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的基本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难点:本课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历史课,对于历史,大家并不陌生,通过书籍和影视剧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下面请大家说说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生试说。
教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谁能告诉大家: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请大家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谁能为大家讲述一下?学生:盘古把宇宙分成天和地两部分,但没有人类存在。
有个女神叫女娲把泥土揉到一块,捏成了一个个小人,吹口气,人就活了,后来,女娲累了,便用一根藤条从泥中一抽。
甩出许多泥点,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这样就有了人类。
展示:美丽的传说。
教师:有关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展示:元谋人的资料卡片发现的地点:距今时间:发现的意义: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填写完整,在学生填写完整的基础上带他们看相关的资料图片,问题: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信息的?学生:史料、文献、实物、口头传说等。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特点等;(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总结出我国的主要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资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起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准备PPT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是如何产生的吗?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说法。
在中国,最为人知的就是女蜗抟土造人了: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许多男男女女,天地之间从此就有了人类。
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五色石补天。
在西方,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亚当是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夏娃是世界上第一个女人,从此就有了人类。
当然,这些只是神话传说。
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考古学者根据发掘的古人类化石进行研究,发现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
那么,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来一探究竟。
二、课文详解教师:仔细观察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分布图(P3),大家会发现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一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想一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早期人类为何大多生活在大河流域呢?学生回答预设:因为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度较高,而大河流域通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适合人类生存。
教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965年,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两颗远古人类的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有炭屑和烧骨,我们把在此处发现的古人类命名为元谋人。
在此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名词——化石(P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图》问题:(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的体质有哪些特征?(3)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4)发现的意义?观察并抢答:(1)云南元谋县。
(2)牙齿硕大、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
(3)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4)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展示:二.北京人(1)北京人的发现活动与探究假如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学生自由发挥。
动脑筋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展示化石的图片)(2)北京人的特征展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问题:②学们互相观察一下,你们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②展示《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提出问题: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什么用途?③根据《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讲述北京人劳动的情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北京人的历史地位、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基本情况,认识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远古时代的人类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北京人的直观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人的历史地位、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
2.难点: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了解北京人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4.讲解法:教师详细讲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北京人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京人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北京人的生活场景。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北京人的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活状况以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进化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体貌特征、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京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体貌特征、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北京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人的生活环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教学道具、模型等实物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体貌特征、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京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和进化历程。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社会行为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认识北京人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历史课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还比较陌生。
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对于化石、考古等领域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社会行为特点,认识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产技术、社会行为特点。
2.教学难点:北京人的进化过程及其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课前准备: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北京人的基本信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北京人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北京人?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产技术和社会行为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北京人的基本情况,认识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远古人类的知识了解有限,对于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分析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京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生活环境与现代人类生活的区别,北京人的生产方式与现代人类生产方式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北京人的生活环境。
