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示例之二
- 格式:docx
- 大小:16.58 KB
- 文档页数:6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 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速度公式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比较。
2. 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4.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速度和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全面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用于展示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实例。
2. 教学视频:用于展示物体运动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速度和平均速度知识的掌握。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第3-4课时: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第5-6课时: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4. 第7-8课时: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平均速度教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实际问题中的平均速度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解决实际问题中平均速度的应用。
2. 理解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基本含义,并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公式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三、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计算该问题中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解释计算过程。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平均速度相关的练习题。
2.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练习题,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
五、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给出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平均速度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课堂延伸(5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练习题、实验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
2.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平均速度时的错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3. 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提高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物体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学会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
2. 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时间等。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什么?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路程 / 总时间。
3. 讲解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等。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等。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速度公式。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
2. 介绍一些常用的测量速度的仪器和工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在实例分析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避免混淆。
此外,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速度的应用。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平均速度。
2.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实验器材(例如: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工具等)、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解释平均速度的概念: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移动的总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教师通过实际例子(例如:汽车行驶、运动员赛跑等)说明平均速度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
步骤2: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2. 教师解释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平均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并通过示例演示计算过程。
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计算不同场景下的平均速度。
步骤3: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25分钟)1. 教师介绍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所需实验器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3.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测量,并记录所用时间和移动的总距离。
4.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测得的平均速度,并填入实验报告中。
5.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4:应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
2. 学生个别或小组讨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3. 学生展示并解释他们的解决方案,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步骤5: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平均速度,并比较结果。
他们还可以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机器人的行进速度、飞机的平均速度等。
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v表示,单位是m/s。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2.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_avg表示。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_avg = s/t,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3. 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4. 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速度和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题,检查学生掌握公式运用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的其他表示方法,如速度图、速度表等。
2. 介绍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比赛、交通管理等。
八、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例。
2. 练习题库:准备一些有关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与速度和平均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高中物理平均速度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 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
1. 平均速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平均速度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讲义、实验装置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书写工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速度的思考,比如说一个人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花了多长时间,计算其平均速度。
二、授课: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速度=位移/时间来解释平均速度的含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三、示范:通过实验演示或数学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不同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练习:设计一些小组练习或个人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五、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速度与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等相关概念。
六、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思维,强化他们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相关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晰地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问题。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速度和平均速度9篇速度和平均速度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机械运动"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机械运动"教法建议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速度和平均速度 3(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一)教学目的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高中物理速度2种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根据题目计算平均速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教材、练习题。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介绍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解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案二:相对速度的计算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对速度的概念,掌握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相对速度的概念,能够应用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理解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教材、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相对速度是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
