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九课《推敲》
- 格式:ppt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29
游人物画廊品世态人情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目录设计背景 (2)设计依据 (3)学习目标 (4)一、语言目标 (4)二、思维目标 (4)三、价值目标 (4)教学过程 (6)第一课段梳理情节讲故事品读意义解主题 (6)一、学习任务 (6)二、学习资源 (6)三、课时安排 (6)四、教学实施 (6)第二课段品析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 (13)一、学习任务 (13)二、学习资源 (13)三、课时安排 (13)四、教学实施 (13)第三课段比较视角差异赏析叙事艺术 (27)一、学习任务 (27)二、学习资源 (27)三、课时安排 (27)四、教学实施 (27)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四篇风格各异、写法不同的中外小说,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世态人情。
单元编写要求在学习中要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了解作品中折射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主题、感受作品的社会意义。
其中,《孔乙己》以小伙计的视角,以咸亨酒店为背景,截取生活的几个场景,塑造了一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①;《变色龙》围绕狗咬人的事件,以讽刺幽默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揭露了沙皇俄国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和官僚阶层的厚颜无耻;《溜索》以散文化的笔法描述了马帮气定神闲地乘着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突出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静,展现了马帮汉子的彪悍和野性;《蒲柳人家》(节选)以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
在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七、八年级,特别是九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专题学习过小说,对于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文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
但之前的小说学习更多地停留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环境作用的分析和文章主旨的理解上,而这个单元的小说学习是对小说阅读的方法需要进一步学习、提炼,不仅要巩固之前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能力上要迭代升级,注重小说阅读策略的掌握,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初、高中教学过渡的要求,更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要求。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1课沁园春雪】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莽莽(mǎng)滔滔(tāo)妖娆(ráo) 稍逊(xùn) 风骚(sāo)多娇(jiāo)折腰(zhé) 大雕(diāo)略输(shū)天骄(jiāo)素裹(guǒ)成吉思汗(hán)多音辨读分(fèn)外(hán)成吉思汗(zhé)折腰(shǔ)数风流人物(fēn)分寸(hàn)汗牛充栋(zhē)折腾(shù)数码(shé)折本(shuò)数见不鲜二、词语积累与运用1,妖娆:娇艳美好。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文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
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
折腰:鞠躬,倾倒。
三、句子运用。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试比高”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景象?四、文学常识与古诗词填空。
1,毛主席(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列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他的诗词,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襟怀豪迈。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名篇被广为传颂。
【第2课、《雨说》】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田圃pǔ禁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斗笠lì襁褓qiǎng bǎo喧嚷xuān rǎng二、词语知识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三、文学常识《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是台湾诗人。
9、推敲设计人:蔡芳汤晓凤审阅人:杨玲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掌握本课8个生字,读正确“斟”“酌”“莽”,正确书写“妥”“敲”“貌”等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簇拥”“斟酌”“即兴”“拜访”等词语。
★2、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故事提纲,讲讲这个故事。
★3、亲历“推敲”的过程,在探究、体验、感悟和发现中发展语文能力。
★4、结合课后练习,在阅读中斟酌推敲语言文字,细细品味,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精炼。
教学重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把这种推敲精神用到实践中去。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在阅读中斟酌推敲语言文字,细细品味,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精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置性作业: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阅读《拓展》,了解文中人物相关资料。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动词。
(托、扔、抬、推、敲)2、说起“推敲”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
3、师板书课题,并提醒“敲”字右半部分的写法,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第一组:和尚即兴大街毛驴吟哦斟酌妥帖闯进第二组:簇拥仪仗队思索宽恕礼貌★莽撞(2)学生分组认读生字词,重点指导“和尚”的“尚”读轻声,“吟哦”“斟酌”的读音。
(3)说说对“妥帖”、“仪仗队”的理解。
(4)重点指导生字“睡”“貌”“街”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主要人物(1)了解贾岛:①读了第一行词语你想到了谁?(贾岛)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介绍贾岛的句子,说说对贾岛有了哪些了解。
③学生补充课前搜集的贾岛的资料。
(2)了解韩愈①同学们再看第二组词语,这次你又想到了谁?(韩愈)②找到文中有关韩愈的句子,用一句话介绍,学生借助课外搜集资料增加对韩愈的了解。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了“推敲”的故事?(2-7自然段)快速浏览这些段落,同桌讨论后完成以下填空题。
9.推敲【教材分析】本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篇的文章,是一篇讲读课文。
《推敲》一课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潜心推敲诗句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这篇文章的条理清楚,内容具体。
本篇课文一共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写贾岛早年因为贫穷去当了和尚;第二到第七自然段为第二段,写贾岛和韩愈一起推敲诗句;其中第二自然段是下文“推敲”的铺垫,贾岛一时兴起谢了这首小诗,留在了朋友李凝家。
第三自然段写了诗人在返回长安的路上斟酌“推”和“敲”字。
第四、五、六自然段写了诗人贾岛遇见韩愈,才有了后文精彩的故事。
第七自然段写了贾岛与韩愈一起探讨用“推”还是“敲”好,最后韩愈给出建议用“敲”字。
第八自然段为第三段,讲“推敲”的引申意义,是文章的点题之段。
