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中医脉证[1]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互联网时代脉诊仪的发展趋势探讨摘要:关于脉诊,自古有“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脉诊是中医学诊法中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标志性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很难准确地掌握中医脉诊,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在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使中医脉诊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而实现现代脉诊标准化,而这正是中医脉诊学创新和发展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分析脉诊的发展历史以及互联网时代脉诊仪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脉诊;互联网时代;脉诊仪;发展趋势一:脉诊的发展历史脉诊众所周知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古代医家的经验智慧。
脉诊是经过按触病人被测部位的脉搏跳动,从而感受病人的具体脉象的改变。
它又叫切脉、诊脉等。
脉象的具体形成过程主要与病人自身的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等息息相关,简言之就是如果病人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等发生改变,那么人体自身正常的血脉运行活动就会受到其带来的一定不利影响,这会体现在脉象上的微微波动。
因此我们可以说,医生可以通过诊脉象的变化来预想疾病的预后。
在操作时医生主要自主掌握脉诊的时间。
也应该以其病人脉搏跳动大于或等于50次为主要标准,而且只有当代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现实生活中普遍正常人脉象情况,才能更好地通过运用脉诊这一方法为病人进行病情的诊断。
脉诊是一项极端特殊的诊断疾病的措施,同时它也是中医当中著名的四项诊断方法之一,同时它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理论的有效运用。
而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史记》中就有相干的记录,我国一代名医扁鹊,尤其是因为其擅长脉诊而有名。
《黄帝内经》是众所周知我国现存最早的并且保留最完好的医学经典。
在其中有关脉诊等方面的理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等篇,而这其中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比如脉诊具体的方法、需要的时间、诊断的具体部位等,这非常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了古代当时已有的脉诊水平。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脉诊是一种非常灵敏的诊断措施,而且它蕴含着极其浓厚的中医内涵和理论基础。
中医五脏辩证主要脉症及特点心阳虚证主要脉症:心悸、气喘、心痛、舌苔淡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等。
心悸的特点为心中空虚(心中空虚感),惕惕而动(心中不安感),动则尤甚。
气喘的表现为阵阵发作,气短而息促(上气不接下气,一动就气喘),行动尤甚。
心痛系暴作(心口痛是突然发作的——这个“心”就是解剖图上的“心”,而非“脏象论”里的“心”),并现肢冷(四肢发凉),脉疾数而散乱(脉象快而无规律,“数”这里是“快”之义),甚则手足唇鼻青紫暗晦,或面色苍白,自汗(没有外部原因的出汗,俗称“虚汗”),形寒(全身怕冷蜷缩)等症参见。
治则:温心阳、益心气法,用“养心汤”或“四逆汤”之类。
心阴虚证主要脉症:心悸、少寐、心嘈、舌质淡红、苔少或舌尖干赤等为心阴虚之主症。
其心悸特点为悸而烦,惊惕不安(心中感觉不安,心烦)。
少寐多伴梦扰不宁(睡不好而多梦)。
心嘈乃心中灼热似饥(胸口内灼热嘈杂感)。
此外,或见健志、梦遗、盗汗、多疑善感等证(此外还有遇事易忘,男性梦中遗精、盗汗即夜间睡醒之际出冷汗,性格变得多疑等)。
治则:滋阴养心安神法,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之类。
痰火内扰证主要脉症:心悸、癫狂、不寐、舌质红赤或干裂、少苔脉滑数等为其主证(症)。
其心悸为时时动悸,胸中躁动烦热。
癫狂的特点为神志痴呆,语无伦次,甚则哭笑无常,如癫如狂(类似现在说的精神病)。
不寐多因噩梦纷纭,躁扰难寐(多噩梦而睡不好)。
此外,或见面赤、口渴喜冷饮、吐血、衄血(鼻、齿龈出血)、小便热赤(热而带红色)、溲(也是小便)血淋痛(小便淋漓夹血而痛)等症。
治则:清火豁痰导火法,用“清气化痰丸”或“礞石滚痰丸”之类。
添加微信学习更多分享:wxid_dqtqtthrtgb922或185****0707痰饮阻遏心阳证主要脉症:心悸、眩晕、呕吐、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沉紧为其主症。
本病之心悸为悸而胸闷,气机不畅(即以胸闷心悸为主)。
眩晕多伴泛恶欲吐(“眩”,眼睛发黑;“晕”,身摇欲倒之状;“泛恶欲吐”,想吐又吐不出,俗名“干呕”)。
