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公开课) 2
- 格式:ppt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30
《论美》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美的定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美的定义:什么是美?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 美的分类: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3. 美的价值:美对人类的意义和作用;4. 美的欣赏:如何欣赏美、评价美?5. 美的创造:如何创造美?艺术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美的定义、美的分类、美的价值和美的欣赏。
2. 教学难点: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美的创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美的定义、分类、价值和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艺术作品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美的创造和评价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或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美的创造和实现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名画或一首名曲,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定义和内涵。
2. 讲解:讲解美的定义、分类、价值和欣赏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让学生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练习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
4. 讨论:分组讨论美的创造和评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美的价值和意义。
6. 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思考题或练习题的完成质量,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论美》相关书籍或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名画、名曲等艺术作品,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文章、视频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美》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记住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2、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积累量,培养表达能力。
3、讨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懂得把美好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相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中有关“美”的论述。
2、体会形象、深刻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美》,品一品培根所谓的美。
二、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明确:着重论述了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作者认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生讨论)明确:作者首先说到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但外形美和内在美往往不能统一,不能兼得,这时,作者提出不要因为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像作者所举的这些人都是内外皆美的,但毕竟是少数)。
为什么内在美比外在美重要呢?作者在第三、第四节中作了回答。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优美的修养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所说的有些老人显得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有些年轻人虽然美貌,但缺乏修养,正是为了证明内在修养胜于外在美。
最后,总结出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四、积累名言警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找出课文的名言警句)1、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明确:把美德比作宝石非常形象。
这句话很有哲理,说明不要用一些华丽的无用的东西淹没了宝石的光辉。
一、教案基本信息《论美》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论美》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对美的定义和论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论美》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美的认识,从而引入课文《论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美的定义和论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论证过程。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运用。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就某一审美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美的重要性和追求美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论美》,总结作者对美的定义和论述。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
3. 写一篇关于美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和表现,考查审美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案例分析:运用具体的审美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论证方法。
3. 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美、欣赏美。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审美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审美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