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易卜生与《玩偶之家》名师资料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5
易卜生《玩偶之家》易卜生《玩偶之家》讲课稿一、作家简介易卜生(1828——1906),挪威人,世界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始祖和最著名的作家,商人家庭出身。
一生共写剧本26部。
《觊觎王位的人》、《厄斯特洛的英格夫人》等早期剧作,大多以历史题材表现爱国主义思想,浪漫色彩浓郁;中期创作就有意识地揭示当时的各种社会问题,有《培尔·金特》、《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国民公敌》等剧作。
代表作《玩偶之家》(1879)通过娜拉形象的塑造,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伦理和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对现实的批判深刻有力。
晚期的《野鸭》、《罗斯莫庄》、《海上夫人》、《咱们死人再生时》等剧作转向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象征主义色彩浓厚。
其剧作以鲜明的主题、生动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世界近现代戏剧的发展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他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
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少年时期,因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没有进成大学,不满十六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
社会的势利,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的愤世嫉俗的性格和个人奋斗的意志。
在繁重而琐碎的学徒工作之余,他刻苦读书求知,并学习文艺写作。
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和挪威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激发了青年易卜生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意识,他开始写了一些歌颂历史英雄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剧作。
接着,他先后在卑尔根和奥斯陆被剧院聘为导演和经理,达十余年之久。
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挪威社会政治的失望,于是愤而出国,在意大利和德国度过二十七年(1863-1891)的侨居生活,同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晚年才回奥斯陆。
易卜生一生共写了二十多部剧作,除早期那些浪漫抒情诗剧外,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散文剧即话剧。
《玩偶之家》知识清单一、作品背景《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于1879 年出版。
这部作品在 19 世纪的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受到了冲击。
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然而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并未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易卜生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这部作品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中被视为“玩偶”的可悲处境。
二、作者简介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是挪威著名的戏剧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他的作品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他的童年并不幸福。
他早年曾从事过药店学徒等工作,后来开始投身于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三、主要人物1、娜拉娜拉是作品的核心人物,她原本是一个天真、善良、活泼的家庭主妇。
在丈夫海尔茂的眼中,她只是一个美丽的“玩偶”,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勇敢地追求独立和自由。
2、海尔茂海尔茂是娜拉的丈夫,一个自私、虚伪、狭隘的中产阶级男人。
他在工作上一帆风顺,但在家庭中却对娜拉缺乏尊重和理解。
当娜拉的行为可能威胁到他的名誉和地位时,他立刻露出了丑恶的嘴脸。
四、故事情节故事开始时,娜拉和海尔茂过着看似幸福美满的生活。
娜拉为了给丈夫治病,曾瞒着他借债,伪造父亲的签名。
多年后,债主威胁要揭露此事,娜拉以为丈夫会和她一起承担责任,没想到海尔茂得知后大发雷霆,指责娜拉毁了他的名声。
在经历了这一事件后,娜拉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也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如同一个玩偶。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最终决定离开家庭,去寻找真正的自我。
五、作品主题1、女性觉醒与独立作品的核心主题是女性的觉醒和独立。
《玩偶之家》讲义一、作品背景《玩偶之家》是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创作的社会问题剧,于1879 年出版。
19 世纪的挪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易卜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了这部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
二、主要人物1、娜拉娜拉是剧中的核心人物,她原本是一个天真、善良、对家庭充满热爱的女性。
在丈夫海尔茂的“呵护”下,过着看似幸福的生活。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娜拉逐渐觉醒,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最终毅然出走。
2、海尔茂海尔茂是娜拉的丈夫,一个自私、虚伪、大男子主义的人物形象。
他在表面上对娜拉关怀备至,但当娜拉的行为可能影响到他的名誉和地位时,他立刻露出了丑恶的嘴脸。
三、情节发展故事始于娜拉为了给丈夫治病,瞒着他借了一笔债务。
多年后,娜拉的秘密被揭露,海尔茂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对娜拉进行了无情的指责和辱骂。
然而,当危机解除后,海尔茂又试图挽回娜拉。
但此时的娜拉已经觉醒,她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也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最终选择离开这个“玩偶之家”。
四、主题探讨1、女性的觉醒与独立《玩偶之家》深刻地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问题。
娜拉的觉醒和出走,代表了女性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独立自主的追求。
这部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发了无数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
2、婚姻与家庭的真相作品揭示了婚姻中可能存在的虚伪和不平等。
海尔茂对娜拉的态度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婚姻关系在利益和名誉面前的脆弱性。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真正健康、平等的婚姻应该是怎样的。
3、社会道德与人性的批判通过对海尔茂等人物的刻画,易卜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人性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人们在表面上遵循着道德规范,但在关键时刻往往暴露出自私、虚伪的一面。
