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3节 耳和听觉作业设计 (新版)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倦)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平和味种类等的不同样而不同样。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品→口腔(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样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样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地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7、进行 P5 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消除前一次实验的影响(或搅乱)。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平和体中流传。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够流传。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流传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流传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流传的速度为340 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觉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讲解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变成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听神经(传导信息)→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备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 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 -- 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019-2020年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3节耳和听觉浙教版巩固辅导第一百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街道旁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噪声等级为78.8dB.若人处在此噪声等级的环境中( )A、对人的听力会产生严重危害B、对人的学习会产生影响C、对人的睡眠不会产生影响D、对人的学习、睡眠都不会产生影响【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大声喧哗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之一B、声音弱到一定程度,人就听不见了,叫次声波C、超声波一般人听不到,原因是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超过340 m/sD、超声波声音太强,所以人听不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今天的科技发展,下列技术及其应用中说法正确的是( )A、新型电热毯的电阻丝是用超导体材料制成的B、LED灯中的发光二极管主要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C、人们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制成的声呐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D、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耐高温,可惜太脆,一撞就碎【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老师在教室里游课,听不到回声,原因是( )A、教室的窗户开着,不存在回声B、教室的墙壁把声音全部吸收了C、老师发出的声音被同学们的衣服全部吸收了D、回声比较弱,而且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区分不出来【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如图所示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禁鸣标志,1998年中山主城区就推行了"禁鸣"措施,进入城区的主干道也都悬挂了"禁鸣"标识,但机动车鸣笛所产生的噪音愈演愈烈。
请你在下列方法中,选出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答案】:【解析】:下列有关声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B、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C、“蟋蟀在鸣叫”说明蟋蟀是声源:“金光闪闪”说明金子是光源D、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传播都需要介质【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若从玻璃钟罩内抽气,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D、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弹出去了【答案】:【解析】:下列声源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听到的是( )A、医院里的”B超”B、旗帜在风中振动(约50Hz)C、蝴蝶飞行时扑翅(2Hz~3Hz)D、地震来临前发出的声波(10Hz~15Hz)【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涉及到声与光的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黄鹂的叫声是器官振动产生B、鸟声通过空气传到人耳C、柳叶反射了绿光而呈绿色D、视觉在眼球的视网膜上形成【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萍萍帮妈妈涮洗餐具,演奏出锅,碗,筷,勺的“交响曲”,响声是由于餐具的______产生的,根据声音的______可以判断出是锅还是碗发出的响声.【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官(5个):。
2、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时间长了,会闻不出鱼腥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的缘故。
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主要可分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3、声音传播的形式:。
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可用于测距离)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
15℃时,空气中声速是米/秒。
第3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②中耳包括、(听小骨)、;③内耳包括、和。
2、耳的主要功能:和。
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和中,保持身体平衡。
(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听小骨()→耳蜗(内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
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走过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从生活中感悟了多少!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A.感觉的产生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能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C.鼻和嗅觉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D. 舌和味觉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B. 声音的传播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4. 真空不能传声C. 声波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蛋糕香味人呼吸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信息嗅觉神经信息大脑皮层嗅觉中枢嗅觉D. 声音传播的快慢1. 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 影响声速的因素a)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 固>V 液>V 气) b)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第3节耳和听觉
1.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少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2.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0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蜜,还是采了蜜回家,养蜂人辨别的主要依据是( )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飞行的路线形状不同
D.飞行高度不同
3.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一定会对人产生伤害
B.在家中,音响播放的音乐一定不是噪声
C.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D.从环保角度来看,不符合环保的声音都是噪声
4.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赫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赫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5.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
A.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高
B.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6.“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
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7.如图所示,将一根长约30厘米的钢锯条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它长度的3/4伸出桌外。
拨动它,可以观察到锯条在振动的同时发出声音。
然后回缩一些,使它的1/2伸出桌外,再次以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它,可以观察到锯条振动变快,并能听到声音随之发生变化。
再做几次类似的实验,可以得出____ _________ __。
8.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种能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___________。
(2)探究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鼓面的振幅的?________。
(3)通过探究可知,声源的振幅越________,声音的响度越大。
9.如图甲所示,小科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
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
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乙、丙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丁和戊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乐音的波形。
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学习吉他的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l: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的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了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l,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表中有的材料的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3,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编号G处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A
6.B
7.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或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8.(1)将一些小纸屑放在鼓面上,观察小纸屑的跳动幅度 (2)改变敲鼓的力度,可以改变鼓面的振动幅度 (3)大
9.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丁防止噪声产生(或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10.(1)A、B、C A、D、E l00 1.02 (2)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