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瘤病理是怎样的
- 格式:docx
- 大小:16.92 KB
- 文档页数:3
终丝室管膜肿瘤13例临床病例分析姚玉强;苏亦兵;宫丽华;王波;乔京元;丁宜;赵继宗【摘要】目的探讨脊髓终丝室管膜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4年手术治疗的脊髓终丝室管膜肿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手术资料及预后等.结果 13例患者病变最常见节段为T12 ~ L3,长度1.5~11.0 cm,平均4.1 cm,有7例(54%)病理回报为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WHO Ⅰ级),6例(46%)为室管膜瘤(WHOⅡ级).本组患者10例肿瘤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长期随访有2例复发,复发患者肿瘤均为分块大部切除,病理均为室管膜瘤(WHOⅡ级),术后常规放疗.长期随访2例复发患者改良的Mccormick评级较术前分别下降1级和2级,余未复发患者有5例较术前提高1级或2级,余6例患者维持术前的1级或2级水平.结论手术全切是终丝室管膜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5(035)008【总页数】4页(P1106-1109)【关键词】终丝;室管膜瘤;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病理学【作者】姚玉强;苏亦兵;宫丽华;王波;乔京元;丁宜;赵继宗【作者单位】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35;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35;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3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2室管膜肿瘤为常见神经上皮肿瘤,好发于脑室内和脊髓髓内,约占所有神经上皮肿瘤的3% ~9%,占脊髓胶质瘤的30% ~88%[1],但发生于脊髓终丝的髓外室管膜肿瘤相对少见,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预后与常见的髓内室管膜肿瘤均有明显不同,国内报道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大宗临床病例分析,本研究总结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2009—2014年手术治疗的13例终丝室管膜肿瘤,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等。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马玲;吴靖雯;于昊;王显龙;温志波【摘要】目的:探讨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 CT 及 MRI 影像特点。
方法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5例(室管膜瘤11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术前行 CT 和(或)MRI 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CT 和(或)MRI 检查显示24例患者的病灶位置与脑室关系密切,脑室呈受压变形改变;1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左侧顶枕叶,仅累及灰质。
14例行 CT 检查,8例表现为颅内不均匀混杂密度的囊实性肿块,6例瘤内、瘤旁出现钙化。
20例患者行 MRI 检查,肿瘤实体部分呈长 T1、等稍长 T2混杂信号,其中13例的病灶边缘出现囊肿,Flair 序列显示囊内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边缘呈厚壁样或花环样强化,囊壁强化;其中9例同时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均表现为 Cho 峰增高、NAA 峰降低,出现高耸 Lip 峰;3例间变性室管膜瘤患者同时行酰氨质子转移(APT)MRI 成像检查,瘤核心 APT 值分别为2.96、3.76、3.48。
结论脑实质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如脑室附近出现混杂密度/信号肿块,肿块内部多不规则坏死、钙化,边缘可见囊肿,MRS 示 Cho 峰明显增高、NAA峰明显降低,出现高耸 Lip 峰,瘤核心 APT 值增高对预测肿瘤级别有一定帮助。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of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of cerebral parenchyma ependymoma.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renchyma ependymoma which were confirm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including 11 ependymomas and 14 anaplastic ependymomas were selected.The CT and MRI feature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lesion locations of 24 cases were closely relatedto adjacent ventricles which were compressive deformation,and 1 case was not,it located in the left parietal-occipital lobe.Fourteen patients underwent CT scan,heterogeneous mass was found in 8 cases,and peritu-moral calcification