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特与创汇蔬菜栽培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41
特种蔬菜栽培学绪论第一章根菜类第二章白菜类第三章甘蓝类蔬菜第四章绿叶蔬菜第五章薯芋类蔬菜第六章茄果类第七章瓜类第八章多年生蔬菜和杂类绪论一.定义:特种蔬菜 是在一定时间、地域条件下,比较名贵优质或供特殊需要的一类蔬菜,或为区别于大路菜而称特种蔬菜。
在不同时期,特菜所包含的范围有其不同的内涵,特菜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特种蔬菜又被称为稀有特种蔬菜。
自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外事、外贸及旅游事业空前繁荣,为了满足各涉外宾馆饭店、旅游行业等需要特殊配菜供应的部分需求,开始从国外引进“西菜”品种,那时“西菜”属于特需供应,市面很少见,所以就有人称这类蔬菜为特菜。
专家指出:所谓“特菜”是指从国外引进的“西菜”和我国某些地区的名、特、优、新蔬菜。
它们大多含有特别营养,风味独特,有的种类还有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
可见特菜并不是由植物学分类而得名。
二、特菜分类。
1.西菜由国外直接引进的品种。
如菊苣、结球生菜、西芹、青花菜、球茎茴香、羽衣甘蓝、牛蒡等。
2.新育成品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利用先进育种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
如雌性红萝卜、彩色大椒、无刺黄瓜、桔红心白菜等。
3.各地名优品种是我国某些地区的名、特、优蔬菜品种。
如东北雌性红萝卜、莼菜、紫菜薹、豆薯、榨菜、菜心、芥蓝、紫背天葵、节瓜、佛手瓜、心里美萝卜等。
4.野生蔬菜近年来野生蔬菜重新被人们所瞩目,经过挖掘开发有的成为很好的食用蔬菜。
如华北的蕨菜,江苏、湖北的芦蒿,甘肃、内蒙的沙芥,内蒙的口蘑,安徽、江苏的马兰菜以及各地的荠菜、马齿苋、苣荬菜、蒲菜、豆瓣菜等。
5.微型蔬菜又称袖珍蔬菜,形状小巧玲珑也是近年比较流行的蔬菜品种。
如樱桃番茄、樱桃萝卜、迷你黄瓜、指形西葫芦、朝天小辣椒等。
这类蔬菜中有直接引进的,也有新培育出的。
三、特种蔬菜的特点特菜品种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首先特菜品种能够缓解淡季蔬菜供需矛盾,如性喜高温、耐热性强的蕹菜、落葵、苋菜、黄秋葵、节瓜等,可作夏季补淡供应;耐寒性强、生长期短的生菜、芥蓝、菜薹等,可增加冬春菜供应;耐贮性好的佛手瓜、球茎甘蓝、根甜菜、豆薯等,可实行秋季生产,冬贮供应。
《蔬菜栽培学总论》课程名称:蔬菜栽培学总论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适用对象:园艺专业(本科生)学时:32学时,2分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本课程属专业课,为园艺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蔬菜栽培学概论包括三章:第一章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第二章蔬菜栽培的技术基础;第三章蔬菜生产与蔬菜产业。
有关的实验课在“实验蔬菜学”课程中开出。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掌握蔬菜栽培学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蔬菜生产和蔬菜产业的相关知识;为接续学习蔬菜栽培学课程体系的其它课程(包括“设施蔬菜栽培学”、“稀特与创汇蔬菜栽培”、“无公害蔬菜栽培”等)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要学好本课程必须具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便于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基础。
其中蔬菜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蔬菜栽培学课程体系中的第一课程,是“设施蔬菜栽培学”、“稀特与创汇蔬菜栽培”、“无公害蔬菜栽培”等课程的先行课程,还与“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课程内容互相联系。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3学时)基本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蔬菜栽培学的概念、任务,了解国内外蔬菜生产和科研概况,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距,明确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目标,让学生感到蔬菜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热爱蔬菜事业、献身蔬菜事业。
