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 上颌中切牙
- 格式:pptx
- 大小:477.74 KB
- 文档页数:10
【考点总结】《口腔解剖生理学》重难点考点汇编(三)!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积极备考中,七颗牙小七为考生们准备了—考点总结,有助于考生们把握章节重点。
每天进步一点,医考过关不困难。
牙体外形及生理意义恒牙外形主要描述:上颌的中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
1.上颌中切牙:切牙中体积最大的。
(1)唇面:近中缘与切缘较直,远中缘略突。
切缘与近中缘相交而成的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角略为圆钝。
在切缘l/3处可见两条浅的纵行发育沟。
新萌出时切缘可见3个切缘结节。
外形高点在颈l/3处。
(2)舌面:外形似唇面但较小。
中央凹陷称为舌窝,四周有突起的嵴,分别称为近中边缘嵴、远中边缘嵴、切嵴和颈部的舌隆突。
外形高点在颈l/3处。
(3)近中面:似三角形,较大而平,三角形的底为颈曲线,三角形的顶为切嵴,接触区在切1/3靠近切角。
(4)远中面:与近中面相似,稍短较圆突。
接触区在切l/3离切角稍远。
(5)切嵴:唇侧较平,舌侧圆突成嵴。
从侧面观察,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
(6)牙根:为粗壮、较直的单根。
唇侧宽于舌侧,牙根向根尖逐渐缩小,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圆三角形,根尖较直或略偏远中。
根长较冠长稍长,也有稍短者。
2.上颌尖牙:口内牙根最长的牙。
冠与根的唇舌径比切牙的大。
(1)唇面:似圆五边形。
未磨耗的尖牙,近、远中斜缘在牙尖顶处的交角约呈直角。
唇轴嵴明显,由尖牙的顶端伸延至颈l/3处,将唇面分为两个斜面。
唇轴嵴两侧各有一条发育沟。
外形高点在中i/3与颈l/3交界处。
(2)舌面:较唇面稍小,远中边缘嵴比近中边缘嵴短而突,颈缘较小。
远中牙尖嵴比近中牙尖嵴略长,舌隆突显著。
舌轴嵴明显,将舌窝分成近中舌窝和远中舌窝。
(3)邻面:似三角形。
远中面比近中面更为突出且短小,近中接触区靠近切角,远中接触区距切角稍远。
(4)牙尖:由四嵴和四斜面组成。
四嵴为唇轴嵴、舌轴嵴、近中牙尖嵴和远中牙尖嵴,汇合成牙尖顶。
近中牙尖嵴短,远中牙尖嵴长,牙尖顶偏近中。
第一单元牙体解剖生理一、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1)牙冠: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
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
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
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1)牙釉质: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2)牙骨质: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
(3)牙本质:构成牙体的主要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其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
(4)牙髓:充满于髓腔中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2.牙的分类(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1)切牙: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
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
牙根为单根。
2)尖牙: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
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
牙根为单根。
3)前磨牙(双尖牙):位于尖牙与磨牙之间,上、下、左、右共8个。
牙冠呈立方体,(牙合)面一般有两个牙尖,主要是协助尖牙和磨牙行使功能。
牙根为单根或双根。
4)磨牙:位于前磨牙的远中。
上、下、左、右共12个。
牙体由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依次渐小。
牙冠大,(牙合)面大,有4~5个牙尖,结构比较复杂,功能是捣碎、磨细食物。
牙根一般2~3个根。
(2)根据牙在口腔内存在的时间分类1)乳牙:出生后6~8个月开始陆续萌出,到两岁半左右全部萌出,共20个。
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脱落,被恒牙所代替。
2)恒牙:一般在6岁左右开始萌出和替换,逐步替代乳牙,成人一般有恒牙28~32个。
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化的趋势。
(3)根据牙在口腔内的位置分类1)前牙:位于牙弓的前部(口角之前),包括切牙和尖牙。
