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的设计教育思想(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44 K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引言包豪斯(Bauhaus)是20世纪初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一个现代艺术设计学校,由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立。
包豪斯教学思想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主张设计服务于大众,倡导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本文将从包豪斯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包豪斯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包豪斯教学思想认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校主张打破艺术与技术的界限,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设计服务于大众包豪斯教学思想强调设计应关注大众需求,追求实用性和经济性。
学校鼓励学生从社会现实出发,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以提高设计的普及性和实用性。
3.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包豪斯教学思想认为,设计应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
学校强调设计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4. 重视基础教育和实践教育包豪斯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实践教育。
学校设置了一系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包豪斯教学思想的实践1. 教学模式创新包豪斯教学思想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
学校采用工作室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创作。
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设置包豪斯教学思想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设置了以下课程:(1)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构成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基础技能。
(2)专业课程: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使学生掌握专业设计知识和技能。
(3)综合课程:包括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3. 实践教育包豪斯教学思想强调实践教育,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以下是一些实践教育的具体措施:(1)项目制教学: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设计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提高就业竞争力。
有关综合造型设计基础的论文选编5.乌尔姆的基础教育李可巍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L’ENSAD)明确表示:“一、培养具有积极参与生活环境改造观念的,有艺术、科学和技术能力的创造者。
二、在艺术和技术的环境中,创造和探索新的能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方法。
”“乌尔姆”就是以上两点最出色的实践者之一。
一、乌尔姆成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以下简称“乌大”), 是一所工业产品造型领域内的国际性教学发展与研究中心。
于1953年由Inge Aicher Scholl和Olt Aicher创办,首任校长为Bauhaus毕业生瑞士建筑师Max Bill,其教师来自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奥地利、荷兰以及南美、北美等地,并有超过200人的来自全球的客座教授,甚至包括控制论的创始人Norbert Weiner。
40%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共来自49个国家)。
主要学科为产品造型、视觉传达、工业营建、资讯,1961年增设电影研究所。
在其短短的15年的历程里面,“乌大”在办学理念、教学体系构建、批量地培养设计师、设计介入生产、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教育、跨学科合作、引入科学理论、团队工作方式构建、设计理论、设计程序、设计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继Bauhaus之后,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工业设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中心。
二、乌尔姆造型学院的历史乌尔姆造型学院的历史分为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创校阶段(1947-1953)。
许多志同道合之士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社会的产品造型问题上。
第二阶段:新Bauhaus阶段(1953-1956)。
Max Bill提出“由汤匙到都市,参与建立新文化的工作”。
从Max Bill继承Bauhaus的传统到Maldonado将深受手工艺思想影响的Bauhaus传统完全扭转,并转向科学与现代大批量生产技术的新方向。
以科学与现代大批量生产技术的理念击败了以艺术在造型设计中占的首要地位的传统理念。
068丨学术平台丨设计艺术与理论乌尔姆学院1乌尔姆学院是一所国际色彩十分浓厚的设计艺术学院,创建于193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理性主义、技术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对德国工业设计发展起到重大影响的教学机构。
它主张设计应该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学的、技术的学院应完全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其课程的一半是新的科学知识、方法,包括人文学科的内容,这不只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造型工作者,也是为了培养出批判性的社会与文化意识。
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来源2乌尔姆学院理性主义思想来源2.1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主要的共同观点,视数学为万物的本质,对理论科学感兴趣,公元前388年左右,柏拉图在雅典建造了一所学校,成为学园(the Academy)。
典雅的这所学园不仅教授哲学,还教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和植物学。
对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托马斯・霍布斯在与人类行为的联系中谈论自然法,并得出结论说,它们是借理性之助而达到的规范或普遍规则。
笛卡尔,他将人类所有的知识归结为理性思考。
