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青年领袖
- 格式:doc
- 大小:367.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國現代史一.大事記1915.9.15——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5——护国运动1916.3.22——袁世凯取消帝制1917.1——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7.7——张勋复辟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中国对德宣战1919.5.4——五四运动1919.6.5——上海“三罢斗争”,运动中心由转移到上海1919.7——“济南血案”1919.11——“福州惨案”1920.11——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直皖战争1921.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8——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1922.1—3——香港海员大罢工“沙田惨案”1922.6——陈炯明叛变1922.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22——第一次直奉战争1923.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1923.6——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1——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5——黄埔军校建立中苏协定1924.9——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北京政变”1925.3.12——孙中山去世1925.5——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五卅运动1925.6—1926.10——省港大罢工1925.6——“沙基惨案”1925.7.1——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11——“首都革命”1925.11—1926.1——西山会议1926.3.18——“三▪一八”惨案1926.3.20——中山舰事件(三二〇事件)1926.5——整理党务案1926.7——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9.5——“万县惨案”1927.2——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1927.3.24——“南京惨案”1927.4.12——蒋介石反共政变1927.4.1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4——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5.21——“马日事变”1927.7.15——汪精卫反共政变1927.8.1——南昌起义1927.8.7——八七会议1927.8.13——蒋介石第一次下野1927.9——冯玉祥五原誓师宁汉合流秋收起义1927.12——广州起义1928.1.9——蒋介石复职1928.2——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1928.4——蒋介石第二次北伐中央研究院成立1928.5.3——“济南惨案”(“五▪三惨案”)1928.6.4——皇姑屯事件1928.6——北洋政府垮台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1928.8——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开始实行训政1928.12.29——张学良“东北易帜”1929.3——蒋桂战争1929.5——蒋冯战争1929.7.——中东路事件,中苏断交1929.12——中俄“伯力协定”1930.3—10——中原大战1930.10—1931.1——第一次反“围剿”1931.4—6——第二次反“围剿”1931.7—8——第三次反“围剿”1931.9.18——九▪一八事变1931.9——中共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11—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12.15——蒋介石第二次下野1932.1.28——“一▪二八”事变1932.1—5——淞沪抗战1932.1.21——蒋介石复职1932.3.1——伪“满洲国”建立1932.5.5——中日《上海停战协议》1932.12.12——中苏恢复外交关系1932.12.30——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1932.底——第四次反“围剿”1933.1——中共临时中央政府迁至瑞金1933.1—5——长城抗战1933.5——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1933.5.31——中日《塘沽协议》1933.10—1934.10——第五次反“围剿”1933.11——“福州事变”1934.10.10——红军开始长征1934——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1935.1——遵义会议1935.6——《何梅协定》、《秦土协定》1935.8.1——中共《八一宣言》1935.10.19——红军吴起镇会师1935.11——国民党实行法币政策1935.12.9——“一二▪九”运动1935.12——瓦窑堡会议1935——华北事变1936.1——东北抗日联军成立19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长征结束1936.11.23——“七君子事件”1936.12.12——“西安事变”1937.2——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7.7——卢沟桥事变1937.8——中共洛川会议1937.8.13——“八▪一三事变”1937.8.13—11.12——松沪会战1937.9——平型关战役1937.10——新四军建军1937.11——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7.12.13——南京陷落1938.1——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1938.3—4——台儿庄战役1938.5——《论持久战》发表1938.7.6——国民参政会成立1938.9—1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10——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12.29——汪精卫发表“艳电”1939.