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小镇到陕北窑洞看南北建筑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4
漫步宏村感受中国最美的徽派古村风光与民俗文化漫步宏村,仿佛进入了中国古代的画卷。
宏村是中国徽派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最美的古村之一。
这里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和浓厚的民俗文化,令人叹为观止。
让我们一同走进宏村,感受这里独特的魅力。
宏村位于安徽黄山脚下,拥有600多年的历史。
整个村庄呈马蹄形,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内村和外村。
内村是宏村最古老的部分,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徽派建筑的代表。
外村则是近年来兴建的,主要是用来接待游客的。
首先,让我们沿着宏村的小巷漫步。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宏村也不例外。
古老的宅基地被各种古建筑环绕着,石板小巷蜿蜒穿行其中。
徽派建筑注重对称和布局的平衡,往往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一些大宅之中,正厅居中,左右分别是天井和后院。
房屋的屋脊上还有精美的彩画,代表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其次,宏村的民俗文化与徽派建筑相互交织,使宏村成为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宏村都会举办“木白日”庙会。
届时,村里的人们穿上传统的徽派服装,在庙会上祭祀神明,观看各种表演和比赛。
同时,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如龙舟赛、舞狮和杂技等。
这些都是传承自古代的徽派民俗,代表着宏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除了庙会,宏村还有其他的民俗活动,如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
宏村的人们非常重视祖先的供奉,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追思。
传统节日也是宏村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宏村人们会忙碌地准备各式各样的食物,穿上盛装,庆祝节日的到来。
最后,宏村的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宏村周边的山水美景,如清澈的河流、青山绿水,构成了宏村独特的生态环境。
尤其是村庄周围的稻田和油菜花田,在不同的季节都带来不同的景色。
当春天到来时,油菜花盛开,宏村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而当秋天来临,稻谷摇曳生姿,金黄色的田野延伸至远方,宛如黄金铺就的大道。
这些美景都使宏村成为了天然的摄影胜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感受。
陕北窑洞①广袤浩瀚的黄土高原上,山峦叠嶂,沟壑相衔。
这儿的山、沟,星罗棋布,点缀在黄土高原上,点缀着一孔孔圆弧形的洞穴,洞穴的口上又镶嵌着一扇扇花格格样儿的木门窗。
这镶嵌着花格格样儿木门窗的洞穴主要集中于黄土高原之北。
因而,人们便习惯性地称镶嵌着花格格样儿木门窗的洞穴为陕北窑洞。
②陕北住窑洞是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
千年的战乱,除了黄帝陵周围满山苍松翠柏,其他地方难得看到成片的林木,盖房的木料很缺乏,加之陕北气候寒冷,风沙又大,一般砖木结构难以抗寒。
而黄土高原土层厚实, 粘性大,无杂质, 只要肯花力气,掏好的窑洞是很好的栖身之所,除了门窗用一点木料,壁柜、锅台等等因地制宜,就地掏挖而成。
③窑洞内外温差是两个世界,夏天里面好像开了冷气,冬天感到暖洋洋的。
窑洞又很安全,盗贼难以打洞进来,又不会起火。
窑洞结实耐久,我有一次家访,学生家长告诉我,他这孔窑是明朝的老祖宗留下的,有四百多年历史了,三十年代中共陕北特委还在他窑里开过会。
④窑洞基本分两类:土窑和石窑。
土窑沿着土坡向里挖,地形合适,一排可以挖好几孔,父母、子女、家畜各得其窑,外面围一段短墙,就成了一个小院。
我在铜川还住过一家窑洞旅馆,一孔大窑洞隔成许多小间,就成了客房。
平地也能挖土窑。
咸阳周陵中学是解放前创办的老学校,地处北塬,平展展一片。
当年的创办人在平地上向下深挖,挖出一个凹字形大坑,再向四壁挖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一边土墙上开出踏级上下。
这个四合院就成了他们的女生院,安全,实用,省料。
⑤平地上的窑洞都是石窑。
用三角形大石砌成桥洞模样,石块互相挤压,非常稳固。
顶上填上厚厚的土层,四周砖砌,门面彩绘题词,很是美观。
米脂中学的学生宿舍全是石窑,一排几十孔,上下五六层作梯田式排列,远远望去像是一座高楼。
每一个班分到五六孔,班主任住当中,男女生分住两边。
有些陕北老乡进了西安等大城市也要住窑洞,因为在陕北生活惯了,离不开火炕,所以西安市内也有一些石窑。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原文及赏析《各具特色的民居》原文:在中国的大地上,各种各样的民居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方的四合院,以其方正严谨的布局,展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平衡的传统理念。
四面环合的房屋,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庭院,既保证了居住的私密性,又提供了家人交流的空间。
屋顶的瓦片层叠有序,寓意着家庭的繁荣昌盛。
南方的徽派建筑,以其白墙黛瓦、飞檐翘角的特点,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
马头墙高高耸立,既有防火的功能,又有装饰的效果。
天井的设计使得室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西部的窑洞,则是古人利用地形地貌,创造出的一种独特民居形式。
窑洞冬暖夏凉,节约能源,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居,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我们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内涵,讲述着中国人的生活故事,传承着我们的文化血脉。
赏析: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徽派建筑和西部的窑洞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展示了中国各地民居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章首先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中国大地上的民居如画卷一般,引人入胜。
然后,通过对北方四合院的描述,揭示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哲学。
接着,对南方徽派建筑的介绍,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对西部窑洞的阐述,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民居的描绘,引导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同时,也强调了这些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自信。