促使数学突破成为一种普遍的方法。
笛卡尔数学式的知识观以及他认为整个存在都可以用理性看透的坚定信念,使他成为理性主义的鼻祖。
整个设计发展史,一直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受笛卡尔思想的影响。
乌尔姆设计学院受到笛卡尔理性、严格的形式与结构掌握思维的影响,只有精确的自然科学才被完全接受为参考科目。
康德,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
纯粹的思维和感官构成相结合构成理性思维。
在语言的整体里,要以一个共同的理性概念作为前提,也就是理性是语言的表现的基础。
设计也可以理解是一种语言,因此设计的目标也成为发展理性解决方案。
黑格尔,是最早将自然、历史和思想表现达成一种过程的人。
试图指出其发展过程的脉络。
这在设计中的意义,如何看待历史。
设计史对文化意识、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对于设计的评价要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来看待。
而这也是我们对于乌尔姆理性主义寻来源探讨的意义所在,即历史是非线性的,它是充满着偶然性以及变化的,它受所处环境、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而发展。
包豪斯设计学院理念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是一所融合艺术和设计的实验学院,成立于1919年,位于德国魏玛市。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理念在现代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深深地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
以下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理念。
首先,包豪斯设计学院注重整合艺术与工艺。
学院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强调,包豪斯设计应该摒弃传统的分离态度,将艺术与工艺相结合,通过科学与技术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他们相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包豪斯设计学院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他们认为,设计应该追求形式与功能的一体化,即通过形式表达出产品的功能和用途。
包豪斯学院的设计师们注重材料的特性和工艺的使用,将其应用到产品中,以实现最佳的功能和效果。
他们追求简约、纯粹的设计风格,强调实用性和经济性。
再次,包豪斯设计学院倡导适应工业化时代的设计。
在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包豪斯设计学院鼓励设计师与工业生产密切合作,将设计从手工艺转变为大规模生产。
他们注重标准化和可复制性,通过工业化制造来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理念还包括艺术与技术的平衡。
学院提倡设计师掌握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但同时也强调艺术的灵感和创造力。
他们认为,设计应该超越机械的功能,融入艺术的元素,展现出美的感觉和审美价值。
最后,包豪斯设计学院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学院的创办者们鼓励设计师与制造商、工程师等其他专业人士紧密合作,共同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他们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问题,认为设计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并解决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包豪斯设计学院以其注重整合艺术与工艺、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适应工业化时代的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平衡、以及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的理念,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设计的发展,将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乌尔姆设计学院对我国设计教学的启示谭杰张晓峰霍元琳关键词:乌尔姆设计学院;教学结构;设计教学;启示1乌尔姆设计学院概述乌尔姆设计学院依然遵循着功能主义的美学原理,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而结构明晰地反映着功能关系。
乌尔姆设计学院继承了包豪斯“教授”和“工匠师傅”角色授课的形式,课堂教学通常以讲课或研讨会形式进行,另外一部分时间则是学生动手进行设计实践。
学生除了要学习和练习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够适应未来工业发展需要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与培训方法上改变了传统艺术家个体手工劳动的工作方式,把艺术设计与工业企业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和研究部门、销售人员、技术人员结成同盟来完成设计项目,形成了现代的团队合作工作方式[3]。
2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结构分析2.1教学理念乌尔姆设计学院遵循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强调美产生于逻辑结构。
除了学习和实践设计技能,学生也要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学习适应未来的行业开发所需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和培训方法上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创作方式,强调艺术设计与工业企业相结合。
2.2专业学制乌尔姆设计学院为四年制本科,第一年是预科,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进行预科学习,接受基础课程训练,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开始分专业学习。
乌尔姆设计学院始终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建立了领域宽广的基础课程体系。
学习持续四年,包括一年的基础课,毕业后获得设计学院的毕业证书[4](如图1)2.3教学模式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的技术训练。
教学和研究、个人实验与团队合作相互补充。
设计学院致力于将年轻人强烈的进取心引向行动,教育年轻人融入社会并承担起社会责任,执行与社会相关的设计任务,塑造我们技术时代的生活方式。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以现实生活中具体项目的处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学生们要团队合作并且和老师随时沟通,以确保单独教学。
学生要不断评判自己的作品,以便培养系统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设计学院乌尔姆教育理念设计学院乌尔姆(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Ulm)是德国的一所著名的设计学院,成立于1953年,由英国设计师马克斯·比尔和英国建筑师彼特·伯恩斯设计。
乌尔姆教育理念是该学院的核心理念,以下是对该理念的描述。
