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一)习题资料:16《诫子书》二-可打印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上《诫子书》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写作背景: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二、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字词解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16《诫子书》同步练习二【练基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③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能力】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诫子书》全文。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16 诫子书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夫.君子之行(fú) (2)淫.慢(yín)(3)遂.成枯落(su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俭以.养德(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6)意与日.去(岁月)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
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
(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严家训时时记,示例:好家教人人夸(立家训代代传)(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
示例二:同意。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3)回顾你的成长历程,写一则父母教育你的小故事。
(50字左右)示例:有一次,我数学考试不及格,背着父亲偷偷地签上他的名字。
1 16 诫子书考点1 内容理解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考点2 典句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淡泊.( ) 淫.慢( ) ,则不能lì,精 ,年与时chí,险zào,则不能治性suì,成枯落 ,悲守穷lú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 (3)年与时驰.____________ (4)将复何及.____________ (5)意.与日去____________ (6)悲守穷庐.__________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
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
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
16 诫子书01 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夫.君子之行(fú) (2)淫.慢(yín)(3)遂.成枯落(suì)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俭以.养德(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3)非学无以广.才(使……广博,增长)(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5)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6)意与日.去(岁月)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诫子书》中诸葛亮总结一生经历,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
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
(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严家训时时记,示例:好家教人人夸(立家训代代传)(2)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示例一:不同意。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
示例二:同意。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3)回顾你的成长历程,写一则父母教育你的小故事。
(50字左右)示例:有一次,我数学考试不及格,背着父亲偷偷地签上他的名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016)第四单元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附属中学语文组王德恒◆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
B. 反复朗读,翻译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A.朗读、揣摩、品析,感知情感。
B.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人淡泊宁静、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高尚品格。
做人要坚持节俭、积极进取,培养自己的清廉风范和美德,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 翻译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
2. 体会作者的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
其中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部小说,下面请几位同学说出几个三国演义中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姓名。
——刘备、曹操、孙权、张飞、关羽、诸葛亮等说到诸葛亮,谁能说几个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名称?——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空城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千百年,诸葛亮的知识和才能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聪明的化身,但是今天我们不谈他身为蜀国丞相在治理国家时的鞠躬尽瘁,也不谈他作为军事家在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就谈谈诸葛亮在家中,作为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下面,我们就学习一封诸葛亮给他儿子写的书信——《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
2.读准字音;年与时驰淫慢险躁遂成枯落悲守穷庐四、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词句停顿,初步理解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3.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五、展示交流学习成果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夫(fú)君子之行:⑵行:⑶淡泊:⑷宁静:⑸致远:⑹广才:⑺淫(yín)慢:⑻励精:⑼险躁:⑽治性:⑾驰:⑿日:⒀遂:⒁接世:⒂穷庐:(16)枯落:2.翻译下列句子①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6《诫子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
②俭以养德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答案:1.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
附件4
教育部资源学习任务单模板
表4 学习任务单文本参考样例
1.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②“君子怀德”——《论语》
③“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2.“德”左边部分的含义是道路或者方向。
右边上半部分是眼睛上加一竖线,表示目光向前直视;下半部分“心”,表示心胸的坦荡,也表示发自内心。
合起来的意思是:目正、心正、行动正直才算是有德君子。
3.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2019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一)习题资料:
16《诫子书》二-可打印精品
【练基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
(2)俭以养德(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
(6)多不接世(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③年与时驰( )
④非志无以成学(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练能力】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诫子书》全文。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1.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
(2)子无以鲁国骄士( )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
附(乙)【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慎重吗?”
二、(2013·包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别称。
③(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 )
(2)王数封我矣( )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7.“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
5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
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二、1答案:(1)陶冶(2)因为
2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4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 (2)多次(或屡次)
5答案:(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6【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
人越人惦记抢夺。
(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
7【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
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附【译文】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
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