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17.32 KB
- 文档页数:1
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在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观察目的:分析腸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在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重症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纯肠内营养治疗组(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组(试验组),每组各51例。
比较两组入院第1、4天及治疗1周后的前白蛋白、血肌酐、上臂围营养评估指标及患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
结果:两组患者入院第1、4天的前白蛋白、血肌酐、上臂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周后试验组前白蛋白、血肌酐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上臂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肠内营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满足患者机体需要,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前白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重症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在高度应激状态下,机体呈高分解代谢状态,同时合成代谢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1]。
所以,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国内外学者也已达成广泛共识[2-4],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患者综合救治非常关键。
本文以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肠内营养结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在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本院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患者102例。
纳入标准:年龄均≥18岁;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均≥10分;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均≥3分;胃肠功能存在,均无法自主进食;入院后48 h内均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未予肠外营养治疗,但肠内营养治疗4 d后所提供的热量未达到目标热量的60%。
对普外科危重患者应用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析全胃肠外营养用在普外科危重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时间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间,抽取本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危重患者开展研究,以是否开展全胃肠外营养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30例。
对照组用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用全胃肠外营养,对比营养状态、并发症。
结果:ALB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Hb水平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A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3.3%少于对照组23.3%(P<0.05)。
结论:为普外科危重患者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既能改善营养状态,又能减少并发症,故值得积极实施并大力推广。
关键词:全胃肠外营养;普外科;危重患者;营养状态;并发症危重患者因病情较复杂,且多数来会处在昏迷状态中,如在治疗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对康复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机体营养状态,如不配合营养支持,会影响治疗效果[1]。
因此,为普外科危重患者配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非常重要。
本文取60例危重患者,探析全胃肠外营养用在普外科危重患者中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时间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间,抽取本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危重患者开展研究,以是否开展全胃肠外营养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30例。
对照组男女性分别17例、13例,年龄25-69岁,平均(47.53±5.68)岁。
观察组男女性分别18例、12例,年龄24-68岁,平均(47.5315±5.54)岁。
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可比。
纳入标准:符合本次研究诊断标准者;发病48h内入院者;无营养支持禁忌证者;近一个月没有出现急性疾病者。
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者;认知功能障碍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高血压及造血系统疾病者。
1.2方法入院后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配合禁食、胃肠减压处理等。
护理干预对外科危重症患者实施肠内营养临床实践摘要:目的:探究外科危重症患者实行肠内营养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这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科危重症患者1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所有患者均分成2组,实验组(94例)和普通组(95例)。
普通组采取传统护理,实验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通过护理发现,相较于普通组,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更为显著,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因此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明显的改良外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医学效果,可以在临床实践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外科危重症;肠内营养由于外科危重症患者在手术后不方便进食,同时加上自身的术机体耗能递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引发营养不良。
因此采用肠内营养能够保持患者充分的营养摄入,能够整体降低外科危重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从而全面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当然也在一定程度提供患者足够的新陈代谢必需的营养补给,也强化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控制危重患者的综合并发症和相关的病死率。
一直以来,肠内营养支持危重患者在临床实践中被大家所注重。
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这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科危重症患者1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所有患者均分成2组,实验组(94例)和普通组(95例),详细的医学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这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科危重症患者18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所有患者均分成2组,实验组(94例)和普通组(95例)。
实验组男女比例为50∶44,年龄处于5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9±2.1)岁;普通组男女比例为55∶40,年龄处于5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1.3)岁。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观察【摘要】危重症患者在严重应急状态下易发生代谢紊乱及持续高分解代谢状态。
营养支持尽管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危重病人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改变,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减少蛋白分解,促进蛋白质合成。
近年来,在危重患者治疗中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重视【1】,肠内营养是一种以口服或管饲的形式经胃肠道提供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营养支持方式,其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状态。
我院对危重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388-0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危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人,所有患者均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但无法经口进食,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II)<25分,患者入选标准:(1)估计呼吸机辅助支持超过1周。
(2)年龄40-82岁,APACHEII<25,入院后无合并急性心血管病症。
(3)除去入院3天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消化道出血及肿瘤终末期患者。
1.2 营养支持方法实验组进入ICU12-24h内置入胃管或空肠营养管,回抽后无明显胃潴留即给予温开水300毫升,观察30分钟后采用营养泵持续滴注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能量密度为4.184kJ,第一天500ml/d,第二和第三天(1500±500)ml/d.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为患者做静脉置管,使用TPN,每日供给热量30kcal/kg,在发病后第六天开始使用肠内营养治疗。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常规镇静,呼吸机辅助呼吸,10d以上给予气管切开,患者均常规使用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
治疗中发现腹泻、腹胀、便秘、呕吐和反流等症状立即对症治疗。
腹泻超过3次/d,再次喂食后,若又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持续3天,则退出实验。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背景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 EN)是指通过胃肠道给予患者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氮质物质、糖类、脂肪、氨基酸等营养素。
目前,肠内营养支持已成为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之一。
然而,危重病人的胃肠道功能和代谢状态可能发生改变,这会影响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和安全性。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危重病人需要充分补充营养以维持体内代谢的正常运作。
营养不足可导致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感染等问题。
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的恢复,降低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肠内营养支持的优势相比静脉输液,肠内营养支持具有以下优势:•能够促进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和黏膜修复•促进免疫功能发挥•纠正营养不良和缺失•避免静脉输液造成的并发症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注意事项危重病人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过度扩张肠道在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大量营养液进入肠道时,可能会导致肠道扩张过度。
这时候需要监测肠壁厚度,避免肠道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 确保肠道通畅肠道通畅是肠内营养支持的前提。
危重病人可能存在肠麻痹、肠梗阻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3. 控制营养液速度营养液流速过快会导致患者腹泻、呕吐等问题。
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营养液速度,并及时检查副作用。
4. 防止误吸危重病人的咳嗽和吞咽反应可能受损,需要严格控制吸入症状。
如有必要,需行气管插管或胃肠造口。
5. 个体化治疗危重病人医疗需求个体化,肠内营养支持也需要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年龄、病情等确定营养液成分和营养量。
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许多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肠内营养支持可以降低感染、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促进患者康复。
肠内营养支持对部分危重病人预后提高的效果显著。
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需要个体化、精准,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吉林医学2011年2月第32卷第6期. 1057 .普外科重症患者术后进食困难,能量消耗增加,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科学的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的状况,维持与改善机体器官、细胞功能及代谢,降低危重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肠内营养(EN)作为营养支持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2002年6月~2010年6月46例普外科危重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46例危重患者,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2~65岁,平均54.6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EN组),对照组23例,EN 组23例。
术前无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合并伤、糖尿病及其他影响营养和代谢的内分泌疾患,同时术前均未接受肠内外营养。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23例在手术中行空肠造口置营养管,使用瑞素或能全力为营养源,术后24 h给予5%糖盐500 ml自空肠造口管滴入,第2天开始经空肠造口管静脉滴注肠内营养液,由50 ml/h增加至125 ml/h匀速静脉滴注,逐渐增加至全量,14 d为1个疗程;而对照组23例患者不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1.3临床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每天测定患者的营养指标包括7 d、14 d的血糖值,伤后7 d、14 d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值。
1.4 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运用SPSS 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并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肠功能恢复时间:见表1。
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排便功能的恢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胃肠排气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治疗组(EN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x ±s)指标对照组治疗组P值肛门排便时间(h)128.83±28.27109.53±30.91>0.05肛门排气时间(h)82.57±19.2260.48±17.51<0.052.2 营养指标: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