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树林与草原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树林和草原》同步精讲精练《第12课树林和草原》一、填空题1.下列句子重新排列后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顺序是:______①绿是生命的颜色。
②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
③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
④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
⑤到了夏天,大地一片葱茏。
⑥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答案】①③②⑤④⑥【解析】先读语段,看到有表进季节的词语,可初步辨析结合时间顺序理解,①开启了话题,是第一句;③总写春天景色,②细写春天景色,为二三句;⑤④⑥写了夏天景色,可通过读来辨析其顺序.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①③②⑤④⑥答案:①③②⑤④⑥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此题可依据时间顺序排列.二、其他2.运用合适的叠词填空。
例如:(黄灿灿)的黑麦(潺潺)的流水______的热气______的干草垛______的雷声______的红光______的黑夜______地颤动。
【答案】暧融融;高高;轰隆隆;艳艳;黑漆漆;微微【解析】此题作答,注意叠词的运用,注意不写错别字.根据语言搭配习惯,一般为:暧融融的热气;高高的干草垛;轰隆隆的雷声;艳艳的红光;黑漆漆的黑夜;微微地颤动.答案:1 / 6暧融融;高高;轰隆隆;艳艳;黑漆漆;微微.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此题作答,可结合例句特点,结合平时积累作答,注意不写错别字.此题作答,主要是分析好例句的特点,然后结合积累辨析.三、选择题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铿锵..(kēng qiāng)贪婪.(lán)绽.放(zhàn)B. 穹隆..(qióng lóng)草莓.(méi)对称.(chèng)C. 人迹罕.至(hǎn)淹没.(mò)榛.子(zhēn)D. 头晕目眩.(xuàn)迸.裂(bèng)踱.步(duó)【答案】B【解析】A.正确;B.“对称.(chèng)”读作“chèn”;C.正确;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B.本题考查了汉字的字音,汉字中同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有些字字形相差很大,但读音相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过了一会儿,汽车忽然渐渐放慢了速度.B.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的切身大事.C. 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D. 人们刚走进山洞,外边就刮起了狂风大雨.【答案】B【解析】A.语意矛盾,“忽然”与“渐渐”矛盾,删去“忽然”或者“渐渐”;B.表述正确;C.搭配不当,“乌云”不能“倾泻”,删去“黑嘿的乌云和”;D.搭配不当,“刮起”与“大雨”不能搭配,改为“外边就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故选:B.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搭配不当的类型:①主谓搭配不当.②动宾搭配不当.③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④主宾搭配不当.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树林和草原》同步精讲精练3 / 6⑤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⑥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例如“到底要不要学好语文?是不是只要学好数理化就可以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句中,该“答案”就顾此失彼,这是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的典例(注意:此“搭配不当”与“否定不当”根本不同,二者不可等同).5.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
《探寻大自然——树林和草原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的定义。
树林和草原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受。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
第二章:树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树林资源的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树林的生态特点。
树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树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
第三章:草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对草原资源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草原的生态特点。
草原中的生物多样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草原的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草原资源保护的措施。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
第四章:树林和草原的保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2 教学内容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参与树林和草原保护的行动。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收集学生的角色扮演报告。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树林和草原的基本概念、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总结树林和草原保护的重要性及参与保护的行动。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回顾学习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
5.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渐渐地牵引他向后方:回到幽暗的花园里,回到村子上,那里的菩提树高大而荫凉,铃兰花发出贞洁的芬芳,那里有团团的杨柳成行,从堤畔垂垂地挂在水上,那里有繁茂的橡树生长在膏腴的田地上, 那里的大麻和荨麻发出馨香……到那地方,到那地方,到那辽阔的原野上, 那里的土地黑沉沉的像天鹅绒一样,那里的黑麦到处在望,静静地泛着柔软的波浪。