一、如何区分上下颌切牙二、二、;2.舌面的边缘嵴比中切牙明显,舌窝窄而深,有时有沟越过舌隆突的远中并延续到根面;3.邻面的近、远中接触区均在切1/3,比中切牙距切角远;4.牙根细而稍长,根长大于冠长,牙根近颈部的横断面呈卵圆形;三、如何区分下颌中切牙与侧切牙四、如何区分上颌侧切牙与下颌侧切牙五、六、1.面型:易因外伤而折断或脱落,缺损后对发音和面容美观有直接影响;修复治疗时人工牙形态、色泽应与面型及邻牙相协调;2.龋坏1.切牙的邻面接触区及上颌侧切牙的舌窝顶端,因自洁作用差,常为龋的好发部位;2.下颌切牙舌侧接近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处,发生龋坏机会少,但舌侧颈部通常有牙结石沉积;3.变异1.上颌中切牙之间偶有额外牙,应及时拔除,以免造成牙列拥挤及咬合关系紊乱;2.上颌侧切牙常发生变异如锥形侧切牙,也偶有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者;4.拔牙:1.上颌中切牙牙根直且圆,牙拔除时可使用旋转力;2.上颌侧切牙牙根可有弯曲,牙拔除时应仔细;3.下颌切牙的牙根扁而窄长,牙拔除时不宜使用旋转力;七、尖牙外形的应用解剖;1.牙根与面形:1.尖牙位于口角处,其根长大粗壮,起支撑口角的作用;2.上颌尖牙缺失者,对面容影响较大;2.不易龋坏:牙冠各面光滑,自洁作用好,较少发生龋坏;3.尖牙牙根较长,在牙槽窝内稳固,通常是口腔内保留时间最长久的牙;修复时多用作基牙;4.拔牙:1.上颌尖牙牙根为圆锥形单根,拔除时可使用旋转力;2.下颌尖牙的牙根稍扁圆,在牙已松动的情况下,可配合较小的旋转力;八、九、十、如何区分下颌第一前磨牙与第二前磨牙十一、前磨牙的应用解剖;1.拔牙1.上颌前磨牙为扁根且多分叉,不可使用旋转力;2.下颌前磨牙虽多为单根,但根尖常有弯曲,拔除时主要使用摇力2.龋坏1.面窝、沟、点隙及邻面是龋病好发部位2.修复时应注意恢复正常解剖形态以及接触区形态和位置,以免嵌塞;3.6缺失机会多,常以5作为修复6的基牙3.毗邻:上颌窦和颏孔1.上颌前磨牙与上颌窦邻近,根尖感染可能波及上颌窦;取断根时应避免使用推力,以避免断根推入上颌窦;2.下颌前磨牙可作为寻找颏孔的标志4.畸形中央尖:前磨牙面中央窝偶见一个小牙尖,称为畸形中央尖abnormal centralcusp,常因磨损导致髓腔暴露,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多见于下颌5;5.前磨牙常发生错位、易位、额外牙;十二、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应用解剖1.正畸拔牙首选去掉上颌5以改善牙列,应用摇动力拔牙2.楔状缺损常见:牙颈部缩窄处为应力集中点,加上不当方法刷牙时的机械摩擦、牙菌斑酸蚀等多因素综合,易在牙颈部发生楔形缺损3.好发龋、牙折沿中央沟4.防侧穿、防邻牙损伤RCT时尤其注意5.防上颌窦损伤根部邻近上颌窦,RCT、拔牙等操作时用力过猛可能突入上颌窦,特别是拔牙断根加之用力不当,可能会导致断根落入上颌窦中6.单臂卡的放置区域利用上颌4、5之间的天然沟隙防治挂钩十三、上颌第二前磨牙的应用解剖1.拔牙时主要使用摇力2.楔状缺损3.好发龋、牙折4.偶见双根,牙髓治疗要注意RCT时,牙根要找完全5.防上颌窦损伤6.错位牙十四、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鉴别1.第一磨牙的颊舌径稍大于近远中径,第二磨牙颊舌径远大于近远中径;2.第二磨牙颊面自近中向远中的倾斜度,比第一磨牙大;3.第二磨牙的牙根聚拢;十五、左右上颌磨牙的鉴别1.近中舌尖最大,远中舌尖最小,第一磨牙的卡氏尖在近中舌尖的舌侧2.近颊角最锐;斜嵴从远中颊尖到近中舌尖;3.近中边缘嵴高、远中边缘嵴低;十六、左右下颌磨牙的鉴别1.面近中边缘嵴高于远中边缘嵴2.第一磨牙及五尖型第二磨牙的远中尖位于远中颊侧3.根尖偏远中十七、十八、磨牙的临床应用解剖6龋、与Ⅴ鉴别、关键;7腮腺导管口;8腭大孔;上颌窦、下颌管1.第一磨牙萌出早,且面窝、沟、点隙多,自洁作用差,易龋坏及早进行窝沟封闭2.第一磨牙与第二乳磨牙形态相似,位置邻近,注意鉴别做好健康宣教,防治第一磨牙龋3.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关系,是牙尖交错中的“关键”,对建立正常咬合起重要作用,应尽量保留必须修复时,一定要趁早,如10±1岁,则仍有调整正常咬合的机会4.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正对的颊粘膜:腮腺导管口故6、7容易积聚牙结石,应做好洁治5.上颌第三磨牙可作为寻找的标志8与腭中线中外1/3的凹陷处为腭大孔,此处进针进行腭前神经麻醉;麻醉前仍然需要回抽避免入血6.上颌磨牙和上颌窦关系密切,根尖感染可以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断根拔除时,不应该使用推力,以免断根进入上颌窦;下颌磨牙根尖和下颌管接近,断根拔除时,不宜使用压力,以免损伤下牙槽神经和血管;十九、乳磨牙的特点1.乳白色釉质比较薄,而有机物较多,故颜色较浑浊呈白色2.体积小:外形与同名恒牙相似,但体积小;乳磨牙体积依次递增3.牙冠短而宽4.颈缘窄,颈嵴突出,牙根明显缩小——冠根分明5.乳前牙1.宽冠窄根,颈嵴、舌隆突较突,舌窝明显一、除上颌乳中切牙为宽冠宽根2.根尖偏唇侧、偏远中3.上颌乳尖牙,牙尖偏向远中是所有尖牙中,牙尖唯一偏向远中者6.乳磨牙1.体积递增,下颌第二乳磨牙近、远中颊尖、远中尖三尖等大;2.乳磨牙方聚合度大,面缩窄,窝沟尖嵴不清晰;二十、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鉴别1.第二乳磨牙的牙冠短小,色乳白;2.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方聚拢;3.主要鉴别点下领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第二乳磨牙的颊尖三尖等大,而下颌第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4.第二乳磨牙根干短,牙根向外张开;二十一、乳牙的应用解剖1.