这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课文,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六年级各具特色的民居知识点在六年级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民居,这些民居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民居形式,通常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一个庭院。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尊卑有序的思想。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进入大门后,迎面是影壁,起到遮挡视线和保护隐私的作用。
正房位于院落的北部,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居所。
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屋顶以硬山式为主,装饰简洁而精美。
接着,我们来看陕北的窑洞。
窑洞是陕北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挖掘而成的。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是因为厚厚的黄土层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窑洞的内部布置简单实用,通常有土炕、灶台等设施。
窑洞的门窗多采用木质材料,造型古朴。
从外观上看,窑洞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再来说说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流动房屋,它易于搭建和拆卸,非常适合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由网状的木杆、毛毡和绳索组成。
顶部通常有一个天窗,用于采光和通风。
蒙古包内部装饰精美,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摆放着家具和生活用品。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蒙古包也是他们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
还有傣族的竹楼。
竹楼是傣族人民居住的房屋,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
竹楼一般建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以防止潮湿和虫蛇的侵扰。
竹楼的主体结构由竹子搭建而成,屋顶呈“人”字形,覆盖着茅草或瓦片。
竹楼的底层通常用来饲养家禽和存放杂物,楼上是居住的空间。
傣族竹楼通风良好,环境优美,展现了傣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客家的土楼也是别具一格。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代表,常见于福建、广东等地。
土楼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土楼的外墙厚实坚固,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内部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聚居空间,房间众多,布局合理。
徽州民居与汉文化圈典型民居比较陈安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个民族都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建筑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建筑,蒙古族的毡包,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等等。
徽派建筑从精神内核到形态、特征是汉文化圈重要建筑流派之一。
为充分体现徽派建筑与汉文化圈其它建筑流派的区别,特将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民居建筑与北方四合院,陕北窑洞,福建土楼和江南水乡民居作简单的比较。
一、徽州民居与北方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是我国汉族民居住宅的正宗典型,四合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殷商,到西周时,就已经有了比较严整的四合院。
四合院分布的地域相当广泛,以北京为代表的称为北方四合院。
北方四合院的主要特征是对称式的平面和封闭的外观,大门多位于东南角上。
其主体布局一般为“一正两厢”,“一正”即正房,也称上房,为宅主或老长辈的住所,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其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均为全宅之冠;“两厢”指沿南北轴线相向对称布置的东西厢房,这里是晚辈或下人的住处。
正房,厢房和二门,花墙围成的内院,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院内种植花木或陈设盆景,形成宁静雅致的环境,为家庭活动与憩息的中心。
整个住宅有明确的流线层次,来人从大门进入,迎面的影壁指引着折向西进入狭长的前院,前院南侧是倒座南房,为客房,书斋或男仆的住所。
经前院跨进二门到内院。
深宅大户多有数进组合,且主次分明,分区明确,有隔有联,浑然一体。
四合院的布局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有关。
四合院不仅创造出舒适的日常起居生活条件,而且能满足大家庭共居下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主尊奴卑的使用要求。
因此,不论是贫民之家还是贵族宅第,只是在规模的大小,质量的高低,装饰的繁简上有差异,而基本布局是不变的。
徽派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相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在思想、理念方面,徽派民居与北方四合院在建筑选址上遵循的都是《周易》的风水理论,建筑布局上按照传统的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讲究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内外有别的原则。
陕北的窑洞阅读练习及答案《陕北的窑洞》阅读材料陕北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传统民居,广泛分布于从渭北到陕北的广大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各省、自治区,居住人口达4000万。
陕北人利用黄土的易凿、保温、坚固、耐久等特性,建造的这种住所,据说直接继承了原始人穴居的传统。
距今约5000年前,位于黄河中游的西安半坡地区的仰韶文化,其建筑式样就体现了典型的“穴居”式风格。
典型的窑洞,多为圆形顶,一般长约7米,宽约3.3米,正面有热炕。
炕不仅是卧床,也是妇女做针线活,孩子温习功课和招待客人的地方。
用土坯或石板砌的空心土炕,还常常与锅灶相连,烧饭的烟火,通过炕底的火道,从墙壁直达窑顶的烟囱排放出去,既能取暖,又节省柴火,是北方民居中一种很好的内部构造形式。
窑洞种类很多,根据选址和建筑方式的不同,通常可分为崖窑、坑窑、覆土窑等数种,各具特色。
最常见的窑洞要数崖窑,多在向阳避风的天然土壁内开凿而成,设计随意,开凿简单。
坑窑开凿就稍微复杂,要先在平地挖一个方形大坑,然后再向坑面三周凿窑,一周通道。
覆土式窑洞则是介于崖窑和坑窑之间,半靠崖半地下的一种窑洞。
而现在最时兴的却要数“箍窑”了,建筑时人们在平地上用砖、石、土坯建造而成,通常为一至两层,数窑则建成院落。
