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模板(本科)
- 格式:doc
- 大小:75.92 KB
- 文档页数:16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大纲一、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牙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实验室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标本、雕塑牙齿、髓腔磨片等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严密细心的工作方法,为临床工作打好基本技能基础。
二、基本原理及课程简介基本原理:形态为主,和生理功能相联系课程简介: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课程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牙体解剖学与口腔生理学。
牙体解剖学包括牙的雕刻与塑形、髓腔及合型的观察。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雕刻和描绘,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
口腔生理学部分主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教,了解口腔生理功能的常见检查方法。
三、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实验方式包括观察标本、雕塑牙齿、髓腔磨片。
实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教程,复习所学理论,实验中按照操作步骤,独立思考,进行操作。
四、实验报告牙体形态绘图五、考核与考试考核包括:上颌中切牙雕刻,下颌第一磨牙雕刻,上颌第一前磨牙堆塑,上颌第一磨牙堆塑考试包括:30颗离体牙辨别六、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名称及数量)每次实验可同时开20组,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一组实验1组一套:游标卡尺、双头雕刀、小雕刀、棒状器、锥状器、柳叶蜡刀、蜡刀、酒精灯、天平。
(以上现各有20套)。
雕刻牙模型三套。
七、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A综合性 B创新性 C验证演示性 D设计性实验一牙体观察与外形测量(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各类离体牙的解剖标志熟悉:游标尺的使用方法,牙体的测量方法实验内容:1、认识与观察离体牙2、测量离体牙教学重点:各类离体牙的解剖特点。
教学方法:讲课、示教、实习。
思考题:1、如何区分上下颌颌左右侧的前磨牙2、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的鉴别要点实验课考核:课堂上完成各类离体牙的观察与测量,带教教师根据本次实验评分标准给予评分。
课时:4学时实验二上颌中切牙的雕刻(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上颌中切牙的解剖形态及生理功能特点熟悉:雕牙的方法与步骤实验内容:1、雕刻刀的正确使用2、雕刻右上颌中切牙教学重点:上颌中切牙的解剖特点教学方法:讲课、示教、实习。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计划书目录实验一:额顶枕区————————————————————————3 实验二:面部浅层————————————————————————4实验三:开颅取脑————————————————————————5实验四:眶部解剖————————————————————————6实验五:面部深区(一)————————————————————8实验六:面部深区(二)————————————————————10实验七:下颌下区深区—————————————————————12注:颞区的解剖放入面部深区(一)实验一额顶枕区【实验目的】1、观察头皮的分层,2、掌握头皮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及走行。
找到眶上血管和神经,滑车上神经及血管。
3、了解帽状腱膜的结构特点。
【实验安排】主刀:吕玮瑾张灵俊记录:袁乐萍翻阅:陈敏后勤:张家俊【实验步骤】1、清理头发,剥开皮肤:清理头皮表面的头发,沿眉间与枕外隆凸之间的连线纵形切开颅顶部皮肤,再沿两侧最高点连线做一横切口,翻起颅顶皮肤。
(注意:颅顶部皮肤厚而且致密,且纤维束与皮下组织紧密相连。
)2、观察浅筋膜和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皮肤剥离后,暴露出皮下筋膜。
