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刘轲徐江雁李振华【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整体观辨证观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
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
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
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
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
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
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
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
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
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
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
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刘航张则众姜昊南熊鑫(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承模式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独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新思路,在多种模式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中,促进中医学术的薪火相传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医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传承承模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中医学作为复杂性的科学,其医案数据量大,蕴含内容繁杂,因此如何使中医药文化适应时代的需求,永葆生命力,是中医学界面临的普遍难题。
建国后,仅仅依靠师徒授受、流派相传等传统的传承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兴办的力度,以求得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与共享。
近年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成立名医工作室等新型传承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们都因其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云平台的使用,以及多种智能软件的问世,我们的传承工作进行得越来越好,将大数据相关技术融入传统传承模式中来已成为当下传承工作的潮流。
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数据挖掘是一门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完整的、带有噪声和冗余的数据中寻找隐藏于其中的有效的、有潜在应用价值信息的技术。
近年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逐步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优点主要在于:第一,可以提高传承效率。
由于个人的学术思想受个人能力、实践经验以及研究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总结和提炼名老中医经验,此时数据挖掘技术便可以发挥其快速分析数据和总结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学术思想广泛、快捷、有效的传播。
第二:有利于中医临床数据的客观化、规范化。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研究中,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其为中医医案数据的分析和名医用药规律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我们在将海量信息客观化整理的过程中,对名老中医的的相关医学资料进行最大限度的规范和保真。
江苏省名老中医蔡建平教授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摘要: 江苏名中医蔡建平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学贯中西。
本文对名中医蔡建平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 骨伤科;蔡建平;学术思想;临床经验Summary of Professor Cai Jianping''s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orthopedics science in Jiangsu Province.Abstract:Professor Cai Jianping,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engaged in clinical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Thispaper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ai Jianping,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Cai Jianping; Academic thoughts; clinical experience蔡建平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级非遗、无锡市级非遗项目“刘氏骨伤”第四代传承人,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王翘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27)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整理一、医事春秋王翘楚,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终身教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首届专家顾问团顾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6年、2002年为全国第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500名指导老师之一。
现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60余年,建树颇丰,其首创的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
现已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攫硕,思维敏捷,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
二、经历丰富,饮誉杏林王翘楚,江苏省海安人,1927年2月出生。
1944年2月师承江苏南通名医陈树森,1947年开业中医师,1948年获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49年迁居上海,悬壶番禺路,旋踵间声誉鹊起,业务十分繁忙。
从姜春华游,学术上颇为志同道合。
第一阶段(1954—1958年)1952年王翘楚教授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1954年于上海市医学进修班(中学西)毕业。
1955年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6年任该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期间,王翘楚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筛选,首创采用复方红藤煎剂辨证论治加减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共10例取得成功。
于1956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杂志》首篇发表,并编入上海市卫生局编的《中医研究工作汇编》。
在当时,一般西医对阑尾炎绝对手术治疗、阑尾脓肿手术治疗风险大,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单采用中医药能在10天左右使阑尾脓肿热退肿消,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更可喜的是使用此方加减治疗三例急性、亚急性阑尾炎亦有效,后来该方在多本急腹症著作和《中医新编方剂学》中均被入编,从而得到推广、应用,至今不衰。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施今墨学派作为我国中医界的瑰宝,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糖尿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二、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施今墨学派注重“以病为师”,认为医生应该深入了解疾病,善于把握疾病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在诊治糖尿病方面,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施今墨学派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在糖尿病的诊治中,名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调节:施今墨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整体调节。
名老中医通过调节患者的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症状的目的。
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施今墨学派在诊治糖尿病时,既注重辨证论治,也关注辨病治疗。
名老中医在把握患者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施今墨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一代代名老中医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在诊治糖尿病方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师徒传承:施今墨学派的师徒传承制度为中医经验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名老中医通过言传身教、手把手教等方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弟子,使中医的诊治技术得以延续。
2. 经典学习:名老中医非常重视经典学习,认为只有深入理解中医经典,才能更好地掌握糖尿病的诊治规律。
因此,他们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从中汲取智慧。
3. 临床实践:施今墨学派的名老中医非常重视临床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
中医学术传承模式的思考与探究作者:刘航张则众姜昊南熊鑫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8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传承模式的分析,探究其存在的独特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新思路,在多种模式的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中,促进中医学术的薪火相传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医数据挖掘循证医学传承承模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中医学作为复杂性的科学,其医案数据量大,蕴含内容繁杂,因此如何使中医药文化适应时代的需求,永葆生命力,是中医学界面临的普遍难题。
建国后,仅仅依靠师徒授受、流派相传等传统的传承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高等院校兴办的力度,以求得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播与共享。
近年来,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成立名医工作室等新型传承模式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们都因其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独特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随着“互联网+”,云平台的使用,以及多种智能软件的问世,我们的传承工作进行得越来越好,将大数据相关技术融入传统传承模式中来已成为当下传承工作的潮流。
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技术支撑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数据挖掘是一门从大量的、模糊的、不完整的、带有噪声和冗余的数据中寻找隐藏于其中的有效的、有潜在应用价值信息的技术。
近年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逐步成为中医药传承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优点主要在于:第一,可以提高传承效率。
由于个人的学术思想受个人能力、实践经验以及研究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总结和提炼名老中医经验,此时数据挖掘技术便可以发挥其快速分析数据和总结规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学术思想广泛、快捷、有效的传播。
第二:有利于中医临床数据的客观化、规范化。
在当代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研究中,数据挖掘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其为中医医案数据的分析和名医用药规律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使我们在将海量信息客观化整理的过程中,对名老中医的的相关医学资料进行最大限度的规范和保真。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作为全球性健康难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拥有独特的见解与治疗方法,施今墨学派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施今墨学派简述施今墨学派是在中医学基础上,以“气血阴阳平衡”为核心思想的医学流派,该学派重视以脏腑辨证论治糖尿病。
该学派专家历经多年临床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糖尿病诊治体系。
三、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1. 辨证论治:施今墨学派在诊治糖尿病时,强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脏腑辨证、气血阴阳平衡等理论,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因人施治。
2. 调理气血:该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上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
3. 注重预防:施今墨学派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经验传承1. 师承制度:施今墨学派通过严格的师承制度,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传承给后辈。
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学术思想的连续性和临床经验的可靠性。
2. 临床实践:施今墨学派的专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针对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诊治方案。
这些方案经过多年验证,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3. 学术交流:施今墨学派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糖尿病的诊治方法及学术思想,推动了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五、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实践应用施今墨学派的专家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针灸、拔罐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该学派还注重对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论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