除了崖窑、坑窑、覆土窑以及现在流行的箍窑,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窑洞也分为土窑、砖窑、石窑等多种。
土窑洞出现得最早,在土崖上挖出窑洞,安上门窗而成,保暖性好。
虽不如石窑和砖窑牢固,但由于黄土土质结实,西北气候干燥,加上窖内经常生火做饭,也不易倒塌。
[甲]石窑就是由石头砌成,除了结实抗震,还极耐火。
[乙]砖窑则主以砖块为材料,比前两者保暖性差,但却具有美观的优点。
中国现存也是世界上数目最多、规模最大的窑洞群,就以土窑、崖窑为主,坐落在延安大学的校园里,分六排顺地势排列,各层从20多个窑洞至50多个不等,总数目达250余个,其景观颇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陕北的窑洞》阅读题题目(1)这篇说明文说明了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窑洞的种类甚多,文中提及了哪些分类标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的几句话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在文中标明的[甲][乙]两个位置中,应当把它放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据说,唐初名将薛仁贵,当年曾住过的窑洞,经历了1300年的风风雨雨,仍保存至今,足见它的坚固。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摘要陕北窑洞是中国西北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它既节能、节地,又冬暖夏凉,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
然而,一项中国建设部课题的实地调查表明,这种传统建筑形式正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本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診\-因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以陕北延安的两个实际项目为例,分析了传统窑洞民居如何通过在建筑设计中改善采光、通风和功能分区、在住区规划中变分散为集中等手段,在延续其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更加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窑洞民居城市化更新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①。
这个过程带来了种种矛盾和问题。
笔者在一项中国建设部课题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对陕北地区窑洞传统民居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独特的黄土窑洞建筑正在消失,窑洞民居的文化蕴涵正在淡化。
陕北窑洞是中国西北部地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建造历史,它不仅凝结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许多特点。
本文从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和窑洞民居建设的相关分析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既能延续窑洞传统优势和特色,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型窑居模式。
1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1.1 陕北地区窑洞概况窑洞是适应我国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特殊建筑形态,主要分布在陇东、陕北、豫西、晋中南、冀北等地区。
在陕北乡村居住建筑中约90%为窑洞建筑,最常见的是用砖或石材建造的靠山窑,约占总数的70%以上②。
窑洞建筑就地取材、建造方便、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
其内部环境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冬暖夏凉、节能节地。
窑洞虽然有诸多与环境相适应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室内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缺陷。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被誉为“汉民族水乡居住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是因为徽州民居在建筑风格、室内装饰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关于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首先就要提到其雕刻艺术,这一点在徽州的木构建筑中最为显著。
徽州民居的门楼、窗棂、檐口、护龙等装饰多采用花卉、鸟兽、人物、器具、天文、地理图案等为题材进行雕刻,既具有丰富的意蕴、动感和生气,又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仅是建筑装饰,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
其次,徽州民居还有独特的“三进四合院”建筑格局。
主要是一进庭院,二进厅堂,三进后花园,四合院,它的机构成本清晰明了。
一进院门,二进是大厅,三进则是主人卧室,四合院是与不同房间相联结的庭院。
这样的建筑形式,既能够满足家庭的生活需求,又秉承了北方庭院和南方园林的设计特色。
同时,其简约而居、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让徽州民居具有别样的雅致气息。
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外部风貌中,还融入到了室内的环境和装饰当中。
徽州民居室内的门、窗、屏风、榻榻米等,在风格和造型上都有独特的特点,或是流畅的线条,或是华丽而不失庄重的雕刻,都体现出了徽州民居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价值。
室内的壁画、家具等装饰也极为讲究,不仅体现了主人的品位和文化修养,还反映出徽州人注重生活品质的一种思考方式。
最后,徽州民居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徽州民居地处中国南北文化和交融之地,自宋代以来,这里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在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影响下,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得以鲜明地彰显出来。
这些特色和底蕴在历史的进程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使徽州民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总之,徽州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散发着鎏金般的光彩。
这种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和文化底蕴,饱含着徽州人的智慧、情感和精神追求。
我们需要珍视并传承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宝藏,让徽州民居这个鼎鼎有名的建筑形式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陕北窑洞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陕北窑洞文化,并分享一些关于陕北窑洞的见解和体会。