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12——“晋西事变”(“十二月事变”)1940.3.30——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1940.5—6——枣宜会战1940.8—12——百团大战1941.1——“皖南事变”1941.3.19——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1.12.9——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2.1.1——《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签署1942.1.3——中国战区成立1942.2—1945.4——延安整风运动1943.11——开罗会议1944.4—12——豫湘桂战役1945.4—6——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1945.8.9——苏联出兵中国东北1945.8.14——《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8—10——重庆谈判1945.9.9——中国战区投降签字仪式1945.10.10——双十协定1945.12.1——“一二▪一运动”1946.1——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6.11.4——《中美商约》1946.11—12——国民大会,《中华民国宪法》,宪政实施1947.2.28——二▪二八起义1947.5.20——“五▪二〇运动”1947.10.10——《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发1948.9——济南战役1948.9—11——辽沈战役1948.11—1949.1——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9.1.22——蒋介石第三次下野1949.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4——国共北平谈判1949.4.23——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基础知识1.1915.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热情的投身到争取国家主权、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当中去,为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其中不仅有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这些大人物,还有罗家伦、傅斯年、许德绗、段锡朋等一大批学生代表。
一人物介绍罗家伦(1897—1969年),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1917年,20岁的罗家伦考取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外文系的一名学生。
很巧,胡适也于此时进入北大担任教授,而陈独秀则是文科学长,罗家伦成为胡适与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入学以后,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激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平安相处。
而新派的胡适更受年轻学子们的追捧。
入学的最初一个阶段,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了学子们辩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罗家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评论《青年学生》。
到了第二年的11月份,罗家伦与傅斯年等20多名年轻人组织了一个“新潮社”,大家决心集资办一份刊物。
罗家伦提议取名《新潮》,傅斯年担任总编辑,罗家伦担任编辑。
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印刷经费。
1919年元旦那天,《新潮》杂志第一期出版了。
罗家伦在《新潮》的1—5期,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3篇是评论,针对当时小说界、新闻界和杂志的各种现象,作出了尖锐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建议。
远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看到这些评论后,很受启发,对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几份杂志,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进行了革新,使杂志销量大增。
在当年,《新潮》在青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新青年》。
因为它更激进,更有诱惑力,特别符合青年学生躁动的情绪和在那转型期间并不成熟、定型的世界观。
傅斯年(1896~1950),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热情的投身到争取国家主权、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当中去,为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其中不仅有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这些大人物,还有罗家伦、傅斯年、许德绗、段锡朋等一大批学生代表。
一人物介绍罗家伦(1897—1969年),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1917年,20岁的罗家伦考取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外文系的一名学生。
很巧,胡适也于此时进入北大担任教授,而陈独秀则是文科学长,罗家伦成为胡适与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入学以后,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激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平安相处。
而新派的胡适更受年轻学子们的追捧。
入学的最初一个阶段,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了学子们辩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罗家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评论《青年学生》。