乌尔姆教育理念是基于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专业人才。
该理念主张将设计与科技、科学和人文艺术相结合,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提供有意义、实用和可持续的设计解决方案。
乌尔姆教育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结合。
学生们在学习设计理论的同时,还要参与各种实践项目,与真实的客户和社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实践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本质,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乌尔姆教育理念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设计不仅仅是美学和艺术的问题,还涉及科学、技术、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学生们除了学习设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等,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设计的综合能力。
乌尔姆教育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设计不只是追求创新和美感,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学生们在学习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使设计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又不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乌尔姆教育理念注重社会责任感。
设计师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还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生们被鼓励去思考设计的社会影响和责任,并将这种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
总之,乌尔姆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将技术、科学、艺术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设计教育理念。
该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需求,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乌尔姆设计理念探析作者:贺美艳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乌尔姆设计学院经过十多年的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形成了以理性主义设计、技术美学思想为核心,倡导人体工学和系统设计的设计理念。
该设计理念适应于二战后德国的基本国情,在学院与布劳恩公司的合作中得以应用与发展,进而影响了德国乃至世界企业的设计。
关键词:乌尔姆设计学院理性主义系统设计布劳恩检索:乌尔姆设计学院(Ulm Institute 0f Design)于1950年由爱歇-舒尔(Inge Aicher-Seholl)在德国乌尔姆市创建,1953年开始设计教学。
这是一所对德国二战后工业设计发展起重大影响的教学机构,也是战后德国理性主义技术美学思想的核心。
乌尔姆设计学院以理性主义设计、技术美学思想为核心,倡导人体工学原则和系统设计思想,旨在培养工业产品设计师和其他的具有现代意识、时代意识、社会意识的设计师,提高设计的整体水平。
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学生赫伯特·林丁格(Herbert Lindinger)将学院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1947~1953年的初创阶段;1954~1956年的“新包豪斯”时期;1957~1958年,“乌尔姆模式”初见端倪;1959~1962年,设计专业教学开始引进新学科;1963~1966年,“乌尔姆模式”形成;1967~1968年,学院被迫解散。
乌尔姆设计理念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
首先,在20世纪前50年,德国“把设计定义为解决问题,设计应该为人与产品之间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最高层次上来说,为工业社会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其次,二战后的十余年在设计上是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在二战中惨败的德国损失严重,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恢复急需一个民主、理性、清晰的社会秩序。
因此,强调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民主性、标准化设计思想的现代设计艺术,正符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和企业所需。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中国当代设计教育思考——以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教育为例⊙刘佳丽 陈 艳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 650500]摘 要:德国的产品以理性、高品质、功能化等特点闻名于世,而其产品特点形成得益于包豪斯与乌尔姆两所设计学院的兴办。
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兴办在当时都是为了振兴德国的经济,通过设计立国。
他们的兴办奠定现代主义设计教育的基本面貌与基本结构,这对当时中国具有积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一些理论受到时代的冲击和社会的质疑。
因此,本文将基于“包豪斯”与“乌尔姆”的设计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来思考中国的设计教育,并指出中国设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并进行思考。
关键词:设计教育 包豪斯 乌尔姆 思考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教学模式在当代中国已经捉襟见肘了。
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结构对中国的设计教育进行重新思考。
一、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一)包豪斯设计学院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影响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它基础教学课程的开办和“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结构和工业设计的基本特征的奠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包豪斯基础课“三大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引入中国,但由于当时时代与社会的局限性,最终致使相当多的人将“三大构成”直接理解为“三大构成”就是设计,基础教学的理性初衷反而抑制了设计的创造性,“三大构成”也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图案教学的排斥,导致设计民族性的危机,并引发了诸多问题。