2.观察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北京人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准备好教案和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会如何生活?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2)教材内容分析第一单元是史前时期,主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境内人类孕育的早期人类有哪些,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他们跟现在人比较有哪些自己的特点,用以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祖先。
而第一课主要需要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有哪些早期人类,以及享誉世界的考古发现——北京人的发现。
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基本样貌以及生产生活情况。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首先必须跟学生讲解历史的时空观念。
然后通过历史考古、史料实证让学生体会古人类在中国起源的时间、地点。
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教学目标(1)在课本《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标注出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说出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
(2)在课本《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标注出北京人的生活年代,根据“北京人复原头像”说出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3)观看《北京人头盖骨发现的过程》视频,了解北京人发现过程,及世界地位。
(4)观察《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尝试根据图片编写简短的故事,以让听众了解北京人用打制石器、使用火等生活技能。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播放电影《疯狂原始人》片段,并提问:人是怎么产生的呢?关于人的起源有哪些神话故事?学生活动:回答谜语,并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中外神话故事。
【情境创设】教师活动:打开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提问学生:你知道我国目前出土的古人类遗址有哪些吗?学生活动:根据书本和以前的知识,猜测地图上的遗址名称。
【问题导学】教师提问:全国各地都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比如说广东也发现了古人类——马坝人遗址,他们这些古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怎样生活的呢?【史料研习】第一部分——元谋人教师活动1:展示三张图片及相关介绍材料:1965年5月1日,为配合成昆铁路的建设,中国地质学家在元谋盆地开展地质调查,钱方等学者发现两枚人类上中门齿化石……后又陆续发现了灰烬堆和打制石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2)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是史前时期,主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境内人类孕育的早期人类有哪些,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他们跟现在人比较有哪些自己的特点,用以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祖先。
而第一课主要需要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我国境内有哪些早期人类,以及享誉世界的考古发现——北京人的发现。
通过考古发现,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基本样貌以及生产生活情况。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首先必须跟学生讲解历史的时空观念。
然后通过历史考古、史料实证让学生体会古人类在中国起源的时间、地点。
通过自己的探索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在课本《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标注出元谋人的生活年代,说出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确认最早的古人类。
(2)在课本《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标注出北京人的生活年代,根据“北京人复原头像”说出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3)观看《北京人头盖骨发现的过程》视频,了解北京人发现过程,及世界地位。
(4)观察《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尝试根据图片编写简短的故事,以让听众了解北京人用打制石器、使用火等生活技能。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疯狂原始人》片段,并提问:人是怎么产生的呢?关于人的起源有哪些神话故事?
学生活动:回答谜语,并讲述关于人类起源的中外神话故事。
【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打开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提问学生:你知道我国目前出土的古人类遗址有哪些吗?
学生活动:根据书本和以前的知识,猜测地图上的遗址名称。
【问题导学】
教师提问:全国各地都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比如说广东也发现了古人类——马坝人遗址,他们这些古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我们是怎么知道他们怎样生活的呢?
【史料研习】
第一部分——元谋人
教师活动1:展示三张图片及相关介绍
材料:1965年5月1日,为配合成昆铁路的建设,中国地质学家在元谋盆地开展地质调查,钱方等学者发现两枚人类上中门齿化石……后又陆续发现了灰烬堆和打制石器。
——吉学平《元谋人从哪里来》提问:如果你是地质专家,在发现了这些考古证据后,你会做什么结论呢?作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推断元谋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和石器工具。
依据是考古发掘的化石。
教师活动2:通过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了元谋人的一些基本知识,现在归纳
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回答提问。
第二部分——北京人的发现和特征
教师活动1: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向学生提问,图中还有一个重要古人类遗址是?展示北京人的发现过程三段材料。
材料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
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材料二: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材料三: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向学生提问:
1、“北京人”发现时间?地点?
2、谁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
3、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4、你能形容一下“北京人”的外貌吗?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书本及材料并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2:请学生阅读书本第4页北京人的特征三个自然段,提出问题:请你想象以下,北京人的一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的想象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知识,并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
教师活动2:向学生展示图片和材料
材料:现代古人类学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发展过程是:腊玛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距今150-20万年)——早期智人(距今25-4万年)——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
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是已知的由猿转化的最早人类。
因此,北京人成为人类起源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北京人的发现将人类历史向前推进到50万年……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内涵最丰富、材料最系统的直立人遗址。
——任世江《漫谈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北京人”》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及材料,北京人的发现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自己阅读材料和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四、评价设计
在课程过程北京人环节:请你想象以下,北京人的一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的想象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运用此评价设计。
环节一,学生自主完成,完成后同学间互评。
环节二,学生推荐或自荐,展示成果,教师适当补充说明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质疑和答疑。
环节三,学生结合自己的回答、同学评价和环节二的讨论,完成自我评价。
环节四,教师依据前三个环节和学生整节课表现,做出评价。
活动内容评价量表(基础分:0-100分),附加分(0-10分)
五、板书设计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云南元谋人
二、北京人
1、北京人的发现
2、北京人的特征
3、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对研究古代人类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本课因属于初中历史第一节课程内容,虽然教学难度不大,但是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初一学生进入历史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传说和考古证据的区别。
因为距今遥远,导致很多学生很难进行联想,因而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