or intratumoral calcification were found in 6 cases.In the 20 patients after MRI,the solid part of the tumors showed hypointense on T1 WI,isointense or slight hyperintense on T2 WI,13 of which showed cystic degeneration in periphery regions of the lesions.And the intracapsular part showed slight hyperintense on Flair.There was remarkable en-hancement in the solid part and the peripheral cystic wall.Decreased NAA and increased Cho and Lip were found in 9 ca-ses who underwent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RS).Three cases of anaplastic ependymomas performed amide proton transfer (APT)imaging,the APT rate was 2.96,3.76 and 3.48,respectively.Conclusions Cerebral parenchyma ependymoma has some characteristic imaging features,such as,a heterogeneous intensity tumor with central necrosis,cal-cification and peripheral cysticchange,decreased NAA peak and increased Cho and Lip peak onMRS.Meanwhile,the in-creased APT of tumor core could help to predict the tumor grade.【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56)043【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室管膜瘤;脑实质内室管膜瘤;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检查;酰氨质子转磁共振移成像【作者】马玲;吴靖雯;于昊;王显龙;温志波【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510282;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 5102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预后较差,患者总体存活率不高[1]。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什么是延髓室管膜瘤延髓室管膜瘤膜瘤,顾名思义就是长到延髓的室管膜瘤。
不过患上了该病的患者一定不要惊慌,因为室管膜下室管膜瘤为少见舔的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
不过为什么会患上室管膜瘤了?患上了室管膜瘤又会有哪些症状呢?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那么接下来一起去看看,室管膜瘤的病因及其症状。
疾病病因编辑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数肿瘤的主体位于脑组织内。
后颅凹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第四脑室的顶、底和侧壁凹陷处,肿瘤位于第四脑室者大多起于脑室底延髓的部分。
肿瘤的增长可占据第四脑室而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有时肿瘤可通过中间孔向枕大池延伸,少数可压迫甚至包绕延髓或突入椎管而压迫上颈髓。
部分肿瘤起源于第四脑室顶,占据小脑半球或蚓部内,偶可见肿瘤发生于桥小脑角者。
幕上肿瘤多见于侧脑室,可起源于侧脑室各部位,常向脑实质内浸润。
发生于第三脑室者少见,位于其前部者可通过室间孔向两侧脑室延伸。
幕上室管膜瘤被认为是起源于侧脑室或三脑室的室管膜上皮,肿瘤既可以完全在脑室内,也可以部分在脑室内、部分在脑室外。
但是,肿瘤也可能发生于大脑半球内的任何地方而完全位于脑室外,肿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嵴,可能是神经管内折叠时形成畸形的结果,这样的肿瘤好发于额叶、颞叶、顶叶和第三脑室。
症状体征编辑 1.不同类型肿瘤的表现幕下室管膜瘤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0-14个月。
幕下室管膜瘤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恶心、呕吐(60%-80%)与头痛(60%-70%),以后可出现走路不稳(30%-60%)、眩晕(13%)与言语障碍(10%)。
体征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70%)、视盘水肿(72%)、脑神经障碍(20%-36%)与腱反射异常(23%)。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最常见的症状为步态异常。
幕上室管膜瘤以头痛、呕吐、嗜睡、厌食及复视等颅高压症状为主(67%~100%),并可有癫痫发作(25%~4O%)。
位于小脑脑桥角的室管膜瘤可有耳鸣、耳聋及后组脑神经症状。
2岁以下的儿童症状特殊,主要为激惹、嗜睡、食欲不振、头围增大、前囟饱满、颈项硬、发育迟缓及体重不增。
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周全中; 曾珍; 钱堃; 刘衡; 张体江【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6(014)003【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室管膜瘤; 脑实质内; 影像学表现; 病理学【作者】周全中; 曾珍; 钱堃; 刘衡; 张体江【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科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室管膜瘤(ependymoma)来源于原始室管膜上皮,多见于青年、儿童脑室系统,以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多见,发生于脑实质较少见,在临床及影像诊断方面尚缺乏较系统的认识。