到了第二年的11月份,罗家伦与傅斯年等20多名年轻人组织了一个“新潮社”,大家决心集资办一份刊物。
罗家伦提议取名《新潮》,傅斯年担任总编辑,罗家伦担任编辑。
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印刷经费。
1919年元旦那天,《新潮》杂志第一期出版了。
罗家伦在《新潮》的1—5期,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3篇是评论,针对当时小说界、新闻界和杂志的各种现象,作出了尖锐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建议。
远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看到这些评论后,很受启发,对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几份杂志,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进行了革新,使杂志销量大增。
在当年,《新潮》在青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新青年》。
因为它更激进,更有诱惑力,特别符合青年学生躁动的情绪和在那转型期间并不成熟、定型的世界观。
傅斯年(1896~1950),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
在中国共青团90多年革命与建设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
他们为中国近现代青年工作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丰功伟绩,在新中国邮品上也有着他们的光辉形象。
本文借邮说史,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吧!1、毛泽东“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竞风流”正值青春年少的毛泽东曾经做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而写下的名篇。
而毛泽东作为年轻人当之无愧也是最早的青年领袖之一。
1920年10月毛泽东就在长沙组织团组织,亲自担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的执行第一任书记。
众所周知,后来的毛泽东成为党、国家、军队的主要领导者,而他革命生涯恰恰是从青年开始的。
2、周恩来1919年从日本留学回国。
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从此成为真正的青年革命领袖。
1922年由张申府等人介绍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3、蔡和森蔡和森在法国留学期间,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1921年7月,在法国发起了建党活动,组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
张太雷张太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1922 年5月5日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张太雷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大会通过了张太雷等人起草的团纲、团章和其他一些决议案,张太雷在会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5 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张太雷当选为总书记。
张太雷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派往青年共产国际的使者之一。
邓中夏,字仲澥,又名邓康。
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可见,陈独秀在这时已有了相当的责任感,同时幼年生活使他拥有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这为他以后27年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科举考试同样促进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1896年陈独秀以优异成绩通过秀才考试。
中国青年的一代师表恽代英作者:柳林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05期1931年4月29日中午,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菜园的一块空地上,中国共产党著名青年领袖恽代英高唱《国际歌》走来,面对行刑者的大声嚎叫拒不下跪,并向身边的狱卒和士兵作慷慨激昂的演说。
第一个奉命开枪者被他的英雄气概所震慑,手发抖而扣不动扳机,执行官拉来一个姓朱的看守接过枪行刑。
此时恽代英高呼起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随后,36岁的一代英杰倒在狱中空地上……透过百年历史烟云,吟读烈士最后留给世人的那首不朽的《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中国青年的一代师表恽代英的英名,至今仍然熠熠闪着绚烂的光芒……恽代英,字子毅,189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书香之家。
父亲是未能补实缺的清朝八品官,与出身士宦之家并颇有旧学根底的母亲一起,从小便督促他学习古文和诗词。
进入新式小学堂后,因文才出众被老师誉为“奇男儿”。
随着五四运动思想解放号角的吹响,恽代英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浪迹江湖忆旧游——在漫漫长夜中追寻救国真理20世纪20年代,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是一个长夜破晓的时代。
世界上各种思潮如闪光的星体划过神州夜空。
恽代英从小就喜欢读书,幼年时代又是在家塾里受教育,读了不少线装书。
《古文观止》、《战国策》,包括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等,他几乎烂熟于心。
他喜欢诵读诗辞歌赋。
尤其那些充满人生壮志豪情的名篇名句,如“天仙大笑来人间,可怜天上无青山,……”“生小好交燕赵客,论人惟取鲁朱家……”“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他反复吟哦,从中汲取到高尚的精神力量。
年岁稍长,他就开始给上海的报刊写稿,并将稿酬用来购置各种翻译的新书,就如同海绵吸水一样,他把当时能找到的如康德、孟德斯鸠、克鲁泡特金、莎士比亚、达尔文等人的著作,一一读了个遍,从中吸取到一些新的思想。
青年领袖恽代英:最“燃爆”的青春,最热血的担当作者:赵雯来源:《党员生活》2019年第05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有一个名字与中国革命史、中国青年运动史紧密相连。