2.讲解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介绍相对速度的定义,公式及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如何计算相对速度。
3.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体会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速度。
4.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题目让学生掌握相对速度的计算方法。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相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相对速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实践:利用实验验证平均速度公式利用实验验证平均速度公式一、引言平均速度公式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公式,它可以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沿着特定路径的平均速度。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公式呢?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种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验证平均速度公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平衡车、光电门、计时器、纸带、软尺、黑板、白粉、粉笔等。
具体步骤如下:1、将平衡车放到地上,使其以初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调整光电门使其位于平衡车运动轨迹上方,利用计时器测量平衡车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1,记录下来。
2、在平衡车运动轨迹前端放置一个毛刷,使平衡车在经过毛刷时把纸带上的白粉刷到地面上,得到一段白粉轨迹。
3、重复步骤1、2,记录多组数据。
4、根据白粉轨迹,用软尺测量出平衡车在运动开始和结束时的位置,利用黑板和粉笔绘制出平衡车的运动轨迹。
三、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所得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平衡车的平均速度。
由于平衡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平均速度可以用平均速度公式来表示:v平均 = (S2 - S1) / (t2 - t1)其中,S1和S2分别为平衡车的起始和结束位置, t1和t2分别为平衡车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得到平均速度的值。
四、教学实践在课堂上,老师首先可以讲解平均速度公式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自己探索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和结果。
最后在黑板上展示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自己亲手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值,巩固对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
五、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光电门的位置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白粉轨迹需要清晰明显,方便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测量和计算。
3、为避免误差,需要记录多组数据进行比较,并计算平均值。
初中物理平均速度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平均速度。
3. 掌握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理解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器材。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开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
2.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和路程。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
3. 解释平均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交通运输、运动比赛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2. 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意识到小车在做变速运动。
3. 讲解如何在变速运动中计算平均速度:先计算出物体在不同路程段的速度,然后求平均值。
四、学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小车,进行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小车的路程和时间。
3.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3. 学生总结出:要保持斜面的坡度适中,避免小车滑行过快或过慢。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示例之二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2.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什么叫机械运动?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坐在行驶汽车里的甲、乙两乘客,甲说乙是静止的,乙说甲是运动的。
他们谁说的对,说出你的道理。
结合上例,说出两个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
2.新课教学
引言: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第二节大“?”所提出的三
个问题,围绕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
①判断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
可以比较它们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走的路程远的骑车人运动的快。
②比较百米运动员的快慢,可以比较跑完相同的路程(百米)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短的那个运动员跑的快。
③比较同学们百米短跑同奥运会万米冠军谁运动的快。
要看1秒内谁跑的路程多,1秒钟内跑的路程多的运动员运动的快。
教师指出:在物理学里,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一个物体运动得很快,物理上就说它运动的速度较大。
由此引出本节学习内容和速度的概念。
板书“二、速度和平均速度
1.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
提问: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甲车1小时前进30千米,乙车10分钟前进10千米。
怎样表示这两辆车运动的快慢?要求学生利用小学学过的有关速度的知识具体回答:
①利用前面比较百米短跑运动员同万米长跑运动员谁
运动快的方法。
算出在相同时间内甲、乙车行驶的路程。
即算出它们运动的速度就可以进行比较。
甲汽车1分钟行驶0.5千米,乙汽车1分钟行驶1千米。
由此可知甲车运动的比乙车慢。
(相同时间用1秒、1小时都可以)
②汽车所通过的路线长度叫路程。
路程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米或千米等。
1秒、1分、1小时叫做单位时间。
只要用时间去除这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
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较它们的快慢了。
在此基础上,给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板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提问:要求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前面例子中甲、乙两汽车的速度,并解释它们的物理意义。
计算过程如下:速度的单位
①教师指出: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成的。
常用的长度的单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单位中的分数线读作“每”。
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作速度的单位。
板书:“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时”
②单位的换算
教师板演千米/时和米/秒间的换算同时介绍进行单位
换算的方法和注意问题。
(详见课本第17页,可先讲容易的千米/时换算为米/秒,后讲较难的米/秒换算为千米/时)在进行速度的单位换算时,要强调掌握长度和时间的各自单位进率,分子或分母要根据要求分别换算。
运算时,数与数算,单位与单位算,单位的运算完全遵从数学相乘、相除或相约的法则。
平均速度
①提问: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吗?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答:它的运动特点是有时快,有时慢,到达中途车站时还要停下来。
其特点为速度是变化的。
教师指出:从北京开往天津的火车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这是常见的一种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要求不很精确,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板书:“平均速度
①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把变速运动这一较复杂的问题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
例:火车从北京行驶两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千米。
火车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两小时匀速行
驶了140千米。
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中(或在这两小时内)的平均速度。
即:
所以,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是s,那这个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就是:
利用上式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只能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中(或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不能表示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所以我们谈论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中的或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③例题:课本第17页例题。
教师进行规范化板演。
并说明解物理计算题的格式、要求。
解题规范化要求:
1)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2)解计算题,要求写全已知、求、解、答。
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此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
单位要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4)进行检验,无误后,写出答题。
3.本节知识要点小结
提问:①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读?怎样写?
②什么叫变速运动?你会计算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吗?
4.布置家庭作业:练习:1、2、3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