如:中国现代大多数的建筑都符合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功能性,但是它们的建筑样式都大同小异,没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点,过于单调冷漠。
当前我们处于全球化的时代,移动网络已经深入大众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就更应保持我们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点,让设计深入我们的生活,生根发芽成为参天大树。
乌尔姆设计学院1955年正式招生的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在德国设计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被称为“新包豪斯”,这暗示了其高贵的文化出身。
为了恢复包豪斯现代主义遗产,抵抗战后粗鲁的商业主义社会,使其成为西德文化指南,美国最高指挥部与西德政府签署了乌尔姆计划。
学院通过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学、符号学和政治参与的新设计科学来弘扬包豪斯人道主义精神,从根本上反思现代工业社会中美学和设计的社会意义。
如此,乌尔姆历史便展现了冷战时期更广泛的美学与政治、功能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关系。
此外,拟订的乌尔姆教师名单也迅速将名不见经传的乌尔姆推到国际民主政治和文化的前沿。
乌尔姆学院的酝酿过程要比包豪斯长得多。
1946年,为了纪念在二战中被纳粹杀害的兄妹,英格·肖尔(Inge Scholl)和奥托·埃舍尔(Olt Aicher)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建立了一所学院。
两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反思德国在二战中的表现,调解德国由来已久的文化与文明的矛盾。
战后包豪斯——乌尔姆战后德国人开始重新振作自己的设计事业和设计教育事业,这种提议的背景是复杂的,一方面德国人希望能够通过严格的设计教育来提高德国产品设计水平,为振兴德国战后凋敝的国民经济服务,使德国产品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新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有感于德国发动的现代主义设计在美国的发展与初衷相违背,开始向商业主义、实用主义转化。
德国人一向把设计看作是社会工程的工具,设计应该首先考虑为国家、国民的利益服务,而不仅仅是商业利益。
何况现代主义在德国开始时,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明确提出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方向和目的,这个设计宗旨到美国以后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单纯的商业推广工具。
他们希望能够重新建立包豪斯式的试验中心,把设计作为一种为国为民的学科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和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德意志民族和联邦德国物质文明总体水平的目的。
谈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的设计教育思想(一)
内容摘要:乌尔姆造型学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校,是继包豪斯之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它奠定了艺术设计更多的和科学相联系的基础,为艺术设计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乌尔姆造型学院工业设计系统设计思想
一、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成立
”二战“结束时的德国政局混乱,经济崩溃,并被割裂为东、西两个国家。
而西德的经济很快就复苏了,并进入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正如第一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在1962年10月发表的政策声明中说:“没有传统的出口,我们就不能生存”。
因此,”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延续了战前的传统,继续以产品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
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所谓“出口带来繁荣”的年代开始了,从此德国开始大量出口商品。
随着德国经济的复兴以及出口工业产品的增加,工业界重新感到对艺术设计师的迫切需要。
50年代初,许多大型企业设立了艺术设计局。
西德政府也于1949年成立了国家设计委员会(RatfuerFormgebung),通过国家政府来促进工业设计。
与此同时,许多高校也办起了艺术设计专业。
1953年,在西德乌尔姆市按照包豪斯的精神重新建立了著名的乌尔姆造型学院,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校,是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个学校最初的奠基人是英格·淑尔(IngeScholl)。
她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她在”二战”中牺牲的兄弟姐妹们,他们都是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
学校最初设立了社会学、传媒和政治学等专业。
其教育理念就是,消除被英格·淑尔称为灾难性的“技术文明”和德国文化之间由来已久的对抗,应该以“和平和自由的精神”来倡导一种反法西斯的欧洲文化。
乌尔姆造型学院的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是瑞士著名艺术家和艺术设计师,曾是包豪斯学生。
比尔对淑尔建议,应该把学校办成一所艺术、建筑和设计学院。
他认为,通过对城市规划、建筑和日常生活用品等设计的改善,可以改变人们对社会的看法。
因此,比尔为设计师们确立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日常生活用品设计成一种“文化产品”。
设计师们应努力追求赋予产品以更多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而不是以一种商业目的来提高设计的价值。
但是,比尔和以马尔多纳多为首的年轻教师之间逐渐产生了分歧。
两人分歧的焦点是:艺术设计究竟以艺术为基础,还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比尔持第一种观点,然而,乌尔姆学校所处的时代与包豪斯时代已有很大不同。
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工业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技术分工日趋细密,对大量内部结构复杂、需要专门科学知识的工业产品的设计提出了需求。
这样,以马尔多纳多为首的教师反对比尔制定的教学大纲。
1956年底,比尔离开学校。
二、高度理性的系统设计教育思想的形成
工业设计在战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它在科学性方面的发展。
在工业自动化和技术专门化的时代,一些大型企业在解决设计任务时不吸收艺术设计师参加,这主要是因为艺术设计师缺乏专门的技术知识。
马尔多纳多认为,艺术设计学校应对这种状况负责,他主张新型的艺术设计学校应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武装自己,培养有能力从事技术复杂的产品设计的艺术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