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教学文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2课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知道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2.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重点)3.掌握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阅读教材P50—P55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形成(1)自然界的基本投入:热量、光照、水分等条件,共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现象。
(2)人类社会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基本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
2.分类(1)原始迁移农业①分布:热带雨林地区的某些原始部族。
③影响: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肥力下降→谷物产量低。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①生产特点:自给自足式的农业,耕地稳定。
②生产方式:以种植旱作谷类为主,精耕细作,农业区内同时饲养牲畜。
③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岸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包括中国东部东北、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尼罗河、两河流域等地区。
(3)现代混合农业①特点a.以营利性生产为目的,重视规模与效益。
b.人力使用较少,机械化程度高,和城市市场及工业联系密切。
②生产方式: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
具体如下图所示:③优势a.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循环。
b.时间互补,忙闲错开。
c.两种生产方式的结合可以保证农场经济收入稳定。
正误判断:(1)农业地域类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
( )(2)传统旱作农业属于商品农业。
( )(3)饲料和交通是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 )【提示】(1)√农业地域类型是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反映。
(2)×传统旱作谷物农业是自给自足式的农业,属于自给农业。
(3)×饲料和市场是乳畜业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材整理2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阅读教材P56全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影响地球面貌农田取代了大片的森林和草原,部分区域已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中国地理农业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国农业的分布格局(一)东部季风区1.秦岭—淮河以北主要为旱作农业区。
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以黑土为主,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同时也种植玉米、棉花等作物。
气候特点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相对较少,且集中在夏季,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河流及地下水。
2.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热条件优越,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广泛,还盛产油菜、棉花等。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茶树、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降水丰富,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二)西部非季风区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盛产三河马、三河牛等优良畜种。
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可发展绿洲农业,如新疆的绿洲农业,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种植棉花、瓜果等作物。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青藏高寒区主要发展高寒畜牧业,牦牛、藏绵羊等是当地特色畜种。
在河谷地带,如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可种植青稞、小麦等作物。
气候高寒,为高原山地气候。
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一)粮食作物1.水稻喜高温多湿,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等地。
2.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因冬季寒冷,小麦无法越冬,只能春季播种;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地,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
3.玉米适应性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二)经济作物1.棉花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疆是我国长绒棉主产区。
2.油菜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3.花生主产区是山东、河南等地,多分布在东部暖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知识总结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知识总结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总结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的特点:①从那里来→自然界;②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例:P61、62活动1、2人口与资源的矛盾: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对策:节约资源,保护资源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人教版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了解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分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农业问题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心农村、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特点2.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3. 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分布教学难点:1.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分布的原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有哪些特点?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我国农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
二、新课讲解1.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1)土地: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讲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情况。
(2)气候:展示我国气候分布图,讲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生物:介绍我国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等。
(4)劳动力:讲解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及特点。
2. 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分布(1)展示我国农业类型分布图,讲解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分布情况。
(2)分析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分布的原因。
三、课堂练习1. 判断题:我国农业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
()2. 选择题:下列哪种农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产量较高?()3. 简答题:我国主要农业类型有哪些?请简述其分布原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解1. 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展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图,讲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2)举例说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及其分布的原因(1)分析我国主要农业类型分布的原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
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第一节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一、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及其划分方法 划分中国干湿地区的指标目前主要是干燥度指标和年降水量指标。 (一)干燥度指标 采用这种指标划分的,有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和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其划分的方法见表。
几种不同区划划分干湿地区的干燥度指标 干湿情况 干燥度/K 中国科学院 中国气候区划 中国科学院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中央气象局 中国气候区划
干旱 年 季 ≥4.00 ≥2.00 ≥3.50 ≥2.00
半干旱 年 季 1.50~4.0(或1.20~4.00) 1.50~2.00 1.50~3.49
1.50~1.99
半湿润 年 季 1.00~1.50(或1.00~1.200) 1.00~1.50 1.00~1.49
1.00~1.49