【学情分析】1.对于历史故事,学生一般都是很感兴趣,而且文字浅显,学生们也比较容易读懂文章内容。
这篇文章告诉学生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告诉学生语言的博大精深,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到认真严肃和锲而不舍的态度。
2.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所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和图片,以便于上课分组讨论与交流。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按一个课时讲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尊重学生们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整理把握重点,读故事感悟人物形象,透过人物形象品析人物品质。
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难点与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对整体的课文有初步的印象;第二步是:老师带着学生们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阅读,在讲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提出自由朗读时候的问题,老师带着难点与重点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帮助学生们把问题弄清楚,透彻。
在了解文章内容与故事的经过之后,体会贾岛认真严肃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复述出故事;2.学会本课的八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即使……也……”造句;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并且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第9课 老人与海(节选)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2.了解小说梗概,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3.分析选段的艺术手法,掌握内心独白的创作手法,探讨人物形象。
4.把握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学习他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探讨作品思想内涵。
【作者简介】海明威,美国作家、记者,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他出生于芝加哥郊区一个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作品描写西方一代人迷惘、颓唐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被称为着力表现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又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
《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
【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莽.莽撞撞(mǎng ) 豁.然(huò) 灰鲭.鲨(qīng ) 蜷.曲(quán qū) 咔嚓..(kā chā) 魟.鱼(hóng ) 强劲.(jìng ) 攥.起手(zuàn ) 戳.不进去(chuō) 糟蹋..(zāo tà) 抡.起(lūn ) 游弋.(yì) 2.弄懂词义。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第9课怀特森先生的课》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达标1. 看拼音,写汉字。
2. 查字典填空。
“驳”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意思________能组成词语________、________。
3. 比一比,再组词。
4. 选一选,填一填。
A推敲 B推断(1)他的________显然存在逻辑上的错误。
(2)他________了很久,还是拿不定主意。
5. 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1)他不是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吗?改:他告诉过我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
(2)你不是说这几天生病请假吗?改:________(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改:________6.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雨果的生命奇迹(节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才华出众他20岁开始发表作品刚刚29岁就创作了轰动法国文坛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后又创作了一系列戏剧诗歌小说可正当他才华横溢时心脏病发作了看着40岁的雨果发青的脸色,沉重的喘息,人们惋惜万分。
∥雨果并不悲观,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他每天清晨外出散步、作操,接着跑步、游泳……雨果的健康状况慢慢好转,体质逐渐增强。
他又获得了精力,重新拿起笔,写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直到晚年任创作不懈,60岁时创作了《悲观世界》。
80岁那年写成了《笃尔克玛》。
雨果活了84岁。
看到雨果得了心脏病却成了长寿者,人们惊叹不已:“真是个奇迹!”∥奇迹怎么来的呢?生命在于运动,进行体育锻炼!∥(1)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逐渐________ 悲观________ 增强________(3)请概括出短文第二段的段意。
(4)短文通过记叙身患重病的雨果________的事,说明了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第9课怀特森先生的课》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达标1.【答案】遗留,轿车,警惕,拼凑,驳论,屹立【考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声调的正确拼读后,拼读出正确的词语即可。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9 推敲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
2.学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避让妥帖莽撞簇拥”等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深刻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
4. 教育学生向贾岛学习,养成写作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含义。
难点: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研精神。
三、教学设计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想象画面,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贾岛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
同时让学生多种形式演讲故事,讨论古人诗歌中的用词,深化学生对“推敲”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学生:1.收集有关贾岛和韩愈的资料2.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感受“推敲”,揭题导入我们祖国被称为文明古国,不仅因为他有悠久的历史,更因为有灿烂的文化,就咱们的汉字,非常奇妙,像“斟”,意思是:往杯子里、碗里倒酒呀,茶啊;还有一个字“酌”,它的意思跟“斟”的意思是一样的,可是,他俩组合在一起,就与酒没有关系了,意思成了考虑事情、文字是否可行或是适当。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词“推敲”,下面我找一位同学分别做这个动作。
1.亲身经历:一名学生尝试着做“推”和“敲”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
2.现场采访:你感觉“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有什么区别?3.巧妙揭题:“推”和“敲”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是两个词。
但是如果把它们合在一处,它们就变成了一个新词——“推敲”(老师侧身板书课题,学生跟着老师划空“推敲”二字),并且具有了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