从一团团明净的白云中央,照射出沉重的、金黄色的阳光。
那是个好地方……——节自待焚的诗篇读者对于我的笔记也许已经感到厌倦了;我赶快安慰他;约定限于已经发表的几篇为止;但是在向他告别的时候,不能不略谈几句关于打猎的话。
带了枪和狗去打猎,就本身而论,即从前所谓fur sich①,是一件绝妙的事;纵然你并不生来就是猎人,但你总是爱好自然和自由的,因此你也就不能不羡慕我们猎人。
……请听我讲吧。
例如,春天黎明以前乘车出游时的快感,你知道吗?你走到台阶上。
……深灰色的天空中有几处闪耀着星星;滋润的风时时像微波一般飘过来;听得见夜的隐秘而模糊的私语声;阴暗的树木发出微弱的喧噪声。
仆人把地毯铺在马车上了,把装茶炊的箱子放在踏脚的地方了。
两匹副马畏缩着身子,打着响鼻,优雅地替换着蹄子站在那里;一对刚才睡醒的白鹅静悄悄、慢吞吞地穿过道路去。
在篱笆后面的花园里,看守人安闲地在那里打鼾;每一个声音都仿佛停滞在凝结的空气中,停滞不动。
于是你坐上车;马儿一齐举步,马车发出隆隆的声音。
……你乘着马车,经过教堂,下山向右转,开过堤坝。
……池塘上刚开始升起烟雾。
你觉得有点儿冷,就用大衣领子遮住了脸;你打瞌睡了。
马蹄踏在水洼里发出很响的声音;马车夫吹着口哨。
但是这时候你已经走了约莫四俄里……天边发红了;唐鸦在白桦树丛中醒过来,笨拙地飞来飞去;麻雀在暗沉沉的禾堆周围唧唧喳喳地叫。
空气清朗了,道路更加看得清楚,天色明净起来,云发白了,田野显出绿色。
农舍里点着松明,发出红色的火光,大门里面传出瞌睡矇眬的说话声。
这期间朝霞发红了;已经有金黄色的光带扩展在天空中,山谷里缭绕地升起一团团烟雾来,云雀嘹亮地歌唱着,黎明前的风吹出了——于是徐徐地浮出深红色的太阳来。
《树林和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以及动植物种类。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树林和草原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树林和草原的资料、图片。
(2)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树林和草原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树林和草原的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树林和草原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种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树林和草原的美丽之处。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树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共同总结树林和草原的重要性。
4.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制作关于树林和草原的手抄报。
(2)学生代表展示手抄报,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收获。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写一篇关于保护树林和草原的短文。
2.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共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分享意识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活动成果,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的“你”和省略号李勤昌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语文·七年级上》P77,语文出版社)学生问:(1)该文用你有什么作用?用“我”和“他”行不行?(2)第四段用那么多省略号有什么作用?一、其他课文中“你”的作用解读: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在文中的运用很多,先看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嘴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
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几段中的“你”和“你们”是用在叙事后的抒情议论文字中的,“用‘你’称呼读者,与读者交流感情和认识,语气诚恳亲切。
”“以朋友的身份和读者亲切的交流思想,使读者感到十分亲切诚恳。
”“使读者始终处于情感的急流中,从而令读者发生共鸣。
”(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P30—31,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这个分析是和修辞方法、句式作用混合在一起的,是不分明的,是我分割出来的。
“在开头三段,除用第一人称,还有第二人称‘你’‘你们’;在结尾两段,也用了第二人称‘你’。
这样的直接呼告的方式,能提醒读者注意。
用第二人称,犹如同读者平等交谈,使读者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易于引起共鸣。
”“语句的具体内容;如前所述,已令人感动,再加上人称、句式等等,就更能引起读者共鸣。
12.树林和草原【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榛zh n:落叶乔木,叶子互生,圆形或倒卵形,雄花黄褐色,雌花鲜红色,结球形坚果。
果仁可以吃,也可榨油,这种植物的果实,通称榛子。
穹:穹隆,借指天空。
穹qi ng苍:天空。
黑黝y u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
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
2019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1.草原拓展阅读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素材新人教版在秋天,早晨严寒而白天明朗微寒的日子里,那时候白桦树仿佛神话里的树木一般全部做金黄色,优美地显出在淡蓝色的天空中;那时候低斜的太阳照在身上不再感到温暖,但是比夏天的太阳更加光辉灿烂;小小的白杨树林全部光明透彻,仿佛它认为光秃秃地站着是愉快而轻松的;霜花还在山谷底上发白,清风徐徐地吹动,追赶着卷曲的落叶;那时候河里欢腾地奔流着青色的波浪,一起一伏地载送着逍遥自在的鹅和鸭;远处有一座半掩着柳树的磨坊轧轧地响着,鸽子在它的上空迅速地盘着圈子,在明亮的空气中斑斑驳驳地闪耀着。
夏天的烟雾弥漫的日子也很美好,虽然猎人不喜欢这种日子。
在这些日子里不能打枪,因为鸟儿从你的脚边拍翅飞起,立刻消失在白茫茫的凝滞的烟雾中了。
然而四周多么静寂,静寂得难于形容!一切都觉醒了,然而一切都默不作声。
你经过一棵树旁边,它一动也不动,正在悠然自得。
通过均匀地散布在空气中的薄雾,在你前面显出一片长长的黑影。
你以为这是近处的树林;你走过去,这树林就变成了长在田界上的一排高高的苦艾。
在你的上空,在你的四周,到处都是雾。
可是这时候风轻轻地吹出了,一块淡蓝色的天空通过了稀薄如烟的雾气而显现出来,金黄色的阳光突然侵入,照射成一条长长的光带,落到田野上,钻进树林里,——接着,一切又都被遮蔽起来。
这斗争继续了很久;但是光明终于胜利,被太阳照暖了的最后一阵阵烟雾时而凝集起来,铺展得平平的,时而盘旋缭绕,消失在发着柔和的光辉的蔚蓝色的高空中,这一天就变成壮丽无比的晴明天气了。