当代脉学高人原文地址:当代脉学高人作者:紫林道人1、周华青耄耋老人和他的图像诊脉法大约在三四年前的春夏之交,由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引荐,得以拜识周华青老人。
周老出身贫寒,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曾任安徽省zhengfu 办公厅负责人、铜陵市副市长等职。
几十年来,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他孜孜不倦研习歧黄之术,很有心得。
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周围同志看病,素有口碑;离休之后,他不享清福,却一心专攻中医脉学。
据说他创造了一种图像诊脉法,极为灵验,一搭脉便可断病。
对此,我有点半信半疑。
我学过一阵子中医,深知切脉非易。
古人云: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
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辨乎哉!(古今医统大全)脉学老祖师王叔和早有话在先,叫做: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切脉确实很玄,玄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地步。
周老不仅能快速切脉,而且据病绘脉形,编写讲义,开班授徒,搞得轰轰烈烈,其诊脉究竟如何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正好那天有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陈君、中医学院老师顾君一同前往。
坐定之后,周老嘱我们稍事休息,以候心静脉定,接着便为我诊脉。
他三指一搭,屏气静思,即刻脱口便说:你的膝盖有问题。
我为之一惊。
半年前,我因髌骨粉碎性骨折动过手术,当时尚未完全康复,但在平地上走路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我与周老素昧平生,他不可能知道我的病史。
我心中暗暗称奇,表面上却未置可否,即请周老为陈君诊脉。
不出几分钟,周老为陈君报出胃肠道等几种疾病来,我们这位见多识广的记者同志连连点头。
归途中,我与陈顾探讨周老的诊脉术。
顾是行家,执言较为谨慎,他认为不能排除偶然性,必须有足够的病例,并且要作过统计学处理,才能下最后的结论顾君言之有理,我也有些疑虑,怀疑周老的诊脉是否羼杂了望诊的因素在内,但腿部外伤岂是面部望诊所能洞察的呢!陈君认为,周老视力不济,即使结合望诊,他的切脉断病也是很准确的了。
105第16卷 第4期 2014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4 Apr .,2014《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脉诊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脉象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对机体信息的表征具有整体性、客观性和时序性的特点,其状态受机体各种因素的主导和影响。
通过脉象,可以判断体质,识别个性;躯体层面上,可以掌握病因、病机和疾病的预后转归;在心理层面上,可以判断机体的心理经历、心理状态和心理疾病的易患性,为临床诊疗措施的合理应用,提供准确依据。
然而受中医学形成时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限制,中医脉诊特色的彰显和中医脉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使得脉诊处于“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境地。
1 脉诊境遇尴尬——“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滕晶[1]认为,医籍中对脉诊的描述难以让后学者真正体验到各种脉象所引起的诊者内心的实际感受,只能依靠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诊脉感受对脉象进行掌握,由于不同人对脉象的理解不同,从而出现了对脉象理解的诸多偏差甚至错误,也造成了脉诊难以学习和传承的现状。
戴红等[2]认为:“脉诊是一种理论性极强,操作极为细致的诊法。
它要求医者必须对脉学理论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同时须假以时日、勤奋苦练、仔细体会,方能掌握。
”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多重视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实际的临床实践训练,这些都不利于脉诊的学习和传承。
许希迎[3]认为脉诊操作变得难以掌握、体会的原因在于:(1)古代文献中对脉象特征的语言描述多为笼统、写意的方式,“象思维”模糊、类比、整体描写方式明显,使得临摹学习者难以指下真正体会、理解其真实内涵和形象特征,因此导致后世和现代学习者对脉诊的学习产生困惑。
(2)古代认识观具有局限性,不能从认知心理学的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等方面对“指下”的脉象信息处理过程进行研究。
如何“胸中了了,指下也明”,摸透脉诊的要点全在这里了!(纯干货)导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前为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养生正道将分几期详细介绍陈斌老师总结出的脉诊的详细要领,理论的内容已经大致说完了,之后需要的就是熟练运用。
