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中的陶渊明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苏轼之《和陶诗》,从《和饮酒》开始,实际经历了由形似到神似的过程。
在《和饮酒》时期,苏轼一改其豪放(钱钟书以为“清雄”)诗风,转向恬淡自然的风格。
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中,引述苏轼的话,说:“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追求的恰是这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格调与形式。
从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一改对唐诗的因袭,而推尊陶诗的平淡自然开始,至苏轼大规模追和陶诗,不仅使苏轼本人诗风甚至宋诗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自然平淡成为宋诗的主要成熟的。
这在苏轼的《和陶诗》中,即有清晰的表现。
《和饮酒》是初和陶诗,但以东坡之才,首先实现了格调上的相似。
我们不妨以渊明的《饮酒》之五与苏轼的《和饮酒》之五,作一比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之五)小舟真一叶,下有暗浪喧。
夜棹醉中发,不知枕几偏。
天明问前路,已度千金山。
嗟我亦何为,此道常往还。
未来宁早计,既往复何言。
(苏轼《和饮酒》之五)苏轼运用五言古体的形式,语言朴实自然,格调简古恬淡,与陶诗如出一辙。
但似陶而又非陶。
我们细读两诗,陶诗表现的是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宁静淡远;苏轼的和诗,则让人感到外似旷达,内实苦涩,包含着淡淡的苦闷与忧伤。
在形式上,苏轼虽尽量收敛其锋芒,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生命流动、乐天知命的顿悟,都包裹在质朴平淡的外衣里。
这一切虽然与苏轼的个性、气质、风韵有关,但在实际上却是他努力经营的结果———追求以平淡蕴绮丽、简朴含深沉、情深而语淡的陶诗境界。
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由于时代与个人所处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个性气质与审美趋向的不同,所以当其内心情感化为诗歌时,表达方式乃至风格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苏轼在走近陶渊明的过程中,由于他与渊明之间的“心理距离”,要做到相同一致,自然是分困难的。
他只能凭借其诗才,首先达到了诗歌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他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陶渊明诗体形式里。
苏轼写陶渊明的诗词
苏轼与陶渊明是两位中国古代文学巨匠,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苏轼曾在《陶潜集序》中称赞陶渊明:“吾与点也,自陶潜之后,
饮酒作诗,各为一体。
”意思是说,我和点都是陶渊明之后的人,因为两人都热爱饮酒和创作诗歌。
苏轼在文学上一直推崇陶渊明,他的许多诗词中也体现了对陶渊
明的崇敬之情。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下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名句,表达了
对周瑜才华的敬佩和对赤壁之战的感叹。
苏轼还写了一首名为《和陶拟古九首其一》的诗词,其中有一首
的题目就是“陶潜归去来兮”。
在这首诗中,苏轼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向往和赞赏,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除了文学上的表现,苏轼在家居生活方面也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
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归去来兮辞注》的文章,对陶渊明的归隐之路进
行了分析和解释。
他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之路是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自
由和满足,而苏轼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以自由为追求目标。
苏轼与陶渊明之间的深厚渊源和互相欣赏,使得两人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好友和知己。
他们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精神,对中国文学的
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陶渊明形象的经典化过程赵师 长沙理工大学摘 要:后世所熟知的陶渊明形象,并非自晋已有,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南北朝时期仅以隐士著称,唐朝时期他的诗人身份才真正受人重视,而宋朝时期独特的文化背景、文人心态和审美倾向才确定了经典诗人的形象。
关键词:陶渊明;经典化;过程;形象作者简介:赵师(1993.7-),女,湖南岳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5-01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及其思想道德研究一直备受古代文学学者的关注,自晋朝以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下文将简要浅谈陶渊明经典化的几个过程,并分析各个阶段经典化的原因。
一、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形象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三位被称为“浔阳三隐”[1],这虽然与后世的文学史书写有很大出入,却代表的当时的文化阶层对陶渊明隐士形象的认同。
陶渊明未能加入上层文化阶层,只能与江州的下层文人共同欣赏奇文。
此外,同时代的文人对陶渊明的态度与观点,也代表了当时文学界对陶渊明的看法。
颜延之与陶渊明有较厚的交情,但他与渊明一般谈论饮酒、政治等,很少有文学方面的讨论。
颜延之为其所写的《陶渊明诔》描述的主要是他的品行、道德等,对于他的文章评说也只有简单的几个字。
另外谢灵运也是如此。
可以说颜延之代表的宫廷文学,与谢灵运代表的描摹山水的贵族文学都与陶渊明文学上没有交集。
当时也有小部分知识分子关注渊明的诗文,萧统对他的关注仅在于其道德,“读其诗,尚想其德”,钟嵘突破时代的成见和审美的偏差,将陶渊明的诗收录在《诗品》中,并评为中品。
并且对陶诗的风格、地位做了评价, 认为陶诗“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2],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
这个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定评,陶渊明的诗终于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二、唐朝时期诗人形象初唐文人对陶渊明形象的认识延续了六朝的看法,认为陶渊明悠然自得、钟情于酒。
苏轼写陶渊明的诗词篇一:苏轼与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欣赏之情。
苏轼曾经写过许多与陶渊明相关的诗词,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正文:1.《归去来兮辞》与苏轼诗酒相赠苏轼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向往和敬佩之情。
后来,苏轼在一次酒宴上曾经向陶渊明赠送了一首诗,题目为《与陶子同游赤壁怀古》。
诗中写到:“陶潜归隐田园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苏轼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怀念。
