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33.68 KB
- 文档页数:20
我市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是指我市在“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2010年)制定的关于发展工业经济的规划。
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在该时期内,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具体的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并发展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2.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工业技术的进步。
3.加强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对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的力度,同时推动绿色工业发展,实现工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企业管理能力培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发展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工业经济,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总之,十一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旨在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加强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三大经济圈,即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
这三大经济圈对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地方区域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
大学生是掌握技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立足于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和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基本任务,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进行探讨和研究,为高校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促进人才合理配置,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1 京津冀一体化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界定,京津冀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个设区市及其所属区域(简称2+8)。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面积为18.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人口8500万,占全国的7.23%;地区经济总量约3000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7%。
该区域航空网、铁路网、公路网纵横交错,其交通密度居全国第一。
从综合经济实力来看,京津冀地区2007年生产总值达27887.98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3%。
其中北京市、天津市的人均GDP已分别达到56044元、47972元,而河北省与之相差较大,仅为19967元;从产业结构来看,北京市以服务业为主,天津的工业与服务业并重,两市农业比重已大大降低,河北虽以工业发展为主,但农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较低。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朗,京津有了新的城市定位,如北京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天津重点发展省水、省能、原材料消耗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
京津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取代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主角地位,第三产业也势必超过第二产业。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来源:发布时间:2010-07-20编制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2006年3月目录序言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一、发展机遇与挑战二、面临形势与问题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二、发展思路第二节战略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具体目标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第一节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二、做强做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三、培育壮大汽车产业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二节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一、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三业”建设2、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加强“三园”建设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三带”建设4、面向综合产业新城,推进“三中心”建设二、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构建便捷交通体系2、保障生产要素供给3、推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4、有序完善城市环境5、加速发展信息化第三节实施三大战略:引入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一、创新发展战略1、发挥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2、积极引导机制创新,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3、建设人力资源高地,将创新发展引向深入二、产业融合战略1、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2、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大产业、大品牌3、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发展战略1、加强与中关村的互动发展2、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3、发挥京津冀产业战略节点的引领作用第四节贯彻四项统筹: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一、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1、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2、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3、构建循环经济园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二、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1、优先发展职业教育2、大力繁荣文化体育3、继续加强医疗卫生三、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四、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打造北京东部发展新区2、配合推进新城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动力3、明确区域发展格局,带动周边城市化发展第四部分保障规划实施一、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二、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三、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四、规划调整与衔接序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在党中央提出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成为北京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关键规划,是开发区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新区功能的蓝图规划,是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的指导性规划,也是开发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大目标
在202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4年翻一番,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成为国
际一流的文明大都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发展思路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打造
国际一流技术创新体系。
(2)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深化创新,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加强
财税、金融,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3)着力提升增长质量,完善企业发展管理模式,拓展经济发展新
动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中小微企业发展比重,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及
创业集群成长。
(5)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节能环保减排能力,促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低碳生活方式。
三、预期成果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
历史低点,全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目录序言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二、发展环境三、面临挑战第二部分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思路三、发展目标第三部分行业发展导向一、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加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第四部分空间布局重点一、首都核心服务区二、科技商务拓展带三、新城融合服务带四、生态旅游休闲带第五部分主要保障措施一、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环境二、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能力三、推动政策聚焦,健全政策体系四、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基础工作序言“十一五”时期,是首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首都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是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3.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4.《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5.《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注:本规划中的服务业是指第三产业。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十五”时期,全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主导行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服务业快速发展,对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发挥了主体支撑作用。
