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微课
- 格式:pptx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19
《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认识》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能辨认长方体和立方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掌握它们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空间结构,能够辨认它们。
三、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立方体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长方体和立方体实物、模型、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长方体和立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二)探究新知1.认识长方体(1)教师展示长方体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比较等方法,感受长方体的特征。
2.认识立方体(1)教师展示立方体实物和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立方体有什么特征?(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触摸、比较等方法,感受立方体的特征。
3.对比长方体和立方体(1)教师提问: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学生分组进行辨认比赛,看哪个小组辨认得又快又准确。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立方体?五、课后作业1.画一画:用直线画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观察日记:观察家里的长方体和立方体物体,记录它们的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特征,教学效果较好。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辨认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举例不够全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能准确辨认。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微课稿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首先呢,我们来看第一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我们一起来看。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我们把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你来看,长城。
大楼,我们看长城上的这块砖。
它是个什么样的形体呢?他就是个长方体。
你看到了吗。
继续来看。
在我们的房间里有许多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物体。
冰箱,柜子。
他们都是长方体的。
而包装电视机的这个包装箱呢。
他是个正方体。
你看到了吗。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方长方体和正方体。
我们来看这是一个长方体的物体。
这里平平的叫什么呢?叫做长方体的面。
呢么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棱。
我们再来看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
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那么长方形有面有棱,还有顶点。
好,接下来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个题目。
我们拿几个长方形的物品来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呢。
这两个同学正在观察手中的长方体的物品。
呢么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呢,这两位同学正在认真地讨论。
好。
请同学们看这里。
在老师的课桌上也摆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样的物品,你看这是什么样的形体呢。
这个呢,这个呢,这个呢。
我们怎样判断他是不是长方体是不是正方体呢?好。
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它们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到一个长方体仔细的进行观察。
看看长方体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把你观察到的记录到我们的表格中。
你自己先看一看。
然后我们一起来记录吧。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看到了,长方体有几个面呢?有六个面。
呢么每个面的形状都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看到了,长方形的。
但是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有的时候也会有两个正方形和四个长方形来围成的,这样的一个长方体。
我们来看这个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呢,它有六个面,我们数一数。
1、2、3、4、5、6,对吧?它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
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样的长方体呢?它也有六个面,我们数一数,1、2、3、4、5、6。
你发现了什么?这里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那么像这样的形体也叫做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的写作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操作引疑: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
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较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集体交流: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生: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较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部分。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它们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PPT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桌子、书本、文具盒等,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2. 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面的数量、边的数量、角的数量等。
3. 例题讲解:以一个长方体模型为例,讲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公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5.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6.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具设计、建筑构造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长方体:长5cm,宽3cm,高4cm。
正方体:边长6cm。
答案:长方体的表面积为94cm²,体积为60cm³;正方体的表面积为216cm²,体积为216cm³。
2. 作业题目: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设计一个收纳盒,要求能容纳尽可能多的物品,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答案:根据学生答案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