注意预防保护,龋坏应及时治疗2.完整乳牙,咀嚼效率高,有利儿童成长;3.刺激颌骨生长发育4.引导恒牙正常萌出5.治疗时应保护恒牙胚(1)根管治疗(2)“特纳牙”:个别恒牙的釉质发育不全,常与乳牙根尖周炎有关(3)乳牙更替时牙根为垂直吸收,拔牙应垂直向上用力,避免摇动和旋转力二十二、切端和面形态的生理意义1.简述前后牙的功能1.前牙:穿透、切割、撕裂2.后牙:容纳、限制、磨碎、排溢2.接触的增龄性变化1.早期为点、线接触(1)切端和面的尖、窝、沟、嵴都是由曲线、曲面构成(2)儿童咀嚼力小,点线接触的局部咀嚼力大,利于咀嚼食物(3)利于牙移动,建立合适的咬合关系2.后期小斜面接触(1)接触面积增大,咀嚼效率提高(2)牙完全萌出经调整建立稳定咬合关系后,小斜面接触利于咬合关系的稳定二十三、牙冠轴面突度curvature of crown包括哪些方面其生理意义分别是二十四、1.牙冠轴面凸度包括三个方面:唇舌面凸度、邻面凸度和楔状隙;(1)正常牙冠轴面突度是适应动物进化的结果,是保证牙齿能更健康地维持牙弓内形态(2)正常牙冠轴面突度可帮助预防牙齿各种疾病的发生(3)正常牙冠轴面突度可帮助保护牙周组织2.唇舌面凸度的生理意义(1)牙冠的正常唇舌面凸度,可促进牙龈的血液循环,有利牙龈组织的健康1.促进血液循环:咀嚼时,排溢的食物顺着正常的牙冠凸度滑向口腔,摩擦牙龈对牙龈起到按摩作用2.牙冠凸度过小/无凸度,牙龈将会受食物直接撞击损伤3.牙冠凸度过大,牙龈会失去食物的摩擦作用,可能产生失用性萎缩(2)颈1/3凸度,可扩展龈缘,使其紧张有力3.邻面凸度的生理意义(1)防止食物嵌塞,还可防止龈乳头萎缩,牙槽骨吸收(2)维持牙弓完整,分散力(3)稳定关系,有利于咀嚼,对颞颌关节、咀嚼肌和牙周组织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4.楔状隙的生理意义(1)邻间隙充满龈乳头,保护牙槽骨和邻面(2)楔状隙作为食物排溢通道,食物摩擦牙面,保持牙面清洁,可防治龋病发生1.可防止食物嵌塞2.免使龈乳头受压萎缩及牙槽突降低3.分散力楔状隙减少面的压力4.稳定关系使牙及关系稳定、牙弓完整,有利于咀嚼和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及牙周组织的健康5.使食物在接触区处分流6.牙齿自我清洁的结构二十五、髓腔解剖的临床意义应用解剖1.髓腔形态是临床进行治疗的重要依据基础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1)髓室的大小、位置(2)髓角的高低、根管口的位置(3)根管数目、根管的类型、弯曲程度和方向(4)根管与牙周组织间的关系2.高耸的髓角:在备洞或作嵌体针道时容易发生意外穿髓3.弯曲的根管:进行去髓和扩大时,容易造成器械折断或根管侧穿4.根尖孔或牙根尚未完全形成者:器械、药物或充填物容易穿出根尖孔,刺激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炎二十六、恒牙髓腔的应用解剖1.前牙(1)上颌前牙髓腔的唇舌径在牙颈部最大,髓壁比切端薄,开髓时应从舌面窝中央向牙颈方向钻入(2)上颌前牙位于口腔前部,根管粗大而直,操作方便,效果好(3)上颌前牙在活髓牙预备针型嵌体的针道时,应注意避开髓角(4)下颌前牙的双根管多分布在唇舌向:拍摄X线片时应注意投射角度近远中向投射(5)下颌切牙根管较窄,根管侧壁薄1mm:根管治疗时应防止侧穿根管壁2.前磨牙(1)上颌前磨牙近远中径,近面宽,颈部较窄:开髓时应防止从近中面或远中面侧穿(2)上颌前磨牙颊侧髓角较高,补牙备洞时应注意避免穿通颊侧髓角(3)上颌前磨牙髓室底较深:开髓时勿将暴露的髓角误认为是根管口(4)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向舌侧倾斜度大,颊尖位于牙冠中份,颊侧髓角较高:牙体预备时应避免穿髓3.磨牙(1)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较高,应避免穿髓(2)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颊侧两根管口相距很近,根管窄小,应注意寻找,注意走行方向(3)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在进行嵌体修复制备针道时,应避开髓角,从面颊沟、舌沟、近中窝、远中窝等位置入手(4)上颌第二磨牙有时颊侧2根管融合为1粗大的根管,治疗时应加注意(5)下颌第一、第二磨牙舌侧髓角高于颊侧髓角,近中高于远中,牙体预备时避免穿髓(6)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和髓室底相距较近,开髓时避免穿通髓室底(7)下颌第一磨牙远中舌侧根管细小弯曲,治疗时应加注意(8)下颌第二磨牙有时近远中根管在颊侧融合:开髓时勿将其误认为是髓室底穿通(9)下颌磨牙牙冠向舌侧倾斜,髓腔偏向颊侧:开髓时应避免对舌侧壁的切割,开髓部位应在面偏向颊尖处二十七、纵、横曲线的基本概念及生理意义二十八、1.曲线是一组用以表示牙弓面形态特征的曲线,包括纵曲线、横曲线;2.纵曲线是表示矢状方向的面形态特征曲线;(1)下颌牙列的纵曲线:又称司匹曲线,是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和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2)上颌牙列的纵曲线: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和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凸向下的曲线;3.横曲线是表示冠状方向的面形态的曲线;连接任何同颌双侧同名磨牙的同名颊舌尖,可得到横曲线;由于牙体自身的倾斜度,倾向颊侧的上颌的横曲线凸向下,倾向舌侧的下颌的横曲线凹向下;4.