北京市朝阳区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二〇〇六年四月目录一、规划编制背景 (1)(一)基本情况 (1)(二)发展优势 (2)1. 电子信息产业核心作用突出,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2. 电子城科技园区政策优势突出,服务体系渐趋完善 (3)3. 功能区地缘优势突出,便于建立基于产业链的空间分工 (4)4. 功能区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具备高端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 (5)(三)发展机遇 (6)1. 国际产业转移和京津冀区域合作进程加快 (6)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区域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7)3. 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7)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 (8)二、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和总体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功能定位 (11)1. 功能定位 (11)2. 空间布局 (11)(三)总体目标 (12)三、主要任务 (14)(一)研发中心聚集工程 (14)(二)产业结构升级工程 (15)(三)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17)(四)公共服务优化工程 (19)(五)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21)(六)就业和安全稳定工程 (22)四、保障措施 (24)第一,构建规划指导体系,统领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 (24)第二,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构建功能区高效运行机制 (25)第三,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提供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6)第四,健全服务支撑体系,推动区域产业持续发展 (26)第五,提高城市和社会管理水平,营造功能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28)序言区委、区政府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朝阳区的功能定位要求,进一步深化“组团式规划建设,板块式经济发展”和“三个优化”发展思路,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CBD、奥林匹克和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三大功能区,通过功能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群形成,推动区域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全面优化。
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是国际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和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目录前言1、东高村镇十五计划回顾2、东高村镇“十一五”期间发展面临的形势2.1外部发展环境2.2自身发展条件2.3面临挑战3、“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3.1发展思路3.2奋斗目标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4.1产业布局4.2空间布局4.3人口布局5、继续完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工业全面发展5.1北京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目标5.2北京文化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5.3北京文化产业基地服务体系5.4依托文化产业基地,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6、以休闲旅游、汽车出租、建筑房地产开发为龙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6.1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推动新兴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打造重点旅游项目,发展壮大旅游产业6.1.1渔阳生态观光园6.1.2北京绿谷文化产业旅游基地6.1.3塔山风景区6.1.4南干渠旅游风景线6.1.5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旅游观光采摘业6.1.6民俗旅游新村6.2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完善服务体系6.3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建筑房地产业,突出支柱产业作用6.4以渔阳汽车出租产业为龙头,发展运输服务业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8、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品农业、特种农业,安全、标准化生产,与休闲体验、观光采摘相结合,促进都市型农业发展8.1继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8.2突出蔬菜带建设8.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8.4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8.5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8.6强化动植物疫情防控长效机制9、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9.1加强城镇规划管理9.2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9.3建设“数字乡镇”,打造现代信息平台10、以人为本,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建和谐村镇10.1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10.2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0.3推进教科文卫体各项事业协调发展10.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0.5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1、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总体服务水平12、规划实施12.1认真进行规划衔接12.2科学安排政府资金12.3认真贯彻经济及社会发展政策12.4组织实施重大工程13、规划调整附:1.东高村镇2006—2010年建设项目表;2.东高村镇2006年建设项目详细情况表;3.东高村镇2006—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一览表。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重要产业,对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逐步提高,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不高;二是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具体目标包括:到 2010 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 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 15:1;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 50 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重点1、粮食加工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玉米深加工等。
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粮食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2、油脂加工加强油料品种改良和种植基地建设,提高油料品质和产量。
发展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料的深加工,开发高附加值的油脂产品。
3、果蔬加工大力发展果蔬保鲜、速冻、脱水、罐头、果汁饮料等加工产品。
加强果蔬加工技术研发,提高果蔬加工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目录前言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第二部分规划总则第三部分四大功能区域发展规划第四部分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第五部分规划实施前言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北京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首都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也是首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在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市域经济规划。
本规划体现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重点功能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充分履行首都城市功能为核心,以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为重点,明确各功能区域在北京城市总体发展中的思路、方向与主要任务,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各区县特色发展的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要指示。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市区域经济和主要产业功能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
(一)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4:30.9:67.7。
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和知识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目录前言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实施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
当前,首都社会步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首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阶段,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工业现代化是首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的现代化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