颅顶的皮下组织内血管神经丰富:(1)在眶上缘上方可找到眶上动脉和眶上神经;(2)在其稍内侧寻认滑车上动脉和滑车上神经;(3)在耳廓前上方可找到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4)在枕外隆凸旁2cm处可找到枕动脉和来自第二颈神经的后支即枕大神经;(5)在耳廓后方可找到耳后动脉和枕小神经。
3、翻剥帽状腱膜,观察腱膜下结缔组织:在颅顶部作十字切口,将皮下组织向外侧翻起(注意皮下组织中有结缔组织纤维束,它将皮肤和帽状腱膜连在一起),切开帽状腱膜,向外侧翻起,帽状腱膜与颅骨骨膜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叫腱膜下结缔组织又叫腱膜下间隙。
它与颅骨外骨膜疏松结合,因而帽状腱膜与颅骨外骨膜容易分离,用刀柄插入腱膜下间隙进行探查,向四周拨动,以证实确实有一潜在的间隙。
实验四、口腔颌面颈部神经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三叉神经核、三叉神经节的位置。
2、掌握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和临床意义,麻醉的注意事项。
3、掌握面神经的管内段分支和管外段的走行、分布,及其与腮腺的关系。
4、熟悉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在口腔颌面的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5、熟悉迷走神经的走行。
6、熟悉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的组成成分。
7、了解内脏神经在口腔颌面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1、观察三叉神经起点和三叉神经节的位置。
2、观察眼神经和眶上裂、上颌神经和圆孔、下颌神经和卵圆孔。
3、观察下颌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观察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腭神经、前中后上牙槽神经、眶下神经。
4、观察面神经出颅部位,管内段主干、分支、走行观察面神经穿茎乳孔后在腮腺的走行及其分支5、观察下颌下神经节。
三、实验用品1、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2、模型及图谱: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
四、实验时间日期:课时:五、绘图(P146 图7-1)实验五、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腮腺咬肌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2、掌握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
3、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
4、掌握舌、腭部的结构特点。
5、掌握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的解剖内容和临床意义。
6、掌握颌面部间隙的解剖范围、层次内容。
7、了解颌面部各间隙的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1、观察腮腺位置、外形及腮腺筋膜。
2、观察面神经出腮腺时的位置。
3、观察咽旁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
4、观察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
5、观察软腭、舌的剖面标本。
6、观察颈动脉三角境界和内容。
三、实验用品1、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2、标本及图谱。
四、实验时间日期:课时:五、绘图(P222 图11-15,P225图11-20)。
一、实验目的1. 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熟悉解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观察人体解剖学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三、实验器材1. 解剖模型:人体消化系统模型、呼吸系统模型、循环系统模型。
2. 实验工具: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针、解剖镜、解剖盘等。
四、实验步骤1. 消化系统解剖(1)观察消化系统模型,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使用解剖刀在模型上找到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
(3)观察各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