现在你要出发到远离庄园的草原上去行猎了。
你的车子在乡间土道上行驶了大约十俄里,终于来到了大道上。
你经过无数的货车旁边,经过几家大门敞开的旅店旁边,望见里面有一口井,屋檐下还有茶炊吱吱地沸腾着;你的车子从一个村庄开到另一个村庄,穿过一望无际的原野,沿着绿色的大麻田,长久地行驶着。
喜鹊从一棵柳树飞到另一棵柳树;农妇们手里拿着长长的草耙,正在田野里慢慢地走;一个行路人穿着一件破旧的土布外套,肩上背着一只行囊,拖着疲劳的步子行走着;地主家的笨重的轿形马车上套着六匹高大而疲乏的马,向你迎面而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树林和草原》教学设计时间:2012年10月22号设计人:王全民审核人:王慧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氛围,在品读语言中学会写作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教材分析】文章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工日风光。
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写素的顺序,品味作品优美传神的语言。
同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本课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写素的顺序?品味大师枯妙的语言。
教学中还可通过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想像补充景物描写,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学会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积累: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树林和草原等大自然风光随着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少见,大家想去看看自然界的山色湖光、原野树林、野草香花、禽兽虫鱼吗?那我们就随这屠格涅夫来看看这些自然的美景,看看在他的神奇画笔下,诗趣盎然的旖旎风光。
二、自学指导1、简介《猎人日记》及作者2、积累字词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三、自学点拨1、作者简介屠格涅夫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多而精,适合广大人群的喜爱。
其成名作是《猎人笔记》。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有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长篇小说《前夜》《烟》《处女地》《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父与子》。
而《父与子》(1862)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他非常擅长描写自然风景,日月星辰,天空白云,晨光暮蔼,雨露风霜,湖光山色,树林草原,花香野草,禽兽鱼虫,在他的笔下无不显得诗趣盎然,情味无穷。
作家托尔斯泰曾这样赞叹他的风景描写:“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
”屠格涅夫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猎人笔记》由二十五篇各自独立的随笔组成,用清新朴实的笔调,再现了十九世纪农奴制下俄国农村生活中一个个具有鲜明色彩的故事,赞美了普通农民的高尚美好的心灵,揭露鞭挞了农奴主的残暴和自私。
《树林和草原》是《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在本文中,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
2、字词积累rúài qiáo yàkēng qiāng濡湿苦艾荞麦轧轧铿锵màn zhēn châchàn lán蔓草榛树清澈颤抖贪婪tái qióng xuàn qǐng青苔穹隆头晕目眩顷刻词漫(màn)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苦艾(ài):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
灼(zhuó)人:形容极热。
火烧、火烫。
清澈(châ):水清而透明。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濡(rú)湿:沾湿、潮湿。
铿(kēng)锵(qiāng):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朦胧(mėnglóng):形容光线模糊不清。
轧轧(yà):拟声词,形容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
蕴蓄:积蓄或包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
隐藏:藏起来不让发现。
疲倦:疲乏,困倦。
颤抖: 哆嗦,发抖。
贪婪: 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带着以下三个任务读课文:(1)、思考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按照该顺序,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3)、除了写景,有没有融入作家的感情?A、以时间为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黎明到夜晚的变化。
B、如写草地:黎明“白露沾湿”,太阳越来越高时“立刻干了”乌云涌来时“全部发黑了”,雷雨过后“愉快的闪耀着亮光”。
写灌木:清晨“濡湿”,太阳越升越高时“对面的丛林晒的火辣辣的”,乌云压过来时,“草全部发黑了”,黄昏来临时“树林,丛林和高高的干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
C、作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使自然也染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如黄昏来临时,猎人带着疲倦快步回到有蜡烛、有饭菜的农舍,作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充满了生活的喜悦和蓬勃的活力。
四、课堂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
五、节节清:1、屠格涅夫(1818—1883),——世纪——杰出现实主义——家、——和——家。
被称为“————”————赞他:“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
”2、本课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特写集—————的最后一篇——————。
3、课文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绘景物的变化?4、注音( ) ( ) ( ) ( ) ( ) ( ) ( )濡湿苦艾荞麦轧轧铿锵蔓草榛树答案:19 俄国小说诗人剧作小说家中的小说家托尔斯泰《猎人笔记》《树林和草原》rúài qiáo yàkēng qiāng màn zhēn3、按课文内容填空(1)、泉水上面,一棵橡树_____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________地从长满_____的青苔的水底升起。
