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杨修之死》1 鲁教版五四制
- 格式:ppt
- 大小:292.50 KB
- 文档页数:10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把握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杨修之死》的文本材料。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杨修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杨修的形象特征。
简介杨修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人物性格、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4. 分析与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对比、讽刺等。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5.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杨修的悲惨离世中学得一些处世良策。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放旷‛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教学准备:让学生利用自习课自行阅读课文数遍并基本理解文意。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文中夏侯惇对杨修高度评价的话语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围绕‚真知‛做文章,给它加上省略号,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才‛;加上问号,主要挖掘文本中杨修的‚放旷‛,数犯曹忌;加上叹号,告诉学生‚如果我们是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
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完整过程。
一、导入新课(音乐)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又浮现在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今天让我们重温历史,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这节课我们学习《杨修之死》(板书)。
1、注释读准字音师: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提醒易错字庖、谮等字词然后齐读)2、图画问:这是杨修押赴刑场时画面,你觉得此时杨修和曹操心里各自在想什么呢?(嗯,杨修你终于被我杀了,你虽然很有才能,但你不该卷入政治斗争啊!好,想不到我才华横溢的杨修的结局居然是这样……)杨修虽是三国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也是才华横溢,连夏侯惇都那么佩服他……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一篇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故事的文章。
文章通过杨修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悲剧命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2)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3.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聪明才智的正确看待。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梗概,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来把握人物性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故事情节的分析与概括。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分析。
2.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其人,引导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2.提问:同学们对曹操有什么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a.从杨修与曹操的对话中,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
b.从杨修的言行中,分析他的狂傲不羁。
c.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探讨其成因。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a.从曹操的言行中,分析他的多疑和狠辣。
b.分析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探讨曹操的心机。
1.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2.提问:同学们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之死的内外因素:a.内因:杨修的性格缺陷。
b.外因:曹操的猜忌和狠辣。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a.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b.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三、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2.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杨修和曹操的其他故事,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讨了杨修之死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同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课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
2、查字典,识记、积累字词。
、3、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实现人生价值。
3、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质疑问难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杨修之死》,作者罗贯中。
课文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的后半部分。
原回目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古”,编者把题目改为“杨修之死”说明编者希望我们关注杨修的死因。
二、资料助读1、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