曲线的意义(1)上、下颌牙列的曲线彼此相似或吻合,咀嚼运动时,保持密切的接触关系,与下颌运动的方式相协调;(2)曲线与牙槽突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利于咀嚼力的分散与传导,利于保护牙周组织健康;二十九、关键是什么什么因素形成了关键1.关键occlusal key: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关系,是牙尖交错的最重要标志2.形成关键的因素(1)6/6 最大,是最早萌出的牙,尖窝多——咬合关系稳定(2)6/6 根多且粗大,位于骨质致密的颧牙槽嵴内——位置稳定(3)6/6 位于牙弓后段的中份,接近咀嚼肌的合力作用点——承受牙合力最大(4)三十、正常覆、覆盖的生理意义1.提高咀嚼效率:使上下牙密切接触,利于咀嚼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接触2.保护唇颊、舌边缘软组织在咬合时不被咬伤:上牙盖下颊尖,下牙盖上舌尖3.保持面部丰满:衬托唇、颊4.前牙超覆:正常,利于咬切功能三十一、牙尖交错的正常标志五个方面:中线、一对二、尖牙关系、中性、覆合覆盖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与上唇系带、人中一致2.除/1 和 8/ 外,均为一对二的关系,牙尖交错接触3.3/ 牙尖顶与 /3 远中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相对/3 牙尖顶与 3/ 近中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相对4.6/6 为中性关系6/的近中颊尖对着/6的颊沟5.前、后牙的覆覆盖关系正常三十二、下颌骨的薄弱部位1.正中联合Symphysis2.颏孔区Mental foramen3.下颌角Mandibular angle4.髁突颈部Neck of the condyle三十三、狭义的咀嚼肌指他们的功能特点为三十四、1.狭义的咀嚼肌: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2.功能特点1.咬肌、颞肌、翼内肌的下颌附着点低于起点,收缩时上提下颌,产生闭颌运动2.翼外肌位于水平方向,收缩时参与前伸、开颌运动三十五、简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结构特点1.髁突condylar process(1)椭圆形,冠状分内、外极,关节面被横嵴分为前斜面和后斜面(2)前斜面组成关节的功能区的一部分(3)髁突水平轴与下颌支表面垂直(4)双侧髁突延长线相交,在枕骨大孔前缘形成145~160°角;(5)髁突颈细,弯向腹侧,是骨折的好发部位,也是颅中窝损伤的安全阀装置;(6)髁突颈前内区有翼肌窝;(7)髁突形态差异大;2.颞骨关节窝及关节结节articular fossa and tubercle(1)关节窝呈一个底边朝前的三角形,关节结节侧面观为一圆丘形;(2)关节结节被骨嵴分为前斜面和后斜面,关节结节后斜面组成功能区的一部分;(3)关节结节和关节窝与颅中窝仅相隔一层薄骨板,颅腔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若损伤,可导致严重颅内出血,应防止;3.关节盘articular disk(1)与颞骨关节面形态相适应,后方凸起,前方凹陷,与后方的关节窝和前方的关节结节相对应;(2)断面呈S型,分为前、中、后带,其中中带最薄,为关节盘的功能区;(3)关节盘前后均有附着,构成前伸部和双板区;(4)关节盘内、外侧韧带与髁突内、外极组成盘-髁复合体;(5)与关节上、下腔分别组成盘-髁关节滑动关节和盘-颞关节铰链关节4.关节囊和关节腔articular capsule and cavity :由韧性较强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囊内骨关节面都覆盖着关节软骨;5.关节韧带articular ligament:有三条,分别为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悬吊下颌,限制下颌在正常范围内活动;三十六、叙述颞下颌关节盘的功能作用1.使上下关节面吻合矢状呈双凹形关节盘大于髁状突又小于关节窝,弥补了突窝的大小不协调,使关节既灵活又稳定2.改变颞下颌关节运动的轴向3.吸收拉力和压力(1)关节盘最外层的致密纤维网,可使关节盘在拉力和压力下维持形态(2)关节盘上层的胶原纤维成不规则的波浪状,下层则呈向上同向起伏排列的波浪形,能吸收咀嚼压力4.保持关节盘与髁突平衡5.营养、润滑和感觉功能(1)关节盘上下面的滑膜、双板区的血管可产生滑液,提供营养和润滑(2)关节盘丰富的神经末梢能调节有关肌肉的运动,明确关节疼痛的部位三十七、三个基本颌位的定义1.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即牙尖交错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关系;又称“牙位”tooth position,“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 intercuspal position,MI;2.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3.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提颌肌群轻微收缩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三十八、请简述RCP起始的开口运动过程;RCP起始的开口运动:转动→滑动兼转动→转动;具体过程如下:1.从RCP开始,下切牙向后下方下降18~25mm小开口;此时,髁突在关节下腔作单纯转动;2.超出此范围后,髁突的运动变为在关节上腔作滑动兼转动,至关节结节前下方;大开口3.