他就是湖北武汉出生的中国青年领袖——恽代英。
恽代英不仅是湖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还组织领导了武汉的五四爱国运动,参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在36载短暂一生中,恽代英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做出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五四百年之际,我们重走了这位“湖北骄傲”在武汉的足迹,追忆其激情燃烧的青春诗行。
出身名门一生追求信仰据记载,1895年,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大家庭。
祖父恽元复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高级幕僚,父亲恽爵三长期在外地教书。
恽代英6岁入家塾,10岁进高等小学堂,14岁小学毕业后,随父母到老河口。
当地无中学,恽代英的母亲只好自己教育。
她的家教只有6个字:自省、自学、自律。
恽代英从小酷爱学习,经常从书本中吸取向上的力量,常以谭嗣同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自勉。
1913年夏,恽代英以优异成绩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在校期间,他以《新青年》《光华学报》为主要阵地,发表文章80余篇,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主义。
1917年10月,恽代英联合中华大学的多位同学一起成立“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
“互助社”是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也是全国有影响力的进步团体之一。
中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记者来到武昌,希望可以找到恽代英学生时代的点滴踪迹。
通过走访得知,中华大学最早创办时在前清粮道衙门旧址之上,1926年4月,校舍被军阀刘玉春毁损,学校停办,1928年复校。
1953年,中华大学部分院系并入华师、武大、财大,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中华大学校园旧址已经踪迹难寻,但是昙华林的花园山下,中华大学的教授公寓旧址仍在,已变成一家格调十足的咖啡馆。
恽代英20岁时,与同乡沈云驹先生的二女儿沈葆秀在武昌涵三宫街完婚。
高君宇理论家高君宇,男,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
编辑摘要目录•1 背景•2 生平•3 评价•4 故事•5 相关链接•1 背景•2 生平•3 评价•4 故事•5 相关链接•高君宇(1896——1925),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峰岭底村人。
原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
行二。
其高君宇一个普通家庭妇女。
高君宇,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
高君宇- 背景建党前一年,他组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当选第一任书记“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高潮,身为中年人的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唤起了一代年轻人走出旧《四书》、《五经》的思想束缚,由追求科学、民主进而追求革命。
此时风华正茂的高君宇,作为李大钊、陈独秀的学生,紧紧跟随着这一时代,并成为代表当时最先进思想的弄潮儿。
当时的年轻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产党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团组织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高君宇不仅是党的创始人,同时还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
高君宇1920年秋,他就受组织委托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第一任书记。
翌年5月,又到故乡山西,成立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年底,高君宇等54人赴苏联参加远东共产党和各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还被大会选为执委会委员。
回国后,他又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参与制定了团的纲领,当选为第一届团中央执行委员。
人们回顾共青团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位开拓者。
高君宇- 生平1912年高君宇“负笈抵省”,考入山西省上第一中学。
在这一省城有名学校,高君宇勤奋学习,在第一学期末就得了优胜奖。
被学校列为品学兼优学生,以“十八学士登瀛州”的美誉,在学校墙报上予以表彰。
学校对他的评语是“崇德敦行” 。
这时,高君宇对社会政治问题也很关心,他订购了《晨报》、《申报》、《康梁文钞》、《章太炎文集》等各种书刊,广泛阅读,开阔了眼界。
五四运动时的两个著名人物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从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青春巨雷”张太雷作者:吴志菲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05期他是共青团的重要创建人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重要创始人。
在短短的29年人生历程里,他拥有着中共历史上太多的“第一”。
翻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宏浩历史的开章篇,赫然居于前列的名字就有张太雷。
重温这位革命先驱的传奇人生,给人心灵“巨雷”般的震撼。
站在“五四”运动第一线1921年5月4日,朝鲜共产党代表大会开幕式在伊尔库茨克举行。
一位戴眼镜、梳分头的中国小伙子用流畅的英语,在大会上致祝词。
他的第一句话,便非常清楚地点明了他的身份:“我很荣幸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名义在大会上发言。