湿润 年 季 <1.00 <1.00 <1.00 ≤0.99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进行三级区划,第一级气候地区划分从北到南以气候带为依据,从东到西以干燥度划分。第二级气候区划分,结合各区情况,甘蒙、甘新、华北三个地区重点考虑年、季干燥A度。第二级划分视各地情况适当运用年、季干燥度,年降水量、降水日等因素。这个区划以K≥4.00为干旱,K在1.50一4.00或1.20一4.00之间为半干旱,我国干旱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从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张家口到榆林、兰州、阿坝、昌都、拉萨,由东北针贯西南,干旱与半干旱的界限大致是自内蒙古的海流图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柴旦、玉树、倾多、拉萨、日喀则至噶尔昆沙一线。 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在第二(气候大区)和三级(气候区划)中,分别采用年、季干燥度指标。因干燥度标准与划分方法的不同,此区划划分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大致为:东自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州,向西南经承德、太行山、运城,再折向西北,经洛川、兰州、酒泉、敦煌、和田至喀什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青藏高原气候区域除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外,也属于这个范围。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干湿情况,以干燥度为主要参考指标,划分出第一级(自然地区)范围大致自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十八盘梁、石家庄、阿坝、昌都、倾多一线的西北地区。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大致是从包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折向大柴旦、格尔木经唐古拉山口转向黑河、鄯善一带。 (二)年降水量指标 以这种指标进行大范围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及“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其划分的主要指标如表1-7。 表1-7不同干湿划分的年降水量标准/mm
干湿划分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湿润 250 400 100 400 500 <250 250~400 400~750 >750
“中国自然区划”以400mm年降水等值线将我国划分为干旱和湿润两部分,在划分三大自然区域时,划出了西北干旱区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9.8%。“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100mm等降水量线为指标,划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和“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分别都以400mm和250mm降水量线作为划分干湿区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指标,其中干旱、半干旱面积分别占30.8%、19.2%,合计占国土面积的50%。 从以上不同的划分可以看出:①因划分指标的不同,或同一指标具体标准的不同,或因再分级中运用的方法不同,划出的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也就不同;②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尽管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划分,但是从大的范围看,还是比较一致的。即无论以干燥度K=l.5还是以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划分,中国干旱地区的面积都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0%以上。如果加上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区的交错地带,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更大。 二、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即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干湿气候的分界线。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
第二节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一、中国旱农地区分布 中国旱农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带。地理坐标位置大致是东经73°50′-135°05′,北纬33°20′-53°30′之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或部分范围,供966个县(市)。土地总面积为54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6%,耕地面积0.51亿hm2,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1%,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5%,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2%。分布广,类型多。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旱农生产,将北方旱地农业类型进行分区,分为4个一级区和57个二级区。 二、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指标 (一)一级类型区的分类指标和命名 一级类型区以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作为区划的主导指标。以干燥度为辅助指标。 水分分布规律是形成不同旱农生产的基本因素。采用年平均降水量作为分区指标,只能说明该地区年降水总量,而多于或少于这个数量的可能性在一般情况下各有一半,即保证率为50%。在受季风影响较大,年降水量变幅较大的旱区,为了稳产高产,就需要年降水量有较大的保证程度,所以采用以80%的保证率作为主导指标。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的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的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的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的盈亏。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的辅助指标。 我国北方地区按80%的保证率,将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区,200—25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偏旱区,250—4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400—500mm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偏旱区,500—600mm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区。在此五个类型中,干旱区因降水量过少而不能实行旱农,半湿润区因降水量较多而不需要实行旱农。因此,旱农的一级类型区实际为三个,即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 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的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的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的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的盈亏。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的辅助指标。干燥度大于3.5为干旱区,3.0—3.49为半干旱偏旱区,1.6—2.99为半干旱区,1.3—1.59为半湿润偏旱区,1.0—1.29为半湿润区。 表1—9 北方旱地农业类型一级区的指标和特征
表1—9 北方旱地农业类型一级区的指标和特征 区别 主导指标:80%保证率的全年降水量(mm) 辅助指标:干燥度 自然地带 种植业特点 畜牧业特征 林业特征 农业综合特征 作物水分盈亏量(mm) 作物水分反应类型 熟制 牧草产量(青草kg/亩) 饲养方式 载牧量(亩/羊单位)
干旱区 <200 >3.5 荒漠带 <-220 / 一年一熟 20—50 放牧 >50 散生荒漠灌木 以牧为主,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4 旱 农 区 半干旱偏旱区 200—250 3~3.49 半荒漠带 ﹣130—-100 极耐旱 一年一熟 50—100 放牧 20—50 散生灌木 以牧为主,旱农分布下限 半干旱区 250—400 1.6~2.99 干草原带 -60—20 耐旱 一年一熟 100—200 放牧—舍饲 10—20 罐丛广泛分布,局部可有乔木林 半农半牧;山地阴坡可以造林,采取抗旱措施,旱农发展潜力大 半湿润偏旱区 400—500 1.3~1.59 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带 20—110 较耐旱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200—300 舍饲—放牧 5—10 灌木林为主,乔木林可成片存在 以农为主,局部地区林牧比重大,季节性干旱,采取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半湿润区 500—600 1.0~1.29 森林—森林草原带 >110 / 一年一熟二年三熟 或 一年两熟 380—500 舍饲 3—5 灌木林和乔木林普遍存在 以农为主,旱情不严重,但复作时需补充灌溉。
(二)二级类型区的划分指标和命名 二级类型区的划分主要是综合考虑地貌、热量及形成农业干旱的特殊因素(如水土流失、风沙区)和农、林、牧业结构的比例。 地貌是形成农业生产类型的主要因素,在旱农地区更为突出。地形起伏直接影响光、热,水的再分配,直接影响旱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作物、畜禽和林木的品种结构,从而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地貌分类指标见表1—10。 表1—10地貌分类特征 类型 相对高度(m) 绝对高度(m)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100 <200 >200 <200 >500
热量因子对农作物有效利用水分的影响也很明显,相同的降水量,凉温地区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暖温地区。从而在降水量有限的旱农地区对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的结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种植制度、经营方式、草地类型、林木分布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地区中暖温、中温、凉温和寒温地带的分布也十分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旱农类型的分异性。在研究中采取≥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热量的指标(表1-11)。 表1-11 热量分级指标 分级 ≥0℃积温(℃) 农业意义 寒温 凉温 <1500 1500—2500 高寒无农业区,只能种植耐寒性强的牧草。 高寒农业区,一年一熟,可种植喜凉作物,如春麦、马铃薯等,亦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