(4)使用解剖剪将消化系统模型切开,观察器官内部结构。
2. 呼吸系统解剖(1)观察呼吸系统模型,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使用解剖刀在模型上找到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
(3)观察各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
(4)使用解剖剪将呼吸系统模型切开,观察器官内部结构。
3. 循环系统解剖(1)观察循环系统模型,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使用解剖刀在模型上找到心脏、血管等器官。
(3)观察各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
(4)使用解剖剪将循环系统模型切开,观察器官内部结构。
五、实验结果1. 消化系统: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观察清楚,内部结构基本了解。
2. 呼吸系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观察清楚,内部结构基本了解。
3. 循环系统: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观察清楚,内部结构基本了解。
六、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相互关系。
2. 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大纲「供口腔医学专升本使用」前言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72学时的教学计划编写,其中:面授学时2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自学学时40学时。
教材使用皮昕主编的《口腔解剖生理学》。
本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牙体牙列的正常形态,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特点,以便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有的放矢。
一、学时分配表:二、教学内容:实验一:牙体测量与雕刻目的要求∶1、了解口腔牙齿的形态与尺寸,掌握牙体测量方法,了解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2、掌握各牙位牙齿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特点,熟悉该牙雕刻的方法与步骤以及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1、测量离体牙或石膏模型,将测得的数值写入实验报告。
2、雕刻刀的正确使用,分别雕刻各牙位牙齿。
实习二:口腔颌面部系统解剖目的要求∶1、掌握上、下颌骨的位置,形态结构及与临床有关的标志。
掌握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即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形态和结构特点,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特点及临床意义;面神经的走行及分布,与腮腺的关系;联系临床暴露面神经主干或周缘支的方法。
2、熟悉鼻骨,颧骨,腭骨,蝶骨,颞骨,舌骨的位置及形态结构。
关节韧带的位置、起止、作用。
3、了解了解颞下颌关节盘的组织结构。
实验内容∶1、观看本章节多媒体课件、VCD及图库。
2、实验带教老师讲解本次实验要点。
3、在实验带教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观察教学标本。
实习三: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目的要求∶1、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特点及临床意义;面神经的走行及分布,与腮腺的关系;联系临床暴露面神经主干或周缘支的方法。
2、熟悉颌面部表面解标志。
3、了解面部比例关系、美容角。
实验内容∶1、观看本章节多媒体课件、VCD及图库。
2、实验带教老师讲解本次实验要点。
3、在实验带教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观察教学标本。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模板(本科)实验一雕刻的基本手法及器械的使用[目的要求]熟悉常用的雕刻工具,掌握雕刻的手法,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1.雕刻器械的认识2.雕刻器械的使用。
[试验器械]石膏块75mm*40mm*30mm 直尺雕刀石膏勺垫板石膏切刀[实验方法]1、雕刻器械的认识认识雕刀、蜡勺、石膏切刀的名称、作用及使用范围。