若继续开口,则又表现为单纯转动,直到最大张口位;三十九、请简述ICP或MPP其实的开口运动过程;ICP或MPP起始的开口运动:滑动兼转动→转动;具体过程如下:1.从ICP或MPP张口至最大开口位,髁突的运动一开始就是滑动兼转动,运动至关节结节的前下方大开口2.若继续开口,则为单纯转动,直到最大张口位;四十、开闭口运动正常的标志1.双侧髁突运动均匀一致2.关节内无响声,无弹跳现象3.颌面部无痛4.下颌颏部运动不偏斜,无前伸动作5.开口度为40mm以上四十一、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双侧颞下颌关节:双侧颞下颌关节是解剖性因素,相对固定,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对下颌运动的范围和方式有重要制约作用,2.:也属解剖性因素,可在一定范围内因自然的变化如生理性磨耗和病理性磨损与医源性改变如充填、修复、正畸、重建等而发生变化;3.神经肌肉结构:神经肌肉因素是一个因受牙周、关节蠹及关节韧带等多种结构中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作用而灵活多变的因素;四十二、请简述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缺牙、接触面积、牙周组织、口腔内环境、TMJ、全身健康1.缺牙的位置:前牙缺损影响小于后牙2.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1)接触面积越大,咀嚼效率越高(2)年长男性比年轻男性咀嚼效率高3.牙周组织4.口腔内软硬组织缺损、炎症、外伤5.TMJ疾患6.全身性健康:年老体弱、有全身疾患等患者,可能存在肌肉的退行性变,咀嚼力弱7.其他: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不良咀嚼习惯四十三、咀嚼时正常肌电图与异常的区别分期、维持时间、协调性1.正常EMG的放电期与静止期分期明显;异常EMG不明显,且有静止期的波幅小的爆发式放电2.正常EMG的规则性和周期性保持时间较长;异常EMG不能保持一定的时间;3.正常EMG的ICO或非ICO作咀嚼负荷测试时,两则肌肉活动协调;异常者不协调,或表现为同一侧咀嚼肌放电增强或减弱,甚至迅速减弱至电活动消失;四十四、唾液腺的组成,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腺体;1.腮腺:纯浆液性腺;2.下颌下腺:浆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3.舌下腺:黏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4.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磨牙后腺;多数为黏液性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实验一牙体观察与外形测量(3学时)【目的和要求】牙体观察与测量是研究牙体解剖形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离体牙,熟练掌握各类离体牙的解剖特点,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类离体牙。
通过测量,掌握牙体的测量方法,了解游标尺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认识与观察离体牙2.测量牙体牙【实验用品】全口离体牙模型,游标尺,直尺,铅笔,模型牙。
[方法和步骤]1.对照离体牙,复习牙的解剖形态特点,熟记各类牙的主要解剖标志。
2.熟悉游标尺的使用,练习测量数值的读取(以mm为单位)。
3.测量离体牙,具体测量的项目和方法如下:(前、后牙测量方法相同,分别见图2-1和图2-2)。
(1)牙体全长:从切端或牙尖顶至牙根尖的距离。
(2)牙冠长:从切端或最高的牙尖顶至颈缘根方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图2.IA,图2-2A)。
(3)牙根长:从颈缘的根方最低点至根尖的距离(图2-18,图2-2B)。
(4)牙冠宽:牙冠近中、远中面最突点(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图2-IC,图2-2C)。
(5)牙颈宽:唇面颈缘处与近远中缘相交点之间的距离(图2.1D,[]2-2D)。
(6)牙冠厚:牙冠唇面与舌面最突点之间的距离(图2-1E,图2-2E)。
A B CEDF G图2-1前牙测量方法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冠厚E,牙颈宽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E F G图2-2后牙测量方法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颈宽E.牙冠厚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7)牙颈厚:牙颈唇面与舌面颈缘上最低点的距离(图2.1F,图2-2F)。
(8)近远中面颈曲度:从近中面或远中面颈缘在唇侧和舌侧缘交点的连线与颈缘最凸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图2.1G,图2-2G)。
将测量结果填入实验结果表中。
4.根据测量数值,对照离体牙,分别绘出上颌中切牙、下颌第一磨牙各面的外形。
