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学习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_胶体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23)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一、教材分析“元素与物质分类”是鲁科版化学(2023)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内容,是学习了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按照物质类别进行分类,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归纳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通过典型物质及其实验,归纳总结了单质、氧化物、碱、盐具有的一般性质,总结了个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于预测和判断陌生物质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必修一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的概念,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金属钠的性质。
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且不够系统。
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更需要学生掌握一类物质具有的一般性质和陌生物质性质判断的方法。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及其种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数轴法辨析三种分散系2.知道胶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3.通过事实了解胶体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简单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一、分散系微点拨:二、胶体的分离和提纯1.胶体与浊液分离:用过滤的方法,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可以通过滤纸.2.胶体与溶液分离:用渗析的方法,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通过半透膜。
三、胶体的性质和应用3.聚沉错误!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aCl溶液、水、鸡蛋清溶液、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4)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答案](1)×(2)×(3)√(4)×2.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B.分散质微粒的大小:溶液>胶体>浊液C.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为几纳米或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D.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悬浊液中的分散质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B[分散质微粒的大小:浊液>胶体>溶液。
]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盐碱地里土壤保肥能力差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D[A项属于胶体的聚沉;B项土壤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电,盐碱地中的电解质易使胶体聚沉;C项属于丁达尔效应;D项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沉淀。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胶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丁达尔效应和电泳的性质(如图),在一定条件下胶体还能发生聚沉,胶体因具有这些性质而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胶体为什么比较稳定?提示:①主要原因是同种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同种电荷,胶粒相互排斥,胶粒间无法聚集成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②次要原因是胶粒小,质量轻,布朗运动剧烈,能克服重力引起的沉降作用。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2、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3、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教学过程1.分散系: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微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物,即分散系是由和组成的。
如食盐溶液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2、几种常见的分散系分类依据:(1)溶液:分散质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3)胶体: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溶胶)。
3、胶体的特性:(1)丁达尔效应: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
丁达尔效应是区别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2)聚沉:胶体颗粒在适当的条件下互相结合成直径大于100 nm的颗粒而沉积下来的过程,叫胶体的聚沉,应用:盐卤豆腐,三角洲形成等。
胶体聚沉的原理就是要使胶体粒子相互结合形成集合体。
常用的方法如下:①、等物理方法。
②加入;③加人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补充不同胶体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3)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①电泳现象表明胶粒;②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具有静电,胶粒间彼此接近时,会产生,这是胶体稳定的主要而直接的原因。
应用:电泳电镀、工厂除尘等。
4.胶体的精制:可用分离胶体和溶液。
胶体透过半透膜,溶液透过半透膜。
5.三种分散系的区别联系6.Fe(OH)3胶体的制备(看课后习题)(1)将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时,液体变为___________色,得到的是。
化学方程式。
(2)提纯方法——渗析将待提纯的氢氧化铁胶体加入到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每隔一定时间更换烧杯中的蒸馏水,至蒸馏水中不能检验出Cl-为止。
课堂检测1、下列对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电解质,可使某些胶体聚沉B、通以直流电胶体微粒可作定向移动C、一束光线通过时,可产生丁达尔现象D、微粒直径小于10-9m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C、一束平行光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3、胶体区别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性是()A、能透过半透膜B、能透过滤纸C、光束通过时能产生光亮的“通路”D、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 m巩固练习1.“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2.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属于纳米级的是()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3.用饱和的FeCl3溶液制取Fe(OH)3胶体,正确的操作是()A.将FeCl3溶液滴人蒸馏水中B.将FeCl3溶液滴人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C.将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D.将FeCl3溶液滴人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4、在实验中不慎手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聚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D.FeCl3溶液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5、一般情况下,胶体粒子因不易聚集而稳定,主要是因为 ( ) A.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胶体的胶粒做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 C.胶粒很小,不受重力作用 D.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它们互相排斥6、为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混有的盐酸溶液,可采用的措施是 ( ) A .通人直流电B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盐酸C .加人硝酸银溶液后过滤D .装入半透膜,放入蒸馏水中7、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则该溶液是( )A .2 mol /L 的NaCl 溶液B .2 mol /L 的HCI 溶液C .2 mol /L 的蔗糖溶液D .硅酸溶胶8.在水泥厂、冶金厂常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大量烟尘,减少烟尘对空气的污染。