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幕上脑实质室管膜瘤,着重分析和探讨其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1.1 一般资料搜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MR检查的5例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4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31.9岁。
临床表现:4例出现头痛、头晕,1例伴呕吐,1例无头痛头晕,表现为肢体乏力。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均进行常规平扫。
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 I/ml)1.5ml/kg。
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注射流率3.0ml/s。
本组3例患者行CT检查。
MR检查采用SIEMENS Sensation 3.0T MR机进行扫描,行常规T1WI 和T2WI 平扫及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经静脉注射Gd-DTPA(0.1mmol/kg),注射速率为3.0ml/s。
本组5例患者行MRI检查。
1.3 图像分析所有图像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强化程度以及瘤周水肿情况。
水肿程度判断标准[1]:水肿宽度大于瘤体最大径为重度,小于瘤体最大径的一半为轻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
室管膜瘤病理是怎样的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室管膜瘤这种肿瘤吧,但是真正了解室管膜瘤的人肯定是不多的,毕竟室管膜瘤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肿瘤,但是由于室管膜瘤的危害性非常的大,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种肿瘤才行,我们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室管膜瘤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室管膜瘤病理是怎样的。
研究发现在室管膜瘤中,50%以上有22号染色体片段的丢失,但尚未能明确所丢失片段上的基因序列。
另有研究表明猴空泡病毒(SV40)与室管膜瘤的关系较为密切。
SV40可在感染细胞内表
达“T抗原”(Tag)。
Tag可通过与人DNA聚合酶α作用,刺激病毒DNA复制,并可抑制p53蛋白的功能。
Bergsagel等在对11
例室管膜瘤的研究中发现其中10例瘤细胞内含SV40基因相关序列,且证实有Tag的表达。
肿瘤的病理学表现:
⒈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内,少部分可位于脑实质内及桥小脑角。
肿瘤呈红色,分叶状,质地脆,血供一般较为丰富,边界清。
幕上脑室内肿瘤基底较宽呈灰红色,有时有囊变。
光镜下室管膜
瘤形态不完全一致,细胞中度增殖,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象少见,可有钙化或坏死。
低倍镜下肿瘤切面如“豹皮”样,为室管膜瘤诊断性标志之一。
高倍镜下室管膜瘤有两种结构特征:其一为由肿瘤细胞按突起的方向向肿瘤血管壁排列所形成的“栅栏样”结构,称为“假玫瑰花”结节,其中央血管周围为由长而内含胶质纤维的细胞突起所构成的无核区,外周由肿瘤细胞核所紧密围绕;另一为室管膜瘤所特有的所谓“真室管膜玫瑰花”结节。
此结构整体看较“假玫瑰花”小并少见,但对室管膜瘤有诊断价值。
“真室管膜玫瑰花”结构由少量形态一致的多角肿瘤细
胞放射状排列所成,中央形成一管腔。
免疫组化染色可见GFAP、维蒙亭(vimentin)及纤维结合素(fibronectin)等呈阳性。
⒉间
变性室管膜瘤分别占幕上与幕下室管膜细胞肿瘤的45%-47%与15%-17%,又称恶性室管膜瘤。
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增殖明显,形
态多样,细胞核不典型,核内染色质丰富,分裂象多见。
肿瘤丧失室管膜上皮细胞的排列结构,肿瘤内间质排列紊乱,血管增殖明显,可出现坏死。
间变性室管膜瘤易出现肿瘤细胞脑脊液播散并种植,其发生率为8.4%,幕下肿瘤更高达13%-15.7%。
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边界清楚,除位于脑室内者,尚可生长于透明隔、导水管及脊髓中央管内。
肿瘤常有一血管蒂与脑干或脑室壁相连。
光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水肿,内含致密的纤维基质与胶质纤维。
瘤细胞核为椭圆形,染色质点
状分布,核分裂象极少。
部分瘤内可有钙化或囊变。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内未见有星形细胞存在,可与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胶质瘤鉴别。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那就是室管膜瘤了,我们知道室管膜瘤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麻烦,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肿瘤,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室管膜瘤病理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