上颌中切牙(11牙.21牙)外形特点:是切牙中最大的一个,牙冠呈楔形,唇面:较为平坦,略呈长方形,切缘较平直,从近中至远中略向龈侧倾斜,唇面有二条浅沟延伸至牙冠中1/3,为发育沟是该牙三个发育中心的融合遗迹,近中缘较平直远中缘较圆突,由近中面相交而成的远唇线角较钝,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角较圆钝,籍此可以鉴别左右牙颈线呈弧线,牙冠颈部沿该线部分稍突起,为颈嵴,外形高点位于唇颈嵴处,颈嵴上常有几条弧线或水平的浅沟样结构,为轴质横纹。
舌面:牙冠从唇侧向舌侧逐渐缩小,故舌面近远中径较唇面小,舌面中央凹下部分为舌窝,窝的周围隆起,其颈侧较圆突的部位为舌面隆突切端为切嵴,近,远中缘分别有近无中边缘嵴比远中边缘嵴稍长,近舌线角较锐,远舌线角较钝,包括近中面和中面。
邻面:邻面略呈“V”形,其底为颈缘,顶为切端,上颌中切牙的切嵴略偏向牙体长轴的唇侧,近中邻接点位于切1/3内,远中邻接点在切1/3与中1/3之间邻面牙颈线呈弧线,突向切端。
上颌侧切牙(12牙、22牙)外形特点:与上颌中切牙相比,上颌侧切牙冠窄小,圆突尤其是近远中方向更加明显,近远中切角较圆钝,舌窝窄而深,唇面发育沟不明显。
上颌尖牙(13牙、23牙)外形特点:上颌尖牙的牙尖较长,约占牙冠长度的1/3,牙尖由四嵴四斜面构成,四嵴分别为唇嵴,舌嵴,近中舌斜面和远中舌斜面。
唇面观,上颌尖牙冠似圆五边形,五个边分别为近中斜缘,远中斜缘,近中缘和颈缘,牙冠较宽。
远中面较近中面圆突。
唇嵴自牙尖项向颈部延伸,逐渐消失在牙冠中1/3,舌面观,由于舌嵴的存在舌窝不明显,但舌面隆突显著。
下颌尖牙(33牙,43牙)外形特点:下颌尖牙与上颌尖牙比牙冠较窄。
下颌第二前磨牙(35牙、45牙)外形特点:牙冠呈方圆形,牙冠的长度,高度,宽度几乎相等,有小磨牙之称,根据牙合面形特点,下颌第二前磨牙可以分两尖型和三尖型两种,两尖型者约占64.2%,牙合面的发育沟是“U”形,前者分别为中央沟,近颊。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二上颌中切牙的雕刻口腔医学技术专业2008年级11-16班4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室1.通过对放大二倍右上颌中切牙牙体外形的雕刻,达到牢固复习巩固该牙的解剖形态。
2.初步学习使用口腔科器械、材料。
3.初步掌握雕牙的技术,训练拳握式、握笔式的雕刻方法,学会运用支点,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雕刻上颌中切牙的外形雕刻上颌中切牙的八步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方式重点内容以示教为主,雕牙和一般内容以自己动手为主。
直尺,铅笔1.蜡块(50mm×24mm×24mm)每人一块。
2.切削刀、雕刻刀(46、48)每人一把。
3.直尺(自备)、红蓝铅笔、垫板(硬纸板、玻璃板或报纸等)。
〔方法和步骤〕1.雕刻器械〔图实验-5〕雕刻刀(46、48):主要用来雕刻牙体的窝、沟、嵴及各部位表面,使其表面光滑圆钝完成最后的细致雕刻〔图实验-5⑴〕。
切削刀:主要用来切除大块蜡块,使其初步形成牙体外形〔图实验-5⑵〕。
2.雕刻器的握持方式握笔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主要握刀的手指是拇指、食指和中指,而无名指和小指在雕刻时用作支持,也可用中指作为主要的支点,这种握刀法主要用来做比较细微的雕刻〔图实验-6〕。
掌拇指式:将刀柄全部握在第二、三、四、五指内,刀的根部拿于食指的二三指间关节处,用刀时刀口向着雕刻者,刃部对着雕刻物。
同时,用另一手握着雕刻物,并以握刀手的拇指顶着雕刻物作支点。
此法多用于修切牙冠各面〔图实验-7〕。
第三种握刀法:示指按于刀背,其余四指平握刀柄,手掌的小部分压住刀柄的远侧部。
此种握刀法多在切蜡时用。
3.了解上颌中切牙各部位尺寸见表2。
表实验-2 上颌中切牙各部位尺寸(单位mm)比例冠长根长冠宽冠厚颈宽颈厚近中面颈曲度远中面颈曲度1:1大小放大二倍10.5 21.0 13.0 26.0 8.5 17.0 7.0 14.0 7.0 14.0 6.0 12.0 3.5 7.0 2.5 5. 4.确定基准面将蜡块的一个50mm×24mm的平面定为唇面,另一个24mm×24mm的平面定为切端面,将此两平面刮平并互相垂直,作为基准面。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的配套教材。
其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常的牙体解剖结构和口腔生理功能,为口腔临床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牙体解剖学与口腔生理学。
牙体解剖学部分安排了8个实验内容,包括牙的雕刻与塑型、髓腔及牙合型的观察。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雕刻和描绘,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
口腔生理学部分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教,了解口腔生理功能常见的检查方法。
由于新版《牙合学》的编写,部分实验内容可供参考。
牙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程计划安排24学时。
牙体解剖学部分安排21学时;口腔生理学部分安排3学时。
实验一牙体观察与外形测量(3学时)【目的和要求】牙体观察与测量是研究牙体解剖形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离体牙,熟练掌握各类离体牙的解剖特点,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类离体牙。
通过测量,掌握牙体的测量方法,了解游标尺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认识与观察离体牙2.测量牙体牙【实验用品】全口离体牙模型,游标尺,直尺,铅笔,模型牙。