五、艺术特色1、巧妙的情节设置剧情紧凑,充满悬念和转折。
娜拉的秘密借债以及后来的危机揭露,让观众始终保持着紧张的关注。
论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社会在51岁的易卜生眼中已被打上一抹窥不见希望的灰暗底色,不论是国家政治还是社会生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渗透在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挪威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与无止无休的逐利投机让易卜生对长期以来规范统治着人们生活的政治制度、宗教道德无法信任。
体制与意识形态间无法调和妥协的矛盾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易卜生敏锐的察觉它们却囿于时代局限无法改变什么。
这时的易卜生需要寻找一个精神出路,所以在他的笔下,一个名叫娜拉的女子,勇敢决绝地挣断身上的提线,义无反顾地从家中出走,逃离那个虚妄不实的玩偶世界。
标签:玩偶;资产阶级;沟通;女性解放;反叛精神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0.07019世纪下半叶的西方社会在51岁的易卜生眼中已被打上一抹窥不见希望的灰暗底色,不论是国家政治还是社会生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渗透在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挪威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与无止无休的逐利投机让易卜生对长期以来规范统治著人们生活的政治制度、宗教道德无法信任。
体制与意识形态间无法调和妥协的矛盾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易卜生敏锐的察觉它们却囿于时代局限无法改变什么。
这时的易卜生需要寻找一个精神出路,所以在他的笔下,一个名叫娜拉的女子,勇敢决绝地挣断身上的提线,义无反顾地从家中出走,逃离那个虚妄不实的玩偶世界。
在一个被圣诞节日气息所笼罩的夜里,与丈夫海尔茂共同生活了八年的娜拉围上坎肩,提起手提包,毅然决然地踏出家门,再不回头。
娜拉与海尔茂是夫妻,几年前海尔茂的事业未稳,成日里劳心劳神的拼命工作,积劳成疾以致病倒,情况堪忧,妻子娜拉为了挽救丈夫的性命,在海尔茂不知情的状况下向柯洛克斯泰筹借了一笔一千二百块的巨大款子,并且为了不给病重的父亲平添烦恼,娜拉自己做主伪造了父亲签名的字据,救回丈夫的性命。
为了这笔不可向他人言说的巨大欠款,娜拉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独自扛下还债的事务,没有丈夫的支持,没有朋友的接济,这个勇敢的女人一力承担下了如此令人难以想象的重担。
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打破共同生活的钥匙 和共同生活的皇冠吧 没有人能凭直觉摸清道路 没有谨小慎微之人能找到中心但爱能摸黑到达 在那条蜿蜒小道上 因此 好好看守你们家中自由的火焰——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年,易卜生出生于挪威一个木材商人家庭。
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文章里,鲁迅探讨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娜拉出走之后,她的命运会怎样“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里,勇于出走的娜拉,她的结局会好吗这个娜拉,便是出自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事实上,是鲁迅把这位挪威戏剧家带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随后,在以鲁迅、胡适为代表的新青年派介绍易卜生的过程中,戏剧界出现了“易卜生热”。
胡适的《终身大事》、欧阳予倩的《泼妇》,包括洪深、田汉、郭沫若和曹禺1844年,16岁的易卜生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期间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开始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
1850年,易卜生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没有能够被录取。
之后易卜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创作了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
1857年,易卜生到首都奥斯陆的剧院担任编导,期间创作了《海尔格兰的海盗》《觊觎王位的人》等剧本。
1858年,易卜生与苏姗娜·托雷森结婚。
然而易卜生的家庭生活并非幸福。
他在年少时曾与女仆艾尔丝·索菲金斯达特未婚生子,但他从不过问这对母子的生活,未支付过分文生活费用。
而他的婚生子西居尔把易卜生与他母亲的婚姻关系比喻为一种工作上的合作关系,从无亲情的垂顾。
1862年,易卜生出走意大利,经济状况窘迫。
创作出了《布兰德》《皇帝与加利利人》等作品。
1864年,易卜生侨居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创作出《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群鬼》《玩偶之家》等作品。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与《玩偶之家》解读曾瑞2011301230019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十七世纪的莫里哀之后,欧洲戏剧经历了成就相对较低的十八世纪的启蒙戏剧时代,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挪威又出现了一位戏剧大师——易卜生。
亨利克·易卜生出生于一个木材商家庭,由于家境中落,15岁便外出打工,独立谋生。
22岁那年来到首都,当过杂志编辑和剧院编导,积极从事文学创作。
两年之后,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了。
1864至1891年,对祖国感到失望和精神苦闷的易卜生弃国远行,在意大利和德国一住就是27年,其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1891年,作为一个知名的大剧作家,易卜生回到挪威首都,继续从事戏剧创作直到去世。
易卜生的戏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在国内创作的大多是浪漫主义历史剧,主要取材于挪威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再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民族解放。
作品激情充沛,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
主要作品有《英格夫人》和《觊觎王位的人》。
中期是易卜生创作的顶峰时期,在侨居国外长达27年的时间内,创作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剧”。
这些社会问题剧抛弃了早期的浪漫传奇色彩,致力于描写现实生活,揭示当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宗教、道德、法律、家庭、婚姻等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批判性强,塑造了一系列“精神反叛者”人物形象。
其中成就较高的有《布朗德》、《培尔·金特》、《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晚期作品创作于老年回国之后,此时的易卜生痛感人的精神反叛理想的幻灭,思想比较悲观,作品由社会批判转向心理分析,更多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抒情细腻但较抽象。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它在当时的挪威和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主人公娜拉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家庭,夫妻相亲相爱,孩子活泼可爱。
娜拉热爱生活,勤俭持家。
在生活困窘的年代,为了给丈夫海尔茂治病,她曾背着丈夫假冒父亲的签名向丈夫的同学兼同事柯洛克斯泰借过一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