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89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词,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这首诗以作者在松源晨炊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4.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
2.难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4.创作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的全文、注释、译文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音频等素材。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松源晨炊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引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展示诗歌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呈现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0分钟)针对诗歌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写出人物的精神》。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包括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人物描写有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在写作时,往往难以把握人物的精神内涵,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处观察,捕捉人物的精神风貌,提高写作的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的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
2.难点:如何抓住人物内心的变化,准确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写作灵感。
3.练习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优秀作文、写作素材,设计好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优秀作文,让学生分析作文中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精神。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主要包括了新闻、广告、演讲稿、书信四种实用文体的写作。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服务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新闻、广告、演讲稿、书信等实用文体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学生对其特点和写作技巧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掌握这些实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广告、演讲稿、书信四种实用文体的特点,掌握各自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实用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闻、广告、演讲稿、书信四种实用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实用文体。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病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相关新闻、广告、演讲稿、书信的实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四种实用文体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体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新闻、广告、演讲稿、书信四种实用文体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它们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分别针对四种实用文体进行讲解,让学生结合实例掌握各自的写作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一篇实用文体的写作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了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春晓》、《江南逢李龟年》、《逢入京使》、《回乡偶书》和《望洞庭》。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表达思乡之情的,还有反映人生哲理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自然美和人生哲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难点: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不同诗词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五首古诗词的文本和注释,以及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五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要包括四篇课文:《海水晒盐》、《顶碗少年》、《最苦与最乐》、《二泉映月》。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既有记叙文,又有说明文和议论文,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单元主题是“成长”,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与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勇敢面对,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学生在理解较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者情感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感悟、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勇敢地去挑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课文深层次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4.写作指导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
这首诗以夜泊秦淮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和审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审美能力上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领略诗歌的美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泊秦淮》的诗意、诗歌手法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鉴赏、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泊秦淮》的诗意,掌握诗歌手法,领略诗歌美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背景、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泊秦淮》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3.参考资料:收集与《泊秦淮》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同时,简单介绍诗人张继及其创作背景。
2.呈现(5分钟)让学生朗读《泊秦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及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5课,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文章以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故事为主线,通过石兽的奇特形状和它在河中的位置,引出对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的探讨,寓意着世间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时会受到表面现象的迷惑。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和词语。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词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中涉及到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文中涉及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的理解,对于文章深层寓意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
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拓展法:教师补充和拓展相关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河道变迁、地理环境等知识的资料,用于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关于石兽的图片或者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本节课的内容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文字优美,描绘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写景抒情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会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结构,感悟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两篇课文的文章标题和作者,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作者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和赏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描述自己的家乡或大自然景色。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果你来到文章中所描述的地方,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包含《长城》、《荷塘月色》、《春》、《济南的冬天》四篇文章。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与人”,通过欣赏自然风光,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描绘。
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美的文章。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式可能会产生困难。
此外,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知和体验有限,需要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之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和谐共生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体会文章意境,提高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感知的学习氛围。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词语,准备课堂讨论。
3.教学资源:PPT、图片、音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城、荷塘、春天、济南冬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认知和体验,了解学生背景知识。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注意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含了两篇文章,《叶圣陶的》和《朱自清的》。
这两篇文章都是叙事性质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亲情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掌握叙事文章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并能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是,对于叙事性质的文学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阅读难度大、理解不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2.能够运用阅读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叙事性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2.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3.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写作练习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章;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评论。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对新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叶圣陶的》,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章,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课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作品集《三体》。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参加了一次虚拟旅游,进入了一个封闭的地心世界,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被困在地心世界的女孩,通过与女孩的交流,主人公逐渐揭开了地心世界的秘密,同时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科幻色彩,情节引人入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课文中的主人公与女孩的交流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哲理,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幻小说这类题材应该不陌生。
但是,由于科幻小说的特殊性,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科学概念和情节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提高学生的人性关怀和生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对于科幻小说中的一些科学概念和情节的理解,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科幻小说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科幻小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游山西村》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作者游玩山西村的所见所闻,表现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和村民生活的喜爱。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和村民生活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3.课文文本:准备课文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鉴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山村风光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老山界》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艰苦历程。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红军战士们英勇顽强、意志坚强、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他们对历史题材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长征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同时,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内容,体会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军战士的艰苦历程。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4.情感教学法:通过讲述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准备长征题材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红军战士的艰苦历程。
3.作业: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长征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让学生逐段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
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
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
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5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6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8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培养爱心的单元,培养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体谅人、同情人、关爱人的感情,特别是关注关爱普通人、弱势群体。
(二)教学目标
学习观察生活、挖掘普通人身上的写作材料。
进一步学习记叙文中多种手法的运用,使记叙文向艺术性发展。
(三)教学重点
9.《阿长与〈山海经〉》(记叙性散文)观察、体味普通人身上的人情,重视亲情、友情,学会关爱人。
学习本文从平凡小事中挖掘人物个性、刻画人物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10《老王》(记叙性散文)观察、感受普通人身上的美德和善良,学习本文从常见小事中观察、提炼题材及白描叙述中含情的手法。
11《台阶》(小说)体会、理解父母亲养家的艰辛及对子女的爱心。
学习从平凡普通生活中寻找题材、围绕中心事件、通过“我”的眼光塑造中心人物的手法。
与《背影》比较不同。
12《卖油翁》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四单元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重点学习略读。
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三)教学重点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
14.《驿路梨花》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
15.《最苦与最乐》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16.《陋室铭》作者通过写陋室不陋表达了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品质。
《爱莲说》则寄寓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人的鄙弃,表达自己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第五单元
(一)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
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字里行间闪烁着哲理的光彩,带给我们许多启迪。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书法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运用分析对比阅读的办法,分析作品质检的相同或不同的地方拓展视野。
(三)教学重点
17紫藤萝瀑布/宗璞: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文章主旨的显现;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18*一棵小桃树/贾平凹: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在情感酝酿中诵读;体悟人生哲理。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通过品味关键字词感受本诗的内涵。
20古代诗歌五首: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第六单元
(一)教学内容
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而科学幻想,依据科学技术的原理、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假说,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同学们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
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
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三)教学重点
2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2太空一日/杨利伟: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探险精神。
23*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24河中石兽/纪昀: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