[方法和步骤]1.对照离体牙,复习牙的解剖形态特点,熟记各类牙的主要解剖标志。
2.熟悉游标尺的使用,练习测量数值的读取(以mm为单位)。
3.测量离体牙,具体测量的项目和方法如下:(前、后牙测量方法相同,分别见图2-1和图2-2)。
(1)牙体全长:从切端或牙尖顶至牙根尖的距离。
(2)牙冠长:从切端或最高的牙尖顶至颈缘根方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图2.IA,图2-2A)。
(3)牙根长:从颈缘的根方最低点至根尖的距离(图2-18,图2-2B)。
(4)牙冠宽:牙冠近中、远中面最突点(接触点)之间的距离(图2-IC,图2-2C)。
(5)牙颈宽:唇面颈缘处与近远中缘相交点之间的距离(图2.1D,[]2-2D)。
(6)牙冠厚:牙冠唇面与舌面最突点之间的距离(图2-1E,图2-2E)。
A B CEDF G图2-1前牙测量方法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冠厚E,牙颈宽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E F G图2-2后牙测量方法A.牙冠长8.牙根长C.牙冠宽D.牙颈宽E.牙冠厚F.牙颈厚G.近远中面颈曲度(7)牙颈厚:牙颈唇面与舌面颈缘上最低点的距离(图2.1F,图2-2F)。
第三章:牙列与咬合第一节:牙列一、正常牙列特点1、外形规则、整齐,每颗牙在牙槽骨内有其特定的位置,牙与牙之间紧密连接,咀嚼过程中相互支持、分散咀嚼压力、提高咀嚼效能,避免食物嵌塞,有利于牙的稳固。
2、牙排列呈弓形,舌侧便于舌的运动,3、唇颊侧可以衬托唇颊,使面部丰满二、牙列异常1、可能对面部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牙列缺损或丧失,影响咀嚼功能,可使唇颊因失去支撑而内陷,面型呈衰老相。
三、牙列分类1、按照构成牙列的牙的类别分为恒牙列、乳牙列、混合牙列1) 、恒牙列上颌牙列较下颌牙列略宽,略长。
原因:上颌切牙较宽,下颌切牙较窄,下颌前磨牙向舌侧倾斜程度大于上颌前磨牙。
我国人上颌恒牙列宽约55mm ,长约50mm.下颌恒牙列宽约52mm ,长约41mm 。
2) 乳牙列较恒牙列小,但其牙列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大于恒牙列,形态更近似半圆形。
3)、混合牙列由若干乳牙和若干恒牙组成,在不同发育阶段牙数略有差异。
有些成年人有乳牙滞留,为异常现象2、按照牙列形态特征分1)尖圆型:上颌牙列自侧切牙起就开始向后弯曲,弓形牙列的前牙段向前突出比较明显。
占27%2)、方圆型:上下牙列张四个切牙的切缘唇侧连线略直,弓形牙列从尖牙的远中才开始弯曲向后,占25% 3)、椭圆形:介于两者之间,弓形牙列自上颌侧切牙的远中开始,向后逐渐弯曲,使得前牙段较圆突。
占48% 。
3、按照牙列中牙的排列情况,可大致分为正常牙列和异常牙列1)、正常牙列:牙数正常,各牙排列整齐,无间隙2)、异常牙列:(1 )、牙数异常:如牙数过多(额外牙)或过少。
(2 )、牙排列异常:如牙列拥挤、牙列稀疏、弓外牙、高位牙、低位牙、异位牙和转位牙四、牙列大小的测量方法用数值来描述牙列的形态,对指导义齿修复、制造成品牙列和成品总义齿都具有重要价值。
1、牙列长度和宽度:1 )、牙列长度(length of dentition ):通常把左右侧中切牙唇侧最突点的连线与牙列左右侧最后一颗牙远中最突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2)、牙列宽度(width of dentition ):过左右侧同名牙同名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如、尖牙牙尖顶间距代表牙弓前段宽度;第一前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中段宽度;第一磨牙中央窝间距代表牙弓后段宽度等。
口腔解剖生理学(总分48,考试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1. 上颌切牙唇舌剖面髓腔最厚处为( )A.牙冠切2/3B.牙根2/3C.颈缘附近D.牙冠中部E.牙根2. 上颌中切牙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牙冠形态分为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三种,稍长较直B.远中面与近中面相似C.唇面的切1/3处可见一条线的纵行发育沟D.从侧面看切嵴在牙体口长轴的舌侧E.近中切角为一直角3. 根管最狭窄处位于( )A.根尖孔上方约1mmB.根尖孔C.根管1/2D.根管口E.以上都不是4. 面神经属于( )A.运动神经B.交感神经C.感觉神经D.副交感神经E.混合性神经5. 上颌尖牙牙冠唇面的外形高点位于( )A.外形高点在中1/3与颈2/3交界处B.外形高点在中1/3与颈1/3交界处C.外形高点在中1/2与颈1/3交界处D.外形高点在中1/3与颈1/2交界处E.以上都不是6. 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者比率约为( )A.20%B.40%C.60%D.80%E.90%7. 位于上颌骨的是( )A.眶下窝B.关节窝C.翼腭窝D.翼肌窝E.尖牙窝8. 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根管分成颊、舌侧各一个的比率为( )A.13%B.50%C.60%D.70%E.87%9. 上颌第一磨牙的主要功能尖是( )A.近中舌尖B.近中颊尖C.远中颊尖D.第五牙尖E.远中舌尖10. 面神经主干的长度约为( )A.3.5~4cmB.0.5~1cmC.1.5~2cmD.2.5~3cmE.2~2.5cm11. 