2.握刀的基本方法(1)掌拇指握式:将刀柄全部握在第二、三、四、五指内,刀的根部位于食指的第二、三指间关节处。
用刀时刀口向着雕刻者,对准石膏块,同时用左手握着石膏块,以握刀手的拇指顶住石膏块作为支点。
此种方法多用于修牙冠各面。
(2)握笔式:最常用的一种雕刻方法,和握钢笔的方法基本相似,称为握笔式。
用拇指、食指、中指握刀,无名指和小指做支点。
此种握刀法用于比较细微的雕刻,也可以用中指作为主要的支点。
(3)切割式:食指按于刀背,其余四指平握刀柄,手掌的小部分压住刀柄的远侧部。
此种握刀方法多在切石膏或石膏时使用。
3、根据以上雕刻的手法,利用所发石膏进行练习。
[注意事项]使用雕刻工具时,应注意支点的掌握,只有支点稳定,才能有节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脱误伤手和牙齿。
实验二上颌中切牙的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中切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雕刻右上颌中切牙。
[试验器械]石膏块75mm*40mm*30mm 游标卡尺雕刀垫板[实验方法]石膏块雕刻了解上颌中切牙各部位的数值。
(单位:mm)上颌中切牙冠长冠宽冠厚颈厚根长颈宽近中颈曲度远中颈曲度数值10.5 8.5 7.0 6.0 13.0 7.0 3.5 2.5画出唇面外形线。
按照放大三倍的数据,参考唇面的外形,画出上颌中切牙外形线。
初步形成唇面从垂直方向沿着划线切掉多余的石膏,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划线整体以外1mm切割。
画出近中面外形线从石膏块最顶端开始画出冠长,根长,按照邻面的形态结构用圆滑的曲线画出邻面的外形线。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了解口腔结构和功能,掌握口腔各部分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加深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口腔解剖模型•解剖工具(如解剖剪、解剖刀等)•实验记录表2. 实验方法1.观察口腔解剖模型,了解其结构。
2.使用解剖工具逐步解剖模型,并记录解剖过程中观察到的口腔结构。
3.针对口腔结构,讨论其生理功能,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三、实验结果1. 口腔结构通过解剖口腔模型,我们观察到以下口腔结构:•唇:口腔的前缘,具有保护和感受刺激的作用。
•牙齿:位于口腔腔腔内,用于咀嚼和切割食物。
•舌:位于口腔底部,具有推动和搅动食物的作用。
•口腔黏膜:口腔内壁的覆盖层,具有保护口腔组织和分泌唾液的作用。
•唾液腺:分布在口腔周围的器官,产生唾液以帮助消化食物。
•扁桃体:位于口腔后部,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2. 口腔生理功能•唇:可以感受到温度、压力和触觉,还具有言语表达和吹气等功能。
•牙齿:通过咀嚼和切割食物,使其变得更易消化。
•舌:通过舌面和舌尖的运动,推动食物向下咽喉。
在发音和言语过程中,舌头起着重要的作用。
•口腔黏膜:起到保护口腔组织不受外界刺激和感染的作用。
同时,口腔黏膜还能分泌唾液,保持口腔湿润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含有水分和酶,能够软化食物、帮助食物的咀嚼和消化。
•扁桃体:参与机体免疫功能,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口腔和咽喉。
四、实验讨论与分析通过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我们对口腔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口腔作为人体的入口之一,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摄取食物、咀嚼、发音和言语等。
另外,口腔黏膜和唾液腺的存在可以帮助保持口腔的湿润和防止紫外线等外界因素对口腔组织的伤害。
此外,还了解到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口腔健康也需要我们的重视和保养。
定期刷牙、漱口、定期检查口腔健康等都是口腔健康的基本保护措施。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学习其他口腔基础课程及口腔临床课程必要的基础。
实习过程中对各种牙体、颌面部骨、肌肉、神经、血管、淋巴系统、腺体及面部分层解剖的模型标本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确认,掌握其特征性结构并进行比较;熟悉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手段及方法。
实习课主要采用标本观察、牙体雕刻、尸体标本解剖、绘制解剖图等方法,学生亲自动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及绘画能力。