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师用书鲁科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师用书鲁科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师用书鲁科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及其种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聚沉等性质,了解胶体的性质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重点分散系及其分类[基础·初探][探究·升华][思考探究]胶体一定呈液态吗?【提示】不一定。
如云、烟、雾都是气态胶体。
[认知升华]三种分散系的区别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合体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1~100 nm大于100nm 性外观均一、透明多数均一、不均一、不1.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是否有丁达尔现象B.是否能通过滤纸C.分散质粒子的大小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解析】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是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进行分类。
【答案】C2.下列关于各分散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胶体、悬浊液的外观没有区别B.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悬浊液〉溶液〉胶体C.胶体一定是液体D.不管分散剂的状态如何,只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 之间,该分散系就是胶体【解析】溶液、胶体一般透明,而悬浊液不透明;分散质微粒直径由大到小依次是:悬浊液、胶体、溶液;胶体可能是液体、气体或固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就是胶体。
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一、选择题1. 关于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A. 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B. 加热煮沸氯化铁溶液C. 把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D. 把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逐滴滴入到沸水中2.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正确的是()A. 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下层溶液呈紫色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C. 往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D. 某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该溶液一定含有某种酸3.下列有关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室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与溶液B. “雨后彩虹”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同时也与胶体有关C. 在溶有1mol Fe(OH)3的胶体中,含有N A个Fe(OH)3胶粒D. 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渗析实验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B. 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C.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离子积增大、pH减小D. 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解释反应:Na(l)+KCl(l)==NaCl(l)+K(g)5.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B. 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C. 胶体是一种不稳定的分散系,而溶液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分散系D. 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则不能6.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制备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3H+B. 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C. 向胶体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会发生聚沉现象D. 胶体中分散质颗粒直径范围:1~100 nm7.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均具有丁达尔效应B. “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C. 汽车尾气中由于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会造成光化学烟雾D. 脂昉、蛋白质、纤维素和淀粉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8.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B. 含0.1 mol FeCl3溶质的溶液形成胶体后,胶体粒子为0.1 molC.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D. 可通过观察液体是否澄清透明,来区别溶液和胶体9.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B. 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 雾霾是一种分散系,分散剂是空气,带活性炭口罩防雾霾的原理是吸附原理D. 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该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生活中使用的漂白粉和肥皂都是混合物B. 烟、雾、豆浆、有色玻璃都是胶体C. 汽油属于混合物,而液氯、冰醋酸均属于纯净物D. 蔗糖、硝酸钾和硫酸钡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1.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 稀硫酸B. 硫酸铜溶液C. 氢氧化铁胶体D. 酒精溶液12.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稀豆浆、食盐水均可产生丁达尔效应B. 利用生物质能就是间接利用太阳能C. 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主要发生化学腐蚀D. 纯铝质轻,耐腐蚀性强,可直接用作航天材料13.有关胶体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胶体粒子带电,溶液溶质粒子不带电B. 渗析实验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C. 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通过滤纸、半透膜和分子筛D. 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14.