颞颌关节的组成不包括( )A.正中联合B.髁状突C.关节面D.关节韧带E.关节囊12. 上颌神经的分支不包括( )A.颊神经B.颧神经C.蝶腭神经D.上牙槽后神经E.上牙槽中神经13. 人群中咀嚼类型最多见的是( )A.双侧同时咀嚼B.双侧交替咀嚼C.右侧咀嚼D.左侧咀嚼E.后牙咀嚼14. 下颌神经前干中的感觉神经为( )A.耳颞神经B.舌神经C.颊神经D.下牙槽神经E.以上均不是15. 下颌骨外斜线为( )A.正中联合至下颌支前缘B.颏孔至下颌支前缘C.上颌棘至下颌支前缘D.下颌棘至下颌支前缘E.颏结节至下颌支前缘16. 面神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含运动纤维B.含味觉纤维C.副交感纤维D.为混合神经E.含交感神经17. 关于腭大孔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上颌第一磨牙腭侧B.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之外、中2/3交界处C.位于硬腭前部D.在硬腭后缘前方约1.0cm处E.腭前神经和腭大血管由此孔向前分布于硬腭后2/318. 舌乳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丝状乳头数目最多,体积最小B.轮廓乳头一般为7~9个,体积最大C.菌状乳头数目较少、色D.舌背前2/3分布三种舌乳头E.以上均正确19. 咀嚼肌力由小到大排列应为( )A.翼内肌、嚼肌、颞肌B.嚼肌、翼内肌、颞肌C.嚼肌、颞肌、翼内肌D.嚼肌、翼内肌、颞肌E.翼内肌、嚼肌、颞肌20. 起于内斜线的肌肉是( )A.下颌舌骨肌B.茎突舌骨肌C.颊肌D.斜角肌E.上唇方肌21. 不影响力的因素为( )A.釉质钙化的程度B.性别C.年龄D.咀嚼习惯E.张口距离22. 上颌侧切牙特点不正确的是( )A.唇面较窄小且圆突B.舌窝窄而深C.发育沟较中切牙明显D.牙根较中切牙细而稍长E.颈横面为卵圆形23. 髓室由几个面组成( )A.6B.4C.3D.2E.524. 不是下颌神经分支的是( )A.棘孔神经B.耳颞神经C.舌神经D.蝶腭神经E.颊神经25. 面有一个中央窝,一个近中窝的为( )A.下颌第一磨牙B.下颌第二磨牙C.上颌双尖牙D.上颌第二磨牙E.上颌第一磨牙26. 有一个颊沟的牙为( )A.下颌第二磨牙B.上颌第一磨牙C.下颌第一磨牙D.下颌第二双尖牙E.下颌第一双尖牙27. 息止间隙正常约为( )A.1~3mmB.2~3mmC.3~4mmD.1~4.0mmE.3~4.5mm28. 5~4岁乳牙的特征( )A.侧切牙根向近中倾斜B.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彼此相齐C.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稍前方D.上下颌第一乳磨牙的近中面彼此相齐E.后牙间隙逐渐形成29. 正中位也称为( )A.牙位B.中性C.牙尖交错位D.下颌后退位E.姿势位30. 牙槽窝颊侧牙槽骨板较厚的部位为( )A.上颌磨牙区B.下颌前磨牙C.下颌尖牙区D.下颌侧切牙区E.下颌中切牙区31. 大开颌运动为发生在颞下颌关节运动,( )A.髁状突作转动运动B.活动发生在下腔C.作滑动运动,活动发生在上腔D.一侧作滑动,一侧基本上转动E.转动运动与滑动运动结合的混合运动32. 颞浅动脉由颈处动脉何处发出( )A.平舌骨大角尖B.下颌骨髁突颈部内后方C.平甲状软骨上缘D.平舌骨大角稍上方E.平舌骨大角稍下方33. 面总静脉的解剖是( )A.耳后静脉与颞浅静脉汇合而成B.面前静脉与颌内静脉汇合而成C.面后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而成D.面后静脉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而成E.以上均不正确34. 上唇正中唇红向前下方突出的结节为( )A.人中点B.唇红C.唇峰D.唇红缘E.唇珠35. 在面侧深区从翼外肌上缘穿出的神经为( )A.嚼肌神经B.耳颞神经C.颊神经D.下齿槽神经E.翼内肌神经36. 磨牙后三角位于( )A.下颌第二磨牙颊侧B.下颌第三磨牙后方C.上颌第三磨牙腭侧D.下颌第三磨牙颊侧E.下颌第二磨牙后方37. 牙槽窝最大的牙是( )A.上颌第二双尖牙B.上颌中切牙C.上颌第一磨牙D.上颌尖牙E.上颌侧切牙38. 下唇的主要感觉神经来自( )A.下颌神经B.三叉神经C.舌咽神经D.面神经E.上颌神经39. 颈外动脉分支不包括( )A.眼动脉B.甲状腺上动脉C.舌动脉D.颌外动脉E.颌内动脉40. 上下颌牙齿对位接触情况不包括( )A.尖对尖接触B.面的对位接触C.尖与窝对位接触D.尖与沟对位接触E.尖与隙接触41. 颌面部的骨性支架系由多少块骨组成( )A.9 B.12C.14D.10E.1842. 与咽旁间隙不直接相通的间隙是( )A.翼腭间隙B.腮腺间隙C.咽后间隙D.颌下间隙E.颞下间隙43. 眶下间隙的下界是( )A.眶下缘B.上颌骨牙槽突C.鼻侧缘D.颧肌E.尖牙窝44.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部肌肉不包括( )A.表情肌B.颈阔肌C.镫骨肌D.咬肌E.二腹肌后腹45. 与腮腺毗邻的肌肉不包括( )A.嚼肌B.二腹肌后腹C.翼外肌D.翼内肌后部E.胸锁乳突肌46. 牙尖偏近中的牙为( )A.下颌乳尖牙B.上颌乳尖牙C.上颌第一双尖牙D.下颌第一乳磨牙E.上颌第一乳磨牙二、B型题A.颊间隙B.颞下间隙C.颞间隙D.颌下间隙E.嚼肌间隙47. 翼颌间隙向下与何间隙通连( )48. 翼颌间隙向外与何间隙通连( ) A.面横动脉B.颈内动脉C.颈外动脉D.颞浅动脉E.颌外动脉49. 面部出血可压迫何动脉( )50. 额部出血可压迫何动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