熟练掌握雕刻及解剖技巧,从而对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有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
实习过程中,注意把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形态描述与真实组织器官有机结合,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
一、实验项目设置及学时分配项目序号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开出要求学时分配1 应用石膏块雕刻放大三倍上颌中切牙验证性必做82 应用蜡块雕刻放大三倍上颌中切牙验证性必做 43 应用蜡块雕刻放大三倍上颌尖牙验证性必做 44 应用蜡块雕刻放大三倍下颌磨牙验证性必做85 滴塑1倍中切牙、前磨牙、磨牙验证性必做 46 咀嚼效率测定综合性必做 47 颌面部骨标本观察演示性必做 48 面部神经、血管、肌肉观察演示性必做 49 解剖面部浅层、腮腺及面神经验证性必做 410 解剖面侧深区及颌面部诸间隙验证性必做 411 解剖口腔内结构、颌下三角区及颞下颌关节验证性必做 412 解剖颈部诸结构验证性必做 413 透明髓腔标本制备综合性选做 414 牙合型观察分析综合性选做 4学时总计56/64二、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项目1:应用石膏块雕刻放大三倍上颌中切牙1、教学内容(1)复习切牙组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
(2)观看老师的雕牙示教和讲解。
(3)按老师所讲和实习指导用石膏块进行上颌中切牙雕牙。
(4)交出所雕之石膏牙以便老师作评分依据。
2、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切牙的主要区别,画图的基本技巧。
(2)熟悉雕牙器械的使用,握刀方法和雕刻要领。
(3)掌握上颌中切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实验一、颌面部骨及颞下颌关节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2、掌握颅底骨的结构特点,有关骨孔、骨裂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3、掌握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组成及结构特点4、熟悉颚骨、颧骨、蝶骨、颞骨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5、熟悉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及比邻关系6、了解相关颅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二、实验内容(见教材375页)三、实验用品(见教材375页)四、实验时间日期:课时:五、绘图(P94 图4-3,P100图4-9)实验二、口颌面颈部肌及唾液腺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分布特点2、掌握咀嚼肌的位置、分布特点及其附着部位和临床意义3、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4、熟悉面部表情肌的解剖特点、活动及临床意义5、熟悉舌骨上肌群的组成、活动及临床意义6、了解面部主要表情肌的附着部位和活动形式7、了解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二、实验内容1、解剖面部浅层结构,观察部分表情肌的附着部位及方向2、观察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及附着特点3、观察咀嚼肌的位置、附着特点及肌纤维方向4、解剖腮腺,观察腮腺的位置及外形5、观察腮腺的解剖层次6、观察腮腺筋膜及腮腺鞘的解剖结构特点7、观察下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及外形三、实验用品1、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一套2、标本及图谱(1)面部表情肌(2)面部咀嚼肌(3)腮腺及腮腺导管四、实验时间日期:课时:五、绘图(P132 