陕北窑洞,作为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陕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陕北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学习和传承。
首先,陕北窑洞的建筑形式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陕北窑洞是一种利用土坯、石头等自然材料修建而成的住宅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保温性能。
在陕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陕北窑洞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它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人们生活、劳作和交流的空间。
因此,陕北窑洞的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陕北窑洞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我们需要重视和传承的。
陕北地区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陕北窑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这些古老的窑洞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物、民俗和传统技艺,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陕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陕北窑洞也是陕北地区人民勤劳、朴实、勇敢的象征,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深情。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传承和保护陕北窑洞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陕北窑洞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城市化进程、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等因素,都对陕北窑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陕北窑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陕北窑洞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珍惜和重视陕北窑洞文化,加强对其的研究和保护,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陕北窑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徽派民居建筑与江南水乡民居有很多相似之处,地域同属江南。
江南水乡是古吴、越之地。
徽州是“吴头楚尾”,钱塘江上游,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很大。
建筑都为砖木结构,以木构架承重。
建筑装饰都有砖、木、石雕工艺。
但是,徽派民居建筑还是明显有别于江南水乡的民居建筑的。
徽州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但是两者在不同地域文化影响过程中也拥有了不同的特色。
相似之处:①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徽派建筑的村落整体限定和控制在自然环境之中,“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跌落的马头墙与起伏的山脉相映衬,平淡的单体汇成气氛强烈的群体效果,整个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枕山、环水、面屏”是徽派建筑民居选址的一般规律,村落的选址布局往往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考虑山势水体,这种选址模式有地势高爽、视野开阔之利,得自然水系之便,无洪旱灾害,方便生产生活,巧妙的使村落或随坡就势,或依山傍水,掩映在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
这种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布局,巧妙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山势与溪水流向而建,起到了调节风向、风力、温度、湿度的作用,从而形成冬暖夏凉舒适宜人的区域小气候。
江南水乡民居有着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依山环水、古朴灵秀”,典型的水乡传统民居常常巧借地势,因地制宜,形成了“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模式。
环水而建的建筑,高低错落,古朴幽静,含蓄内敛。
有的枕山面水,有的面河而居,有的夹河而造,清澈的河水,轻盈的小桥,窄窄的街巷,深深的庭院,凝练成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的典型意境。
②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徽州和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朴素特点,利用当地的材料——砖、木、石等为主建材,以白墙灰瓦表现最质朴自然的美。
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体现出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格局,即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以使房屋群落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也是多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安置在流水萦绕的隙地上。
建筑文化题目:从徽州小镇到陕北窑洞看南北建筑文化院(系):文学院专业班级:对外汉语1002姓名:张小双学号:101120207指导教师:从徽州小镇到陕北窑洞看南北建筑文化摘要:徽州古镇是南方传统建筑的代表,陕北窑洞是北方传统建筑的代表。
通过对徽州古镇和陕北窑洞进行对比,了解南北建筑文化,以及南北建筑文化的异同。
Abstract:Huizhou ancient towns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Shanbei caves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nouth China. We will kown the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by compare the huizhou ancient towns and the shanbei caves. And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rchitectural culture.关键字:南北建筑;文化;徽州古镇;陕北窑洞Keywords: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rchitectural culture; culture; Huizhou ancient towns; Shanbei caves.正文: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