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制备Fe(OH)2时,将盛NaOH(aq)的滴管在试管口上方垂直滴入试管内B.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向10 mL FeCl3饱和溶液中滴入5~6滴水,加热到液体变成红褐色后停止加热C. 为了使过滤速率加快,需要用玻玻璃棒在过滤器中轻轻搅拌,加速液体流动D. 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二、非选择题15. I.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下列三组物质进行研究:A.HCl、H2SO4、H2CO3、HNO3B.溶液、水、悬浊液、胶体C.Na2CO3、NaNO3、AgNO3、Ba(NO3)2请你帮他们完善下列空白:II.“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__________;(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6. 将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直到液体变为色,得到的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之间,用此分散系进行实验:(1)将其装入U型管内,用石墨做电极,接通直流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原因是,这种现象称为;(2)用于提纯此分散系中相应离子的方法叫。
17. 分散质粒子大小在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制备Fe(OH)3胶体是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停止加热。
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
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中往往含有超标的重金属Cr(名称:铬),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1)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则其中铁元素是________价;(2)化学上可将某些盐写成氧化物的形式,如Na2SiO3(硅酸钠)可写成Na2O·SiO2,则Fe(CrO2)2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3)明胶溶于水形成的胶体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_(填选项);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沉淀b.两者均会发生丁达尔现象c.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4)已知胶体的分散质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小分子或离子能透过半透膜。
现将10 mL明胶溶于水形成的胶体与5 mLNa2SO4溶液混合后装入半透膜内,将此半透膜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
若只检验一种离子,就能证明Na+、SO42-透过半透膜,写出检验SO42-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
19. I.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步骤如下:(1)用烧杯取少量蒸馏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2)向烧杯中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3)继续煮沸至液体是透明的红褐色,即得Fe(OH)3胶体.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②如何确定你制备的胶体是否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向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H2SO4溶液会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I.描述下列反应的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HSO4溶液,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②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现象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检测题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A.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FeCl3+3NaOH=Fe(OH)3↓+3NaCl,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A错误;B.氯化铁在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加热促进水解,煮沸会出现红褐色沉淀,得到的是氢氧化铁沉淀,故B错误;C.把氯化铁溶液滴入热水中,氯化铁溶液浓度稀,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D.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是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得到红褐色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故D正确;故选D。
2.【答案】A【解析】A. 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下层溶液呈紫色,故A正确;B.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可能有SO42-,也可能是Ag+,故B错误;C. 向沸水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D. 某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试剂呈红色,该溶液一定呈酸性;故D错误;故选A。
3.【答案】C【解析】A.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溶液无此性质,可用来鉴别溶液与胶体,故A 正确;B.“雨后彩虹”与胶体的知识有关,雨后空气中含有纳米级的小水珠,与空气形成胶体,故B正确;C.在溶有1mol Fe(OH)3的胶体中,含有小于N A个Fe(OH)3胶粒,故C错误;D.直径介于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为胶体,而小于1nm的为溶液,大于100nm的为浊液,故D正确;故选C。
4.【答案】C【解析】A. 渗析实验可以分离和提纯胶体和溶液,鉴别溶液和胶体应该用丁达尔效应,A错误;B. 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例如稀有气体,B错误;C.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离子积增大,氢离子浓度增大,pH减小,C正确;D. 钾的金属性强于钠,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解释反应:Na(l)+KCl(l)==NaCl(l)+K(g),该反应属于难挥发性物质制备易挥发性物质,D错误,答案选C。
5.D【解析】A. 胶体的胶粒带电荷,胶体是电中性的,A错误;B. 胶体中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也可以,例如向盐酸中加入硝酸银沉淀白色沉淀,B错误;C. 胶体是也一种稳定的分散系,C错误;D. 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则不能,D正确,答案选D。
6.【答案】A【解析】A. 制备Fe(OH)3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A错误;B.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因此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B正确;C. 胶体遇电解质发生聚沉,因此向胶体中加入硫酸钠溶液会发生聚沉现象,C正确;D. 胶体中分散质颗粒直径范围:1~100 nm,D正确,答案选A。
明确胶体的概念、性质以及制备方法是解答的关键,选项C是易错点,注意胶体凝聚的方法: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7.【答案】A【解析】A、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均具有丁达尔效应,故A正确;B、玉不琢不成器,是利用物理方法进行加工,故B错误;C、机动车在行驶中烃类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甚至冒黑烟,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在汽车发动机气缸内高温富氧环境下氮气和氧气的反应,不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故C错误;D、脂肪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