”祝词说:“我们大家知道,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击破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任务。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建立起同日本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位代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发表热情洋溢祝辞的便是张太雷。
1915年9月,张太雷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他本想谋取一个职业,用薪水来支付学费和生活开支,完成学业,后来考虑到北京大学的学制太长,自己的经济条件难以维持,遂于同年冬转入天津北洋大学特别班学习。
1916年暑假,他转入该校法科法律系学习。
由于家里无法供给他费用,张太雷只得自谋生路。
他的英语水平出类拔萃,因此入校不久即受聘于一位美国教授在天津主办的《明星报》,担任英文翻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沉闷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重要文章。
张太雷读了这些文章后深受启发,他认识到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解除人民大众的困苦,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1919年2月,张太雷在天津发起组织进步团体“社会改造社”,旨在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科学文化发达的新中国。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太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反帝爱国运动中去。
6月1日,张太雷和3位同学赴塘沽两等小学讲演,接着又乘船过海分别到东大沽、西大沽演讲。
1917年的青年领袖
作者:江寒秋
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17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末尾,十月革命在俄国发生,已经处于世界链条中的中国正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
当时,蒸汽时代的余波还未在中国结束,电气时代已经到来,各类思潮纷杂而至,终结了老大帝国束缚后的国人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着自己的知识。
飞速变革的世界还很年轻,人类群星正在中国璀璨、闪耀。
两年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展开。
而在1917年,我们的青年们正在以他们的方式走向1919。
大师青春时
1917年1月1日,26岁的胡适还未回国,当时,他已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读了三年,师从约翰杜威。
在这天,他的一篇文章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的题目颇为谦虚——《文学改良刍议》,但其内容无疑为当时国内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增添了猛烈的弹药。
胡适对白话文的力捧,时间还要再往前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远在美国的胡适,决定结束康奈尔大学的农学学业,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当时,他与一同留美的赵元任、梅光迪等人围绕“国文”与“国语”、文言与白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胡适与陈独秀的相识,源于其共同好友汪孟邹。
汪孟邹在上海亚东图书馆经销书籍杂志,和胡适是安徽绩溪同乡,又与陈独秀早有交往。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后,锐意革新,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对在国外留学的知识分子极为看重,几次托汪孟邹写信给胡适,希望胡适能为杂志写文章。
于是,胡适在1916年2月寄了一篇白话文译稿《決斗》给陈独秀。
此文原是俄罗斯小说,讲述一个丧父少年为了荣誉决斗的故事,胡适通过这篇小说,发出“为大中华,造新文学”的“决斗”之声。
此后,胡适与陈独秀信函往返,两颗新文化之星开始了“纸上相交”。
当时,陈独秀认为“中国万病,根在社会太坏”,所以他最初是想让胡适“就所见闻论述美国各种社会现象,登之《青年》,以告国人”。
而胡适在美国校园里正忙着为“国文”与“国语”、文言与白话进行辩论,他尝试着用白话写了一些新诗,同学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于是胡适将自己的意见写成《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发表在《新青年》第2卷5号上,系统阐述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与胡适已经有了某种路径不同的陈独秀,走的路更为极端。
他觉得还不能停留于此,胡适的根底还是改良主义,不如革命为好。
于是抛出《文学革命论》。
文章有一种狂士之风,那种洞世的目光在笔端闪闪发光。
这样的文字今人也不易写出来,大有舍我其谁的气象。
文章对中国文学史微缩的一个判断,把它微缩到一个画面里面,很有冲击力。
陈独秀的“革命”与胡适的“刍议”在当时的文坛,形成了一种呼应,推动新文化运动走向了高潮,但两人已经体现出来的价值理念已为两人后来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1917年,在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的考试之后,胡适于7月10日回到上海。
他写了一首踌躇满志的《将归之诗》:“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
便即此一年,足鞭策吾后。
今当重归来,为国效奔走。
”很显然,此时在胡适心中,陈独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
此后不久,胡适即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回到安徽绩溪与守候多年的未婚妻江冬秀结婚。
当时的胡适已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年轻的思想领袖,他与江冬秀的婚姻受到了不少调侃。
“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
一个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竟然娶了一位小脚夫人,这也是民国史上的奇事之一。
胡适当时出任教授的北京大学,可谓群星璀璨,其年龄在今天看来颇有些不可思议。