图6-14,P200图10-1)实验三、面颈部血管及淋巴结和淋巴管一、目的和要求1、重点掌握颈动脉三角区的境界和组织结构特点2、掌握颈总动脉的走行及分支特点3、掌握口腔颈外动脉结扎有关的解剖内容4、掌握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及其走行特点5、掌握面部浅层动脉及静脉的走行,了解其分布范围6、掌握翼静脉丛,上颌动脉、静脉的走行及临床意义7、掌握面部动、静脉的吻合形式8、熟悉颈部清扫淋巴的有关解剖内容9、了解下颌后静脉的相关解剖内容10、了解静脉角以及淋巴注入二、实验内容1、观察颈总动脉的起点2、观察颈动脉三角区的解剖内容和颈动脉鞘的解剖特点3、观察颈外动脉的面颈部主要分支4、观察舌骨舌肌及面动脉的走行、分支分段5、观察面部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及分支属支6、观察上颌动脉、静脉的走行及分支属支和脑膜中动脉的走行7、观察下牙槽动脉及其相关神经的关系8、观察翼静脉丛与上牙槽神经麻醉的解剖关系9、观察胸导管及静脉角的关系10、观察腮腺旁、耳旁、颈部的浅淋巴三、实验用品1、整尸开胸腔标本一具2、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3、面颈部血管及淋巴的标本和挂图四、实验时间日期:课时:五、绘图(P175 图8-4,P184图8-7)。
第1篇实验名称: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班级:X年级X班第组:X组姓名:XXX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了解其基本结构。
2. 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操作。
3. 增强对生物显微镜使用的熟练度。
实验器材:- 显微镜- 载玻片- 盖玻片- 镊子- 消毒牙签- 烧杯- 吸管- 0.9%生理盐水- 稀碘液(或龙胆紫)- 吸水纸步骤与方法:1. 制作临时装片:-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0.9%生理盐水。
- 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以获取口腔上皮细胞。
- 将刮取的细胞轻轻涂抹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
- 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2. 显微镜观察:-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边缘整齐的扁平细胞,即为口腔上皮细胞。
- 转换到高倍镜,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辨认其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3. 绘图:- 依照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并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实验结果:1. 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呈扁平状,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结构清晰可见。
2. 细胞膜为薄薄的一层,紧贴细胞壁,细胞质呈均质状,细胞核较大,位于细胞中央,内有核仁。
实验结论:1.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具有典型的动物细胞结构。
2.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提高了观察细胞结构的能力。
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载玻片和盖玻片的洁净,避免污染。
2. 在涂抹细胞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破坏细胞结构。
3. 观察时,注意调节显微镜的焦距,使细胞图像清晰可见。
个人感悟: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一雕刻的基本手法及器械的使用[目的要求]熟悉常用的雕刻工具,掌握雕刻的手法,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1.雕刻器械的认识2.雕刻器械的使用。
[试验器械]石膏块75mm*40mm*30mm 直尺雕刀石膏勺垫板石膏切刀[实验方法]1、雕刻器械的认识认识雕刀、蜡勺、石膏切刀的名称、作用及使用范围。
2.握刀的基本方法(1)掌拇指握式:将刀柄全部握在第二、三、四、五指内,刀的根部位于食指的第二、三指间关节处。
用刀时刀口向着雕刻者,对准石膏块,同时用左手握着石膏块,以握刀手的拇指顶住石膏块作为支点。
此种方法多用于修牙冠各面。
(2)握笔式:最常用的一种雕刻方法,和握钢笔的方法基本相似,称为握笔式。
用拇指、食指、中指握刀,无名指和小指做支点。
此种握刀法用于比较细微的雕刻,也可以用中指作为主要的支点。
(3)切割式:食指按于刀背,其余四指平握刀柄,手掌的小部分压住刀柄的远侧部。
此种握刀方法多在切石膏或石膏时使用。
3、根据以上雕刻的手法,利用所发石膏进行练习。
[注意事项]使用雕刻工具时,应注意支点的掌握,只有支点稳定,才能有节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脱误伤手和牙齿。