今天最后一期的内容,就跟大家简述一下平时该如何进行脉诊的练习。
如何进行脉诊的练习脉诊之难学,由来已久。
自古就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说。
如何从众多的脉象中找出其规律,从而确定其脉象,继而知其脉理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至关重要。
我们根据多年的学习,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规范脉象,容易达成共识,也比较容易掌握。
1.脉诊基本内容(1)持脉:根据个人习惯,有单手持脉或双手持脉,即左以按左,右以按右。
我们的建议是先找出自己最敏感的手,左手或右手。
然后以最敏感的手去号脉,这样精确度更高。
(2)理论辨识:设定客观指标来辨识、规范脉诊。
先认识单一要素的脉,继而两个要素,以后认识三个要素的脉。
分别从脉形、脉位、至数、长短、流利程度、节律、力度、紧张度等方面来认识。
①单一脉素脉的宽度(大小):主要解决区分脉的大、小(细、微)。
超过5mm 曰大,小于 3mm 曰小(细),小于 2mm 曰微细,小于 1mm 曰微。
脉位的高低:分别浮、沉。
搭手即得谓之浮脉。
重按至筋骨谓之沉。
若三等分,在上、下位。
脉的至数:解决迟、数、缓、疾的问题。
在实践中体会脉动。
正常 70~80 次,50 为迟(每息 3 至)。
60 为缓(每息 4 至),90 为数,100 为疾。
脉的长短:分辨长、短、动脉。
只有寸、尺有,关无,超过寸、尺部就是长,不足则短。
只有在关部跳动数,寸、尺无谓之动脉。
脉的流利程度:分别滑、涩。
往来滑利是滑脉,艰涩不畅为涩脉。
脉的节律:分别结、代、促脉。
脉来迟缓,止无定数的为结脉,脉来迟缓,止有定数的为代脉。
脉来急促,止无定数的为促脉。
②复合脉素脉力大小:重按有力、无力。
解决虚、实、洪脉的问题。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陈余粮著自勉寄篱躬耕业继农,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几度寒晓报喜鸿。
序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
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
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
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
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
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
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
一生二,二者阴阳。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天为气,地为形。
人以天为父,地为母。
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
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
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
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
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
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
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
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
脉洪阳盛虽夏旺,非就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就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就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与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就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
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与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与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与缓从容为气安。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中医脉证(作者:赵绍琴)古人诊脉大多取浮、中、沉三部。
笔者体会,以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更为准确和切合临床实际。
一般浮取主表或卫分,中取主半表半里或气分,按部主偏于里或营分,沉部完全主里或血分。
浮、中、按、沉四部分法,可以分作两部,即浮、中作为一部,按、沉作为一部,浮中部所得脉象主功能方面的疾病,为标证。
按沉部所得脉象主实质,为本病。
这样就不至于为假象所迷惑。
诊脉法和一般略同,轻手即得者为浮,稍用力即是中部,再加力以至于筋骨间为按沉部。
诊脉定位以浮、中、按、沉四部来分,可更好地定表、里,定功能与实质。
以浮部定表分,中以定偏里,按是属里,沉则为深层极里。