为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北京工业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十一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适用范围和领域为北京市工业,实施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一)工业总量增长显着“十五”期间,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工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了“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北京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北京工业“十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亿元增至2005年6775亿元,年均递增%,增速大大超过“十五”规划%的目标。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比“九五”时期提高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到%,提高了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集成电路、软件、消费类电子、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若干在国内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提升了北京工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振兴现代制造业,促进了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迅猛。
2000年至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亿元增至亿元,实现年均递增%,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
(三)加速退出落后产业“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关停了一批小水泥企业、小煤矿及各类小型矿山。
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全部淘汰了全市行政区内工商注册的水泥立窑生产线和平板玻璃平拉生产线。
整治重点污染企业,关停了造纸一厂、北京木材防腐厂等一批重点污染企业。
启动了首钢搬迁工作,围绕压缩钢产量,截至2005年底,首钢已陆续关停一些工厂和设备的生产,包括第一炼钢厂、特钢公司17座电炉、初轧厂、冷轧带钢厂、铁合金厂、重型机器厂3座电炉和2座平炉、焦化厂洗煤工序、特钢白灰窑、五号高炉等。
(四)布局调整初见成效为适应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快布局调整,实施了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战略;有效促进了北方微电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和医药四大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工业布局日趋合理,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搬迁企业142户,腾退工业用地面积万平方米。
2005年全市城区、近郊、远郊三类区域工业总量比重,已由2001年的12∶51∶37,变化为目前的10∶34∶56。
与此同时,工业呈现向开发区聚集的明显趋势,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5年,全市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74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其中电子、机电、汽车、生物医药四大产业聚集度均在4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已接近90%。
(五)工业投资增长快,发展后劲增强“十五”期间,北京工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吸引社会多方资金投入,着力建设一批高端项目和重大项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逐步实现产业集聚,强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1年的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96亿元,是“九五”时期完成总额的倍,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和增速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外资摆脱了多年徘徊的局面,五年累计达到4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4%,其中2005年比2000年净增倍。
北京现代汽车、中芯国际、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已成为北京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现代汽车三期技改、奔驰汽车等一批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首钢150万吨冷轧、燕化1000万吨炼油系统及乙烯装置第三轮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将为“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六)工业节能、节水、节地工作全面开展“十五”期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北京工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能源、土地、水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单位产出能耗、水耗的持续大幅下降。
与2000年比,在能耗、水耗总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倍,增加值增长倍。
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万元增加值水耗下降68%。
为加强节能降耗的政策引导,市工业促进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国家整顿土地市场的精神,对全市工业开发区土地和资源使用情况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并进行认真测算。
2005年初,颁布实施了《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基地)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工业开发区在土地利用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控制指标,制订了电子、汽车、机电、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水耗、能耗更严格的准入标准。
这些指标为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项目筛选机制提供了可操作的评判依据,对促进引导开发区规范、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据调查,通过实施《意见》,2005年全市开发区累计节约土地共计公顷,占当期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开发区万元产值能耗比上一年下降%,万元产值水耗比上一年下降%。
(七)推动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十五”期间,北京工业加强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视企业与科技资源的对接。
到2005年底,全市共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9家,其中国家级24家,全市工业企业年专利批准量3135项。
北京工业先后与中科院等单位搭建并启动了“北京工业技术支撑与产业促进平台”、“北京工业发展智力支撑平台”,探索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
“十五”期间,北京工业鼓励以合作并购实现技术跨越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加大对集成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了“闪联”工程、数字电视平台转换工程、手机电视、以TD—SCDMA标准为核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产品、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及抗体诊断试剂盒等一批产业化技术成果。
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扶持名优企业,积极推进中国名牌的申报和北京名牌的评价工作,加大北京品牌产品的市场和宣传推广。
到2005年末,北京工业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6个。
然而,在北京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产业配套能力弱;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耗能、高耗水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电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五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市工业的28%,却消耗了全市工业总能耗的84%,消耗了全市工业总取水量的77%。
二、“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环境(一)首都功能定位明确工业发展方向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的产业发展要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
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优先并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首都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总体规划推进工业加快布局调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发展方向和区县功能定位,有利于引导北京工业加快布局调整,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基地和工业开发区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速推进郊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产业融合为工业发展提供新途径根据国际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北京市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
国际大都市发展内在规律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出现的二、三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有利于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将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重要的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提供新途径。
(四)区域经济合作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加快,有利于北京合理配置区域资源供给、产品市场,消除部分资源和市场约束,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产业;有利于北京利用产业链的新型分工关系掌握高端,在周边地区实现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辐射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仍然任重道远北京自然资源匮乏,水资源短缺,能源基本依靠外埠供给,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加大。
虽然北京工业的万元产值、增加值取水量和能耗在逐年递减,但是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仍然要求北京工业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能、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十一五”北京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北京工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符合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工业;以产业基地和开发区为依托,以内涵式发展和选商引资为重要途径,打造重点产业链,发展优势产业群,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合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首都工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