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一、课题背景在化学学科中,空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了解空气的组成与性质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和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 1.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 2. 空气的性质: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 3. 空气的变化:湿度、温度、气压等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掌握空气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空气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并分析环境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2.空气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1.空气中各组分的比例和变化;2.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实验室用品和实验操作指导。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书籍、笔记本等;–实验课上需要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报告纸。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约10分钟)•引入空气的概念:请学生描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及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复习前一单元的相关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运动等。
•提问学生空气的组成是什么,有哪些性质。
2. 知识讲解与探究(约15分钟)•分析空气组成:讲解空气中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的含量和作用。
•探究空气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体积、质量、压强、温度等的变化。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约30分钟)•实验1:测定空气的体积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实验2:观察空气的质量变化。
(具体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可根据教材选择)。
4. 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约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
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探究和交流评价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与防治,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科学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优质课教案设计课题1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
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学情分析空气使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内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重点难点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方法讲演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4)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博学多才的氧气博士(氧气占21%);用途广大的二氧化碳教授(二氧化碳占0.03%);沉默寡言的惰性世家〔稀有气体占0.94%〕;还有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中。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主要成分的特性和用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比例;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3. 实验操作流程和观察分析。
难点内容:1. 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相关实验等内容;2. 实验器材:集气瓶、导管、烧杯、酒精灯等;3. 安全防护用品:实验服、护目镜等;4. 相关知识资料: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资料。
通过安全培训。
该培训将详细介绍这些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重要性。
在培训中,将详细解释实验服的设计原理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穿戴和保养。
同时,也会讲解护目镜的防护原理和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镜片。
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资料,将进行全面的阐述。
将会指出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如呼吸道疾病、生态破坏等。
同时,也会详细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如工业排放控制、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这些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动。
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参与者将更加了解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空气。
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呼吸的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随后通过PPT展示空气的图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节课的主题,同时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教法探讨】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对于教材上的实验(如图),教师要进行实验演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或得出结论。
如:①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有哪些现象?②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广口瓶中?③进入到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中哪种气体的体积?④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⑤完成该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⑥实验过程的误差分析等等。
在上述问题中,大多数学生对问题③的理解可能有困难,本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如右图),就很好地将这一难点突破了。
对于问题⑥的误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产生误差可能有以下原因: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集气瓶冷却就打开止水夹;④导气管的体积被忽略不计了,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还有一个主要误差是来自于燃烧方式本身。
课题1空气〔第1课时〕温馨寄语: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相信你能行。
【学习目标】1.感知前人科学研究的方法,类比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体积含量而及它们的主要用途;3.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洁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2.认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难点:混合物和纯洁物概念的理解【一、温故探新】1、请说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①动植物、人类的呼吸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 ;②植物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 ;③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这是将空气中的_______转化为植物所需氮肥。
2、举一事例说明空气真实存在:。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P26,答复以下问题:〔一〕、空气组成的探究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他得出空气是由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的。
学生阅读P27实验2-1,答复以下问题: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说出各仪器的名称。
〔2〕本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生成固体物质,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少烧杯中的水会倒流,来推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3〕实验步骤: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加少量,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等分,并做上记号,用弹簧夹胶皮管。
③点燃内的,伸入瓶中并把塞子。
④待后,翻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4〕这一反响的文字表达式:(5)实验结论:阅读课本P27,答复以下问题〔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
2、物质的分类完成以下表格:【三、自学检测】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2.以下物质中属于纯洁物〔〕A.空气B.自来水C.氧气D.牛奶3.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体积比约为〔〕A.4:1B.1:4C.1:5 D.4:5。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认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在珍爱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空气的组成。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和作用,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集气瓶、试管、导管、橡皮塞、燃烧匙、木炭、红磷等。
2. 准备化学试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相关溶液。
3. 准备教学课件:空气组成、氧气性质、实验操作等图片和视频。
4. 安置学生预习课实情关内容,了解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2. 请学生描述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性质。
3. 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探究1. 进行课本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思考实验中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尝试诠释。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三)空气的组成1. 请学生思考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
3. 请学生分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人体呼吸中的作用及氧气的工业用途。
(四)珍爱空气1. 请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风险,并提出珍爱空气的措施。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如减少应用化石燃料、应用清洁能源等。
3.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珍爱环境出一份力。
(五)小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氧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氮气的工业用途。
课题1 空气
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3)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逐步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能用化学语言表述相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空气组成的学习,了解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教学难点】
难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教学策略】
实验观察法,激发、质疑、解惑法。
利用学习资源和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在“常见的气体”知识基础上学习“空气的成分”的兴趣。
通过实验活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设备】
锥形瓶、直角导管、橡皮管、集气瓶、滴管、粘纸、烧杯、燃烧匙、木条、火柴、冰块、红磷、氧气、石灰水。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1) 发出白光;
(2) 放出热量;
(3) 生成大量白烟。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表达式: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二、空气的组成
以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
氮气 78%
氧气 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
如:氧气、氮气;
混合物-----多种成分组成的物质,各自保有本身的性质,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