重点:掌握蔬菜的概念及包括的范围;了解原产我国的蔬菜和我国我省各特产蔬菜,解放以来蔬菜生产和科研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目前蔬菜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难点:目前蔬菜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1、蔬菜的概念及包括的范围2、蔬菜栽培学的概念与性质3、中国蔬菜栽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4、世界蔬菜生产和科研动态第一章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12学时)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蔬菜的种类、分类、起源和演化的基础上,重点讲授蔬菜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同时明确蔬菜产量提高的途径。
珍稀特菜红凤菜设施无公害栽培技术稀特菜红凤菜,又名三七草、紫背菜等,为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属药膳同用植物,根叶均可入药,为高档保健蔬菜。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采用大棚和日光温室设施栽培可实现周年生产,产量达7500 kg/667 m²,经济效益可观。
1品种特性红凤菜分红叶种和紫茎绿叶种2类。
红叶种叶背和茎均为紫红色,新芽叶片也为紫红色,嫩茎为紫红色,随着茎的成熟,逐渐变为绿色。
紫茎绿叶种,茎基淡紫色,节短,分枝性能差,叶小椭圆形,先端渐尖,叶色浓绿,有短线毛,粘液较少,质地差,但耐热耐湿性强。
红叶种根据叶片大小,又分为大叶种和小叶种。
大叶种,叶大而细长,先端尖,粘液多,叶背、茎均为紫红色,茎节长;小叶种,叶片较少,粘液少,茎紫红色,节长,耐低温。
2种苗繁殖红凤菜节部易生不定根,扦插繁殖技术易操作,成活率高,而且秧苗生长健壮,因此生产上种苗繁殖一般采用扦插繁殖方式。
2.1扦插繁殖时间春季和秋季温度比较适宜,红凤菜生长比较旺盛,种苗扦插繁殖一般在春季4~5月份和秋季9~10月份。
2.2种株选择扦插繁殖时选择无病虫害、茎秆紫绿色的、具有一定成熟的生长健壮的枝条,不能选过嫩或过老的枝条作扦穗,去除顶端的花蓬和杂株。
2.3苗床准备红凤菜一般用苗床扦插,成活后再移栽到大田,这样既便于苗期管理,又可大大提高扦插成活率。
扦插前要准备好苗床,选土层深厚、肥沃而疏松的砂壤土。
育苗前,苗床撒施腐熟的优质有机肥2000~3000 kg/667 m²,土地深耕细耙,然后做成沟宽25 cm、畦高20 cm、畦面宽 100 cm的育苗畦。
2.4种株处理植株下部木质化程度高,不易生根,截去顶梢柔嫩部分和基部老化部分,选取中上部充实节段扦插,每段留2~4节,长约10 cm,插条上端留2~3片叶,下端叶片剪除,扦插于事先整好的苗床上。
为提高扦插成活率,扦插前可用20 mg/kg 萘乙酸溶液浸泡15~20 min,或用15~ 30 mg/kg吲哚丁酸溶液浸泡15~20 min。
稀特蔬菜蛇瓜的种植技术
蛇瓜又名蛇丝瓜。
(一)起源与分布蛇瓜起源于印度、马来西亚。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和澳大利亚。
在西非、美洲热带地区和加勒比海等地也有栽培。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二)营养价值与用途蛇瓜每千克嫩果中含蛋白质5~9克、碳水化合物30~40克,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具有特殊的腥臭味。
其嫩叶和嫩茎也可食用。
(三)特征特性蛇瓜为葫芦科桥楼属中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
根系较发达。
茎蔓生,五棱,绿色,卷须分歧。
叶掌状,5~7裂,边缘有锯齿。
叶柄长5~10厘米,被茸毛。
雌雄异花同株,腋生。
植株能连续发生雌花。
果实长棒形,末端弯曲,形似蛇,长40~120厘米,横径3~5厘米。
果皮灰白色,近果柄处有数条绿色条纹,表面平滑,具蜡质。
肉白色,质松软,具腥臭味。
成熟果浅红褐色,不能食用。
种子近长方形,表面粗糙,具2条平行小沟,浅褐色,干粒重200~250克。
蛇瓜喜温暖,耐热,不耐寒。
对土质要求不严格,耐瘠薄。
(四)栽培技术由于蛇瓜栽培面积不大,市场需要量不多,故栽培以春露地栽培为主。
华北地区多在晚霜过后直播或定植。
播种、育苗方法可参照苦瓜春露地栽培方法。
生长期需水较多,并应搭架引蔓。
田间管理同苦瓜。
开花后10天左右采收嫩果,30天以上种子成熟。
(五)发展前景预测蛇瓜在国内分布较广,种植多年。
但其味特殊,消费量不大,一直是零星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