实验二上颌中切牙的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中切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雕刻右上颌中切牙。
[试验器械]石膏块75mm*40mm*30mm 游标卡尺雕刀垫板[实验方法]1.石膏块雕刻(1)了解上颌中切牙各部位的数值。
(单位:mm)上颌中切牙冠长冠宽冠厚颈厚根长颈宽近中颈曲度远中颈曲度数值10.5 8.5 7.0 6.0 13.0 7.0 3.5 2.5 (2)画出唇面外形线。
按照放大三倍的数据,参考唇面的外形,画出上颌中切牙外形线。
(3)初步形成唇面从垂直方向沿着划线切掉多余的石膏,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划线整体以外1mm切割。
(4)画出近中面外形线从石膏块最顶端开始画出冠长,根长,按照邻面的形态结构用圆滑的曲线画出邻面的外形线。
(5)初步形成近中面从垂直方向沿着划线切掉多余的石膏,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划线整体以外1mm切割。
(6)完成轮廓外形在此基础上完成舌面以及远中面的雕刻,切掉各面多余的石膏,初步形成中切牙的轮廓外形。
(7)完成牙冠个轴面外形将各个轴面角刮圆钝,并完成各个轴面的外形高点及邻接点。
(8)完成切缘、切嵴和切角切缘平直,远中略偏向于舌侧,切嵴不宜太薄或者太厚,近中切角近似直角,远中切角园钝。
(9)绘出颈缘曲线完成颈部的雕刻,使牙冠在颈缘处较牙根在此处稍微园而突出,使牙冠牙根过渡自然。
(10)雕出牙冠唇面形态将牙冠上未雕刻出的结构按照其所在的位置雕刻出(11)完成牙冠舌面形态画出舌窝的位置和形态,先将舌面雕刻成凹面,然后用雕刀雕出舌窝。
(12)完成牙根外形由颈缘向根尖方向刮去,注意颈部不能刮的太多,保证牙根在颈三分之一处最粗。
(13)修整完成仔细检查各部分的尺寸,精修完成,完成的中切牙应该具备以下特点A、唇面:呈梯形,表面光滑,有两条发育沟,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短突;近中切角为直角,远中切角圆钝。
外形高点在颈三分之一的唇颈嵴上。
B、舌面:略小于唇面,其颈部较窄,有较大的舌面窝,外形高点在舌面隆突。
C、邻面:呈三角形,远中面较近中面小而突。
D、切嵴:切嵴由近中向远中舌侧斜行,切嵴在牙体长轴的唇侧。
E、牙根:为圆锥形的单根,唇面大于舌面,自颈三分之一向根尖部逐渐变细。
[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牙的尺寸数值进行划线,正确标出各个面的标志点。
2、线条要圆滑清晰。
3、使用雕刻工具时,应注意支点的掌握,只有支点稳定,才能有节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脱误伤手和牙齿。
实验三上颌尖牙的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尖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实验内容]雕刻右上颌尖牙。
[试验器械]石膏块85mm*35mm*25mm 游标卡尺雕刀垫板[实验方法]1、了解上颌尖牙各部位的数值。
(单位:mm)上颌尖牙冠长冠宽冠厚颈厚根长颈宽近中颈曲度远中颈曲度数值10 7.5 8.0 7.0 17.0 5.5 2.5 1.5 2、画出近中面外形线按照放大三倍的数据,按照邻面的形态结构用圆滑的曲线画出邻面的外形线。
2、初步形成近中面从垂直方向沿着划线逐步切掉多余的石膏,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划线整体以外1mm切割3、画出唇面外形线。
在唇面上画出上颌尖牙唇面的外形线。
4、初步形成唇面从垂直方向沿着划线切掉近远中面多余的石膏,为便于最后修整,可以在划线整体以外1mm切割。
5、完成轮廓外形在此基础上完成舌面以及远中面的雕刻,切掉各面多余的石膏,初步形成尖牙的轮廓外形。
6、完成牙冠个轴面外形将各个轴面角刮圆钝,并完成各个轴面的外形高点及邻接点。
7、完成牙尖、切嵴和牙尖角牙尖由四条嵴和四个斜面构成,牙尖偏向近中,牙尖角近似直角。
8、绘出颈缘曲线完成颈部的雕刻,使牙冠在颈缘处较牙根在此处稍微园而突出,使牙冠牙根过渡自然。
9、雕出牙冠唇面形态将牙冠上未雕刻出的结构按照其所在的位置雕刻出10、完成牙冠舌面形态将舌面雕刻成凹面,根据舌轴嵴的位置画出舌窝的位置和形态,然后用雕刀雕出舌窝。
11、完成牙根外形由颈缘向根尖方向刮去,注意颈部不能刮的太多,保证牙根在颈三分之一处最粗。
12、修整完成仔细检查各部分的尺寸,精修完成,完成的尖牙应该具备以下特点i.唇面:呈五边形,表面光滑,一条唇轴嵴将唇面分成两个斜面,每个斜面上有一条发育沟,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短突;牙尖角为直角,近中斜缘短于远中斜缘。
外形高点在颈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界的唇颈嵴上。
ii.舌面:略小于唇面,呈菱形,其颈部较窄,有舌轴嵴将舌窝分成两个,外形高点在舌面隆突。
iii.邻面:呈三角形,远中面较近中面小而突。
iv.牙尖:侧面观牙尖在牙体长轴的唇侧,牙尖由四条嵴和四个斜面构成,牙尖偏向近中。
v.牙根:为圆锥形的单根,唇面大于舌面,自颈三分之一向根尖部逐渐变细。