2.《桃花源记》与苏轼山水画苏轼在《桃花源记》中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送我情,何似送终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中,苏轼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桃花源记,表达了对陶渊明关于桃花源的憧憬和向往。
此外,苏轼还在自己的画作中多次描绘了桃花源记的场景,以此表达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拓展:苏轼与陶渊明的友谊和互相欣赏之情,不仅体现在诗词上,还体现在他们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上。
两人都喜欢诗歌、书法和绘画,并且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赤壁赋》,表达了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向往,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他也曾经在自己的画作中多次描绘了桃花源记的场景,以此表达对陶渊明关于桃花源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苏轼和陶渊明的友谊,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珍贵的一段友谊,也是文学和艺术上非常杰出的一段贡献。
篇二:苏轼与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欣赏的关系。
苏轼曾在《陶潜传》中赞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并表示自己愿意与陶渊明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作者:徐雅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高中诗歌学习的角度分析了陶渊明理念对苏轼创作诗歌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影响,在分析苏轼诗歌作品的思想意义以及题材情感等多方面的基础上,探讨苏轼诗歌和陶渊明理念之间存在的渗透关系。
关键词:苏轼诗歌创作陶渊明渗透从陶渊明创作的诗歌学习中可以发现,他是一个人品和诗品俱佳的作家,其德行和作诗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苏轼是宋代的文坛巨匠,他曾经在《与苏辙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即“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以及“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由此可见,苏轼在诗歌创作中受到陶渊明作诗理念和为人德行的影响之深。
一.苏轼作品中的陶渊明苏轼作品主要包括诗歌和苏词两种,从苏轼创作的两千多首诗歌中可以发现,其多部作品中均有陶渊明的出现,例如在诗歌《次韵答孙侔》中说道“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词路中伺渊明。
”在诗歌《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中说道“陶潜自作五柳传,潘阆画入三峰图。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自号,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五柳是宅前有5棵柳树的意思。
诗歌《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中的“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更是将陶渊明奉为自己的先师,可见陶渊明在苏轼心中的地位不仅仅停留在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其情感和生活的影响。
二.陶渊明理念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1.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同时也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的诗歌散文具有自然质朴和意境深远等突出特点。
年少时,陶渊明就有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赢得了官职,但是身处动荡的年代,使他的远大理想和满腔抱负难以实现。
在进入官场以后,其不为五米斗折腰,也从不食官场的嗟来之食,即使身处混乱的官场仍然没有受到官场环境的影响。
陶渊明的品性高洁,对官场的腐败深感痛心,但是在生活条件的限制下无法实现改正官场不良作风的志向。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渊源一、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陶渊明的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自然,绝去雕饰。
在他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华丽的词藻,一切都是平平淡淡。
似在不经意间如实道来。
苏轼说他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朱熹说他的诗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
”这些评语都说明一个意思,就是平淡自然。
但是陶渊明的诗虽平淡却不枯淡,而是韵味隽永。
原因在于写诗时有深厚、热烈的情感,而且能做到造语精到。
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
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疏淡自然的情趣。
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二、情、景、事、理的和谐交融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饮酒》之五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
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是启迪。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同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
”钟惺的《古诗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
”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的语言特色。
苏轼评价陶诗说“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说得十分中肯。
金代元好问也评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曦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对陶诗的艺术渊源,钟嵘《诗品》也说:“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苏轼诗歌中的陶渊明形象分析
摘要: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巨匠,因其躬耕田园隐居的生活方式和对仕途进退选择的智慧,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文人学者推崇、模仿和评议的对象。
苏轼一生仕宦却推崇陶渊明,在苏轼的诗歌中,陶渊明是躬耕田园的隐者,是果敢睿智的智者,更是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双重典范。
关键词:苏轼诗歌;陶渊明形象;隐者;智者;双重典范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和平淡自然的诗风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以隐士著称,诗人地位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唐代,陶渊明受到了文人较为普遍的关注,其平淡的诗风、高蹈的隐逸品格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至宋代,陶渊明平淡而又韵味醇厚的诗风,豪放凛然的精神被进一步发掘出来,其在文学史上典范地位得以完全确立。
