题。
平时不努力学习,临考试时再熟读讲义,不考虑哟没有获得知识,只挣分数的高低;考试一完,就把书都扔在一边,混个三四年,有了文凭,借着这个在社会上走动,这岂不是与进入大学的初衷背离了吗?虚度光阴,毫无学问,是耽误自己啊。
北大之魂蔡元培阅读及答案北大之魂蔡元培阅读及答案北大之魂蔡元培陆艳蔡元培在北大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能够外抗权势,内谋革新,办学境界高远,思路清晰,措施切实,终使北大为之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成为全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中心。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除了高瞻远瞩和胆气魄力,也在于蔡元培的个人魅力。
对于蔡元培的崇高人格,世人历来称誉。
有人说他春风化雨(冯友兰),有人说他不言而众服(顾孟余),也有人说他是周公型人物(吴稚晖)。
现在也有人把他的人格魅力概括为外和内介、守正不阿,严于律己、廉洁奉公(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几个方面。
所谓外和内介、守正不阿,是说他性情温和,待人接物,处世论事,恬淡从容,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则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蔡元培的宽厚仁慈,有长着之风,是众口皆碑的。
他对待北大的教师们,不仅关怀备至,而且温和亲切。
师生们写了书向他索序,他没有不答应的。
对学生和校内有志气的青年,都乐于提供帮助,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给半工半读学生提供便利条件。
他对达官贵人与对校工贫生态度如一。
据顾劼刚回忆:蔡元培到校的那一天,校工们排队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习以为常、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鞠了个躬,这使得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其人其品,可窥一斑。
傅斯年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蔡先生之接物,有人以为滥,这全不是事实,是他在一种高深的理想上,与众不同。
大凡中国人以及若干人,在法律之应用上,是先假定一个人有罪,除非证实其无罪;西洋近代之法律是先假定一个人无罪,除非证明其有罪。
蔡先生不特在法律上如此,一切待人接物,无不如此。
他先假定一个人是善人,除非事实证明其不然。
凡有人以一说进,先假定其诚意,其动机善,除非事实证明其相反。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不过,蔡元培又不是不讲原则的人。
傅斯年又说:若以为蔡先生能恕而不能严,便是大错了,蔡先生在大事上是丝毫不苟的。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课文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曾经在北大就职,并且在那里演讲了一次备受推崇的演说。
这个演说的内容既是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批判,也是对前进方向的探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演说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第一部分:社会状况的呈现在演说的开头,蔡元培描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他认为,中国的民众饱受穷困、疾病、饥饿和贫穷之苦。
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比如政治上的腐败和道德上的堕落。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民生,也动摇了中国人的信仰和文化。
第二部分:教育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蔡元培提出了教育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教育是弥补民众缺陷、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最佳途径。
同时,他也阐述了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作用,指出教育是铸造国家未来的强大力量和为人生之垂范的基础。
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社会才能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第三部分:北大的角色在演说的后半部分,蔡元培着重强调了北大在改革中国社会和促进教育发展中的角色。
他说明了北大作为高等学府的地位和重要性,认为北大应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中国教育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这也呼应了他先前的观点,即教育是铸造国家未来的强大力量。
综上,蔡元培在这篇演说中,不仅深刻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和问题,也提出了教育的解决方案。
他指出,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社会才能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而北大作为高等学府,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推进中国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回顾这篇演说,我们会发现它并非只是蔡元培本人的观点和想法,而更是一个时代的呼声和期待。
它以中华民族的未来为出发点,呼吁人们关注教育、关注社会,并且为大家的共同未来而努力。
这篇演说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也对我们当下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