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 岁。
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只有23岁。
刺头儿学生
1917年,胡适刚到北大任教时,北大学生,21岁的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准备踢馆。
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如此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指其他刺头学生)不能闹。
”
同样是在这一年,罗家伦以数学零分、作文满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他最应该感谢的人除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属胡适了,因为他的作文是胡适批阅的。
在听完胡适的课后,傅斯年终身服膺胡适,护卫胡适,成为胡适的护城河。
抗战期间,傅斯年曾在四川李庄史语所的驻地对众人宣称:“人说我是胡先生的打手,不对。
我是胡先生的斗士!”在孔子门下,子路是刚猛无比的大护法。
在胡适门下,傅斯年无疑是保驾护航的头号勇士。
罗家伦比傅斯年小一岁,入学以后,他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激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平安相处。
而新派的胡适更受年轻学子们的追捧。
入学的最初一个阶段,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了学子们辩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罗家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评论《青年学生》。
到了第二年的11月份,罗家伦与傅斯年等20多名年轻人组织了一个“新潮社”,大家决心集资办一份刊物。
罗家伦提议取名《新潮》,傅斯年担任总编辑,罗家伦担任编辑。
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印刷经费。
在当年,《新潮》在青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新青年》。
因为它更激进,更有诱惑力,特别符合青年学生躁动的情绪和在那转型期间并不成熟、定型的世界观。
当胡适撰文鼓动解放妇女时,罗家伦正担任《新潮》总编辑。
在第二卷的五期中,罗家伦共发表了22篇文章,抨击社会弊病,其中的《妇女解放》是呼应胡适主张的。
保守人物江瀚看到《新潮》上的文章后,拿了几份杂志去找总统徐世昌,说现在青年人思想至此,那还了得。
徐世昌于是拿了《新潮》交给当时的教育部长傅增湘,傅增湘给蔡元培发了专函,要蔡元培辞退两个支持学生的教员:胡适、陈独秀;辞退《新潮》的两个学生编辑:傅斯年、罗家伦。
在那时,这师生4人被旧派人物视为北大“四凶”。
蔡元培坚决顶了回去。
蔡元培的这一举动,某种意义上说,为之后的五四运动保留了火种。
两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傅斯年、罗家伦成了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傅斯年是游行总指挥,罗家伦则起草了当时惟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并在1919年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游学者毛泽东
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已是湖南一师公认的风云人物。
这年6月,第一师范进行复杂的“人物互选”,四百余名学生投票选举各方面杰出的学生。
毛泽东在德育和智育方面得票最多,尤其是在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方面得到的评价最高。
在这年3月,毛泽东还第一次和一个外国人进行了联系,他和同学萧三联名给日本著名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白浪滔天写了一封信,这时白浪滔天正来中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
信中写道:“久钦高谊,觌面无缘,远道闻风,令人兴起。
”
然后,这封信谈到了实质问题:“植蕃、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颇立志气。
今者愿一望见风采,聆取宏教。
惟先生实赐容接,幸甚,幸甚!”
这年暑假,毛泽东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萧三的哥哥),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当时,他们身无分文,却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
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也让他对中国的社会实际有了重要认知。
这一次游学,对毛泽东的认知体系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英国人迪克威尔逊写的《毛泽东》中这样写道:在他自己的思想中,他是把这次旅行与公元前2世纪的史家司马迁相比的。
司马迁差不多在同样的年龄游历了当时的中华帝国,并记载了帝国内的世俗民情。
不过,1917年的出门远行不是他的第一次游学,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曾几次和好友游学。
据后来发现的史料记载,毛泽东的第一次游学应该是1916年5月,他步行数百里,从长沙到娄底市茶园山(今娄星区茶园镇东冲村)拜访刘且侯。
刘且侯是毛泽东在一师的同班同学,他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富户。
当时,毛泽东在刘且侯家住了四五天,并走访了许多贫苦人家。
在刘家,他不住好房间,不睡好床铺,坚持和长工王海文在侧屋睡一个床,屋里放一个桐油灯,两人抵足而眠,无所不谈,得到许多珍贵的资料。
毛泽东白天有时到外面调查,有时在房里看书,书是他自己带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毛、萧二人游學的前一年暑假,23岁的毛泽东还曾徒步120里到长沙县板仓杨家拜访老师杨昌济,在板仓屋檐下,他与15岁的少女杨开慧那惊鸿一瞥,奠定了他们后来情定终身的基础。
这次,他还与杨开慧兄妹一道拜访了离板仓40里的高桥柳午亭先生,进而撰写了颇具影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这篇文章刊登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认为体育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忽视体育的学生将“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