陕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这两类在中国本土的特色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蕴。
通过对这两种建筑特点的探讨,去了解南北建筑文化的差异,是本论文的侧重点。
问题:1、什么是徽州建筑?它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窑洞?它有什么特点?3、徽州建筑和窑洞有什么的差别,体现了哪些南北建筑文化的差别?结论:1、什么是徽州建筑?它有什么特点?A、徽州建筑: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
概况: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
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古徽州歙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村;黟县现存的古村落西递、宏村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
B、特点:①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②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③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④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⑤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2、什么是窑洞?它有什么特点?A、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概况: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B、特点:①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②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
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③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
④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⑤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
3、徽州建筑和窑洞有什么的差别,体现了哪些南北建筑文化的差别?徽州建筑和窑洞的差别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建造方式、建造环境、建筑内部侧重点。
A、徽州建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而窑洞则是依山而建,生活在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就有挖穴而居的习俗。
因为高原上的黄土粘、硬,不易塌陷。
窑洞都是依山而建,在天然土壁上水平向里凿土挖洞,施工简便、便于自建、造价低廉,而且住在里面冬暖夏凉。
B、徽州建筑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
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
窑洞墙上挂着农民手工绘制的图画;镂空的格子窗上,贴着剪纸,窗台上摆放着鲜花。
每排窑洞门前摆放着石磨、石碾和石桌椅,充满了浓郁的农家气息。
C、徽州建筑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然谐和一体。
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木鬲)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雕细缕。
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
窑洞特别是土窑充分利用了这一情况。
外部的土层有利于室内恒温和隔音。
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
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
窑洞内配有卫生间,生活设施齐全,环境干净整洁。
窑洞上可以行人走马,可以走载重大车。
窑洞内温度、湿度宜人。
保温隔热,冬暖夏凉,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通过对徽州建筑和窑洞的比较,可以看出南北建筑文化这些方面的差别:A、对比徽州建筑和窑洞,可以总结出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
而在建造上,南方建筑也利用了其充分的自然资源。
由于北方地大广袤,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B、南方建筑强调通风,北方的建筑强调阳光。
北方强调阳光,因为阳光是北方的优势所在,北方气候寒冷,房屋较为分散,所以需要充足的日照。
而南方每年都有梅雨季节,非常潮湿,居住不是很舒服,所以通风是南方建筑的重要因素。
C、而在建筑选材用料上,南方强调清新通透,所以,立面多为浅色,材料的选择上用得多是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钢结构等。
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以砖、石为主的材料。
为什么南北建筑会产生这些差异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A、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客观因素。
而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上看,中国文明的中心最早是产生于西北黄河流域即陕西一带,随后它的重心逐渐向东移动,先是洛阳、开封一带,尔后到北京;再又自北向南移动。
中国文化的主流发生在北方而不是发生在物产丰富的南方。
为什么富饶、温暖的南方开发得最晚?因为当时那里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于人类居住,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是有限的,在寒冷的北方传染病更少一些,所以人类只有在近现代,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在南方生存。
因此,直到到明清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心才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B、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积淀。
南方的手工业商业发达,多产文人骚客。
所以南方建筑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典雅秀眉。
而北方多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多产骁勇善战的豪放汉子。
所以北方建筑多粗犷豪放,以实用为主。
参考文献:1、国家文物局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Ⅴ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63-466.ISBN 978-7-5010-2446-9.2、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3、辛向阳《人文中国》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