(2)、晚霞像火焰一般____,____了半个天空。
……附近的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远处___着一片柔和的雾气,看上去是温暖的;鲜红的光辉随着露水____在不久以前还____了淡金色光线的林边草地上;树木、丛林和高高的干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答案:贪婪摇摇摆摆细致柔滑燃烧遮掩笼罩散落洒满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第一课时字词内容导入二、自学指导:1、细读课文,品味语言2、勾画出表示时间、景物以及其特点的词句3、写作特点三、自学点拨1: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品句子”如:“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一句中“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
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
从而夸张地写出了“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
”这句话中的“燃烧”“遮掩”这两个词富有动感。
整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黄昏夕阳图。
“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
”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在不断扩大的情景。
“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
”这句话中的“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地生长,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
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
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品修辞”如: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如:但是乌云在扩大;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
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等等。
这正是语言的“巧”之所在。
此时教师顺势提问修辞的作用,即可以让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逼真。
这正是语言的“妙”之所在。
在品读的基础上,修辞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足以自主学习。
“品感官”如:你用手播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涵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作者调动了触觉、感觉、嗅觉、味觉、视觉多种感官描写景物。
这正是语言的“巧”之所在。
此时教师再次顺势提问这种写法的作用,即可以让语言丰富多彩,而不至于干瘪无物。
这正是语言的“妙”之所在。
这一“品”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学生足以感受到语言的美,却难以表述美在何处。
在具体教学中,这一环节将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反复阅读来进行情景探究学习。
即一人读,一人闭上眼睛,根据所听内容进行情景想象,从而得以把握运用各种感官描写的方法。
“品感情”如: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
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三个“多么”排比,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
其实作者运用修辞,通过各种感官描写周围的景色,足以说明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也是语言的“巧”之所在。
此时的顺势提问,语言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感。
这也是语言的“妙”之所在。
语言的魅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流淌在其中的真情实感,没有了她,一切技巧都是苍白的。
品到了语言中的真情实感,就算是品到了根本。
这“三品”的顺序问题虽大致如此,但是具体教学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颠倒,以及是否还会出现有“品”出其他味道来的情况,都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准备应变。
怎样品读和学习写景散文的语言?1、运用修辞,让语言生动活泼。
2、多角度描写,让语言丰富多彩。
3、有真情实感,让语言真实可感。
自学点拨2:勾画出表示时间、景物以及其特点的词句一定的时间对应一定的景物,对应景物一定的特点【猎人是什么时候看到这些美景的?(学生交流,找出表现时间的词句:“黎明的时候”“在阳光底下”“太阳越升越高”“黄昏来临了”“夜幕降临了”,明确作者写景的顺序——时间顺序)。
(幻灯片21——27可自由缩减)】 回顾 黎明时候 白露沾湿草 清新湿润 露水濡树枝 在阳光底下 新鲜苦艾味 炎热逼近 闪闪的红光 太阳升高了 草立刻干了 橡树伸枝叶 泉眼升水泡 树林和草原 暴雨过去了 四周清新了 (按时间顺序) 黄昏来临了 晚霞像火焰 空气很新鲜 空气清新 草垛投长影夜幕降临了 朦胧而发亮 月亮正升起 宁静温馨 人家闪灯光自学点拨3:写作特点1、感官角度视觉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 触觉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嗅觉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的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听觉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出;你后面传来镰刀的响亮的铿锵声2、中心:本文按时间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从清晨到夜晚树林和草原的各种景物及其变化,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展示了一幅夏日里俄罗斯乡间的自然风景画,令人向往、陶醉.3、特点:(1)按时间顺序写景:层次清晰.新欢 鲜快 清明 爽亮 夏日俄罗斯独有的乡间风光(2)抓事物特征写景:语言准确.(3)融主观情感写景:情景交融.4、诗意:当夕阳西下,晚霞如火,“树木、丛林和高高的干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猎人带着疲倦快步回到有蜡烛、晚餐的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