也可以说浮脉主表,沉脉主里,中与按皆为半表半里。
温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
总之,浮、中主功能方面疾病,而按与沉主实质性的疾病。
又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与内伤等,都能用浮、中、按、沉四部辨别清楚。
下面谈谈浮中与按沉的各部取脉方法。
1.浮部取脉法皮表部位即浮部,医生用手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桡骨动脉皮肤上所得之脉,浮位表示病机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为病则在卫分,或在肺与皮毛。
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
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详察其他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取脉法是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
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
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
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若再加力而入“按”、“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血了。
3.按部取脉法医生切脉,从浮、中再加重力量(九菽之力),按在肌肉部分,反映邪在里之病,如《伤寒论》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杂病中主肝、主筋膜之间的病变。
凡脉在按部出现则说明病已入里,主营分、主阴。
4.沉部取脉法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按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
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
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而厥阴病多以沉弦为代表脉。
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
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
八纲统脉脉象的种类很多,临床常见的有28种。
为了便于学习掌握,通常把28脉又分成几大类。
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笔者认为,应当以主病病机为主,结合脉的形态,可分为表、里、寒、热、虚、实、气、血八类,可称为诊脉八纲。
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是一切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纲领。
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或是脏腑辨证,都可以概括于八纲辨证中。
脉象用八纲进行综合分类,既清楚也便于记忆,能更好地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脉象因人而异,并受到气候、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但复杂多变的脉象总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得出较准确的诊断,关键在于确定脉象的八纲属性。
脉象的八纲分类是:1.表脉――浮。
2.里脉――沉、牢、伏。
3.寒脉――迟、缓、结、紧。
4.热脉――数、动、疾、促。
5.虚脉――虚、弱、微、散、革、代、短。
6.实脉――实、长、滑。
7.气脉――洪、濡。
8.血脉――细、弦、涩、芤。
这种分类方法的优越性在于和病机结合比较紧密,同时又体现了各类脉象的主要区别点。
例如,表脉主病在表,里脉主病在里,同时又在部位上有明显区别;寒脉多主寒证,热脉多主热证,两者又多能从至数上加以区分;虚脉多主正气虚,实脉则主邪气实,两者的形态及力度的差别也很显著;至于气脉主气病为多,血脉主血病常见,也属临床常见病机的两大类。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
在脉象分类中亦然。
上述脉象中:表、热、实、气脉,总属于阳脉之性;里、寒、虚、血脉,总属于阴脉之性。
主脉与兼脉单凭一个浮脉不能断定是什么病,必须再诊出八纲脉来断其表里、寒热、虚实与气血,如浮滑是风痰、浮弦是风邪挟郁、浮数是风热等。
但是要想诊断一个完整的疾病,还必须再诊出第三个脉来。
如浮滑数是风痰热,浮紧弦是风寒而体痛。
这样还不够,要想看清病人的疾病、进一步弄清病人的体质与疾病的转机就要再找出第四个脉来,如浮滑数而按之弦细,这就清楚多了,弦则肝郁,细为血虚,脉象告诉我们,这人是素来血虚肝郁,目前是风火痰热,我们在开方治风火痰热时,要照顾到血虚肝郁方面。
也就是说,在治风火痰热时不可以过凉,也不可以过于祛风,因为病人体质是血虚肝郁,不能多散风、多清热而忘了病人是血虚之体了。
先父经常说: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才能诊断清楚,不是一个什么脉就诊什么病、就用什么药。
从临床上看,大多数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脉象,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脉象,常常是几种脉象同时出现。