[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牙的尺寸数值进行划线,正确标出各个面的标志点。
2、线条要圆滑清晰。
3、使用雕刻工具时,应注意支点的掌握,只有支点稳定,才能有节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脱误伤手和牙齿。
实验四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第一前磨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试验器械]石膏块85mm*35mm*25mm 游标卡尺雕刀垫板酒精灯[实验内容]雕刻右上颌第一前磨牙。
[实验方法]1、了解上颌第一前磨牙各部位的数值。
(单位:mm)上颌第一前磨牙冠长冠宽冠厚颈厚根长颈宽近中颈曲度远中颈曲度数值8.5 7.0 9.0 8.0 14.0 5.0 1.0 0 (2)画出颊面外形线。
取石膏块一面为颊面,按照放大三倍的数据,标出冠长、根长、颈曲度,然后参考颊面外形画出颊面的外形线。
(3)初步形成颊面从垂直方向逐步切除近中面和远中面的多余的石膏块,形成颊面的初步的轮廓。
(4)画出近中面外形线在近中面,按照上表标出3倍值的冠厚、颈厚和颈曲度的高度,画出近中面牙体外形线。
(5)初步形成近中面从垂直方向逐步切除唇面和舌面的多余的石膏块,形成近中面的初步的轮廓(6)完成轴面雏形在此基础上完成舌面和远中面的雕刻,使舌面较颊面略小,表面圆突,远中面较近中面略小而突。
然后将各轴面角刮圆钝,并完成各轴面角合适的外形高点和接触点。
(7)形成颈缘曲线用器械画出各面的颈缘曲线,使近中颈曲度大于远中颈曲度,完成颈部雕刻,使牙冠在颈缘处较牙根在此处稍圆而突。
(8)雕刻牙合面A.形成牙合面轮廓:用器械在牙合面上确定颊尖、舌尖顶的位置,使颊尖顶偏向远中,舌尖顶偏向近中,然后画出牙合面外形线,颊尖的近中牙尖嵴要长于远中牙尖嵴,舌尖的远中牙尖嵴要长于近中牙尖嵴,颊面宽于舌面,远中边缘嵴要长于近中边缘嵴。
B.形成牙合面雏形:由颊尖顶至舌尖顶画一直线,为颊舌尖三角嵴的标志。
然后在三角嵴两旁画出近远中窝及边缘嵴的位置。
沿三角嵴的标志线并根据近远中窝、边缘嵴的位置,分别向近远中两侧雕刻出两个斜面,形成三角嵴。
依近远中边缘嵴线形成近远中两斜面,完成牙合面雏形。
C.完成牙合面雕刻:用雕刀修整近远中窝,形成中央沟、近中沟及远中沟。
近中沟要越过近中边缘嵴到达近中面上,使整个牙合面的形态比较光滑圆突。
(9)修整完成仔细检查各部分的尺寸,精修完成。
完成的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A.颊面:与尖牙唇面相似但较短,颊尖偏向远中,近中牙尖嵴比较长,远中牙尖嵴比较短,颊轴嵴两侧有浅的发育沟,外形高点在颈三分之一处。
B.舌面:比颊面小而圆,舌尖略偏向近中,外形高点在中三分之一处。
C.邻面:近中面颈部比较凹陷,牙合面的近中沟突破了近中边缘嵴到达近中面上,远中面较近中面小而圆D.牙合面:似六边形,冠厚大于冠宽;颊侧宽于舌侧,远中边缘嵴长于近中边缘嵴,颊尖比较高而锐,舌尖小而圆钝。
[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牙的尺寸数值进行划线,正确标出各个面的标志点。
2、线条要圆滑清晰。
3、严格按照酒精灯的使用规则使用酒精灯,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4、使用雕刻工具时,应注意支点的掌握,只有支点稳定,才能有节制的用力,防止雕刻刀滑脱误伤手和牙齿。
实验五上颌第一磨牙的雕刻[目的要求]通过对上颌第一磨牙牙体外形的雕刻,掌握该牙的解剖形态及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熟悉雕刻的方法与步骤,训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试验器械]石膏块70mm*40mm*35mm 游标卡尺雕刀垫板酒精灯[实验内容]雕刻右上颌第一磨牙。
[实验方法]1、了解上颌第一磨牙各部位的数值。
(单位:mm)上颌第一磨牙冠长冠宽冠厚颈厚根长颈宽近中颈曲度远中颈曲度数值7.5 10.0 11.0 10.0 颊12.0舌13.0 8.0 1.0 0.0 (2)画出颊面外形线。
取石膏块一面为颊面,按照放大三倍的数据,标出冠长、根长、颈曲度,然后参考颊面外形画出颊面的外形线。
(3)初步形成颊面从垂直方向逐步切除根尖三分之一以上近中面和远中面的多余的石膏块,形成牙冠以及部分牙根颊面的初步的轮廓。
(4)画出近中面外形线在近中面,按照上表标出3倍值的冠厚、颈厚和颈曲度的高度,画出近中面牙体外形线。
(5)初步形成近中面从垂直方向逐步切除根尖三分之一以上的唇面和舌面的多余的石膏块,形成近中面的初步的轮廓(6)完成轴面雏形在此基础上完成舌面和远中面的雕刻,使舌面较颊面略小,表面圆突,远中面较近中面略小而突。
然后将各轴面角刮圆钝,并完成各轴面角合适的外形高点和接触点。
同时用雕刻刀进行初步修整,使牙牙冠牙合面形成斜方形。
牙合面观要求:牙合面初步为斜方形,近远中边缘直,且彼此平行,近中边缘与颊缘的联合处及远中边缘与舌缘的联合处约为锐角,其余两角为钝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