其中,苏轼将他奉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典范。
一、躬耕田园的隐者
自古以来“仕”和“隐”就是中国封建士大夫们必须面对的人生抉择,它体现着一个士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安身立命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在宦海生涯阶段,内心就有着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大济苍生的宏大志愿,另一方面是性本爱丘山的自我天性,最终是他的天性战胜了大济苍生的志
愿,走向了归隐之途。
苏轼对于这样的陶渊明是欣赏和推崇的。
苏轼入仕途之初,他对陶渊明的欣赏仅限于人生态度的欣赏,只是在仕途失意时偶尔用来聊表慰藉,“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游金山寺》),这种对做官的厌倦,对归隐江湖的向往,只是一种偏似陶渊明的状态,而实际上,早年的苏轼则是积极仕进的。
“乌台诗案”被贬之后,苏轼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一边是政治理想,一边是政治逆境的打击和困惑,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陶渊明怡然自得,超脱尘世的隐士生活充满肯定,如其在贬谪黄州时期,他将故人马正卿为其请的黄州废弃的营地数十亩耕田,取名为“东坡”,且著有《东坡八首》咏其事。
并且,在此期间,苏轼认真地研读陶渊明的作品,他?⑻赵?明视为知己、老师,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景仰和认可。
在其人生遭遇最后一次重大挫折时,他采取对陶渊明诗歌一一追和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陶渊明的深刻认同,“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书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后》)。
二、睿智果敢的智者
古代文人对于人生“进”和“退”的选择,体现着一个文人的智慧。
陶渊明能在污浊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始终坚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当时的统治,能够自觉地认知自我,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并果断睿
智地在“进”和“退”之间选择了退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这在苏轼看来,陶渊明真是一位果敢睿智令人尊敬仰慕的智者。
首先,苏轼认为陶渊明能够理性地看待当时的社会现状,并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官员之间的相互倾扎有较冷静清醒的认知,作出归隐的决断是明智的,对此他是持崇拜态度的,苏轼在《和陶咏三良》中写到:“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顾命有治乱,臣子得从违”,由此可见,苏轼对宋朝当时的朝廷局势也是有一定认识的,但还是不够理性,所以他感叹自己不如陶渊明,总是事事缠绵。
这点苏轼在晚年贬谪儋州、惠州时期体会的更加深刻,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肯定陶渊明的退隐态度,希望自己能够携手陶渊明归去来兮。
其次,苏轼认为陶渊明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自觉认知上,能了解自己的品性来决定自己的生存状态,苏轼对此是大家赞赏并推崇的,“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江城子》)将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前生,效仿他不为世俗折腰的品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
三、文学和艺术的双重典范
(一)平淡:艺术的极峰
苏轼最喜欢陶渊明的诗歌,曾评论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写的不多,但陶渊明的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外表看起来质朴,但
其实是华丽的,外表看起来内容清瘦,实质是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苏轼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主要表现在陶渊明诗歌的“淡”和“适”上,袁宏道曾说过,一部作品,如果过分地强调理和学,那么他就不能体现出淡的本色。
陶诗就是如此,淡之至,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之感,完全的真情流露。
苏轼晚年对陶渊明的这种“淡”和“适”领悟得很彻底,如《和归园田居六首》其六中“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
长吟饮酒诗,破获一笑适。
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
矧令少闲人,一劫展过隙。
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
斜传追渊明,东皋有王绩。
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由此看来,苏轼很喜欢陶渊明那种平淡自然的诗风,何况苏轼本人的脾性也是生性放达、拥有纯挚的稚子之心、洒脱毫不矫揉造作的,这也符合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
所以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符合苏轼的标准,只有陶渊明才是苏轼顶礼膜拜的对象。
(二)不俗:人格的标杆
陶渊明的诗歌和处事人格是中国士大夫的一个标杆,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后,或对官场生活生出厌恶感时,大多都会想到归隐了的陶渊明,希望能在他的身上找到生存的价值,并借此来聊慰自己在仕途官场上和生活上受伤的心灵。
像唐代以潇洒自在著称的李白,对于陶渊明也是称赞的,
希望在陶渊明的身上寻求到一种平静安谧的境界。
而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是随着其仕途的变换而逐渐加深的,在苏轼被贬的道路上苏轼创作了许多和渊明有关或赞扬或羡慕的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其黄州、惠州、儋州时期创作数量可观的和陶诗,苏轼的这些和陶诗,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肯定和赞扬,如“我欲作九原,独和渊明归”“愧此稚川翁,千载和我俱,画我和渊明,可做三士图”。
(《和陶读》)但我们都知道,苏轼最终没有如陶渊明那样归隐,所以他曾因自己的这种犹豫不决的心态感到羞愧,为自己仍在世俗中滞留没有归去而难过。
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在苏轼人生遭遇挫折和困惑的迷茫时期,为苏轼指明了方向,陶渊明那回归自然和自我洒脱的归隐生活,使苏轼看到了归隐的乐趣和价值,而陶渊明的理性和自觉的智慧也启发了苏轼对自己人生的
深切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乃昌著《苏轼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1981年版。
[2]杨胜宽《从崇陶到慕陶:论苏轼人生和艺术的演进》,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文迪义《苏轼和陶诗浅论》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27卷第4期。
[4]张宝宁《袁行霈的陶渊明形象研究》,唐都学刊,2010
年1月第26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