例如,弦滑或濡数都是两种脉象同见的复合脉,沉细滑数则是四种脉象同时出现的复合脉象。
这反映了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必须细致诊察,还有浮中部与沉部脉象不同,例如浮中濡软,沉取弦数有力,则前者主气虚湿郁,后者主肝郁内热,临床尤当注意。
脉诊各论学习脉诊首先要掌握各种脉象的特征。
一般说来,脉象的特征主要通过它的位(出现的部位)、形(脉的形态)、数(至数的多少)、力(力量的大小)、势(脉搏动的起伏之势)等五方面来辨别。
有些脉象只从一个方面便可确定,如浮沉以位辨,迟数以数定,有的则是几方面的综合,如洪脉以形与势言,濡脉以形与力定等等。
下面将按照诊脉八纲分类,并分别介绍28脉的脉象形态,近似脉鉴别,主病及常见兼脉。
(一)表脉――浮表脉主表证,在二十八脉中,只有浮脉主表证,其他脉象大多数可以和浮脉相兼出现。
浮脉以位定,在浮部出现,轻手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即有向上鼓的感觉,古人形容为“如水中漂木”。
相似脉鉴别:芤脉:浮大而中空,即浮部出现,脉形较大,按之有空豁感,古人形容“如捻慈葱”。
革脉:芤脉与弦脉同见为革脉。
洪脉:浮大而盛,按之来势不衰减,有越按越盛的感觉又有急起直落的感觉即来盛去衰。
浮脉主病:浮脉主表,主要反映了外感邪气侵袭人体肌表,正气抗邪,正邪交争于表的病机。
一般表现为浮而有力。
此外,若久病体虚者见浮脉,不可一概而论,若有外感症状者,可作正虚感邪,以扶正祛邪治之;若无外感症状,而脉突现浮大无力者,多系阳气失于潜藏,恐生脱变,须要小心诊视。
常见相兼脉象:浮兼数:即浮脉一息五至以上,称为浮数脉,为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的常见脉象,以发热微恶风寒并见为主要表现。
临证必视咽、舌,若咽红或肿,舌边尖红,口微渴者,即是温热证初起,治宜辛凉清解,忌辛温发表之剂。
浮兼紧:浮脉与紧脉同见者,称为浮紧脉,是外感风寒重证的主脉。
寒主收引则脉必紧急,邪重正强,相搏于表,脉必浮紧,证见发热、恶寒较明显,头身痛,无汗,咽不红不肿。
舌苔白润,舌质不红,口不渴者,必是感寒,虽有发热,但慎用凉药,当辛温解表,得汗而愈。
浮兼缓:浮脉一息四至或略迟些,即为浮缓脉。
来去怠缓,多属感冒风邪轻症,寒热都不明显,头晕鼻塞,身似有汗,治宜调和营卫,疏散风邪,如葱豉汤之属,小剂轻投即愈。
浮兼滑:浮脉与滑脉相兼,称为浮滑脉。
多为平素痰饮为患,复感外邪,表证尚在,咳嗽痰多,或喘满不舒,当于疏解外邪。
方中加入祛痰之品,可仿参苏饮法为方。
若脉虽浮滑而按之濡软无力者,属既有风痰,又属湿盛,必观其舌,若苔白腻滑者必参以化湿之品,如舌胖嫩滑腻者,阳气亦属不足,方中可佐以助阳之品。
若浮滑,而沉取弦滑数有力者,内有痰火郁热,治当清化痰火为主;若沉取弦实有力,苔黄厚糙老,大便秘结者,为痰热挟滞内阻,治宜泄化通腑方法。
浮兼散:浮脉与散脉相兼,是为浮散。
浮散主劳极,元气衰微,欲脱之象,急当益气固脱。
(二)里脉――沉、牢、伏里脉包括沉脉、牢脉、伏脉三种脉象。
从病机上来讲,多主里证;从切脉部位来讲,都出现在沉部,这是里脉的共同特点。
1.沉脉沉脉,浮中部皆无,只能在沉部出现,沉取始得之,古人形容“如石投水,必沉于底”。
正常较胖的人,其尺脉多为沉脉。
近似脉鉴别:伏脉:伏脉出现的部位比沉脉更深,必须“推筋着骨”才能诊得。
沉脉的诊法,是以比中取稍大的力量按切之,所得的脉象为沉脉,伏脉必须深按至骨才能诊察出来。
所以沉伏虽同居沉部,但仍有浅深的区别。
牢脉:牢脉位居沉部,以脉形弦长实大为其特征,与其在沉部出现的浅深程度没有关系,无论在沉脉部位还是伏脉部位,只要脉形是弦长实大的,都应视为牢脉。
沉脉主病:沉脉主里,当以有力无力定虚实,沉而有力主里实,为邪结于里而正不虚;沉而无力主里虚证,多为脏腑内损,气血虚弱之候。
其具体辨证必须视其舌、色、证候,参以脉之兼并,才能确定,这里仅述其常见相兼脉象。
常见相兼脉象与病机:沉兼迟:沉则主里,迟则主寒,沉迟相兼,多主里寒,沉迟有力者多主痼冷积聚,治当温通逐邪;沉迟无力者为阳虚里寒,宜温阳益气,若沉迟而微,尺部尤甚,责之命火衰微,治当补命火培下元。
又沉迟有力固以冷积为多,然须详视舌、证,若舌苔黄厚糙老,证见阳明腑实者,当以承气下之;若属热郁于内,闭伏不去,可用宣郁、开泄、疏调方法,切不可拘于里寒一说。
沉兼数:沉数并见,当主里热,有力者为里实热证,多为热郁于里,治宜宣郁泄热法;沉数无力者属虚,虽有热象,亦为虚热,非泄热折热所能疗,当视其虚在何部,脉沉细数多属血虚阴虚,脉形大而无力者多气虚阳虚,当合参舌、色、证候辨之。
沉兼滑:沉滑之脉,多为痰饮久留不去之证,如喘嗽、痰核、流注、诸痹、偏瘫等,皆当参以治痰之法。
正虚者须当扶正,邪实者首当祛邪,又皆以脉之有力无力为辨。
若妇人经闭而无他证者,多为孕子之象。
沉兼濡:沉脉而兼软,是气分不足且有湿郁。
舌苔白腻滑润者,化湿为先;舌体胖嫩齿痕者,益气助阳为要。
沉兼弦:沉弦主肝郁气滞,其人多胁痛胀闷,喜叹息。
面色苍者,常须防其化火。
若脉沉弦数急者,必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即是肝郁化火之象,治当开郁泄热为先。
沉兼涩:沉涩之脉,初则气滞,久则血瘀,气病及血,日久而成,治宜疏调气机,养血活血之法,必嘱其宽心怡志,增加活动,候其气血流通为盼。
沉兼细:沉细为阴伤血少,若按之微弱无力,则说明阳也不足,益气养血为要。
沉兼紧:沉紧多为阴寒直中于里,证见腹暴急痛,泄利或寒疝发作,苔白滑润,宜温中散寒为治。
若再见舌体胖嫩且有齿痕,是阳气已虚,当参以温阳益气之品。
若沉紧而两关独滑者,必有积滞阻于中焦,治宜温寒拈痛,稍佐消导之法。
沉兼微:脉沉而微弱欲绝是为沉微,主里虚已极。
若久病暴见此脉,须防虚阳外脱之变,急备独参汤、参附汤以防不虞。
沉兼实:脉来沉实,多主邪实在里而正气不虚,当合参舌、色、证候。
若舌苔黄厚糙老,身热面赤,腹满便结者,急当攻泄里实热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